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单选题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同步练习:11 送东阳马生序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是一篇赠序,作者叙述自己青少年求学的艰难和学习的勤勉,目的是勉励马生成为德才兼备的人。 B、虽然作者幼时“无从致书以观”,但“不敢稍逾约”的守信和“弗之怠”的坚持,使他得以“遍观群书”。 C、“立侍左右”“俯身倾耳”“色愈恭,礼愈至”极为传神地写出了作者对老师的恭敬和求知的恳切。 D、作者将穿戴讲究的同舍生和寒酸的自己对比,凸显作者对“口体之奉不若人”的毫不在意和学习的勤奋刻苦。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相关问题。
                                                                                                     让花儿悄悄绽放
                                                                                                             程 刚
        ①她是最后一个上场的。如果只闻其声,定会以为她是一个长相甜美的女孩。是的,她饱含深情、抑扬顿挫的朗诵,征服了在场的所有观众。评委们在进行合议,一致认为冠军非她莫属。但我坚持只给她第二名。
        ②她叫刘若花,然而她实际的容貌与名不符,这也许是上帝犯下的大错。
        ③这是一个面部重度烧伤的女孩,疤痕纵横,色斑重叠。她的右手,有三个手指略短,手背布满烧痕,勉强可以握笔。在新生军训时,我看到这个特别的小女生昂着头站在前排,勇敢地面对着上千个陌生的面孔和无数好奇的目光,心里陡然生出惊异与佩服。高二文理分科后,她分到了我们班,我才得以了解她的故事。
       ④若花出生在一个偏僻的山村。那年冬季,天寒地冻。穷困的山区人家,通常是不生炉子的,但是因为有了刚满一岁的她,家里借钱买了五百斤煤,生了一个火炉。粗心的父亲竟然把一只汽油桶放到了炉子一侧,因为他每天一大早就要骑摩托车去打工,生怕油冷打不着火。灾难就这样发生了:烤热的油桶爆炸了,烈焰瞬间吞噬了整个屋子。当惊恐万分的父亲裹着浇湿的被子冲入火海抱出襁褓中的小若花时,她已经几近窒息。
       ⑤若花的命保住了,却落下了终身残疾。由于家境窘困,她只住了十几天院就被抱回家了,巨额的整容手术费扼杀了一个贫困家庭的小女孩爱美的资格。十六年来,幸运一直不肯光顾这个可怜的孩子,整容手术一拖再拖,直到今日也未能实施。
        ⑥我经常见到,班里爱美的女生在课间拿出小镜子对镜自怜,哪怕脸上只是生出一粒小痘痘,也会耿耿于怀,欲除之而后快。就是男生,也不会对自己的外表满不在乎。尚美的时代,爱美的年龄,谁能把容貌置之度外?可是,谁又能想见,一个花季少女在这样的环境中,扛负着怎样的压力?
         ⑦我曾经在课堂上说,不管你们将来怎样,刘若花同学都将是我们班最大的骄傲!当时班里鸦雀无声,若花也显得若无其事。但回到宿舍后,她哭了,并非因为我的理解,而是她觉得,她的坚强不需要宣布!
        ⑧可人生在世,总得面对现实。成绩优异的若花将来步入社会,面对来自四面八方的俊男靓女,又会经受怎样的心理考验?于是,我决定带她去省城大医院看看,在我们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希望她有所改观。
        ⑨我们很幸运。一位可敬的学生家长帮我们联系了整容方面的专家,专家对若花的整容治疗提出了建议,而且,医院在了解了若花的家庭情况后,决定免除她的部分医疗费用。我们从医院出来时,若花脸上的笑容和阳光一样灿烂。
       ⑩现在,若花的面色,正像我们的心情一样渐渐好起来。
       ⑪这次演讲比赛,我没想到若花会主动报名。我心里暗自欣喜,只要她敢于站在初赛的现场,她就是胜利者!谁能料到,她一路过关斩将,闯入了最后的决赛!站在决赛的舞台上,自信的若花把诗歌的韵律和生命的激昂表现得淋漓尽致。她的声音,既具少女之甜美,又兼少年之浑厚;既有敲骨入髓的穿透力,又有振金击缶的磁性。
        ⑫然而我知道,全场经久不息的掌声主要是献给她的勇气、自信和纯美的音色。毕竟是首次登场,在台风、技法和肢体表现力上,还略逊于高倩。大家决定给她冠军,里面更多地包含着对弱者的同情和激励。我了解若花,她不会接受这样的结果。在公众面前,我们得合理地保护一个孩子才华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得想到,她还有第二次,还有更大的舞台,我们最好让花儿悄悄地绽放。
        ⑬于是,我们给了若花第二名。  

