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问答题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困难

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26课《悼念玛丽•居里》同步练习

读课文《悼念玛丽•居里》,下面的句子比较复杂,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出它主要表达了哪两层意思。

第一流人物对于时代和历史进程的意义,在其道德品质方面,也许比单纯的才智成就方面还要大。即使是后者,它们取决于品格的程度,也远超过通常所认为的那样。

举一反三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火 光

柯罗连科[注]

      很久似前,在一个漆黑的秋天的夜晚,我泛舟在西伯利亚一条阴森森的河上。船到一个转弯处,只见前面黑漆漆的山峰下面,一星火光蓦地一闪。

      火光又明又亮,好像就在眼前……

      “好啦,谢天谢地!”我高兴地说,“马上就到过夜的地方啦!”

      船夫扭头朝身后的火光望了一眼,又不以为然地划起桨来。

      “远着呢!”

      我不相信他的话,因为火光冲破朦胧的夜色,明明在那儿闪烁。不过船夫是对的,事实是,火光的确还远着呢。

      这些黑夜的火光的特点是:驱散黑暗,闪闪发亮,近在眼前,令人神往。乍一看,再划几下就到了……其实却还远着呢!……

      我们在漆黑如墨的河上又划了很久。一个个峡谷和悬崖,迎面驶来,又向后移去,仿佛消失在茫茫的远方,而火光却依然停在前头,闪闪发亮,令人神往——依然是这么近,又依然是那么远……

      现在,无论是这条被悬崖峭壁的阴影笼罩的漆黑的河流,还是那一星明亮的火光,都经常浮现在我的脑际。在这以前和在这以后,曾有许多火光,似乎近在咫尺,不止使我一人心驰神往。可是生活之河却仍然在那阴森森的两岸之间流着,而火光也依旧非常遥远。因此,必须加劲划桨……

      然而,火光啊……毕竟……毕竟就在前头!……

[注]柯罗连科(1853-1921):俄国作者、革命者,他写本文时俄国还正处在黑暗的沙俄专制时代。

阅读下面的散文,完成练习。
                                                                                                        打春
      打春,就是立春。
      立春,是春回大地的节气。在24节气中,再没有比立春更让人这么喜气洋洋的了。立春带着温暖不声不响就扑进了千山万水,融入了千家万户。风变柔了,柔得像婴儿那绵绵的嫩手,拍打到哪儿,哪儿就有甜甜的声响;雨变酥了,酥得像是蓄满了养分的香油,落到哪儿,哪儿的禾苗就长了劲地生发;天变暖了,暖得屋外也像是农家冬日时烧热的大炕,娃儿们吆三喝四地翻跟斗,蹦高高。不光娃儿乐,苏醒了的青蛙也乐,乐得亮开嗓子唱上了。青蛙一唱,燕子就上场了,在天地间上下起舞……春天真好!
      真好的春天,是从立春开的头、起的步。可为啥咱那父老乡亲要把立春喊成打春!乍一听,弄得人心里怪别扭的。打,打架、打闹、打仗……为啥要把一个慈眉善眼的春天和这么个“打”字撮合在一块,这不是乔太守乱点鸳鸯谱了吗?
      仔细一想,满不是这么回事,这打春,比那立春,要形象得多,要生动得多,要活灵活现得多!和打字结伴的词不光是打架、打闹、打仗,还有很多很多,多得辞典上密密麻麻弄出了几页子。别个的咱不多说了,检出几个熟悉的品品味道吧!
      先想起一个——打草稿。草稿不是正式稿子,可是没有草稿,也就没有定论的文稿。草稿所以草,是那繁杂的思绪就像春风抚过、春雨滋润过的土地,刚刚还是草色遥看近却无,转眼间就万紫千红春满园了。而这草色遥看近却无,到万紫千红春满园的过程,用的那个打字,实际是说孕育哩!孕育不是出生,却比出生更重要。草稿不是定稿,却比定稿更重要。定稿不过是强化一个角落,要的是一枝红杏出墙来;不过是删繁就简,要的是万绿丛中红一点。定稿要比草稿好得多,美得多,可要是不有那起先的草稿,哪会有后来的定稿?说透了,这打草稿就是谋划,就是构思,就是初创,如此理解,那么这打春不就是谋划春天、构思春天、初创春天吗?在这么好的时令到来时,多思思,多想想,“清明前后,种瓜点豆”,“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 不是一年之计在于春了吗?把握了春天,就把握了一年的好收成,好日子,这春打得应该。
      又想起一个——打鼓。想起打鼓,就想起家乡的威风锣鼓。那锣鼓要是响起来呀,听得人血液在脉管里使劲地奔跑,灵魂在思想里高兴地舞蹈。那个声音,像是天崩,像是地裂,像是排山,像是倒海,像是……不说了,你就是把人间最有声威、最有气魄的词语都喊遍,也无法描画威风锣鼓的神韵。这人间的鼓打到这个份上,真把人类从小虫虫、猿猴猴到现在这个样子,这个主宰天下的胆识气魄都活画出来了。这鼓打得好!打得好的鼓不是天天打、时时打,是有了节日,有了喜事,值得美美庆贺一回了,才痛痛快快打一场鼓,打一场惊天动地的鼓。如果把鼓字换成春字,打鼓就变成了打春,没想到这打春里有这么激动人心的意思。打春是闹春,闹腾个红红火火的春天,闹腾个威威风风的春天,闹腾个天遂人愿的春天。看来这春还是打着好!
      打春,就是比立春好!老辈人说打春,咱这辈子也说打春,下一辈子,下下辈子千万千万也别忘了打春!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孝道

