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语言表达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8课《阿里山纪行》同步练习

分析下面句中划线字运用的妙处。

虽是盛夏亭午时分,骄阳焰,却透不进日光来。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散文,完成后面小题。
小城凤凰
①相传在大湘西莽莽苍苍的群山之中,跃然飞出一只凤凰,凤凰涅槃后,演化成一座风光如画的美丽小城,它就是湘西古城——凤凰。
②小城山清水秀。沱江穿城而过,江流舒缓、水平如镜,舟行款款,如滑动在琉璃 之上。水纹细小而柔美,涟漪渐生而渐散,河水晶莹透澈、纤细可见。水下藻荇丛生,随水摇曳,依依袅袅。远处画桥如虹,飞阁垂檐,极尽清丽 典雅之风致。就是这泓从高山峡谷中奔泻而出的江水,千百年来一直与古城人的血液相溶在一起。沱江的水是平和的,一如今天凤凰人平静的生活。沱江的水是清澈的,她似乎又与凤凰人达成了一种永恒的心灵同构。她那处世不惊、优游闲适的禀性流溢出凤凰独特的人文精神。
③吊脚楼沿河而搭,站在不同的角度观望,吊脚楼都会有不一样的情趣。隔岸站立凝望,吊脚楼像兵士组成的方阵,由高到低一字排开,严整中透出几分活泼。隔岸侧面遥望,吊脚楼像江岸上搭建的古栈道,那些粗细不同、有高有矮的木柱,像一个个历经沙场的壮士,把坚挺的双腿插入江中,用有力的臂膀,撑起了一个个甜蜜温暖的家,担起了整个古城的重量。这些不仅仅体现着凤凰先辈的审美情趣和建筑理念,更是凤凰人坚韧不拔、桀骜独立精神的体现。吊脚楼高高低低、错落有致,温柔细腻的线条,包裹着几许轻灵、几许柔情,它们就像凤凰的女子,作风豪放、外形纤柔、内心善良。那曲曲折折龟裂的木板,像涂了柏油一样乌黑,曾经荡漾在表面上,那一层流光溢彩的生命力已经消失殆尽,剩下的只是暗淡、沧桑,及那内在的坚韧魂魄。
④这是一座有灵魂的小城。所有与这座小城相关的情感,沉淀到了一块块或青或红的石板上。曲曲折折的一条条石板街,记录了凤凰城万物的生老病死。 岁月的长河,静静的在凤凰城的一条条石板街中流淌。
⑤凤凰的石板街最初为红石板,形成于乾隆年间。当时的凤凰,商贾云集,来自江西、福建等地的客商在此开店设号。这座小城中汇集了各地的文化精华。一代代的凤凰人从这一条条石板街上走过,或轻或重的脚印,永远的重叠在了一块块或红或青、或宽或窄、或方或圆的石板上。这一块块的石板,便记载了凤凰城和凤凰人的历史。    
⑥就在近代中国百多年历史中,从凤凰城中走出去的三品以上文武官员就有188人。一大批政治家、军事家、学者、文化大师。钦差大臣贵州提督田兴恕、民国内阁总理熊希龄、自称“乡下人”的文坛巨匠沈从文、当代著名画家黄永玉,这一个个鲜活的名字,哪一个不是从凤凰巷陌里走出来,而后进入历史的大舞台。也许这就是人们千里之外寻找这个群山环抱中小城的全部理由。但他们并没有占去凤凰的整个灵魂,古城的主角、中心人物,仍然是芸芸众生。
⑦生活在凤凰城中的人,汲取了这座小城得天独厚的灵气,他们或擅诗文、或工丹青。最朴素的如城墙根下锉花的老妇。在凤凰,几乎人人都有一门深藏不露的看家绝活。生活在这么一座充满着灵性的小城市中,什么奇迹都有可能发生。正因为如此,凤凰人才如此眷恋着生长于斯的这座小城。眷恋着这座小城中的一条条石板街。一个士兵,要么战死沙场,要么回到故乡。凤凰永远是凤凰人的故乡,不管他走了多远,看过多少地方的云,走过多少地方的桥,喝过多少地方的水,爱过多少地方的人,他们的根,依然在这座美丽的小城。大多数的凤凰人,似乎都不愿意离开这座小城,即使离开了,他们的根仍在此。千年万年之后,他们的魂,依然飘在这座小城的老街上。 
⑧历史的巨人,在湘西把笔锋抖了一抖,抖出了一座精致的小城,留下了满城的故事,留下了亘古缠绵的情与爱。