阅读《青果果,紫果果》,完成后面的题目。

青果果,紫果果

      ①立夏一过,桑园里跑进去几个孩子就再也看不见了。孩子们一棵棵巡过来,巡过去,寻找紫了身子的桑果,妈妈在外边喊做事了,不出声,可心一急,红了身子的也塞进嘴去,红桑果怎经得起嚼呢,碰上舌头牙根就冒酸水了,再恋也只好吐出口。好不容易寻上棵不长叶子只结大果的,那是嫁接未成的野桑,会一连几天都去看望,看它青的变红,红的变紫,紫的变黑。桑果发紫的时候,学校也开始午睡了,那边紫果果枝头眺呀眺,这边身子困在教室里躁呀躁,怎么睡得着呢?“老师,我要小便”,教室门一出,跑步飞进“根据地”,不知不觉就忘了小便究竟应该多长时间,返回教室的时候,老师的脸早拉成马脸:“嗯,你小便能把嘴唇都小便紫了?”还是让紫果果打了“小报告”,站半节课那是最轻的惩罚了。

      ②不过,我还是断定桑果树是最喜欢孩子的 , 要不,为什么总是在我们最馋的时候果子结得那么甜?为什么总是把身子压得那么低,让每双小手都够得着?为什么谁家树上的桑果都可以采而不算偷?还长得那么小巧,小小的手采下来塞进小小的嘴里,一口一个。

      ③有同学馋我说,要吃桑果还不容易,去大河沿,爬上树就能吃一饱。我记牢了这句话,不过,那是“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的季节,谁的手上都有事做。一放学,我约了黑皮,背上猪草筐,做个眼神给妈妈,示意外出打猪草,一获批准,直奔大河沿。果不其然,远远的,小同伴早已到了,那时野桑一排,比我们门前的高大多了,傍着水斜着身子倾向河心,红果果紫果果像春节门前的鞭炮,一串串缀遍枝头。枝桠全不刁钻,我和黑皮脚一弹就到了树上,这里桑果都紫成黑的了,我俩像鸡啄米一样尽情尽兴起来。一会,黑皮说瞧你嘴唇,我说瞧你舌头,哈哈大笑,真的是孙悟空钻进蟠桃园了,痛快!

      ④“站牢呵,当心掉进河里。”桑树下一个锄地老人笑眯眯地朝我们说。原来我们只顾巧取豪夺,忘了树边的蚕豆地和蚕豆边上刚放藤的南瓜,蚕豆踏歪了,南瓜墩踩蹋了,老人正在给板结了的土重新刨松。“上西边去采,那棵树上桑果更好。”老人不怪我们,还关照我们,真是天下的大好人,下树,赶另一棵,逮更大更甜的,把口袋装满,把隔天的也储备上。

      ⑤那天,我们真的快活死了,可打的猪草呢?猪草一棵也没进筐。口袋里的桑果,上树下树早成了渣,挤出的果汁把裤子染成了“花脸大侠”,回家结结实实挨了一顿揍。揍了又怎样呢?此后数年,我和黑皮还是每年必去“蟠桃园”。

