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浙江省衢州市六校联谊2019-2020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质量检测试卷

小说阅读

碑(节选)

孙犁

    树枝开始摇动,霜雪大块地往下落。风来了,雾也渐渐稀薄。枪声响到河南岸,人们全掩藏到堤后面去了……

    雾腾起,河流显出来,河两边水浅的地方,已经结了冰,中间的水流却更浑浊汹涌了。

    他们渐渐看见一小队黑衣服的战士,冲着这里跑来。他们弯着身子飞跑,跑一阵就又转回身去伏在地上射击。他们分成了三组,显然是一组对付着一面的敌人。敌人也近了,敌人从三个方向包围上来,形成了一个弓背。这一小队黑衣服的战士就是这个弓的弦,是这弦牵动着那个弓背,三面的敌人迅速地逼近他们。

“那穿黑衣裳的是我们八路军! 夜里才过去的。”小菊兴奋又担心地,大声告诉她身边的人。

这一小队人马,在平原上且战且走。他们每个人单独作战,又连结成了一个整体,自己留神是为的保护别人。在平原上初冬清晨的霜雾里,他们找到每一个可以掩蔽自己的东西:小壕沟、地边树、坟头和碑座、大窑疙瘩和小树林。他们在那涂满霜雪的小麦地里滚过来了。

    这自然是撤退,是突围。他们一个人抵挡着那么些个敌人。A三面的敌人像一团旋转的黄蜂,他们飞上飞下,迫害着地面上的一条蜈蚣。蜈蚣受伤,并且颤抖了一下,但就是受伤的颤抖,也在观战人的心里形成了悲壮的感觉。

    人们面前的土地是这样的平整和无边际。B一小队人滚动在上面,就像一排灿烂的流星撞击在深夜的天空里,每一丝的光都在人们的心上划过了。

    战争已经靠近河岸。子弹从观战人们的头顶上吱吱地飞过去。人们低下头来,感到一种绝望的悲哀。他们能渡过这条河吗?能过来可就平安了。

    赵老金忘记了那飞蝗一样的子弹,探着身子望着河那边。他看见那一小队人退到了河边。当他们一看出河里已经结了冰,中间的水又是那么凶的时候,微微踌躇了一下。但是立刻就又转过身去了,他们用河岸作掩护,开始向三面的敌人疯狂地射击。敌人一扑面子压过来,炮火落到河岸上,尘土和泥块,掩盖了那一小队人。

    老金看见就在那烟火里面,这一小队人钻了出来,先后跳到河里去了。

    他们在炮火里出来,身子像火一样热,心和肺全要爆炸了。他们跳进结冰的河里,用枪托敲打着前面的冰,想快些扑到河中间去。但是腿上一阵麻本,心脏一收缩,他们失去了知觉,沉下去了。

    老金他们冒着那么大的危险跑到河边,也只能救回来两个战士。他们那被水湿透的衣裳,叫冷风一吹,立时就结成了冰。他们万分艰难地走到老金的家里。村北里也响起枪来,村里大乱了。母女两个强拉硬扯地给他们脱下冻在身上的衣服,小菊又忙着到东间把自己的新棉裤换下来,把家人过冬的棉衣服叫他们穿上,抱出他们的湿衣服去,埋在土里。

    大娘含着两眼热泪说:“你们不能待着,还得走,敌人进村了!”

    她送他们到村西的小交通沟里,叫他们到李庄去。那里再暖身子吃饭吧。她流着泪问:

    “同志!你们昨晚上过去了多少人?”

    “二十个。就剩我们两个人了!”战士们说。

    “老李呢?”

