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问答题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7课《在太空中理家》同步练习

《在太空中理家》作者认为在太空中锻炼是一种休息,为什么?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默读父亲

    ①我是父亲最小的儿子。“爹疼满崽”这句话便成了父亲爱的天平向我倾斜时搪塞哥哥姐姐们的托词了。在我十岁那年头上吧,我生病躺在了县城的病床上,我突发奇想让父亲给我买冰棍吃。父亲拗不过我,便只好去了。那时候冬天吃冰棍的人极少,大街上已找不见卖冰棍的人。整个县城只有一家冰厂还卖冰棍,冰厂离医院足足有一华里地,父亲找不到单车,便步行着去。一时半晌,父亲气喘吁吁满头大汗跑回来,一进屋,便忙不迭解开衣襟,从怀里掏出一根融化了一大半的冰棍,塞给我。嘴里却喃喃说道:“怎么会化了呢?见人家卖冰棍的都用棉被裹着的呢!”

    ②初二那年,我的作文得了全省中学生作文竞赛一等奖,这在小镇上可是开天辟地头一遭的事儿。学校为此专门召开了颁奖会,还特地通知父母届时一起荣光荣光。等到去学校参加颁奖会的那天,父亲一大早便张罗开了,还特地找出一件不常穿的中山装上衣给穿上。可当父亲已跨出家门临上路时,任性而虚荣的我却大大地扫了父亲的兴:“爸,有妈跟我去就成了,你就别去了。”父亲充满喜悦的脸一下子凝固了。那表情就像小孩子欢欢喜喜跟着大人去看电影却被拦在了门外一般张惶而又绝望。迎着爸妈投放给我的疑惑的眼神,我好一阵不说话,只是任性地呆在家里不出门。父亲犹疑思忖了片刻,用极尽坦然却终究掩饰不住的有些颤抖的声音说:“爸这就不去了。”父亲已经破译出了我心底的秘密:我是嫌看似木讷、敦厚且瘦黑而显苍老的父亲丢我的人啊!看着父亲颓然地回到屋里,我这才放心和妈妈兴高采烈地去了学校。可是,颁奖大会完毕后,却有一个同学告诉我:你和你妈风风光光坐在讲台上接受校领导颁奖和全校师生钦羡的眼光时,你爸却躲在学校操场一隅的一棵大树下,自始至终注视着这一切呢!顿时,我木然。心里漫上一阵痛楚……

    ③父亲最让我感动的是我十九岁初入大学的那年。刚入大学的时候,寝室里住了四个同学,每个人都有一只袖珍收录机,听听节目学学英语,很让人眼馋。后来,与其说是出于对别人的羡慕,还不如说是为了维护自己的自尊。我走了六十里地回到家,眼泪汪汪地跟父母说,我要一只收录机。父亲听了,一个劲地叹气,母亲则别过头去抹泪。我心一软,两手空空连夜赶回学校。过了一段时间,父亲到学校找到我,将我叫到一片树林里,说:“孩子,你不要和人家攀比,一个人活的是志气。记住,不喝牛奶的孩子也一样长大。”我正掂量父亲这句话,父亲已从怀里掏出一样东西放在我手上。伸开手来,正是一只我心仪已久的袖珍收录机。事后才知道父亲是进城抽了500毫升血给换来的。 “不喝牛奶的孩子也一样长大”,就是父亲这句话,让我在以后的日子里一次又一次地找到了做人的自尊,也让我得以活出了一个男人的伟岸。

    ④父亲没能活到六十岁便病逝了。记得父亲临终的时候,他将枯槁的手伸向了我。我将手放在父亲的手心里,父亲极力想握紧我的手,但父亲已经无能为力了。是的,父亲虽然没能扶携和目送着我走更长更远的路,但是,父亲一生积攒的种种力量已经渗透到我的生命中来--我的生命只不过是父亲生命的另一种延续。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一株赶考的麦子

洛水

    ①六月麦香,父亲像个将军,一把镰刀,几根烟,就把麦子连根拔起。

    ②曾经,我是父亲的影子,像个散兵游勇,跟在他身后无所事事。父亲从不责怪我,直到那年高考,我才明白,他对我有着别样的期待,在他人生的麦田里,我是一株赶考的麦子。

    ③高考前两天,学校让我们自己调整。我掉转方向,打道回家。半年的闭关苦读,我和时节完全脱钩。回到家才发现,满地金黄,漫天麦香,已到收麦季节。时间过得真快,更让我措手不及的是,在我面前巍峨多年的父亲,已经没有我高了!