      ⑥后来晓得,这些野桑都是那锄地的韩老大的,他兄弟3个,茅屋3间,独居河边。兄弟仨心肠好,但饭量大,再勤快也撑不好三人门头,兄弟仨省吃俭用齐心协力,腾出两间茅屋给老三,讨了个瞎子女人,老大老二两个鳏夫(guān fū,老而无妻的人)合住。我一直搞不清楚那排只结果子不长桑叶的野桑为什么一直不锯掉,为什么我们踩板了他的地他还是笑眯眯的,原来他,青果果日子里藏了颗紫果果心。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别把“诗词大会”变成另一种应试教育
    ①10年前央视的《百家讲坛》推出时,很多人都期待会有一个文化类节目的繁荣,但是属于《百家讲坛》的日子非常短暂。易中天和于丹后,节目的影响力就大大下降,最后沦为深夜平静的诉说。但是,公众一直有“文化大众化”的需求,曾在《百家讲坛》讲诗词的古代文学学者康震,也是《诗词大会》的节目嘉宾,说明了两者具有某种承接性。
    ②从《百家讲坛》到《诗词大会》的10年,正是互联网高速发展的10年。尤其是在微博和微信的时代,碎片化阅读和90后火星文流行,即使是中年人,也学会用表情符号来聊天。这种状况,距离古典诗词非常遥远,甚至走到了反面,谁还在网上正经说话呢,更不要说引用诗词绝句了。
    ③《诗词大会》的流行,就是这种大众“文化厌食症”的反向爆发。当人们被互联网语言统治并心生厌倦的时候,唐诗宋词的美,就像新鲜事物一样进入人们视野,它唤起了人们互联网之前的记忆。
    ④在《诗词大会》之前,有《汉字听写大会》和《中国成语大会》,但是一直不算太火爆。从汉字到成语,再到古诗词背诵、文学名篇朗读,这几个节目的发展线索,像极了语文试卷:字词、成语、诗词、阅读。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电视上或许会出现某种类型的作文比赛——节目的主创人员一定从语文考试中找到了灵感。
    ⑤事实上,有关诗词大会的争议,比如 “死记硬背算什么真本事”“背再多也不见得能写出好诗”,看上去就像是在讨论考试一样。武亦姝超强的背诵能力,让她在《诗词大会》中脱颖而出,她已经入围了“全国向上向善好青年”候选人,接下来,或许还有商业代言之类的。这会有一定的示范效应。在整个社会都在倡导国学热以及此类节目的推动下,很有可能出现一个父母要求孩子背诵古诗词的潮流。越来越多的父母加入逼迫孩子背诵古诗词的大军,对孩子的成长是否有利?要知道,即使从纯应试的角度,只靠背诵都是考不好语文的。可好像我们的基础教育并未忽视这方面的内容。教材连篇累牍地介绍《诗经》、《楚辞》、汉乐府、唐诗以及宋词,高考大张旗鼓地考查古诗文默写,以及早自习上的朗朗诵读声。而事实上,古诗文教育在高考的指挥棒下,早已沦为一种获取高分的手段,变得功利化。其“赏析”的意义已经丧失,成为公式化了的“写作背景及中心思想归纳”。
     ⑥其实中国传统文化本身不是功利导向的,“格物致知”的根本是为了“修身治国平天下”。现在我们的学校教育、社会舆论其实最需要的,是不以成败论英雄的引导。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儿子的创意

毕淑敏

       儿子在家里乱翻我的杂志。突然说:“我准备到日本旅游一次。”因为他经常异想天开,我置之不理。

       他说:“咦,你为什么不表态?难道不觉得我很勇敢吗?”

