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填空题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北师大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世间最美的坟墓》同步练习

 读《世间最美的坟墓》,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①作者认为托尔斯泰墓是世间最美的墓,是因为它的上面开满鲜花。

②作者认为托尔斯泰墓是世间最美的墓,是因为它的上面除了鲜花之外什么都没有了,从而具有一种朴素的美。

③作者认为托尔斯泰墓是世间最美的墓,其中一个原因是托尔斯泰生前在文学上有过巨大贡献,名声显赫,作者非常景仰他。

④作者认为托尔斯泰墓是世间最美的墓,也是由于作者为托尔斯泰不计身后名声的洒脱,为他生之辉煌,死之朴素的人生所感动。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文后题目。
                                                                                                         虚荣
                                                                                                              麦家
        ①有熟人之子,个性温良,成绩中上。去年中考前,父母照他意愿许诺,倘若考上重点高中,奖励一辆价值上万的山地单车。有此诱惑,少年奋发图强,牛角挂书,韦编三绝。天道酬勤,好运降临在这位少年头上:他顺利地考上了理想的高中,父母痛并快乐地兑现了承诺——足足耗去全家一个半月的收入!我闻讯想当然地认为,他家公子定是一位爱好运动的阳光少年,为此欣然又自责。因为本人常鼓励自己去户外运动,却总是有始无终,相形见绌啊。
       ②约半年后,我去他家,发现少年曾经梦寐以求并为之悬梁刺股的单车竟与一堆破烂为伍,被灰尘浸在储藏室里。我不免感慨,如今孩子的功课真繁重,连一点户外运动的时间也被吞噬干净。少年否认,说他其实不爱运动,再说他家离学校太远,骑车上学也不现实。
       ③我问:“那你当初干吗要买如此昂贵的单车?”他答:“同学们都有这种单车,我没有,面子上过不去。”原来如此!他用父母一个半月的血汗钱交换的不是爱好,也不是用途,而是攀比,是面子,是虚荣。
       ④同等情理之事,在国人几千年历史上并不鲜见,如今似乎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所谓生死事小,面子事大。于是乎,满大街的LV(路易·威登)、CHANEL(香奈儿)、PRADA(普拉达)、DIOR(迪奥)、APPLE(苹果)……真真假假,满目山寨,虚荣的行刑队酿造出香飘全球的集体印象之酒,迷惘了他人,也灌醉了自己——但我这么说的意思不是要老生常谈地批判什么,我要说:这是另一种哲学的发言。我们暂且不论少年的虚荣是否存在意识的平胸或者人生观的厌食症,客观上,虚荣成了白热的滚烫决心,激烈地喷涌出几何、化学反应、阅读理解,以及牛顿第一二三定律,替他叩开了重点高中的大门。只是,非常遗憾,我想知道,他为豪华的单车而战,感到求知的快乐了吗?
        ⑤这令我又想起一个老乡:他做建材生意,二十年由小门市而大公司,资产早已八辈子吃喝不愁,代价是他的健康在商战的酒色炮弹中成了保健品建筑的海市蜃楼。医生多次让他闲静下来,饮饮朝霞,纳纳晚凉,常与好友聚聚,常回家中看看。但他不行,静不下来,连慢也慢不下来,他的眼睛里全是对手攻占壁垒的矫健身影,他要咬紧牙关,在一个又一个熟悉的细节或者陌生的领域打烂对手的门牙和踝骨,赢得金钱与面子上的尊严和捷报。赢得了又如何?过去的一年,他曾反复向我诉苦,那样的尊重和胜利对他的生活其实早已没了任何实质意义,有的只是一种“看上去很美”的虚荣。
        ⑥我知道,虚荣是他最坚定的目标,最锋利的武器,捧着他的事业蒸蒸而上欣欣向荣。但事业“看上去很美”之后,他并没有得到幸福,甚至失去了更多,他现有的一切填充不了他内心的空白和饥饿,他精神的黎明和黄昏变得荒芜和寒冷 , 他感到空虚、恐惧。
