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单选题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6课《月迹》同步练习

下列对课文《月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文章中月迹的含义可以理解为月亮在孩子心中留下的美好印迹;也可以理解为月的变化轨迹,寻月的过程就是寻找美的过程,它有轨迹。 B、文中孩子们都说月亮是属于自己的,作者的用意是表明孩子们渴望得到月亮的奋斗争取精神,也表明每个孩子都有一颗向上的心。 C、面对孩子们的争论,奶奶端来甜酒“给我们每人倒了一小杯儿”,每杯酒里也就有了一个小小的月亮的满圆。奶奶这样做的目的是证明月亮不是属于哪一个人的,而是属于每一个人的。每一个人都有希望,都可以拥有美好的东西。 D、文章中月亮象征了一切美好的事物。作者运用象征的表现手法,含蓄地表达了人们不用争取也可以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就像月亮一样,你不去争取,但它仍然属于每一个人。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只想和你接近
在我十六岁离家之前,我们一家七口全睡在同一张床上——那种把木扳架高,铺着草席,冬天加上一层垫被的通铺。
这样的一家人应该很亲近吧?没错。不过,不包括父亲在内。
父亲可能一直在摸索、尝试与孩子们亲近的方式,但老是不得其门。
同样的,孩子们也是。
小时候特别喜欢父亲上小夜班的那几天,因为下课回来时他不在家。因为他不在,所以整个家就少了莫名的肃杀和压力,妈妈准确地形容是“猫不在,老鼠呛秋”。
午夜父亲回来,他必须把睡得横七竖八的孩子一个个搬动、摆正之后,才有自己可以躺下来的空间。
那时候我通常是醒着的。早就被他开门闩门的声音吵醒的我通常装睡,等着洗完澡的父亲上床。
他会稍微站定观察一阵,有时候甚至会喃喃自语地说:“实在啊……睡成这样!”然后床板会轻轻抖动,接着闻到他身上柠檬香皂的气味慢慢靠近,感觉他的大手穿过我的肩胛和大腿,整个人被他抱起来放到应有的位子上,然后拉过被子帮我盖好。
喜欢父亲上小夜班,其实喜欢的仿佛是这个特别的时刻——半分钟不到,却是完全满足的亲近。
长大后的某一天,我跟弟弟妹妹坦承这种装睡的经历,没想到他们都说:“我也是!我也是!”
或许亲近的机会不多,所以某些记忆特别深刻。
有一年父亲的腿被落盘压伤,伤势严重到必须从矿工医院转到台北的一家外科医院治疗。
由子住院的时间很长,妈妈得打工养家,所以他在医院的情形几乎没人知道。某个星期六的中午我放学之后,不知道是什么样的冲动,我竟然跳上开往台北的火车,下车后从火车站不停地问路走到那家外科医院,然后在挤满六张病床和陪伴家属的病房里,看到一个毫无威严、落魄不堪的父亲。
他是睡着的,四点多的阳光斜斜地落在他消瘦不少的脸上。他的头发没有梳理,既长且乱,胡子也好像几天没刮的样子;打着石膏的右腿露在棉被外,脚指甲又长又脏。
不知道为什么!我想到的第一件事竟然就是帮他剪指甲。护士说没有指甲剪,不过可以借给我一把小剪刀;然后我就在众人的注视下,低着头,忍住一直冒出来的眼泪,小心地帮父亲剪指甲。
当我剪完所有的指甲,抬起头才发现,父亲不知道什么时候已经睁着眼睛看着我。
“妈妈叫你来的?”“不是。”“你自己跑来没跟妈妈说?”“没有。”
直到天慢慢转暗,外头霓虹灯逐渐亮起来之后,父亲才开口说:“暗了,我带你去看电影,你晚上就睡这边吧!”
那天夜晚,父亲一手撑着我的肩膀,一手拄着拐杖,小心穿越周末熙攘的人群,走过长长的街道,带我去看了一场电影。
一路上,当我不禁想起小时候和父亲以及一群叔叔伯伯,踏着月色去九份看电影的情形时,父亲正好问我:“记不记得小时候我带你去九份看电影?”
那是我人生第一次一个人到台北,第一次单独和父亲睡在一起,笫一次帮父亲剪指甲,却也是最后一次和父亲一起看电影。
那是一家比九份升平戏院大很多的电影院,叫远东戏院。那天上演的是一部日本片,导演是市川昆,片名叫“东京世运会”。
片子很长,长到父亲过世二十年后的现在,它还不时在我脑海里上演着。
(吴念真/文,有删改。)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题目。
                                                                                                    报秋    宗璞
       似乎刚过完春节,什么都还来不及干呢,已是长夏天气,让人懒洋洋的像只猫。一家人夏衣尚未打点好,猛然却见玉簪花那雪白的圆鼓鼓的棒槌,从拥挤着的宽大的绿叶中探出头来。我先是一惊,随即怅然。这花一开,没几天便是立秋。以后便是处暑便是白露便是秋分便是寒露,过了霜降,便立冬了。真真的怎么得了!
       这花的生命力极强,随便种种,总会活的。不挑地方,不拣土壤,而且特别喜欢背阴处,把阳光让给别人,很是谦让。据说花瓣可以入药。还有人来讨那叶子,要捣烂了治脚气。我说它是生活上向下比,工作上向上比,算得一种簪花精神罢。
       我喜欢花,却没有侍弄花的闲情。因有自知之明,不改邀名花居留,只有时要点草花种种。有一种太阳花又名死不了,开时五色缤纷,杂在草间很好看。种了几次,都不成功。“连死不了都种死了。”我们常这样自嘲。
       玉簪花却不同,从不要人照料,只管自己蓬勃生长。住后院月洞门小径的两旁,随便移栽了几个嫩芽,次年便是绿叶白花,点缀着夏末秋初的景致。  我的房门外有一小块地,原有两行花,现已形成一片,绿油油的,完全遮住了地面。在晨光熹微或暮色朦胧中,一柄柄白花擎起,隐约如绿波上的白帆,不知驶向何方。有些植物的繁茂枝叶中,会藏着一些小活物,吓人一跳。玉簪花下却总是干净的。可能因气味的原故,不容虫豸近身。
        花开有十几朵,满院便飘着芳香。不是丁香的幽香,不是桂花的甜香,也不是荷花的那种清香。它的香比较强,似乎有点醒脑的作用。采几朵放在养石子的水盆中,房间里便也飘散着香气,让人减少几分懒洋洋,让人心里警惕着:秋来了。
       秋是收获的季节,我却是两手空空。一年、两年过去了,总是在不安和焦虑中。怪谁呢,很难回答。
       久居异乡的兄长,业余喜好诗词。前天寄来南宋词人朱敦儒的西江月:
       日日深杯酒满,朝朝小圃花开,自歌自舞自开怀,无拘无束无碍。
       青史几番春梦,红尘多少奇才,不消计较与安排,领取而今现在。
       我把“领取而今现在”一句反复吟哦,觉得这是一种悠然自得的境界。其实不必深杯酒满,不必小圃花开,只在心中领取,便得逍遥。
       领取自己那一份,也有品味把玩、获得的意思。那么,领取秋,领取冬,领取四季,领取生活罢。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小题。
                                                                                                 说 “园”