    ④对于我的火线回归,父亲很欣慰。“上阵父子兵”,麦收是父亲最重要的战役,多年来,我们一直并肩作战,把时光打得颗粒归仓。父亲拿起一把镰刀,试试锋刃,递给我:今年麦倒伏,要用手割了。我心生忐忑——过去割麦,是跟在收割机后,零打碎敲,对抗性为零,现在回到冷兵器时代,和麦子打“阵地战”,我还真有些力不从心的感觉。

    ⑤我接过镰刀,掂了掂,我明白,我再怎么做也做不到像父亲那样游刃有余。

    ⑥六月,阳光如织,我是条落网的鱼。

    ⑦我不时直起腰,沿着脊梁沟,汗水一泻而下,酸痛逆流而上。我低估了弱不禁风的小麦,那把镰刀也临阵倒戈,把我的掌心磨满水泡。我暴露在麦芒般刺眼的阳光里,孤立无援。父亲却像个无坚不摧的坦克,所向披靡。在这里,父亲总是火力十足。我不得不承认,这片麦田是父亲的主场,我则是他一个人的拉拉队。

    ⑧这是场父亲的“战争”,我无法提供“火力”支持,但可供奉茶水。父亲看看我的手:“使不惯?别攥太紧,和拿笔一样。”我点点头。镰刀是父亲的笔,麦子是墨,他可以在田野上挥毫泼墨,只是他没能教会我,而我也从没用心学过。

    ⑨喝罢水,父亲问我,快高考了吧?我说,后天。父亲怔住,满身的汗珠也麦粒般静止。父亲拿毛巾擦拭着我的额头,似乎要把我湿漉漉的疲惫赶走。很快,他督促道:“快回家歇着吧!别累着,高考才是你该干的事。养足精神去收你的麦子吧,那个老子帮不上。”

    ⑩父亲又开始埋首割麦,把对我的歉意,肆虐在麦子身上。我如遇大赦,赶紧以备战高考的名义溜号。

    ⑪阳光烘烤着麦田,父亲伫立着,像一株硕大的麦穗,满身滚圆的汗珠,如麦子般饱满,灼灼其华,刺痛着我的眼。麦子是父亲的汗珠,我是其中最大的一颗吧。

    ⑫正如麦田是父亲一个人的战场,高考是我一个人的麦田。看着同学被父母簇拥着走向考场,我没有丝毫嫉妒和埋怨。我并不孤独,从故乡到小城,我和父亲在并肩作战。我学着父亲,以笔为镰,以墨为麦,在我的麦田里恣意挥毫。

    ⑬那年,我考取一所重点高校。以后,求学,工作,一路颠沛流离。我始终没有忘记,我是一株赶考的麦子,我要考取的不是功名,而是把父亲的期望,颗粒归仓。

(选自《意林》2016年第16期)

阅读下面写景散文,完成下面小题。

蝉在树梢唤夏来

陈树庆

①在乡村里,最先体现夏日到来的物事,便是那越来越嘹亮,越来越繁乱的蝉鸣。

②蝉是夏日的代言者。燥热的夏日,唯有阵阵蝉鸣,给夏平添了乐趣和色彩。在儿时的乡村,每当夏日来临,听到蝉的鸣叫,于是与伙伴们一起去捕蝉,把麦子放到嘴里,嚼细了再用水冲洗掉麦皮,剩下的面筋就可以用来粘蝉。将这东西粘在竹竿的一头,手攥着竹杆的另一端,屏住呼吸,看准目标,慢慢地将竿头靠近蝉儿,然后就是蝉儿的挣扎,心头则是捕获的喜悦和满足。