        ⑦我想,在灵魂没有得到安栖之前,虚荣或许是我们前行道路上最大的动力之一,但这终究是罂粟的譬喻。坦率说,朴素的道理,我早已明了,可是我做到了吗?此刻,我也只能对自己喃喃自语:当你从虚荣中获胜之后,滚烫的内心该冷静下来,多问问自己真正需要什么。也许,我们需要的都已经有了,我们需要的不过是一个老词:满足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粥里春秋
                                                                                    陆建华
      刚刚懂事,读过几年私塾的父亲就一字一顿地教我牢记:“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还多次让我跟着他高声朗诵《悯农》:“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念是念了,也歌唱式地朗诵了,其实只是挂在嘴上而已。年龄稍大以后,特别是亲眼目睹了村民们为了粮食所付出的艰辛劳动,才逐渐掂出这些格言和诗句的分量。
      三月播种。一家人随着东方的第一缕霞光早早起身,把冒出娇嫩芽尖的稻种,小心翼翼地均匀地撒在秧床上。
      四月插秧。辽阔的原野上,一方又一方的水田镜子般平整,倒映着蓝天白云,使人恍然觉得,那些身手矫健的插秧女是把碧绿的秧苗栽插在青天之上。
      五月,六月,七月。
      追肥,拔草,治虫。
      高温悄悄来了,村民们像照料子女一样侍候庄稼,不怕苦,不怕累,只要庄稼长得好,就喜笑颜开,心满意足。天热闷人,他们说:“好!不冷不热,五谷不结呀!”双腿被蚊虫叮得奇痒难忍,被蚂蟥吸得鲜血淋漓,他们只是笑笑。终于,稻谷一天比一天饱满了,远远望去,一眼望不到边的稻田逐渐变得金光闪烁,气象万千。
      村民们不辞劳苦种植粮食的过程,使自幼在农村长大的我印象深刻,而村民们对粮食无比珍惜的情景,更是让我终身难忘!邻居房大伯,每当新谷登场,他最爱的是先煮一锅新米粥细细品尝。他喝粥时的陶醉神态,使人觉得,他喝的不是粥,而是人间难得一见的美食。更难忘的是,一碗粥喝罢,他要仔仔细细地把碗舔得千干净净,不留一丝粥液,那碗便如水洗过一般。
      第一次见房大伯舔碗,我很以为怪,回家告诉父亲,父亲神情庄重地说:“你记住,这就叫‘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此生见粥多矣!最难忘的是那个全民饥饿的年代,村民们被指示拆灶砸锅,全部到大食堂吃饭。那时家家断炊烟,户户无鸡鸣,食堂每天只供应两顿粥。分粥时,两名服务人员一人用大铁铲在一个大缸内不停地搅拌,让沉在缸底的少得可怜的米粒浮上来,另一人负责往满脸饥饿的村民碗里舀粥。说是粥,其实是稀汤,碗里的米粒屈指可数……但是,在饥饿面前,人与人之间却显现出相濡以沫的真情。那时,我们大学生里多数男生到月底总要饿一两顿,甚至一两天。这时,早就留心的女同学会伸出援助之手:“呶,我这儿有吃不完的饭票,给你们……”面对桌上小小的一卷饭票,男生们推来让去:“我不饿!我不饿!”饭票往往被硬塞到最瘦弱的男生手里。其实,她们哪里是“吃不完”?他们哪里会“不饿”?这盘中粒粒,又岂止是普通的生活小事?
      我庆幸我的儿孙们赶上衣食无忧一天比一天幸福的时代。单就米粥来说,什么八宝粥、银耳绿豆粥、莲子荷叶粥等等,花样翻新,名目繁多。我仍然固执地要求我的儿孙们什么时候都不可忘记古训!儿孙们接受了我的意见,并付诸日常生活中。那一天,我见到正上小学三年级的孙儿,在饭桌上严肃地批评刚上小学的录女:“提醒你多少次了,你总是改不了到处丢饭粒的毛病!不是刚背过唐诗吗,‘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啊!”
      我听后欣慰地笑了,笑着,笑着,却又不知怎的忽然间热泪盈眶……
                                                                                                                                                       (选自《文人品粥》,有删改)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柿子树