    “李连长死在河里了。”

    这样过了两天,天气又暖和了些。太阳很好,赵老金吃过午饭,一句话也不说,就到河边去了。他把网放在一边,坐在沙滩上抽一袋烟。河边的冰,叫太阳一照,乒乓地响,反射着太阳光,射得人眼花。老金往河那边望过去,小麦地直展到看不清楚的远地方,才是一抹黑色的树林,一个村庄,村庄边上露出黄色的炮楼。老金把眼收回来。他好像又看见那一小队人从这铺满小麦的田地里滚过来,纵身到这弃流不息的水里。

    他撒下网去,他一网又一网地撒下去,慢慢地拉上来。他在心里祝告着,能把老李他们的尸首打捞上来就好了,哪怕打捞上一支枪来呢!几天来只打上一只军鞋和一条空的子弹袋。就这点东西吧,他也很珍重地把它们铺展开晒在河滩上。

    老头固执得要命,每天到那个地方去撒网。一直到冬天,要封河了,他还是每天早晨携带一把长柄的木锤,把那个小鱼场砸开,“你在别处结冰可以,这地方得开着!”于是,在冰底下憋闷一夜的水就冒了上来,然后就又听见那奔腾号叫的流水的声音了。这声音使老人的心平静一些。他轻轻地撒着网。他不是打鱼,他是打捞一种力量,打捞那些英雄们的灵魂。

    那浑黄的水,那卷走白沙又铺下肥土的河,长年不息地流,永远叫的是一个声音,固执的声音,百折不回的声音。站立在河边的老人就是平原上的一幢纪念碑。

(选自《白洋淀纪事》,有删改)

(1)、阅读全文,从李连长的角度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事件起因、经过和结果。

起因:

经过:  

结果: 

(2)、第三段中多次出现“他们”,指代的内容一样吗?请简要说明。
(3)、请从 A、B两句中任选一句,从修辞角度进行赏析,并从感情基调、重音、停连、语气等角度阐述你的朗读设计。