                                                                                               陈从周
       我国造园具有悠久的历史,在世界园林中树立着独特风格,自来学者从各方面进行分析研究,各抒高见,如今就我在接触园林中所见闻掇拾到的,提出来谈谈,姑名“说园”。
       园有静观、动观之分,这一点我们在造园之先,首要考虑。何谓静观,就是园中予游者多驻足的观赏点;动观就是要有较长的游览线。二者说来,小园应以静观为主,动观为辅。大园则以动观为主,静观为辅。前者如苏州“网师园”,后者则苏州“拙政园”差可似之。人们进入网师园宜坐宜留之建筑多,绕池一周,有槛前细数游鱼,有亭中待月迎风,而轩外花影移墙,峰峦当窗,宛然如画,静中生趣。至于拙政园径缘池转,廊引人随,与“日午画船桥下过,衣香人影太匆匆”的瘦西湖相仿佛,妙在移步换影,这是动观。
        中国园林是由建筑、山水、花木等组合而成的一个综合艺术品,富有诗情画意。叠山理水要造成“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境界。山与水的关系究竟如何呢?简言之,模山范水,用局部之景而非缩小,处理原则悉符画本。山贵有脉,水贵有源,脉源贯通,全园生动。我曾经用“水随山转,山因水活”与“溪水因山成曲折,山蹊随地作低平”来说明山水之间的关系,也就是从真山真水中所得到的启示。明末清初叠山家张南垣主张用平冈小陂、陵阜陂阪,也就是要使园林山水接近自然。如果我们能初步理解这个道理,就不至于离自然太远,多少能呈现水石交融的美妙境界。
       中国园林的树木栽植,不仅为了绿化,要具有画意。窗外花树一角,即折枝尺幅;山间古树三五,幽篁一丛,乃模拟枯木竹石图。重姿态,不讲品种,和盆栽一样,能“入画”。拙政园的枫杨、网师园的古柏,都是一园之胜,左右大局,如果这些饶有画意的古木去了,一园景色顿减。树木品种又多有特色,如苏州留园原多白皮松,怡园多松、梅,沧浪亭满种箬竹,各具风貌。一个地方的园林应该有那个地方的植物特色,并且土生土长的树木存活率大,成长得快,几年可茂然成林。它与植物园有别,是以观赏为主,而非以种多斗奇。要能做到“园以景胜,景因园异”,那真是不容易。同中求不同,不同中求同,我国园林是各具风格的。古代园林在这方面下过功夫,虽亭台楼阁,山石水池,而能做到风花雪月,光景常新。我们民族在欣赏艺术上存乎一种特性,花木重姿态,音乐重旋律,书画重笔意等,都表现了要用水磨功夫,才能达到耐看耐听,经得起细细的推敲,蕴藉有余味。在民族形式的探讨上,这些似乎对我们有所启发。
                                                                                                                                                                                          (节选自《陈从周园林随笔》)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列各题。