③乡村的夏日单调烦闷,多半是沉浸在静谧之中,没有城市车水马龙的喧嚣,唯有蝉声,带来意想不到的欢快和爽意。优美、动听的蝉鸣拉开了夏日的演唱帷幕。蝉鸣此起彼伏,汇成了一首和谐生动的夏日交响曲,没有指挥,也不用指挥,只要一声清脆悠长的蝉鸣,数百只,甚至数千只蝉就跟着一起鸣叫起来。清冽的声音,由近及远,时高时低,此起彼伏,或嘹亮激越,热烈奔放;或抑扬顿挫婉转;或低吟缠绵缱绻,在盛夏的枝头传动,在盛夏的阳光里行走,它们踏着季节的节奏,用原创的发音表达着最美好的时光。

④“倚仗柴门外,临风听暮蝉”,夕阳透射进炊烟飘渺的村庄,吃过晚饭的村人,摇着蒲扇在村子大树下乘凉,树尖上有蝉儿在浅唱低吟,此时的蝉鸣声不同于烈日炎炎下的嘶鸣高亢,但比白天更多了几分缥缈和诗意,显示出了一种特别的意蕴。作家郁达夫在《故都的秋》中所描写的那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夏日的乡村是蝉的世界,在农家房前屋后,桃树、梨树、槐树及葡萄树上,透过枝枝桠桠的罅隙间,随处可看到蝉儿们油亮黝黑的身影,并可随时听到它们炽烈的鸣叫声。在我的记忆中,始终认为蝉是一种颇有恒心和毅力的昆虫,蝉鸣更是一种对生命的热情歌唱,它们从早到晚不知疲倦地奏乐着,少数顽强者更是一直坚持到深夜,它们似乎是想要吵醒乡村的耳朵,向人们炫耀自己稍瞬即的青春和生命。

⑤儿时生活在乡村,是在一年年的蝉鸣声中长大的。当夏季天气最炎热的时候,正是蝉鸣最热闹的时候,居住的房子后面,有片郁郁葱葱的小树林,拿把蒲扇,搬张竹床,躲在小树林里避暑消夏。抬头望去,阳光透过层叠的叶子倾泻下来,每片叶子都流露出阳光的痕迹。蝉鸣忽远忽近,忽有忽无,忽大忽小,配合之巧,和声之美,可谓天籁之音,令人心旷神怡。有时正在心烦,或是扰了好梦,于是就地捡一石子,朝树梢上的密丛中扔去,只听鸣叫戛然而止,间或有一两声拖长了的嘶鸣没入阳光之中,渺无踪影地栖落它枝。蝉鸣依然,头顶又是歌声猝起,像一场声音的接力,其气势之壮。在此起彼伏的蝉声中,蔬菜开花、瓜果飘香,乡村的一切祥和而恬静。

⑥居住的小城,蝉真是太少了,几乎是少得可怜。没有乡村那种大合唱的阵势。偶尔几声断断续续的叫声,显得是那样的有气无力,就像是蚊子在耳边鸣叫。不知为什么,一种淡淡的失落感油然而生,蝉鸣已经成了一种追求和渴望,不时在脑海闪现儿时捉蝉的情景,心情便开始兴奋起来。也许伴着蝉鸣的童年,成了我记忆深处无法抹去的风景,给我的生活增添了无尽的希望和快乐。

现代文阅读

老师:下面文章约2500字,略读此文,请尽量在6分钟左右读完。略读时,请注意文章写了关于外婆的哪些典型事件。之后再精读文章,捕捉文本细节,于细节关联中体会作者的情思