王承磊

       王有德是个孝子,村里人都这么说。可王有德不觉得自己是个孝子,是因为他的老婆。

       王有德的媳妇彩凤不是个省油的灯,结婚三个月,就嚷嚷着让公爹自己一个人做饭吃。王有德用手捂了捂彩凤的嘴,使了个眼神。彩凤掰开他的手,眼一瞪,大着嗓门吼:“怎么!不让人说话了?”

       王有德那苦瓜似的脸上紧蹙的纹路蠕动了几下,声音压到小得不能再小并和着一种__乞求和沙哑的语调说: “你能不能小点声!让外人听了笑话!再说,爹一个人,吃饭不就是多双筷子多个碗吗!”“那还得我做呢!”彩凤瞥了眼王有德,“你不做饭不知道做饭的累,夏天那个热,冬天那个……”

       “得、得、得。”王有德摆摆手,打断彩凤的话,“难道让爹做饭给你吃?你也太那个了吧。”“太哪个了?啊!你说呀!”彩凤也是得理不饶人的样子。王有德气得把脚一跺,摔门去了学校。他是个老师,此刻却深感自责。

       东屋里,爹独自盘腿坐在炕上,眼圈红红的,烟袋“滋滋”地冒着青烟。刚才的话,他都听到了,儿子腹背两面夹攻,难为他了。只怪自己老了,不中用了。他想起了村前那处老屋。

       那晚,是全家人在一起吃的最后一顿饭。王有德和爹的眼眶里一直闪烁着晶莹剔透的东西,像要溢出,却始终没有掉下来。

       第二天。早饭。彩凤早早做了饭,给王有德盛了一碗菜。王有德问:“哪碗是爹的?”彩凤说:“他又不在这儿吃,没做他的。”“哪碗是我的?”王有德云淡风轻地问。“那碗肉多的就是你的。”彩凤朝桌上一指。王有德默默端起自己的那碗菜,随手拿了个馒头,转身朝门外走去。“哎!你去哪儿?”彩凤在后面吆喝他。“我不吃了,给爹送去!”王有德扔下这一句,头也不回。彩凤哼了一声:“不吃算了,饿死你个贱骨头。”

       中午。午饭。王有德回家看着桌上的饭,又问:“哪一碗是我的?”彩凤丢了句:“爱吃哪碗吃哪碗。”王有德端了一碗,拿了馒头,一声不吭往外走。彩凤大声喊:“有种自己别吃。”王有德真没回家吃饭,他给爹送去,说是媳妇让端过去的,自己径直去了学校。