       我说:“是啊是啊,很勇敢。可世上有些事并不单是勇敢就够用。比如这件事吧,还得有钱。”

       他很郑重地说:“这上面写着,举办一个有关宗教博物馆建筑的创意征文比赛。金牌获得者,免费到日本观光旅游。”说着,把一本海外刊物递给我。

       我看也不看地说:“关于宗教,你懂得多少?关于建筑,你懂得多少?金牌银牌历来都只有一块,多么激烈的争夺。你还是好好做功课吧。”

       他毫不气馁地说:“可是我有创意啊,比如这个博物馆里可以点燃藏香,给人一种浓郁的宗教气氛。比如这个博物馆里可以卖斋饭,让参观的人色香味立体地感受宗教。比如这个博物馆里可以播放佛教音乐,您从少林寺带回的药师菩萨曲,听的时候就让人感到很宁静。比如……”

       我打断他说:“别比如了,像你这样布置起来,我想起了旧社会的天桥。人家征的是建筑创意,要像悉尼的贝壳状大歌剧院,有独特的风格。我记得你小时候连积木都搭不好,还奢谈什么建筑!”

       十几岁的儿子好脾气,不理睬我的挖苦。自语道:“在地面挖一个巨大的深坑,就要100米吧,然后把这个博物馆盖在底下……”

       我说:“噢,那不成了地下宫殿?”

       儿子不理我,遐想着说:“博物馆和大地粗糙的岩石泥土间要留有空隙,再用透明的建筑材料砌成外墙,这样参观的人们时时刻刻会感到土地的存在,产生一种神秘感。从底下向阳光明媚的地面攀升,会有人的自豪感。地面部分设计成螺旋状的飞梯,象征着人类将向宇宙探索……”他在空中比画了一个上大下小的图形。

       我不客气地打断他:“挖到地下那么深的地方,会有矿泉水涌出来,积成一个火山口样的湖泊。你想过没有?再说什么样的建筑材料可以长久地保持你所要求的透明度?还有你设计的飞梯,空中的螺旋状,多么危险!反正我是不敢上这种喇叭形梯子的。还有……”

       儿子摆摆手说:“妈妈,您说的问题都是问题。不过那是工程师们需要解决的问题,不关我的创意。妈妈,您知道什么是创意吗?那就是最富于创造性的意见啊。”

       我叹了一口气说:“好了,随你瞎想好了。不过我要提醒你一句,对于一个学生来说,我以为最好的创意莫过于一个好成绩了。”

       儿子在电脑上完成了他的创意。付邮之前,我说:“可以让我看看你的完成稿吗?”

       他翻了我一眼说:“您是评委吗?”

       我只好一笑了之。

       很长时间过去了,在我们几乎将这事淡忘的时候,儿子收到了一个写着他的名字并称他为“先生”的大信封。

       他看了一眼地址,是那家征文发起部门寄来的。儿子对我说:“妈妈,猜猜信里有什么?”

       我说:“一封感谢信。所有的投稿者都会得到的答案。”

       儿子说:“我猜是一张飞往东京的机票。”

       我们拆开信,里面是一张请柬,邀请儿子到海外参加发奖仪式。

      儿子苦恼地说:“现在赶去也来不及了。再说他们也没说清我是不是获奖者。”

       我说:“还不死心啊?邀请你参加发奖仪式,已是天大的面子。我想,这同我们这儿的电视剧友情出演一样,烘托气氛,以壮声威,是助兴之举。”

       儿子思忖着说:“妈,您说这发奖会不会像奥斯卡奖一样,给所有可能获奖的人都发请柬,到时候再突然宣布谁是真正的得主?”

       我说:“一个建筑奖恐怕不会像电影奖那样张扬。别想那么多了,重要的在于你已参与。”

       儿子皱起眉头说:“参与固然重要,得奖也很重要。”

       我说:“对于你现在最重要的是做作业。”

       当我们把这件事完全忘记的时候,接到了征文举办部门的第二封信。信中说,我的儿子没能去参加那天隆重的发奖仪式,他们深感遗憾。儿子得了创意银牌奖,奖牌及奖金他们设法转来。

       儿子放学回来,还没摘书包,我就把信给他。

       他看了一眼,然后淡淡地说:“银牌啊?我想我是该得金牌的。一定是他们觉得我年岁小,一个人到日本去不方便,商量了一下就说,算了,给他个银牌吧。”

       我瞠目结舌。停了一会儿才问他:“你为什么这么想到日本去呢?”

