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语言表达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21课《“神舟”五号飞船航天员出征记》同步练习 

综合性学习。

    “天宫一号”卫星飞船于2011年9月29日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之后两年内,中国将相继发射神舟八号、神舟九号、神舟十号飞船,分别与“天宫一号”完成空间交会对接。假如参加交会对接的第一个宇航员凯旋,你将怎样向他述说自己的激动兴奋之情?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小题。

卖豆浆的孩子

鲁先圣

       ①在我居住的小区门口,有一个天天早晨卖豆浆的孩子,这个孩子大约有十一二岁的年龄。他在这个地方卖了多少天了,我不得而知。我只知道从我不久前搬到这里来住,每天早晨的六点多钟开始,这个小孩子就在小区门口吆喝他的鲜豆浆了。

       ②最初发现这个卖豆浆的孩子,我以为是孩子的父母正巧这几天有什么事,让孩子代替几天罢了,也没有引起过多的注意。但是,时间一天一天地过去,门口吆喝鲜豆浆的却一直是这个孩子,一种好奇心驱使着我走出了家门,我实在想了解个究竟。

       ③有时候买豆浆的人很多,只见他很用力地用那个很大的铁皮瓢一下一下地从那个大塑料桶里往外舀清水添加到豆浆机里,又很熟练地在豆浆机的出口用塑料袋接豆浆。五角钱一份,他很熟练地算账、找钱、舀豆浆,有条不紊。盛清水的塑料桶有一米多高,放在一辆三轮车上,因而当卖去一半多以后,再舀,他的臂膀就不够长了。这时候,他往往就将半个身子趴在桶边上。我的心中有很多的疑问与不解,在当今这个时候,这么小的孩子,应该是早晨起不了床,被父母吆喝起来吃早点去上学了,而他却早早地在这里卖豆浆了。他一定有一个不同寻常的家庭,有着许多同龄孩子所没有的经历和背景。我总想找个机会与他攀谈,但看到他辛苦忙碌的样子,我虽然想急于了解却又不忍心打扰他。

       ④这一天,下了小雨,但是,孩子的吆喝声依然准时传来,我从家里走出来,发现他依然像往日一样站在小区的门口磨着豆浆。买豆浆的人很少,到我买的时候,我趁着没有人,就问他:你爸爸妈妈呢,怎么天天就你一个人?他回答说爸爸妈妈在另外两个地方卖。我又问,你卖了多长时间了?他说一年多了,从10岁开始就卖。看着面前这个孩子,心里很不是滋味。10岁,他就开始为生计而早起了。他不是短短的几天代替父母,而是承担了家庭中谋生计的一份责任,或者说,他从10岁开始就有了一种职业。

       ⑤我问他,卖豆浆不影响学习吗,起这么早?他说没事,卖完了再去,在班里还是最早到的呢!孩子生得虎头虎脑,极壮健,很精神,两只眼睛明亮而有神,他已经没有了一个十一二岁孩子所有的那些稚嫩与娇气,而平添了一份成熟,几分老练、一些骨气,而且,我还看到了一种生的勇气与坚强。

       ⑥当时小雨一直在下,他的头发和一件小背心都淋湿了,这个时候走过来一个领孩子去上学的女人。那孩子穿了一件夹衣,女人给孩子打着一把美丽的伞。那个孩子大约也是十一二岁的年龄。

       ⑦站在两个孩子之间,我不由自主地摇了摇头,那个孩子现在是幸福的,但这个卖豆浆的孩子呢?我无言以对。后来,我听别人讲,这个孩子的父母都在一个工厂里上班。工厂停产放假了,就做起卖豆浆的生意。

       ⑧每天见到这个卖豆浆的孩子,我的心里便有许多苦涩的东西在流淌。我想我不能够责怪孩子的父母让这样小的孩子就担负了生活的责任,或许这个孩子挣的这一份,就是他自己的生活费或学费。没有这一份收入,他就不能去读书了。

       ⑨卖豆浆的孩子天天早上六点钟就在我居住小区的门口响亮地吆喊,这个声音成为了我们居民生活中的一部分,或者起床买早点,去上班,喊孩子起床,或者去做生意。而我,也总是在听到这个清脆的声音之后,放下台上正在读的书或停下写作的思路,走出家门,吸纳新鲜空气,驱除一夜伏案的劳累。