       晚上。晚饭。彩凤蒸的包子。王有德照例问了句,“哪碗是我的?”然后端了自己那碗,给爹送去。彩凤心想,可能他去和爹一起吃吧,或是去外边吃了。于是,她偷偷跟在王有德后面。王有德进屋后,彩凤听见他说:“爹!媳妇包的包子,让我给您送来。”爹说:“那就一起在这儿吃吧。”“不了,不了,爹,我回去吃。”王有德说完就走了。

       彩凤还是跟在他后面,见他并没回家,而是去了学校,躺在办公室的躺椅上看书。那晚,王有德没有回家睡。躺在家里床上的彩凤心面上多多少少泛起一阵波纹。夜里,蛙鸣声一刻也没停。

       连续三天,王有德只是吃饭时回家给爹送饭,然后再回学校。

       第四天,有人告诉彩凤,王有德在上课时晕倒在讲台上,现在被送去了医院……彩凤马上去了医院。医生告诉他,病人身体虚弱,体力严重透支,需要休息。那一刻,彩凤忽然明白了什么。

       那天中午,彩凤包了饺子,一份送给了爹,一份送到了医院。王有德醒来时,看见媳妇端来的饺子,强撑着要起床。“要去哪?你得休息。”彩凤问。“我把我这份给爹送去。”王有德说这话时,彩凤的眼里有晶莹的泪,那是真正的泪。她说: “你快吃吧,我刚送过去。”王有德不信,坚持要起来。这时候,爹来了,他端着彩凤送去的饺子,送给儿子……

       王有德出院时,彩凤亲自把公爹从老屋接回了家。那天,小院里恢复了爷俩曾经和睦的声音。媳妇彩凤双手端着第一碗饺子恭恭敬敬地送到爹的面前。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一杯水的温暖

王生文

    这是一天里最热的时段。

    毒辣的日头悬在半空里,炙烤着大院里的一草一花,水泥路白亮亮的,反射着刺眼的光,没有一丝风,没有一个人走动。整个院子像中暑了,蔫头耷脑地躺在烈日下。

    谁也没有想到,一辆运水的人力三轮车碾压着自身的影子,踏进院里来了。三轮车摇摇晃晃、吱吱呀呀地行进着,在宿舍楼前停下了。

    车上下来一位中年人,淋漓的汗水漫流在黝黑的脸上,浸湿了上身那件灰色的衬褂。他扯起搭在肩上的毛巾,囫囵擦了一把汗,便从车袋里摸出一个装饮用水的瓶子,摇了摇是空的,就又放回去了。水没喝上,中年人有点失望,但也就是一瞬间,他抬起头,眯着眼望了望,迅即从车上搬起一桶水,扛上肩,往宿舍楼里走去。

    原来,他是来给住在楼里的人家送水的。

    攀上,跨下,中年人搬着一桶又一桶的水往楼里送。几趟下来,他想喝杯水的愿望越来越强烈,可是那些人家都只是从透着冷气的门缝里塞给他五元钱,就让他把水放下了,他连讨杯水的机会都寻不到。总算只剩下一桶水了,并且还是二楼的,他算计着送完这桶水踏着空车回去,顶多半个小时就可以喝上水了。一想到马上有水喝,脚下又有劲了。

    门铃一响,不想这回门全打开了,是一位大妈,看见中年人连声叫道:“哎哟,看把你热的,快进屋来歇歇!”

    中年人放下水,看了看自己的模样,不好意思往屋里走,大妈见状,一把把他拉了进来,光洁的木质地砖上,留下了几个脏兮兮的脚印。

    大妈赶紧挪过一台风扇,凉爽的风顿时源源吹向中年人。

    “师傅,今天怎么是你送的水?”大妈问。

    “听说跑这路的顾不过来,我是他们临时叫来的。”

    “是的,都打电话要水,能顾得过来嘛。”大妈说这话时,已将一杯水递到了中年人面前,可是中年人没有接,问:“大妈,您家有一次性茶杯吗?”