A:三面的敌人像一团旋转的黄蜂,他们飞上飞下,迫害着地面上的一条蜈蚣。

B:一小队人滚动在上面,就像一排灿烂的流星撞击在深夜的天空里,每一丝的光都在人们的心上划过了。

(4)、一般情况下,纪念碑是纪念英雄的,可本文的结尾却说“站立在河边的老人就是平原上的一幢纪念碑”,小文对此很困惑,请你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帮他解惑。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散文,完成练习。
                                                                                                        打春
      打春,就是立春。
      立春,是春回大地的节气。在24节气中,再没有比立春更让人这么喜气洋洋的了。立春带着温暖不声不响就扑进了千山万水,融入了千家万户。风变柔了,柔得像婴儿那绵绵的嫩手,拍打到哪儿,哪儿就有甜甜的声响;雨变酥了,酥得像是蓄满了养分的香油,落到哪儿,哪儿的禾苗就长了劲地生发;天变暖了,暖得屋外也像是农家冬日时烧热的大炕,娃儿们吆三喝四地翻跟斗,蹦高高。不光娃儿乐,苏醒了的青蛙也乐,乐得亮开嗓子唱上了。青蛙一唱,燕子就上场了,在天地间上下起舞……春天真好!
      真好的春天,是从立春开的头、起的步。可为啥咱那父老乡亲要把立春喊成打春!乍一听,弄得人心里怪别扭的。打,打架、打闹、打仗……为啥要把一个慈眉善眼的春天和这么个“打”字撮合在一块,这不是乔太守乱点鸳鸯谱了吗?
      仔细一想,满不是这么回事,这打春,比那立春,要形象得多,要生动得多,要活灵活现得多!和打字结伴的词不光是打架、打闹、打仗,还有很多很多,多得辞典上密密麻麻弄出了几页子。别个的咱不多说了,检出几个熟悉的品品味道吧!
      先想起一个——打草稿。草稿不是正式稿子,可是没有草稿,也就没有定论的文稿。草稿所以草,是那繁杂的思绪就像春风抚过、春雨滋润过的土地,刚刚还是草色遥看近却无,转眼间就万紫千红春满园了。而这草色遥看近却无,到万紫千红春满园的过程,用的那个打字,实际是说孕育哩!孕育不是出生,却比出生更重要。草稿不是定稿,却比定稿更重要。定稿不过是强化一个角落,要的是一枝红杏出墙来;不过是删繁就简,要的是万绿丛中红一点。定稿要比草稿好得多,美得多,可要是不有那起先的草稿,哪会有后来的定稿?说透了,这打草稿就是谋划,就是构思,就是初创,如此理解,那么这打春不就是谋划春天、构思春天、初创春天吗?在这么好的时令到来时,多思思,多想想,“清明前后,种瓜点豆”,“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 不是一年之计在于春了吗?把握了春天,就把握了一年的好收成,好日子,这春打得应该。
      又想起一个——打鼓。想起打鼓,就想起家乡的威风锣鼓。那锣鼓要是响起来呀,听得人血液在脉管里使劲地奔跑,灵魂在思想里高兴地舞蹈。那个声音,像是天崩,像是地裂,像是排山,像是倒海,像是……不说了,你就是把人间最有声威、最有气魄的词语都喊遍,也无法描画威风锣鼓的神韵。这人间的鼓打到这个份上,真把人类从小虫虫、猿猴猴到现在这个样子,这个主宰天下的胆识气魄都活画出来了。这鼓打得好!打得好的鼓不是天天打、时时打,是有了节日,有了喜事,值得美美庆贺一回了,才痛痛快快打一场鼓,打一场惊天动地的鼓。如果把鼓字换成春字,打鼓就变成了打春,没想到这打春里有这么激动人心的意思。打春是闹春,闹腾个红红火火的春天,闹腾个威威风风的春天,闹腾个天遂人愿的春天。看来这春还是打着好!
      打春,就是比立春好!老辈人说打春,咱这辈子也说打春,下一辈子,下下辈子千万千万也别忘了打春!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父亲给我上的一堂课
      我家住在北达科他州莫特市的一个草原小镇上,爸爸在那里开了个小商店,我们称之为“我们自己的五金家具店”,我们七个孩子从小就在店里帮忙。开始,我们只是做些诸如打扫卫生、把货物摆到货架上以及包裹材料之类的零活,后来我们就开始接待顾客了。在我们工作和观察别人工作的时候,我们逐渐了解到这项工作的意义不仅仅是生存和销售。
      在此期间,父亲给我上的一堂课让我永远铭记在心。那是在圣诞节前不久,当时我上八年级,只在晚上帮爸爸干活,替爸爸管理玩具部。一天晚上,一个五六岁的小男孩走进商店。他身上穿着一件棕褐色的旧衣服,袖口又脏又破。他的头发乱七八糟,还有一绺头发直直地立在前额上。他的鞋子磨损得非常厉害,有一只鞋子的鞋带还是断的。在我看来,这个小男孩非常穷,穷得根本买不起任何东西。他在玩具部左看右看,不时拿起一两件玩具,然后又仔细地把它们放回原来的位置。
      爸爸下了楼,走到小男孩身边,他微笑着,脸颊上深陷出两个漂亮的酒窝,他问小男孩想买什么。小男孩说他想为他的兄弟买一件圣诞礼物。爸爸对待他的态度就像接待成年人一样,这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爸爸告诉他尽管随便看,随便挑,小男孩确实这样做了。
      大约20分钟后,小男孩小心翼翼地拿起一架玩具飞机,走到我爸爸面前说:“先生,这个多少钱?”
     “你有多少钱?”爸爸问。
      小男孩握着的拳头松开了。他的手掌因为紧握着钱而留下一道又湿又脏的折痕。手掌展开后,我看到里面有两枚一角的硬币、一枚五分镍币和两便士,折合计27美分。而他选中的玩具飞机价值3.98美元。
     “你的钱正好够。”爸爸说着接过他手中的钱。爸爸的回答至今仍在我耳畔回响。在我为小男孩包裹礼物的时候,我心里一直在想着这件事,当小男孩走出商店的时候,我没有再去注意他身上那件又脏又旧的衣服和他的乱蓬蓬的头发,以及那只断了的鞋带。我只看到一个怀抱珍宝的容光焕发的男孩。                                                                                                        

                                                                                                                       (选自《儿童文学》 [美]拉凡·斯蒂恩/文)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纯真年代里的纯真人情

   ①1978年5月,中央音乐学院和上海音乐学院在上海联合招生。我从家乡来到上海参加考试。上海音乐学院我名落孙山,中央音乐学院音乐系的复试名单榜要再过好几天才公布。我决定先回泰兴老家去等。走之前,我嘱咐一位亲戚:“到了发榜日,请帮我到上海音乐学院去看榜,如果有我的名字,赶紧给我拍个电报,我好赶来复试。”

