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单选题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山东省滨州市无棣县2019-2020学年八年级上学期历史期中试卷

“革命,革命,剪掉辫子反朝廷;独立,独立,中国岂是鞑子的!”歌谣反映了(    )
A、太平天国时期推翻清朝统治的目标 B、戊戌变法时期实现变法图强的愿望 C、亥革命时期民族主义的革命纲领 D、五四时期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的要求
举一反三
鸦片战争后,中国陷入内忧外患的黑暗境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成为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甲午战争后,中国面临的迫切问题,是如何在外国帝国主义(侵略)和王朝衰退加剧的局势下,实现民族救亡。为此,两大政治运动推展开来,代表着解决这一问题的(两种)不同途径。

﹣﹣摘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我们可以把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分为三个历史时期。第一个历史时期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21﹣1949),第二个历史时期是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1949﹣1978),第三个历史时期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1978年12月到现在)。

﹣﹣习近平同志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讲话解读陈述

材料三:20世纪50年代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走上社会主义道略,由此开始了中华民族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

﹣﹣摘编自《复兴之路》解说词

材料四: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善于理论创新、善于进行理论思维的政党。党内的理论家以毛泽东为代表,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为代表的党的领导人以及党内的理论家,在这个长期过程中不断发展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实现了两次理论方面的飞跃,就是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中华民族”观念的形成,事关现代中国人自身认同,更关乎中华民族复兴的未来走向,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自鸦片战争以来,“亡国灭种”的遭遇使得原有的国家认同不断被摧毁,这极大地引发了人们的思考。梁启超认为,“朝也者,一家之私产也;国也者,人民之公产也”,只有建立一个君主立宪的民族国家,并致力于开启、培养国民与此相应的国家认同感,中国方可立于世界民族国家之林。辛亥革命成功后,孙中山一再强调,各族“皆得享共和之权利,亦当尽共和之义务”。

——摘编自暨爱民《百年凝聚:近代中国民族国家的认同建构》

材料二:九一八事变后民意检测

军警

律师

新闻

其他

未详

总计

把东三省让给日本

2

2

7

3

4

20

38

去打日本

59

42

200

482

31

2

14

268

1098

依赖国联处理

2

5

10

1

3

3

21

抵制日货

5

18

4

21

2

3

3

56

一面用外交,一面用武力

2

5

3

6

1

1

21

其他

1

5

3

10

合计

70

66

226

514

45

3

1

25

294

1244

——《江苏省立徐州民众教育馆周年纪念特刊》江苏省立徐州民众教育馆1933年版

材料三移家为国,移孝为忠,进而在家国之上,扩展为一种公天下的世界意识,这使中国人的世界观或天下观成为一种本于家国同时又大于家国或高于家国的世界意识,使得中国人的价值观内蕴着一种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伦理自觉。

——田海平《从家国天下到命运共同体》

(1)根据材料一,指出梁启超和孙中山对民族国家的设想,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梁、张提出该设想的时代背景。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现象?并列举抗战时期的史实加以说明。

(3)根据材料三,指出家国观念的新内涵。综合上述材料,谈谈新时代强调家国情怀的现实意义。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