       ⑩我总这样想,这个孩子今天卖豆浆的经历,一定是他将来人生的一笔财富。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最近,上海举行的一项翻译大赛爆出冷门:由于缺乏优秀的译文,大赛不仅一等奖空缺,还将二等奖颁给了一位土生土长的新加坡人,其原因不仅在于他突出的英文水平,更在于他“流畅、优美的中文表达”。相形之下,国内选手提交的相当多的作品言不达意,其中用词不精当、标点符号误用等小错误“更比比皆是”。

    这一现象的出现绝非偶然,记者在调查时发现,目前的中小学生,大多数都会把语文的学习一推再推,甚至根本不为学习语文留出时间。六年级的党子怡同学说:“我周一到周五每天的课程几乎是排满的,好不容易盼来的周末也被妈妈报的数学提高班占用。别说安排时间专门学习语文了,连想歌一会儿的时间都没有。”

    问题确实很严重,现在很多人不再会用“恻隐之心”,不懂“虽千万人吾往矣”,不知道“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只会说“我看你可怜”“老子跟你拼了”“我要和你结婚”。甚至将列祖列宗写成“劣祖劣宗”。一位四年级学生的一张字迹歪歪扭扭的请假条让老师哭笑不得:“亲爱的老师,我因感冒去看‘衣生’,3KU,老师。”很明显,“衣生”确实吓到了老师,“3KU”(THANK YOU)也让老师摸不着头脑,而经过多次纠正以后,他仍然认为自己是对的。

【材料二】

    英文充其量是我们了解世界的一种工具而已,汉语才是我们真正的根。——余光中

    语文是母语,母语是母亲说的话。每每看到有越来越多的学生不喜欢写字,不喜欢汉语言文字,不喜欢千古传诵至今的诗词歌赋,茫然无知于中国传统文化,就像看到黄河断流一样会凄然感慨,却欲哭无泪。——杨启亮

    一个不懂得“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人,就不能感受精神世界的宏大深远。——雪雰

    我们需要提高英语的能力,是在提高我们使用这一个工具的能力。但是工具跟你的灵魂,你不能把它混为一谈,你的灵魂还是你自己。对于汉语的掌握的最深刻最高的境界,才是你的灵魂。——龙应台

【材料三】

    全球“汉语热”与“留学中国热”的深层次分析

    近来,数家西方大通讯社和主流媒体从各自的角度发表长篇报道,聚焦全球范围的汉语热现象,掀起一波介绍汉语热的热潮。汉语热已经超越了语言版图,成为一种融合经济与文化的“全球现象”。迄今为止,全球已有近百个国家,两千多所大学开设了汉语课程,开汉语课的中小学更如雨后春笋,不计其数。中国教育部日前对外发布了近5年来外国赴华留学生年增两成的消息。

    “汉语热”与“留学中国热”产生的原因,首先是经济层面的。十年前,外国人学汉语,也许大多是为去中国工作做实际准备;今天,他们学汉语,是看好中国经济的高速持续发展,相信汉语作为强势语言的未来地位,以期搭上全球范围内的中国经济发展的快车。

    其次,是文化的期待。中国经济20多年来以GDP年平均增长10%的高速发展,堪称奇迹。但须知:必有文化的支撑。只有以汉语为工具,以对中国文化的理解为依托,才能在未来中国经济的发展中把握先机。

    海外华侨华人新生代在这一轮抢占先机的热潮中,自然有近水楼台之利。但在与外国人的竞争中,能否先得月,还要看他们在文化上下的功夫如何。进一步加深对祖国的了解,补上文化课,堪称当务之急。

记叙文阅读

三点半的绿

王宏亮

①窗外,是一株新疆杨,枝杈上的绿扇面朝窗口斜伸过来,手掌般丰润。过午,太阳转过去的时候,阳光泼了杨树一身,它又开始变换妆容,绿中透黄,黄中有绿。我喊来母亲,示意她:“看啊,三点半的绿。”

②她缓缓地从病床上下来,脖子上缠着手术后的纱布,我希望她多走动走动,感受一下蓬蓬勃勃的绿意,带给人的那份希望。

③有段时间,她时常感到憋闷,那个隆在颈上的肉包。让她神经兮兮的,她总是一遍遍地叨咕:“要是长了不好的病,我坚决不治了,否则闹个人财两空。”我调侃道:“杨排风也有惧阵的时候啊?大夫都说了,切除就没事了。“其实我心里也在打鼓,夜不能寐时,就在百度里乱翻,一个个对照母亲描述的症状查找,越看心越乱。但我还是很肯定地对她讲:“放心,小毛病。”然后唬弄她,我知道个人。结节长得跟鹅蛋似的.做完手术.起来就逛街去了。