带外婆出去玩

李娟

①我们无论去到哪里,都一定会带上外婆的。要不然怎么办呢?她快九十岁的人了,要是把她一个人撂在城里或内地的话,那多可怜啊。虽然我们生活也不好,在山里四处奔波的,连个像样的床也没法给她老人家支一张,也不能给她弄点好吃的东西。但一家人好歹都能在一起,无论干点什么,都放心。

②我妈的理由则是:有老人在嘛,出去玩的时候嘛,就有人看商店了嘛。

③可惜这个算盘没打好,别看外婆年龄大了,人还灵醒得很呢。又刚刚从内地来,看到什么都稀罕极了,玩心比谁都重。一听说我们要出去玩,就不声不响一个人悄悄地换了衣服和鞋子,戴上草帽,拄上拐棍,早早地站到路口等我们了。

④我们实在不想带她出门。没办法啊。以前在库委牧场做生意,住的是木头房子,虽然跟牛圈差不多,但人走空了至少还可以象征性地锁一下门。到了沙依横布拉克,住的是帐篷,就几块塑料布盖住了全部的商品,一定得留人看门的。再说外婆毕竟上了年纪,爬坡上坎的也不行了,哪能跟上我们这么利索的年轻人。我们和她一起出去的话,得先猴一样蹿出去一截子,再等她老人家半个小时,然后再蹿一截,再充满耐心地等。在险要处,还要陪着她老人家提心吊胆地一步一步挨过去,总之,出去玩的话,只要带上外婆,肯定不会玩得尽兴。

⑤但要把外婆一个人留在家里的话,我们在外面也不会有多自在。一路上又老操心着家里,只想早早回去。除了惦记她一个人在家寂寞,不安全以外,还有——她老人家老是把货架上好吃的东西自以为不露痕迹地偷出来,发给附近的小孩子。我们出门半个小时后,就开始掐算了:开始少苹果了……再过一会儿又想:一把糖又没了……回去的路上:这下好了,泡泡糖盒子也空了……

⑥于是,每次回家的情景便是这样的:小店门口簇拥的孩子们一哄而散,剩一地的果核糖纸。外婆笑眯眯地站在最里面,高高兴兴地、假假地说:“今天生意好得很!特别是吃的东西卖得最快!”

⑦这倒也罢了,哄了小孩子总能落下点人情(我们这里的小孩子每次到森林里拾柴火回来,都会往我们家门口的柴火垛上扔一两根)。她一天到晚自作主张地胡卖东西,就不可原谅了。

⑧一次,她把二十块钱的胶卷两块五毛钱就卖出去了。那个捡了大便宜的人,第二天居然还想来捡,被我们骂了一顿。然后我们又回过头使劲埋怨外婆。谁知她老人家还振振有词:“那么丁点大的小盒子,哪值得到这么多的钱?你们不要乱卖东西!”——看,她还说我在乱卖。我们板着脸,都不理她了。过了一会儿她好像终于意识到自己做错了事情,但仍然虚弱地为自己进行最后的开脱:“再怎么说我还是收了他两块五,总比一分钱不要白送给他强嘛……”

⑨家里有了这么个老太太,真是毫无办法。

⑩另外,她注意到了我们三块钱就卖出一瓶啤酒,于是从那以后,不管什么酒她老人家一律都三块钱卖。包括很贵的那种伊犁特。我妈说:“这样可不行,外婆看商店的时候,我们得留下一个人看外婆。”

⑪当然啦,在外面玩多好啊,我们谁也不愿意做留守的那一个。于是便轮流值日。开始我们两个还都挺自觉的,到了后来,就开始赖皮了。谁的动作快,谁腿长,谁就占便宜。我这人比较老实,早上吃了饭,总是要刷锅洗碗什么的,因此总是吃亏,总是眼巴巴地看着她扬长而去,而且还没有多少怨言。我妈就不一样了,每次迟一步让我占了先机的话,就开始使劲怂恿外婆搞破坏了——

⑫“妈,你看,妹仔又要带你出去玩了,还不快点穿衣服,还不快点跟上!”

⑬一面又得意洋洋地冲我大喊:“娟,你等一等嘛,外婆也想去,你顺便把她带上吧!”