    “……”大妈望着中年人,有些疑惑。

    “大妈,我患过肺结核。”

    一丝黯然从大妈的脸上掠过,随即淡然一笑,说:“不必顾忌,没事的,你快喝吧,是温水。”

    中年人接过水,脖子一仰,干了。一杯温水下肚,他感觉舒坦多了,就返身从门口把水提进来,拆了封,装到饮水机上。大妈也就让中年人帮着装水,等他装好了水,掏出五元钱来给他。中年人收了钱正要离去,大妈又叫住了他,让他等一等。

    大妈去房里取回几盒药来,对中年人说:“这是进口药,专治那病的,你拿去问问医生,要是行就服了吧。记着,那病要根治,一旦复发就有些难了……”

    大妈说着说着,声音有些异样,中年人不解地望着大妈,大妈将药塞进他的手里,又说:“拿着吧,我女儿从国外寄来的,都是上好的药,只是……我家老头……他自个耽误了……”

    中年人明白了,心里难过起来,两眼一润,想说些什么,可一时又不知从哪里说起,像个孩子似的站在大妈的面前,好一会才说:“大妈,您老人家今后要是有力气活,就打我电话!”

    踏车回去的时候,中年人感觉腿脚都是劲,日头好像减了几分威力……

(选自《小小说大世界》,2015年第10期)

阅读《最大的残忍》,完成下面小题。

最大的残忍

①两年前,我在反叛的青春里发现了一个秘密,一个在我与母亲无休止的争吵之中,可以让她迅速闭嘴的绝佳方法:以我自己作为筹码。

②那个晚上,事情的起因其实很荒谬。母亲在家里准备了饭菜,而我拎着一袋肯德基进了家门,一场大战就猛地爆发。我们用话语疯狂地攻击对方,渐渐地吼到声嘶力竭,我开始痛恨母亲那张喋喋不休的嘴。我和她持续胶着,直到我把大大的袋子狠狠地甩在地上,再叫嚷上一句:“我什么都不吃,你满意了吧?”她才兀地沉默了,失去了所有回击的话语。我带着胜利将自己关进房间,当晚果然滴水未进。

③那个饥饿的夜晚,我认真思考着究竟是哪个情节起了作用。我把袋子甩在地上的样子大概极其凶悍吧,吓得这个从来只会对我强硬的女人竟然失语。

④那天之后,她开始变得弱势。被我吓到了,我下了定论。于是在多次实战演练中,我将“凶狠”这一技巧运用得越发熟练,我得意得不行。

⑤可这接连不断的胜利逐渐变了味。我不仅没能从她的眼神里看出“惧怕”二字,反而看见她眼中倒映出的我简直就像是正撤泼的小兽。我甚至觉得她的内心正居高临下,带着宠溺、饶有兴致地观赏我独演丑角。

⑥有那么一霎的怒不可遏,瞪大了眼睛不说话,感知深处燃起我被轻视的怒火冲天。冷冷地甩下“没心情吃饭了”,必杀技失去效用的我正打算退回自己的根据地,她却不自觉流露出不知所措的神态。“先吃饭吧,有什么话我们吃完饭再说。“她的语气出奇地柔软。

⑦怎么回事?我的大脑一下子转不过来,她好像因为别的什么在怕着我。

⑧“要吵也要先吃完饭。”她执着于要我吃饭,还非得盯着看。那么一瞬间我的脑中闪过了什么,我不敢确定。

⑨“你专注得好像我吃饭这件事多么了不起—样。”带着挑衅的火药味,我嘲笑她,眼里使劲儿堆出挤兑的眼。

⑩静默一会儿,她深吸了口气:“我再怎么和你吵,你吃饱穿暖都是我最大的事。”她毫不回避地对上我的眼。

⑪在这样灼灼的目光下,我竟是越发不自在了,只能低头一个劲儿地把饭菜往嘴里塞。面对这么一句简洁的剖白,我无话可说。一股说不清道不明的情绪堵住咽喉,让我在这凉爽的夏夜(A)里面红耳赤。