       他立刻来了精神,兴致勃勃地说:“日本的游戏机最好玩了,我去了就可以买一台回来玩啊。”

(选自中国画报出版社《毕淑敏·儿子的创意》)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说尺子

    ①从100分到98分,挨一顿揍;从55分到61分,得一个吻。这看似荒诞不经的故事,却常常发生在我们身边,许多人看来,前者退步了挨揍是天经地义,后者进步了得吻是理所当然。

    ②我们常说,要一把尺子量到底。在现实生活中,应当说尺子是最公平的,但拿在不同人的手里,去度量不同的人,就会出现不同的结果。我们习惯了妈妈在厨房中的忙碌,一日三餐总是准时吃到可口的饭菜,可当有一天,我们回家面对着干锅冷灶的时候,却首先想到的是无饭可吃,沮丧之余,面露愠色,甚至开口责备,完全忽略了她累了病了,撑不住了,连烧口开水的力气也没有了;而我们的爸爸偶尔下一次厨房,煮一碗面,却能让一家人感到万分知足。惯性,使我们的尺子变得富有弹性,却无法丈量出爱的深远。

    ③开县一辆满载了19名乘客的中巴,突遇险情,一头栽进深达五米的水塘。当地村民金有树跳进冰冷刺骨的水中,砸开车窗将19名乘客全部救出,自己却因长时间冷水的浸泡患上肺病,举债治疗数月,告借无门,不得不离开医院,病死家中。19名幸存者无一人去医院探视,更无人为他送行。金有树临死前写下一封信,第一句话就是:“我救了19人的命,现在谁来救我的命。”冷漠,让我们的尺子訇然寸断,留下无尽的遗憾。

    ④大家还记得北方小城那位舍粥的大嫂吗?每到冬天她就半夜起来,熬上满满的三锅热粥,免费送给寒风中瑟缩的清洁工、穷苦人和乞丐,数年如一日,不曾间断。而当有一天,一位老汉从中吃出了一粒沙子,顿时将一碗热粥泼在大嫂的身上,而领粥的人,也瞬间划分为两大阵营:有人说老汉不该撒野,也有人指责大嫂不该掺沙子。薄情 , 让我们的尺子扭曲,冷了多少善良的心。

    ⑤每个人心里都有一把爱的尺子,衡量别人,更要时常度量自己。这个世界,应当有这样一把尺子,于情充满温暖,于理凸显公平,于法彰显正义,时时刻刻闪耀着人性的光辉。只要坚持从我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苛责自我,宽厚待人,星星之火,势必燎原,人间终会洒满阳光,洒满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父亲的荷塘

梁晓丽

①荷塘其实是水田的一个角落,大约三四平方米,是父亲花了一天的工夫,用锄头挖出来的,里面盛满了父亲的汗水。

②两年前的春天,父亲来电,说他要挖一个荷塘,以后我们在家门前就可以看荷花。我以为父亲只是说说而已。谁知,他是说真的。

③第二天,父亲便选了水源好、离家近的水田。他用锄头先将泥土挖出来堆在田坎上,再在坑的底部铺上一层胶纸,然后将泥土又回填到胶纸上,灌入一定的水,并用脚将泥踩软、踩细,最后种入藕秧,施一定的肥,保持荷塘里有水,就只等荷慢慢生长了。