④手术室外,母亲脸色然白,一辈子要强的人,无助地躺在推车上,让人心疼。想到小时候。我们孤儿寡母相依为命.我生性胆小,睡觉的时候后背不挨着她的身体,就感觉睡不踏实,而她为了让我睡好,经常一个动作挨到天亮,早晨起来,胳膊腿都僵僵的,一点不解乏,连睡觉都依赖她的时光,一直延续到我十岁那年。而现在,我成了她的依靠。我俯身下去,看她眼皮低垂着,表情很严肃,想必她心里一定是怕极了。我趴在她耳边。轻轻地耳语:“放心吧,睡一觉就好了。”手术室的门重重地关上,我的心随之悬起来,时间仿佛被施了魔法,停滞住。

⑤我来来回回地踱步,心神不定,偶尔瞅瞅窗外,新疆杨的叶子被风卷得刷啦啦地喧嚷。叶子翻过来的时候,露出白色的肚皮,白中有绿,绿中有白,感觉好丑,许是背光的缘故,那绿白相间多少有点阴郁。叶片里还藏着一只无助的小鸟,“叽叽喳喳”让人心烦。

⑥手术室的门开了,护士很着急地跑出来,我赶紧迎上去,护士要去做术中的加急病理,没空搭理我。此刻,我开始心乱如麻,我一遍遍祈祷,深信母亲肯定会没事的,可也控制不住地胡思乱想。转身望向外面,一阵阵热风从窗口挤进来,我干脆转移注意力,想到小时候,那会,我无忧无虑,母亲也年轻,她烫着迷人的“大波浪”,领我去买冰糕吃。回来后,她搬着小板凳,坐在门口的老树下择菜叶,满眼含笑地看着我,而我只顾着吃,没注意到那缕温柔的目光。想着想着,眼角的泪珠,缓缓地滑落下来,砸在窗台上。

⑦手术室的门又开了,一阵车轮滚动的忙乱,我赶紧冲过去,大夫说:”啥问题没有,家属推到病房去吧。记得叫醒她,不要让她睡了啊。“我悬着的心总算落下了,老太太终于热过了一关。看了一眼时间,三点半,一缕阳光从窗口斜射进来,照在母亲的脸上,她将醒未醒的样子,很慈祥。

⑧病房里,母亲醒着,沙哑地表达,老了就只剩添乱的自责,我逗她说:“有了儿女,你从未睡过懒觉,很少见你睡得香甜的样子,那么美。”

⑨世间的母子,是用一根爱的丝线连缀。跟母亲的抽丝剥茧相比,儿女不能为她分担病痛,能做的只有在她人生的暮年,多一点陪伴和安慰。

⑩窗外,阳光给大杨树披了一层碎金,绿色的叶片多了一分别透,树叶间的鸟儿热闹起来,嘤嘤成韵,好像唱着毛阿敬的那首《天之大》,也像在发表感言:“三点半的绿真美啊。”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秘密  
靳雪明

①冬日午后三点,阳光喧腾腾的,整个世间像一个巨大的、刚出锅的白面馒头。

②我推车出院门的时候,对门邻居五岁小男孩洋洋站在大门口,手里拿着一辆玩具铲车。听到响声,他那双大眼睛的视线落在我身上。我故意不去看他,低着头把车架支好。但我能感觉到他的大眼睛始终在我身上打转,似乎想要挖掘出什么线索。

③巷子里静悄悄的。这个时间点基本是没人的,各就各位,各司其职。我紧抿着嘴唇,抱着插满糖葫芦的草靶子,用钢丝紧紧固定在车上。卖了半辈子糖葫芦,怎么着这“刘记糖葫芦”的名声也传播在外。每一颗山楂都经过我精挑细选,圆滚滚、红彤彤,在外面裹一层亮晶晶的糖衣,一入口,酸甜软糯甜到心里。

④洋洋仍旧看着我。虽然我避开他的眼神,但余光和第六感清晰地告诉我这个事实。就像以前平常一样,他会目送我跨上车出发,直到转弯驶出他的视线。

⑤就在我准备跨上车扭动电门的时候,一个声音传进我的耳膜。

⑥“你是哑巴吗?”

⑦我花了半分钟的时间,确定这句话出自洋洋的嘴巴。我不置可否,又一次扭动电门。

⑧“爷爷,你是哑巴吗? 怎么不说话?”