⑫“吵架再凶,也别再拿自己做威胁了。说到底你是我女儿,是我身上掉下的一块肉。你出生那天我就想着,你连着我未来数十年的回忆和爱恨,以后我的所有,都是要留给你的。”她的声线染上怀念的味道,“你身体不好,我每天就盼着你健健康康的,就算脾气不好,生气、吵架、能生龙活虎地和我闹,看在眼里也就安心了。"这轻轻的声音在夏夜的蝉鸣(B)里晕开了。我触电般地起了个激灵,明了又暗的月色(C)下,她的眼眸里水光一片,通过几弯红红的血丝,沉沉地溢出一点衰老与妥协,一点儿不复争吵时那个意气风发的模样。我一时鼻尖酸楚。

⑬那个夏夜我找到了真正叫母亲沉默的缘由,也明白了这武器竟是最大的残忍。我再没敢动用过它。它为我心中不可触碰的禁区,连同那晚初现疲惫的母亲。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十七岁那年的单车

①十七岁那年,刘伟看到别人骑着单车跑来跑去,十分羡慕,吵着要母亲买一辆。父亲横着眼说:“别做梦!有本事自己去买!”

②刘伟发了一个月脾气。母亲心疼儿子,就买了一辆旧单车,在一个夏曰的午后推回了家。刘伟骑上单车就跑,天天呼朋唤友,在集镇上闲逛。只有在外面没处混的时候, 他才会回家, 迎接他的自然是父亲铜铃般的眼珠子。刘伟把他爹当空气,吃完饭,跨上单车又风一样飘走了。

③那一天,刘伟没有骑车出门。单车在墙角拧着脖子,父亲越看越来气,举起一把锄头, 攒足力气砸了下去。单车散了架。 “你──”刘伟正从外面回来,抄起一根扁担,横在父亲面前。母亲赶紧跑过去夺下了扁担。

④父亲本来体弱,这回又气又恨,病倒了。

⑤第二天,刘伟在埋头收拾衣服,母亲惊诧地问:“你要干啥?” “你别管。”刘伟头也不回,顶着火辣辣的太阳,走了。

⑥“有本事你就别回来!”病床上的父亲吼道。

⑦刘伟走后,母亲每天晚上都会把刘伟的饭留在锅里。半夜,父亲起来喝水,总忍不住揭开锅盖看看。

⑧刘伟真的有半个月没回家了。母亲急了,找男人吵。父亲便四处打听刘伟的下落。

⑨母亲依然每天都给刘伟留饭。父亲依然每晚都揭开锅盖看一眼。

⑩两个月后的一天中午,母亲在打盹,听到屋里有响声,睁开眼。儿子正打着赤膊一门心思地擦着一辆新单车。父亲斜着眼看他,他装着不知道。

11)母亲万分高兴,跑到厨房打了一大碗溏心鸡蛋。刘伟吃着鸡蛋,母亲在一边说:“这次你爸的病一直不见好,今天你把他驮到医院看一下啊!”

12)刘伟不作声,站在单车旁,低头摸着崭新的龙头。父亲不愿意,母亲硬把他推到单车边,架了上去。

13)刘伟在前面使劲蹬车。父亲紧紧地拽着座凳下的立杆。父子俩你不理我,我不理你。走了一程,父亲手一松,就从单车上掉下来了。

14)刘伟两条长腿支挺了车,不耐烦地说:“又怎么了?”

15)“我不走了。”父亲说,“你这辆车是哪里弄来的?借的?偷的?抢的?”

16)“关你什么事!”

17)“我是你爹!”

18)“起来!”

19)父亲没动。

20)“不起来拉倒!”刘伟按了一把车铃,“丁零零”跑了!

21)父亲爬起来,拍拍屁股,看见刘伟又把单车骑回来了。

22)“我说单车是给人家搬砖挣钱买的,你信不信? ”刘伟的口气缓和了一些。

23)父亲看了看儿子,脸和胳膊都晒得黑黝黝的。“这还差不多。”他嘟哝了一句,就往单车上坐。儿子伸手拉了他一下 :“我要冲了,你抓牢。”

24)父亲犹豫了一下, 伸出手环住了儿子的腰。刘伟身体一震, 顿了一下,脚下一用力,单车就飞跑起来,身后留下了一串清脆的车铃声。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