④【镜头一】日子很慢,荷也偷懒,一天两天三天都不见动静。父亲每天早晚都去荷塘边走走,下雨天塘里的水多了,他就戴着斗笠,披着蓑衣,打开荷塘的缺口,将水放走一些。连晴数日,荷塘里的水蒸发很快,他又怕那些荷干死,便赤着脚去小溪上游的堰沟里引一些水下来。堰沟是30多年前修成的,近些年乡亲们不种庄稼,便不再引水,沟里漏水的地方很多,因此放一程水,要往返几趟。母亲说,父亲不是在种荷,而是在养儿子,怕它淹死,怕它干死,只差把它捧在手心里。父亲在一旁眯着眼笑,70载光阴爬满他的脸颊,呈现无数横七竖八的褶皱,令人心疼。

⑤不知过了多少日子,父亲给我发信息,说荷叶已有小碗那么大了,10多片漂在水面上,末尾还配上几个大笑脸表情。隔着手机,我能感受父亲的那份欣喜。

⑥7月里,小城的西山园内,五洲池旁,荷叶田田,轻舟荡漾,荷花粉紫红白,次第开放,我一次次沉醉在荷的优雅与亭亭玉立间。夜色下,母亲来电,兴奋得像个孩子,说:“荷塘里已经有一个粉色的花苞了。”母亲的情绪感染了我,翌日便回家。

⑦还没进家门,我便奔向荷塘。远远地,我瞧见了高出荷塘1米左右的荷,它们似一个个悄悄长大的乡村姑娘,头挨头,根连根,密密实实,遮挡住整个塘。一朵粉色的荷花,似仙子般超尘脱俗,悄悄降临在塘中央,被一池荷叶捧在心尖,让人移不开眼。不大的荷塘在故乡的土地上,显得绿意盎然,生机勃勃。看来,父亲把他的这些孩子们养得很壮,很漂亮呀!

⑧几场秋风秋雨后,天开始冷了起来,树上的叶子掉光了,荷叶也枯萎了,惊喜却在塘内。那些天,父亲天天催促我回家,说荷塘里的藕能吃了。我应着,择日回家。夜幕下的乡村,寂静安然,在离荷塘两米左右的小道上,我看见躬着身的父亲。【镜头二】他单薄的身子弯成弓,裤脚卷起老高,污泥没过了膝盖。他赤着脚站在荷塘里,用一双粗糙的大手抠藕。有时藕的根长得很深,父亲使劲抠也抠不动,他的身子就会因为用力过大而摇晃起来。那一刻,我急坏了,几步跨越,便来到荷塘边。父亲闻声回过头来,见是我,笑着说:“回来啦!”我埋怨道:“小心点,别摔着了。”父亲见我紧张,又说:“没事,别总担心我。”一旁的荷塘坎上已放了不少沾满污泥的藕,似小孩的胳膊,一节一节的。我小声说:“爸,已经够了,快上来吧,水很冷,别冻着了。”父亲又抠了几节藕,便用力提起陷在污泥里的腿,在塘里摇晃着走了几步跨上了塘坎。我把藕装进撮箕,父亲拎着,我们一道往回走。父亲在前,我在后,我看着他拖着疲惫的身子,缓缓地走在乡村的田埂上,恍然,我好似看见他那艰辛的70载岁月在我眼前晃动。

⑨父亲蹲在家门前的河沟旁,用稻草把藕都清洗干净了。可他手上因为弄藕留下乌黑的痕迹,擦了几遍肥皂都洗不掉。吃饭的时候,父亲伸出仍然布满污迹的双手,有些不好意思地看了我一眼,说:“怎么都洗不掉。”随后,他又将双手在衣服上揩了又揩,才小心地坐了下来。

⑩我的眼泪在眼眶里打起了转,赶紧用筷子夹一片藕放在嘴里嚼起来,有一丝甜味,好像还夹杂着一丝泥土的腥味。无数藕丝在嘴巴里飞扬,泪水交织成丝线,不禁自语:“父亲的藕,父亲的荷塘……”

(有删改)

学校的微信视频号想以本文为素材,拍摄一部以“赞美父爱”为主题的微电影,请你帮助导演完成视频脚本的制作。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