⑨我又一次听见了相同问话。 活了六十多岁,第一次有人说我是个哑巴。

⑩我一脚撑地,一脚踩在踏板上,扭头看着眼前质疑我的小男孩,想用成年人的语气怼回去。 紧接着,老伴拉长脸、恶狠狠地跟我说的话在耳边响起。

⑪“这辈子,不许跟对门他们家任何一个人说一句话。老死不相往来!”

⑫那是对门这个小男孩洋洋还在襁褓中时,他家的狗狗在我家大门口“惠赐”了一堆耙粑。接下来,这事儿一来二去,几代人参战、破口大骂,结果就是我和老伴都成了洋洋眼里的“哑巴”,再不同他们有任何交流。这是孩子小小的内心里认知不到的旧事了。

⑬我第三次准备扭动电门。

⑭“爷爷,你是哑巴吗? 可我看到你跟别人说话呀。”

⑮看来洋洋今天是不达目的不罢休,如果我不回答,或许还会有第四问、第五问。我松开电门,索性从电车上下来,支好车,走到离洋洋一米远的地方。我再不说话,就真成了哑巴了。

⑯“你看到我跟别人说话,还这么说?”我的语气不阴不阳。

⑰“那你怎么从来不跟我们说话呢?”洋洋仍旧天真地问。

⑱我不知道,该怎样给一个尚未明辨是非的孩子解释大人之间这些鸡零狗碎的事情。觉得自己有点过分,我调整了一下语气。“这不是你一个小孩该操心的事情。”我尽量语气平缓下来。

⑲洋洋似懂非懂地“哦”了一声。 “爷爷,你的糖葫芦看起来真好吃。”他的注意力转移了。“那当然。谁不知道我‘糖葫芦刘’的名声。”我有些得意。

⑳“我能吃一串吗?”“你有钱吗?”

“我没钱。要不我跟妈妈要钱去。”“不行不行不行! 坚决不行!”我一连串地反对。

洋洋眼神里渴盼的火苗渐渐暗淡下去。 我心里一紧,骂了自己一声,从草靶子上取下一串糖葫芦,递到洋洋面前。

“给你,不要钱,但是有个条件。”我说。

“什么条件?”洋洋眼睛里又升腾起希望。

“我给你糖葫芦的事情,千万不能告诉别人,尤其是对你爸爸妈妈、爷爷奶奶。”我紧绷着脸,严肃地说。

“不说,肯……定不说。”洋洋说肯定两个字的时候,拉长语调,加重了语气。“那好,给你。”

洋洋接过糖葫芦,咬了一颗,吧唧吧唧咀嚼着。脸上是满足的神情。 “太好吃了!”我满意地笑了,转身要走。

“爷爷,你玩玩具吗?我把我玩具给你玩。”洋洋突然把手里的玩具铲车递到我面前。“玩具?”我懵了一下,还真没玩过。 我接过来,在手里摩挲着。

“爷爷,记得,这是咱们的秘密哦!”洋洋神秘兮兮地说。“嗯!秘密!”

“拉钩!谁也不许说出去哦!”洋洋伸出右手小指头,阳光包裹着他整只手,他的手温暖泛着光晕。我也伸出右手小指头,勾住他的小手。

“说话算数,一百年不许变!”洋洋拉着勾摇了摇,伸出大拇指,跟我的大拇指碰了碰头。

我们之间好像有了某种默契。以后我出门的时候,只要巷子里没人,我跟洋洋就会聊一会。我给他糖葫芦吃,他把玩具让我玩。我们很开心。

这个秘密能永远保持下去吗?或者……还需要保守下去吗?

学习小说单元后,同学们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小阳便从他喜欢的故事中推荐了这一篇。
生日蛋糕

[美]丹尼尔·莱昂斯

空气清冽,光线正从天空中消逝。街道上散发着摊贩手推车里剩下的烂水果的气味,虽然闻起来有点酸臭,却并非一无是处。露西亚很熟悉这种气味,这让她想起自己还是个女孩时那些欢乐的时光,她喜欢这气味,正如她设想农场的人会喜欢闻肥料的气味一样。

已经过了下午6点,深秋的纽伯利街上的店铺大都打烊了,但她知道洛伦佐的店还为她开着。她不慌不忙:她是个老妇人、岁月已经侵蚀了她的双腿。如今它们又粗又重,像灌满了铅,走路的时候,臀部因为费力拖动它们而变得很痛。