   ②嘱咐了亲戚,我总感觉到不够放心。但我在上海就这么一位亲戚,还能拜托谁?想来想去,我想到了在考场上刚刚认识两天的一个考友——王次炤。

   ③我和次炤在考场一见如故,谈得很投机。从他看我的眼神就可以知道,这是一个值得信赖的朋友。于是,在匆匆离开上海之际,我委托他在看榜时看到我的名字,给我发个电报。

   ④我是多么希望自己能够获得复试资格并被录取啊!比我年长7岁的次炤兄,毫无疑问肯定比我更希望获得复试资格。而那年中央音乐学院音乐系在全国范围内只招录10人,考生之间竞争之惨烈是不言而喻的。

   ⑤复试名单发榜那天是我的生日。早晨起来,我就开始等电报,等到中午,电报还没有来。下午4点多,门外响起了决定命运的敲门声——来自中央音乐学院的复试通知终于到了。但当天泰兴到上海的班车已经没有了,唯一能让我赶上次日早上8点钟复试的,是离家20多千米的长江边上一班到上海的小客轮。那班客轮五等舱的乘客,全是带着农渔产品到上海赶早市的江北农民。而我,美滋滋地与那些即将被上海人民吃掉的鸡鸭鱼蟹待在一起,向着我的未来航行。

   ⑥那天深夜,就在我和各种动物酣睡在一起的时候,另外一份通知我复试的电报到了泰兴家里!家里人接到这份作为喜讯的电报,却惊出一身冷汗:如果我只委托一个人,而这个人恰恰是发送这份深夜才到的电报的主儿,我的前途就毁了!那么晚才收到复试电报,除非我有直升机,否则,无论如何也不可能赶上次日早8点在上海音乐学院进行的复试。

   ⑦后怕之余,家人感到庆幸——幸亏那第一份电报到得及时!庆幸之后,大家又感到纳闷:是谁选择这么晚的时间把复试消息告诉我呢?上海到泰兴的电报从发送到接收大概需要4个小时,半夜来的电报,发送的时间应当是傍晚七八点。故意这么晚才把消息传给我,这个人是谁?

   ⑧家里人显然不会认为发第二份电报的是我的亲戚。那么,肯定是那位受我委托的考生,故意拖延到晚上才发电报。这样,既可以轻松消除一个竞争对手,又不必背负爽约之名。于是家里人都嗟叹人心险恶。

   ⑨可是,大家的推测都错了!恰恰是王次炤——这位当时和我还素昧平生,只是在激烈竞争的考场上萍水相逢的考友,看到复试榜上有我的名字后,在第一时间给我发来了复试的喜讯。而我的亲戚后来告诉我:他那天起来就没想到看榜,到了傍晚时分,他信步走到离家不远的发榜处,在那里看到了我的名字,于是立即给我发了电报,虽然当时已经是晚上七八点钟了。

   ⑩亲戚是个老人家,我不能责怪他。但我心里充满了对次炤兄的感激!如果不是他第一时间给我发来电报,我的大学梦一定会梦断扬子江了。

   ⑪我说不清楚,次炤兄后来担任中央音乐学院院长,和他当年给我发电报之间有什么因果关系。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好人有好报!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为和自己毫无关系甚至还有利益冲突的陌生人做好事。这一切堪称纯真年代里纯真人情的典范。

(本文选自《读者》2013年6期,有删改)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中国结

    ①中国结是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化符号,具有丰富的内涵。

    ②中国结起源于上古先民的结绳记事,可谓历史悠久。据据《易•系辞》载:“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目契。”梁武帝诗《有所思》中有“腰间双绮带,梦为同心结”之句。可见,在古老的华夏土地,“结”被先民们赋予了特定的表情达意功能,备受人们的尊重。

    ③中国结是具有民族特色的纺织类工艺品。它的最大特点是工艺精巧,每个结从头到尾都是用一根线绳,靠一双巧手,用绾、结、穿、缠、绕、编、抽等多种工艺技法循环有序地而来。其形式多为上下一致、左右对称、正反相同,首尾可以互相衔接的完美造型。同时,中国结的命名,也具有中华民族特有的吉祥美满的象征义,如“双寿”、“双喜”、“龙凤呈祥”“鲤跃龙门”、“福寿双全”、“万事如意”、“吉庆有余”等,将这些具有特殊意义的结饰送给亲友,不但喜气洋洋,也是一种千情万意的祝福。