来,让我们“读懂”稀土

       ①今年3月,美国联合欧盟和日本,向世界贸易组织提起针对中国决定限制稀土出口的贸易诉讼。稀土,一时在国际上成为热门的话题,渐渐进入公众的视野。

       ②稀土其实不是土,为什么叫稀土呢?1787年第一次发现稀土的时候,它是从冶金工业的炉渣里分离出的一些固体氧化物,很稀少,看着像土,因而得名。

       ③稀土是元素周期表57﹣71号的15种镧(lán)系元素,加上与它们性质相近的21号和39号元素的总称。稀土具有丰富的磁、光、电的特性,不仅在绿色能源、军工、航空航天等领域占有重要地位,也跟人们的日常生活密不可分,甚至央视春晚舞台上的LED显示效果,都跟稀土有关。

       ④稀土最主要的应用是制作永磁材料。稀土永磁材料制造的电机体积小,效率高。汽车上的转向器、电车的驱动电机,都需要永磁材料。在飞机和轮船上,各种传感器、导航仪,也需要用到稀土永磁材料。

       ⑤发光照明也是稀土很重要的应用领域。例如用稀土元素制造的荧光材料,主要用在液晶和等离子电视机的制造上。3D显示技术的兴起,稀土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生活中的节能光源也都含有稀土,比如LED灯,看起来形状像白炽灯,实际发光效率比白炽灯高出几十倍。LED的光源,还可以根据心情调节亮度和色彩。

       ⑥稀土的另一个重要用途,是制成稀土贮氢材料。现在的五号、七号电池和充电电池,大部分是加入了稀土的镍(niè)氢电池,这种材料是上世纪六十年代飞利浦公司发现的,具有优异的贮氢性能。

       ⑦除照明外,稀土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广泛的运用。人们用加了稀土镧的玻璃制造的相机镜头,折光率非常好,可以拍出很清晰的图象。用加入稀土的颜料给纺织品染色,染色后的纺织品不仅色彩鲜艳,而且在阳光下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看到不同的色彩。添加了稀土的防晒霜,可以把紫外线转化为红外线,减少紫外线对皮肤的灼伤,还有增白的效果。音响系统中应用稀土材料,音响的还原效果好,分离度高。加了稀土元素的陶瓷刀具非常锋利,且不易滋生细菌。

       ⑧稀土其实并不少,但分布不均匀。经统计,稀土在地壳中的含量是金的三万倍,比常见的铜、镍、钴(ɡū)都多。五大洲和四大洋的海底都有稀土。中国的稀土主要分布在内蒙古的包头和以江西为代表的南方七省。据美国2011年公布的数据,全球稀土相对储量中,中国占到48.3%,美国占了11.4%,印度、澳大利亚等其他国家占了22.1%.从产量上看,中国满足了世界97%的需求,印度提供了2.2%,巴西提供了0.5%,马来西亚提供了0.3%.一些欧美国家把我国的稀土当成战略资源、战略元素来对待。

       ⑨我国经过六十多年的努力,建立了比较完整的稀土工业体系和科研体系。我国在选矿、采矿和材料研究方面的技术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但元器件、零部件的生产还相对薄弱。稀土中镝(dī)和铽(tè)元素的储量较少,据说只在中国发现,且开采时对环境的污染很大。稀土产业的发展,不仅要加强应用开发,还要强调平衡利用,在环境治理方面更要做深入的研究。

(选自2012年5月7日《光明日报》,有改动)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