她在一条长椅旁停住,想坐下,又觉得弯下腰然后再站起来,还不如只靠一靠椅背轻松。她等呼吸平缓下来,再走向通往面包店的最后一条街。洛伦佐会在,他会等的。从战争开始,她不是每个礼拜六都去面包房的吗?她不是每次都买同样的有巧克力糖衣的白蛋糕吗?那是尼克的最爱。

“晚上好,隆萨维利夫人。”他用意大利语,扬高声音说,“我正念叨您呢。”

站在糕点柜台前面的是玛丽亚·门德斯,她在洗衣店工作,她没有丈夫,但有个孩子。她对露西亚笑笑,然后又低头去看玻璃柜台。

“门德斯小姐想请您帮个忙。”面包师说。

露西亚脱下皮手套放进小提包,问:“帮个忙?”

“我的小女儿,”玛丽亚说,“今天是她7周岁的生日。”

“您一定认识小特瑞莎。”洛伦佐说。

“嗯。”露西亚说。她的确见过那个孩子,在那个孩子和小伙伴破坏她后院的菜园子时。

“今天我在洗衣店很忙,一整天都有人排队,我没时间出去给她买生日蛋糕。”

“嗯。”露西亚还记得她花了两天时间才修好园子里的西红柿桩。

“是这样的,”洛伦佐说,“门德斯小姐想要个蛋糕,可我都卖完了,除了您的。我跟她说您是我最忠实的顾客,我们得等您来了再问问。”

“其他面包店都关门了,”玛丽亚说,“可今天是我小女儿的生日。”

露西亚的手顫抖起来。她想起医生说过她不能发火,但这也太过分了。“每个礼拜我都来买蛋糕。多少年了?现在这个黑女人来了你就不管我了?”

“露西,求你了,“我可以送你一些小甜饼,”他说,“或者奶油煎饼卷。我刚做的,很好吃。”

“我一周来一次,只买尼克爱吃的蛋糕。”

洛伦佐把头歪到    一    边    他似乎还想说点什么    但忍住没说    他又等了    一会    

“露西亚,想想那个可怜的小女孩,”他说,“今天是她的生日。”

“那你就给她再做个蛋糕。如果你那么喜欢她,你来帮她啊!”

“露西亚,来不及了,生日派对马上就要开始了。”他说,“再说,我已经清洗了设备,收好了面粉、鸡蛋和糖。”

“露西亚,”他说,“这样做是对的。问问您自己,尼克会怎样做?”

“我知道他不会的。”她想起了尼克,想起在最后的日子,他病恹恹地躺在床上,她是怎样跑出去叫那些孩子不要吵闹,而他们笑着对她说:“滚回去,疯老太婆。”

洛伦佐头也不抬,用一种几乎是耳语的声音说话。“露西亚,”他说,“就这一次。”

“不,”她说,“不,我要我的蛋糕。”

玛丽亚开始哭起来。“上帝啊,”她说,“我的小女儿。”

洛伦佐用手撑住身体:“对不起,门德斯小姐。”

玛丽亚啜泣着转向她:“今天是我女儿的生日,她怎么能原谅我?您没有孩子吗?”

“我有三个孩子,”露西亚说,“我从没忘记过他们的生日。我从不在最后一刻才冲出去买蛋糕。”

“可我在上班,”玛丽亚说,“全靠我一个人带特瑞莎。我得一个人养活她。”

“那怪谁?”露西亚对洛伦佐挥挥手。“快点,”她说,“把我的蛋糕包起来。”

洛伦佐皱着眉头小心地慢慢地把蛋糕从展示柜里拿出来,放进一只白色的糕点盒里。

露西亚带上手套。她转向门口时,玛丽亚拉住她的胳膊。“求求你,”她说,“求你了,我从你这儿买。我出十美元。”

露西亚挣脱了玛丽亚的手,大声说:“我不要你的钱。”她把皱成一团的钞票扔到地上,然后打开门。玛丽亚跪倒地上捡起那张钞票。“你这个老巫婆!”她尖叫道。

露西亚没有回头。她慢慢地沿着纽伯利街往前走,小心避让着结冰的地面。那个洗衣店女孩,甚至还有洛伦佐,他们对她了解多少?他们知道什么叫作挚爱?他们知道什么叫折磨?他们什么都不知道。