读短文回答问题

听民歌

    ①听过民歌。

    ②陕北信天游、陇东花儿、江南田歌、闽北山歌。

    ③从小听的是闽北山歌。曲调很简单,旋律似乎只有一句。这一句翻来覆去地唱,翻来覆去地唱。只在每句的结尾略加不同的装饰音,以与下一句相区别。那时,常有一个老翁,走在弯弯的崎岖长路上,他一边赶着牛,一边豁开嗓子扯出一首首山歌。没有应和,没有对答。老人的嗓子孤独、苍老、悲凉。有时他根本发不出音。老人走在牛群的背后,唱得再也唱不下去了,就沉默。老人是终日与牛群为伴的牛倌。那时,我听不懂老人唱的山歌,因为隔得太远,老人又豁了牙,吐字不清。但我至今闭上眼睛,还能清晰地浮现出一条长路上的一群牛,一个老翁,一首首拖音很长的山歌。

    ④后来参加山场劳动,穿蓑衣、挂柴刀、扛长锄去山上,开始近距离地听到男女对唱的山歌。男的女的两拨人,往往分得很开,往往是隔着一条山岙,这边望得见那边的人,那边望得见这边的人。第一个音是这样发出的:有人觉得要唱了,就停下手中的活儿,把箬笠往脑后掀了掀,吸一口气,然后扬脖仰头。“哎——”,这个哎字由低往高,高到一定音阶,然后平滑着延伸,“哎——”,然后波动,上挑,收尾。接下的句子是“妹呀……”什么什么的。这是典型的中青年唱的山歌,底气十足、穿透力强,同时也是粗野的、质朴的。山中的人并不指望什么爱情,但是他们唱的却是纯粹的爱歌。如果认真地听他们彼此间的对唱,还真的唱得情深意长。与老人们的山歌相比,年轻人的山歌欢快、短促,更加明快也充满向往。年轻人是对着异性唱,老人则是对着大山与天空唱。

    ⑤时间继续往后推移,就听到了乐清的著名山歌《对鸟》。《对鸟》的旋律要比闽北山歌复杂、华丽得多,而且歌词也来得更加富有情趣和圆熟。与闽北相比,乐清的山没有那里的深,没有那里的高,也没有那里的大,但人也因此而复杂了许多,山歌也因此而华丽了些,想来并非没有道理。

    ⑥如今听民歌,是听磁带上、音响中的民歌,流畅,华彩,大白菜上扎红绸,早已没有了那种质朴。从歌星那猩红的嘴唇间和花花绿绿的MTV中唱出,“民歌”已不再是民歌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钓者

    ①“文化大革命”中,那一个黄昏里,河边的芦苇全白絮了,我放牧回来,仄在牛背上,悠悠地吹那笛儿。蓦然,就瞧见那弯弯的柳树根上,坐着一个人钓鱼,草帽把脸全遮住了,一只蜻蜓停在那帽沿上。我感到新奇,从牛背上溜下来,悄悄走近去,他没有动,钓竿横在那里,已有几条小鱼在啜那钩上的小蚯蚓了,那浮子就微微地激动,像落下的一朵芦絮,又像冒上来的一个水泡儿。那人还是不动。我却急了:“钓,快钓!”

    ②他仍一动不动地坐他的地,那钓竿依然没有拉,浮子静了一下后,又微微地激动了。

    ③但我终是看清他的脸了,很黄,满下巴的毛也黄,连两手的食指和中指都是黄得发焦。我立即掉头逃走了:毫无疑问,这是一个怪人,一个外乡来的怪人了。

    ④第二天,第三天……几乎是每一个黄昏,我放牧回来,总要好奇地往那芦苇深处的柳树下看看。他总是那么坐着,像一尊石头。但终未见他钓上一条半尾鱼来。

    ⑤一天,一头牛病了,半下午我就赶牛回队牛圈,在那我竟看见这位钓者了。他双脚踩在牛粪里,用锨往外铲那粪块,粪是泥草沤的,铲不动,手就伸下去了,那焦黄的食指和中指,一抠,抠起一大块来。……抠完粪了,又去担干土垫,扁担在肩上跳,他前后顾着,用两手抓住捺,摇摇摆摆走,已经看见我在笑看他了,并不一言一笑,我想:他原来扁担都不会担,自然是不会钓鱼了。然而,粪出完又垫好了,他却抱了那鱼竿,又踽踽地向河边走去。