    ④在编织中国结时,最主要的材料是线绳。一般说来,用来结艺的线绳约为100厘米长,4﹣6毫米粗,线绳的种类很多,过去主要有丝、棉、麻,现代材料则增加了尼龙、混纺等,不仅色泽更加亮丽,耐用度也大大提高,究竟采用哪一种线绳,要根据所编织的结的用途而定,用来编结的线绳的纹路愈简单愈好,纹路复杂的,虽然单看绳线很美观,用来编结却不合适,不但纹式失色,绳线本身的美感也会被淹没。线的粗细,要视饰物的大小和质感而定,开大质粗的首选粗线,形小质细的宜选细线。线的硬度也要适中,若线太硬,会给编结者增加难度,结形也较生硬;若线太软,编出的结形不输廓清晰,结形不挺拔,不能体现线条的韵律美。

    ⑤一件结饰要讲究整体美,不仅要用线恰当,线纹平整,结形匀称,结与饰物的关系也要协调。选线要注意色彩,若与古玉一类的古雅物件配编中国结,应选择含蓄的色调,诸如咖啡色或墨绿色;若为一些色彩单调,深沉的物件编中国结,夹配少许金,银或亮红等色调醒目的细线,立刻就会使整体结饰有栩栩如生之感。

    ⑥如今,中国结仍然随处可见,广为流行,中式服装上精致的盘扣,让人不禁倾心于古老的东方神韵;新春佳节时,吉祥喜庆的“春”字结红遍千家万户。中国结这一传统的手工编织艺术,与现代生活相结合,生发出多种现代审美意蕴,带给人们无限的情趣和生活美感

(选自《百科文章》2012年第1期,有改动)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演奏快乐

       ①曾经有人对我说过:“听说,摩天轮的每个格子里都装满了幸福。在我仰望摩天轮之际,是否也能感到些许的快乐?那么,幸福为什么离我如此遥远?”我对这个人说:“既然想要幸福快乐,为什么只是仰望摩天轮,而不去亲身体验一番?只有真正体验过的人,才会感悟到幸福与快乐……”

       ②的确,快乐的人是会演奏快乐的。

       ③演奏快乐,就是品位快乐。不论是巍峨雄壮的高山,广袤无垠的大海,云彩飘飘的蓝天,还是沁人心脾的气味,绚丽斑斓的色彩,感人肺腑的话语……这些如宝石一般晶莹璀璨的快乐总是在我们身边盘旋。眺望高山,我们应有心田豁然开朗之感;遥望大海,我们应为生命的宽广而骄傲;仰望蓝天,我们应为云朵飘散后的重聚而高兴……懂得品位这些快乐的人,自然会得到快乐的青睐。

       ④演奏快乐,就是留住快乐。流星瞬间的消逝,昙花一现后的凋零,蒲公英随风飘零……这些转瞬即逝的美好,总会带给我们瞬间的幸福与快乐。快乐的人知道将快乐延续:流星消逝,还有宁静美好的星空;昙花凋零,还有来年绽放的期许;蒲公英飘走了,还有随风飞舞的绚烂……即使人生路上,事业、前途、爱情、家庭都如泡沫一样破灭了也不必悲观。试图留住这些快乐,学会将快乐延续。那么,快乐的天使终将降临在你的身上。

       ⑤演奏快乐,就是寻找快乐。童年时的我们是那般天真灿烂:一个硬币能让我们玩儿出许多花样;一张纸能让我们折出各式各样的图案;一个易拉罐能让我们踩成高跟鞋;                                                         ……那时的我们有什么忧郁?有什么烦恼?那时的我们总是寻找快乐,沉浸在快乐的梦幻里。现在为什么不能?考试没考好会难过很长的时间,比赛失利了会不停地责怪自己,恋人离开了会惆怅得难以自拔,工作不顺利会一个人生闷气……难道这些都是我们成长的代价?在历经沧桑,饱受岁月的洗礼之后,那份童年时寻找快乐的本能也消逝得无影无踪。万世沧桑,悲欢岁月,痛苦难免,可是,懂得寻找快乐的人,快乐的旋律总会在他的心头回响。要相信,仰起头,就有蓝天!