楼梯上的光线很暗,她用空着的那只手扶住栏杆。每走一步就停一下,她要等那阵阵的疼痛从臀部散去,然后再抬脚。

她走进厨房,掀开玻璃罩,把上礼拜的蛋糕拿出来。玻璃罩里闻起来有一股香甜的气息。给尼克的蛋糕连碰都没被碰过,简直就是那个新蛋糕的黏土模型。

当她把它当垃圾扔掉时,表面的巧克力糖衣裂开了,撒落在地板上,就像陶器的碎片。

她清理了残渣,用一块海绵擦掉蛋糕底座的糖衣污渍,然后打开糕点盒,把新蛋糕拿出来放进玻璃罩。

天已经黑了,围绕着城市的山丘上,有几百座房屋窗口的灯火亮着,就像圣诞树树枝上白色的小灯泡。

她想象着她的孩子们、孙子们,大家就住在那些山上,正一起吃晚饭那些细皮嫩肉的小男孩和小女孩,调皮地从她怀抱里缩走,他们窃窃私语,直到大家离开。

窗边有点凉,她打了个哆嗦,往后退了一步。

她在餐桌边坐下,就在尼克和孩子们的照片下面。

她望着门,一如既往地,期盼着,会想起敲门声,或者门直接被推开,然后他们中的一个,只要一个就好,会站在那儿。

(选自村上春树《生日故事集》,有删改)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题。

爸爸,谢谢你来捧场

巴人

①他告诉坐在旁边板凳上的妇人说,他的孩子们一个个正在长大。这倒不是什么特别的新闻,孩子们都如此,这是自然现象。

②不过,他面对着棒球场说,他从前以为这种长大过程是一步一步来的。但事实上,他的孩子们却似乎突然从一个年龄阶段跳到另一个年龄阶段,就像他开汽车时转弯一样,换挡会发出令人胆战心惊的声音。

③他记得,他的老大还是3岁时,牵着他的手在街上行走,碰到一个人竟然会打招呼。这个儿子怎么会认识一个他父亲不认识的人呢?即使在那个时候,他对儿子的这种独立个性已经有点感到震惊了。

④现在,孩子们又在经历人生的一些必然里程了。老大在准备他的驾驶执照考试,最小的一个即将报考初中。

⑤现在,球场上轮到13岁的儿子上场博击了。在短短的几个月甚至几个星期里,这孩子就已经掌握了打球时如何运用眼睛、姿势、腕部动作等取胜的要诀。

⑥这位父亲看球的神情,只有父母望着自己孩子时的神情可以比拟。一会儿过分洋洋得意,一会儿又过分吹毛求疵。做一个称职的父亲或母亲,就是要能了解什么是过分。不过,今天这位父亲所感受到的却是另一种东西,是介乎赞叹与哀愁、慈爱与失落的某种东西。

⑦他记起了历年来的一些小事。孩子们从学校带回来的作业一直在变。起初是一个粗糙的木制烛台,后来的是一张厚板桌子;开头是一幅蜡笔画,最后是一篇较长的论文。

⑧也许,他说,他自己正经历一种青春期。也许,所有父母都会跟他们的孩子一起度过第二个青春期,一方面看见他们长大而欣喜,一方面又要放手让他们离开而心痛。

⑨就在这男人和那妇人边谈边看球的时候,比赛两队互换攻守。那个13岁的孩子一阵风似的在他们旁边跑过,捡起一只手套后便跑向第三垒。有人击出一个平飞球正对着他飞过去,但男孩却接漏了。

这位父亲突然一跃而起,接着又坐了下来。他告诉那妇人说:两年以前,这男孩一定会流眼泪,可是现在,他很快就恢复常态了。妇人告诉他:两年前,你一定会情不自禁地要去教导他,但现在你只是个观众。

⑪是的,他说,我们父子俩都在成长。这男人从前以为他对为父之道懂得很多。

⑫毕竟,他自己也做过孩子,也有过一个父亲。他以往把自己看作导师,引导他的子女避开他自己年轻时的陷阱。他把自己的一生视作子女们续往开来的发展基础,就像建造摩天大楼一样。

⑬可是,他的孩子们却更像他年轻时一样。

⑭因此,现在他已慢慢接受英国一位小说家在书中所写的话:“他的儿子也许要经历他自己和他同时代的人所经历过的同样途径,吸取教训就像以前从没有人得过这种教训似的。”现在,轮到他领会到他父亲在他之前所领会过的事情了:对自己子女的关注和期望虽然热切,但始终要放手让他们离开。

⑮球赛终于结束。男孩大步跑了过来,把一只手套和一个棒球交给他,然后跟队友一起走了。走到球场中央时,男孩喊道:“爸爸, 谢谢你来捧场!”他挥手目送男孩离开。没有关系,事情就是这样的,他们都长大了。

(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