曹文轩

       ⑴山本家的院子里长了一棵柿子树,已是一棵老树了,枝杈飞张开来,有几枝探出院外,横在小道的上空。

       ⑵柿子树开花后不久,便结了小小的青果。这些青果经受着阳光雨露,在你不知不觉之中长大了,我将伸出院外的枝上所结的柿子很仔细地数了一下,共二十八颗。

       ⑶秋天来了,柿子在秋阳之下,一盏一盏地红红地亮起来,那横到路上的枝头上的柿子一下子就能数清了。从夏天到现在,它们居然不少一颗,还是二十八颗。

       ⑷柿子终于成熟了。它们沉甸甸地坠着,将枝头坠弯了。几乎颗颗都能摸着。我想:这些灯笼,早晚会一盏一盏地被摘掉的,最后只剩下几根铁一样的黑枝。

       ⑸然而,一个星期过去了,枝上依然是二十八颗柿子。又过去了十天,枝上还是二十八颗柿子。

       ⑹那天,我在枝下仰望着这些熟得亮闪闪的柿子,觉得这个世界有点不可思议

       ⑺十多年前我家也有一棵柿子树──

       ⑻柿子树长得很快,只一年,就蹿得比我还高。又过了一年。这一年春天,在还带有几分寒意的日子里,我们家的柿子树居然开出了几十朵花。它们娇嫩地在风中开放着,略带了几分羞涩,又带了几分胆怯,在枝头漂亮地开放了好几天,直到它们结出了小小的青果。

       ⑼还没等成熟,西头的天龙便来偷摘了四颗,我和他打了一架,他妈找我妈吵了一顿……后来,这棵柿子树使我们家接连几次陷入了邻里的纠纷。最后,柿子树上,只留下了三颗成熟的柿子。

       ⑽我将这三颗柿子分别做了安排:一颗送给我的语文老师(我的作文好,是因为她给了我很大的帮助),一颗送给摆渡的乔老头(我每天总要让他摆渡上学),一颗留着全家人分吃(从柿子挂果到今天,全家人都在为这棵柿子树操心)。

       ⑾三颗柿子挂在光秃秃的枝头上,十分耀眼。母亲说:“早点摘下吧。”

       ⑿“不,还是让它们在树上再挂几天吧,挂在树上好看。”我说。瘦瘦的一棵柿子树上,挂了三只在阳光下变成半透明的柿子,成了我家小院一景。因为这一景,我家本很贫乏的院子,就有了一份情调,一份温馨,一份无言的乐趣。

       ⒀几只喜鹊总想来啄那三颗柿子。几个妹妹就轮流着坐在门槛上吓唬它们。

       ⒁这天夜里,我被人推醒了,睁眼一看,隐约觉得是母亲。她轻声说:“院里好像有动静。”我翻身下床,只穿了一条裤衩,赤着上身,哗啦抽掉门栓,夺门而出,只见一个人影一跃,从院里爬上墙头,我哆嗦着发一声喊:“抓小偷!”那人影便滑落到院墙那边去了。我打开院门追出来,就见朦胧的月光下有个人影斜穿过庄稼地,消失于夜色之中。我回到院子里,看到那棵柿子树已一果不存,干巴巴地站在苍白的月光下。

       ⒂晚上,月色凄清。我用斧头将这棵柿子树砍倒了……

       ⒃在前川先生的书房里,我说起了柿子树,并将我对日本民风的赞赏,告诉了前川先生。然而,我没有想到前川先生听罢之后,竟叹息了一声,说:“我倒希望有人来摘这些柿子呢。”我不免惊讶。

       ⒄前川先生将双手平放在双膝上:“许多年前,我家的院子里也长了一棵柿子树。柿子成熟时,有许多上学的孩子从这里路过,他们就会进来摘柿子,我一边帮他们摘,一边说,摘吧摘吧,多吃几颗。看着他们吃得满嘴是柿子汁,我们全家人都很高兴。孩子们吃完柿子上学去了,我们就会站到院门口说,放了学再来吃。可是现在,这温馨的时光已永远地逝去了。你说得对,那挂在枝头上的柿子,是不会有人偷摘一颗的,但那一树的柿子,竟没有一个人来摘,那柿子树不也太寂寞了吗?”