⑭我大惊失色,外婆喜出望外。我装作没听到似的,拔腿就跑,外婆来不及穿好衣服,把大衣和拐棍都挟在腋下,跌跌撞撞就冲出来了。我妈又好心地追上她,给她戴上草帽,推着她往我这边跑:“妹仔,你慢一点,等一下外婆嘛!”一副幸灾乐祸的样子。

⑮而我呢,总是跑得很远了,又忍不住回头看,看到外婆还在沼泽边的草地里蹒跚着,急急往我这边赶。她的身子瘦小佝偻,闪闪乎乎,摇摇晃晃的。她还一点儿也不知情呢,一个劲儿地怪我走得太快了:“妹仔啊,你慢一点啊,你慢一点啊,我撵不上你呀……”

⑯让人心里忍不住一片动荡,一片汪洋,柔软得呀,于是两只脚再也走不动了。

⑰外婆在这山野里多么孤独……

⑱每次都这样,心一软,就完了。接下来想也想得到这一趟行程会有什么样的结果。通常是我搀着她慢悠悠地磨蹭到前面山路拐弯的地方时,她就满意了:“娟哪,走了这么远了,好了,今天玩够了。我们回去吧,你妈一个人在家我不放心……”

⑲我就只好跟傻子似的,再慢悠悠把她搀回去。而在家里,我妈早已收拾妥当,准备出发,只等我回来和她交班了。

⑳当然,我也不是好欺负的,我也会用这一招来对付她。可她的结果总是比我好,因为我一个人在家的话,外婆更“不放心”。所以每次出门没走几步她就能把外婆撂下。

㉑有一次她去爬左边那座山,外婆也跟去了。我估计最多半个小时外婆就该被甩下回来了。可是这一去,去了整整两个小时,而且最后还是外婆一个人回来的。不晓得出了什么事。

㉒我连忙问她走了多远。

㉓她说:“极远极远极远极远……”

㉔我问:“山高不高?”

㉕她说:“极高极高极高极高……”

㉖我说:“那你一个人怎么下来的?”

㉗她连忙转过身,让我看她的屁股,并且问我磨破了没有。

㉘我气坏了,我妈也真是的,怎么能让外婆一个人走那么远的路回来?两个小时呢!

㉙外婆又说:“好高好高的山哟,老子(呃,她老人家向来都这么自称……)从没见过那么高的山,老子爬到半路(吹牛,她能爬到一半?)就累得不行了,你妈硬要老子上去,你妈又拉又扯,硬是把老子拖了上去,背了上去……唉呀呀——好高的山哪!骇得老子一身汗……那里头好多的树子呀,到处都躺得是,那么粗的(展开手臂比画了一下)有,那么粗的(把手臂展得直直的又比画了一下)也有,也没见有谁把它拖回去当柴烧,估计从来也没有人进去过(又在吹了),好高啊好高啊……老子这回可是上去过一次了,呃,老子这回晓得了,呃——再也不想了,老子再也不去想它了……”

㉚可是从那以后,她就天天开始想了。她天天坐在帐篷外,仰着脖子遥望对面半山上那片浓重的森林,嘴里还不停地嘟囔着:“……那么粗啊……从没得人进去过……”

㉛出神得,旁边的稀饭沸得都顶掉了锅盖还不知道。那是她平生第一次进入森林。

(选自《阿勒泰的角落》)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父亲的家国

鲍鹏山

①2004年暑假,我回老家看望父亲。父亲骨瘦如柴,双目视力几乎完全丧失,两耳的听力也微乎其微。在精力好的时候,他给我们说起他年轻时候的孤危和艰难。鲍姓在当地是小姓,我的祖父没有兄弟,单门独户又忠厚朴拙,我父亲也只有弟兄二人,叔叔老实可欺。我父亲的娘舅那边倒是人丁兴旺,却又人缘极差,乡誉极低,不仅不是可资利用的人际资源,反而要时时注意撇清干系,从而也无从依靠。说着说着,父亲就给我们背了一首诗:

人情相见不如初,多少英雄守困途。

锦上添花到处有,雪中送炭世间无。

时来易借金千两,运去难赊酒半壶。

识破人情全是假,还须自己着功夫。

    ②背完此诗,父亲还顺带跟我们说起他的一位朋友。说起我父亲的这位“朋友”,我们倒都认识,是镇上人。那时的镇上人,吃商品粮的,和我们相比,几乎是两重天。在我的记忆中,他们好像没有什么来往,也从来没有见过他们有什么杯酒之欢。到了后来,竟至于不来往了。原来,有一年,我父亲的这位朋友病了,父亲要去看望,可是家里实在太穷,什么也拿不出来,踌躇多日,只好硬着头皮,几乎空手去了。心想,朋友一定会理解。但没想到,朋友一见父亲几乎空着手,当时就拉下了脸。我父亲觉得大受伤害,也对“朋友”等等,心灰意冷。

    ③父亲一生性情刚烈慷慨,仗义重谊。这次,他给我们背这首诗,带着满腹伤感,几乎唏嘘。我心里极感震动,那种人生的寒凉,一下子就包围了我。我问父亲,这是谁的诗?父亲说,他也不知道,是他年轻时,到一户人家,人家的中堂上,就写着这首诗,因为说中心中隐痛,触动心中感慨,一下子就记住了。④过了几日,我和大哥坐在父亲病床边,父亲和我们聊,那天他的情绪很好,他说有一首诗,是邵康节先生的,很好,就又背给我们听:

每日清晨一炷香,谢天谢地谢三光。

惟求处处田禾熟,但愿人人寿命长。

国有忠臣扶社稷,家无逆子恼爷娘。

四方平定干戈息,我纵贫时也不妨。

    ⑤我父亲少时读私塾,读《论语》《孟子》,读《千家诗》,几年的私塾教育,使他终生都像一个读书人,有着读书人的情怀气质,常常民胞物与,感怀万端:有着读书人的思维方式,时时礼义廉耻,仁义道德;还有着天下家国的眼光,总是忠臣孝子,修身齐家。我后米到了城市,在城市里见到不少我父亲这个辈分的人,他们大多认识字,能读报,还有各自的技术或专业,见识也广,但是却毫无父亲的那种读书人的气质。这促使我思考什么才是真正的教育,什么才是真正的文化,什么才是真正的素质。

⑥但是啊,深受私塾熏陶的父亲后来却终生在农村,做一个地道的农民,身边几乎没有一个人能理解他的情怀和感慨。他是何等的孤独啊!这种孤独,是那样的深,却又那样的长——长到他自己的一生。

⑦他后来砸锅卖铁,也要让我们念书,在没有高考的时代,在社会禁钿阶层流动的时代,这样的读书完全没有什么目的。他大概是太寂寞了吧,希望通过自己的培养,让我们能听懂他的心声。

    ⑧我在父亲给我背的两首诗中,感受到了他对这个世界的失望和伤感,也感受到了他对家国的真诚祈祷。

    ⑨不久,我的父亲就去世了。在那样偏僻的乡下,在那样一个完全无人注意的角落,我的农民父亲,对人生有着那样苍凉的感受,还有着那样深重的对家国的关怀。这令人难以置信,这是一个文化的奇迹,也是一个人的奇迹

    ⑨父亲曾经对我有很多的期望,但是,他最后对我的交代,就仅仅是希望我花钱不要太大手大脚,“你负担重啊!”这是他对我说的最后的话。

    ⑩我知道我不能让父亲对我完全满意。但我会一直秉持良心写作和教书,因为,我生活在父亲的家国,我会像我父亲一样,为天下家国祈祷。

    【链接】“天下国家”主张,出自《孟子·离娄上》,原文为:“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国家’。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这里,虽言“天下国家”,实是在揭示修身为本的人生问题,亦即家国情怀的修为自得。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