       ⑥你是否还在仰望摩天轮,期盼些许的快乐?不妨亲自去坐一下吧。独自转动的摩天轮,会带你领略你所想不到的快乐!快拿起你心爱的乐器,从现在起,用你的心灵去演奏快乐。相信你能演奏出无比精彩的乐章!

       ⑦相信,快乐的乐曲可以演奏到地老天荒!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问题。

母亲的补丁

朱成玉

①最近动了给母亲换眼睛的念头。用我的一只眼睛,换母亲的几年光明。

②咨询眼科医生,医生说理解我的心情,也理解我的孝行,但是很遗憾行不通。因为糖尿病并发症导致的眼盲,是无法复明的。我的愿望终是一厢情愿,落了空。愧疚让我的灵魂生了洞,母亲的眼睛做手术的时候,我因为一个案子缠身,无法陪在她身边。母亲跌落到黑暗里,抓不到我的手,她的心,该是多么忧伤!

③以至于后来,我总有那样的想法:如果当初我在母亲身边,手术是不是就会很成功,母亲的眼睛是不是就不会失明了呢?尽管医生告诉我,母亲的眼盲是“大势所趋”,手术不过是把那个黑暗降临的时刻向后延迟了一小截而已。

④但我依然无法原谅自己。

⑤一直以来,都是母亲用信念、安慰和爱,缝补着我生活中的一个个伤口。失恋的时候,母亲陪我出门旅行;与人争执的时候,母亲“护犊心切”,帮亲不帮理;下岗的时候,母亲陪我喝酒聊天……她像一块朴素的补丁,给我以种种安抚和慰藉,是我难过时候的开心果,阴冷天气里的暖炉,停电夜里的一盏煤油灯……

⑥母亲是所有人心灵上的补丁。可是多少人,一边享受着温暖,一边嫌弃着那块补丁的“碍眼”啊!小时候淘气,新买的衣服刮了一个大洞。母亲缝补的时候,虽然做了巧妙装饰,但毕竟是一块补丁。那时候尽管依然很穷,可是大街上已经很少看到带补丁的衣服了。没有别的衣服可换,只好强忍“悲痛”穿着去上学。只盼它尽快多破几个洞,早早谢幕。可是它偏偏坚强得很,很长时间都没再受过伤,这“补丁”压在我身上,如同五指山压在孙悟空的身上,让我那颗敏感的心喘息不止,生怕别人投过来的白眼和嘲讽。母亲似乎感觉到了我的不自在,那个春天,去乡下给人插秧挣了点儿余钱,给我买了一件新的衣服。我从那“五指山”下蹦出来,恨不能一下蹿到云里去。

⑦儿时,听到母亲最常说的话就是:孩儿别怕,妈妈在呢。什么都不可怕,什么都不必惊慌,因为有母亲在。在母亲看来,悲与喜,好运与苦难,不过是左眼到右眼的距离。“左眼跳财,右眼跳灾”,母亲说,“没啥大不了的,今天右眼皮跳,有点难过的事儿,明天没准儿就左眼皮跳了,好事临门呢。”从此,我微笑着生活,因为心里已经揣下一本豁达的爱的《圣经》,它的光芒,比雪更加刺眼,比太阳更加永恒,那是我人生的方向。

⑧我受伤的时候,母亲是我的补丁,是我的创可贴,让我完好如初,可是她自己却破裂了,破裂得千疮百孔。痛风,就像有风从骨缝里穿过一样,牙也快掉光了。母亲忍着疼痛,和我开着玩笑:“我这破身体啊,就像个茅草房,四处漏风。”

⑨无法帮她缝补这四处漏风的身体,眼睛却又雪上加霜地坏掉了!这成了我灵魂里永远的缺口,在她最需要我的时候,我却没能握紧她的手,对她说,“妈,别怕,我在呢!”我多想自己也可以做一块神奇的补丁,把这痛苦的缺憾弥补。

⑩我把愧疚说给母亲听,母亲轻拍着我的手,只说了一句“傻孩子”。仅此一句,我就清清楚楚地听到了母亲心里的话——我看不见你,但我还摸得到你的轮廓,闻得到你的气息,什么都没变,妈妈一如既往地爱着你啊!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