       ⒅回来的路上,我一直在心中回味着前川先生的话。他使我忽然面对着价值选择的两难困境,不知如何是好了。我又见到了山本家的柿子树。我突然地感到那一树的柿子美丽得有些苍凉。它孤独地立着,徒有一树好好的果实。我绝不能接受我家那棵柿子树的遭遇,但我对本以欣赏之心看待的山本家的柿子树的处境,也在心底深处长出悲哀之情。

       ⒆秋深了,山本家柿子树上的柿子,终于在等待中再也坚持不住了,只要有一阵风吹来,就会从枝上脱落下三两颗,直跌在地上。那柿子实在是熟透了,跌在地上,顿作糊状,像一摊摊废弃了的颜色。

       ⒇还不等它们一颗颗落尽,我便不再走这条小道。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九步之暖

我负责的1136号病房里来了新病人,叫露露,是个小女孩儿。她的到来让一向沉寂的病房有了笑声。只有15岁的少年一哲,依旧躺在床上看自己的书,一言不发。

    露露入院第三天,医生确诊她得了生存率很低的骨肉瘤。拿到诊断结果之后,露露的妈妈守在女儿床边,紧握着熟睡中的女儿的小手,黯然垂泪;露露的爸爸站在女儿病床前如灵魂出壳般,目光呆滞,反应迟钝。

    但对此一无所知的露露还是那样快活,她常常隔着一张床和一哲说话,问这问那。有时,露露甚至要爸爸把她抱到一哲的床上,看一哲画画,让一哲给她讲故事。自从有了露露,一哲明显开朗了许多。

    一哲这个一米八二的大男孩,在打篮球摔倒后,膝关节肿痛,到省医院就医,被确诊为骨肉瘤伴病理性骨折,由于病情严重,医生要对他进行截肢手术。

    巨大的打击使一家人几欲崩溃,这个能将乔丹的篮球生涯讲上几天几夜的大男孩,更是无法接受这一现实,如一头受伤的小豹,愤怒地嘶吼咆哮,拒绝截肢。然而当父亲颤抖着身体,跪在床前哀求儿子配合医生治疗时,这个暴戾的男孩的固执倔犟瞬间土崩瓦解,他闭着眼睛,一言不发,汩汩的泪水像永不干涸的小溪,爬了满脸满颈。父子俩终于达成协议:父亲送一哲去天津肿瘤医院,如果这个全国顶尖的专业医院的诊断和省医院一致的话,一哲答应接受医院的所有安排。

    临行前的那个夜晚,已经快12点了,许多病房都熄了灯,我正在护士办公室里看书,听到有人敲门。打开门,是一哲的父亲,用轮椅推着一哲。一哲的父亲问我:“一哲是不是可以短暂地走几步?”

    一哲笑了,腼腆地说:“如果我能‘走’出病房,露露就会相信,我的病‘好’了,这样,以后当她面对化疗的痛苦时,就会有一份真实的希望支撑着她。”

    一股异样的情愫在我心头迅速地涌起,我扭头去看一哲的父亲,一哲的父亲冲我点了点头,低声地说:“护士长,求您,答应孩子吧,我量过,从一哲的床到门口,只需要走九步……”一股殷殷的温润漫过我的心,我轻轻地俯身,拥抱了一哲。

    第二天上午9点多,我让护士把轮椅放在门口,然后走进1136号病房,大声地对一哲说:“祝贺你小伙子,你的病完全好了,终于可以出院了。”听到我的声音,一哲站起来,看上去神清气爽,英姿勃发。一哲笑着和众人说再见。

    露露躺在爸爸的怀里,一脸羡慕地对一哲说:“一哲哥哥,等我也跟你一样把病治好了,就让爸爸带我去你家,你答应过我的,一定要带我去看大海哦!”一哲笑着点了点头,“露露,听医生阿姨的话,你一定要坚强,记住,我在大海边等你哦!”

    众人有说有笑,露露的父亲搂着女儿,下巴抵在女儿的头上,一言不发。这个知情的粗犷男人目送着一哲离开,紧咬着嘴唇,大口大口地喘着长气,不让眼泪掉下来。一哲向露露挥手,然后,一步一步地向外走……只走了几步,众人便不约而同地从后面围拢上去,用人墙挡住了露露的视线。没有人愿意让小女孩儿看到,那个少年走到门口,满头大汗地扑向轮椅时的痛苦模样。我在一个15岁少年的背影里泪流满面。

    这个坚强的少年,面对噩运,不是悲伤地无所事事,绝望地将痛苦的尘屑撤向身边的每一个人,而是选择在疼痛中开花,将暗淡的际遇转变成生命中灿烂的瞬间。

    那一天,那个少年,用他的九步之暖,温润了在场的每一个人,将大家灵魂里的某根弦,轻轻地拨动……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