    ⑥我随着他,看他在那里坐定,垂下钓竿去,立即又一动不动了。月亮升上来,静静地照在水上,芦苇上,他只是坐着,不拉钓竿,甚至连拉上来看也不看一眼。我走过去,说:“你是要钓水里的月亮吗?”

    ⑦“钓鱼。”他说。

    ⑧“鱼已上钩了,为什么不钓呢?”

    ⑨“鱼可怜见的。”

    ⑩“那你在水里钓什么呢?”

    ⑪“钓愁!”

    ⑫这句话,一直到几年后,我才明白了是什么意思,但那时,只觉得可笑,越发证实他是一个怪人。

    ⑬后来,我就慢慢了解清楚这个怪人了。他是一位作家,据说写过好多好多的书,但他是“黑帮”,遣到山里来改造。

    ⑭我们慢慢地熟了,虽然他不和我多说话,我也只会陪着他空钓鱼,但我们毕竟是成了朋友。两年后,他却走了。母亲说,他已经被调走了,那杆钓竿是送我作纪念留下了。

    ⑮从此,我再没有见到这位钓者了。

    ⑯但我终于又在河边的芦苇深处碰上他了哩。

    ⑰今年春天,我依旧放牛回来,正是芦苇从水里长出来,在向着天空窜出一丈来高了,我骑着牛,弄着我那笛儿,悠悠地吹,任着牛儿在芦苇丛的曲径里走。蓦地,我看见一个人,在那柳树根上,横一杆钓竿,一动不动地坐着。啊,是他吗?但我又多么害怕是他呀!他在这里钓了几年的愁,他已愁得可怜了,他不能再在这儿钓愁了啊!

    ⑱我走近去,是他!人已经很老了,但脸却显白,满下巴的毛也白了。我默默地坐下来,陪着他,他始终没有发觉,那么横着鱼竿,那浮子又开始在微微地激动了,激动着……。我毕竟长大了,不忍心看着他那痴呆的样子,站起身悄悄走了。

    ⑲回到家,听母亲说了,他果真是又到我们村来的,就在东巷口王贵家的一间空房里住着。夜里,我说什么也该去看看我的这位朋友了。一进门,他正坐在灯下的桌边,面前是厚厚的一摞书,一摞纸,他头就埋在那高高的两摞中间写什么,一只手,那焦黄的食指和中指间,正夹着烟,烟从额角升上来,钻进头发里,那满头便着火一般的。我不觉心头一紧:他一定又在写什么检查哩,记得以前有一回,他写检查的时候,正碰着我去找他,他赶忙用手将纸捂了,很羞愧地给我笑,笑得我不自在了几天……。我收了脚步,又回家去了。

    ⑳此后,每天黄昏,我总瞧见他坐在河边芦苇深处钓鱼了。

    ㉑我终于走近他去,大声地问他,他发觉我了,立即就站起来,把我抱住了。我很吃惊,不知道他这是怎么啦,心想愁极了的人会这么发疯的,就眼泪哗哗地淌下来,但他就替我擦了,而且嗬嗬嗬地大笑起来,他原来也有笑声啊,竟笑得这么美!

    ㉒月亮又上来了,月就在水里,看得见那小鱼在星群中游动。他却不再下钓了,问我这几年的日子可滋润,问我可有一个漂亮的姑娘在爱着,问我现在成了大牛倌放多少牛……我没有回答,只催他钓鱼。

    ㉓“你钓吧。”

    ㉔“我钓够了。”

    ㉕我看看身边,并没有什么银鱼儿闪动,问:“还是愁吗?”

    ㉖“不,是文章。”

    ㉗“文章?”

    ㉘“我现在又有笔了,要来写书,白天劳作,晚上写作,黄昏里出来构思,就又要靠鱼竿了。”

    ㉙哦,我现在才明白了,原来这浅浅的河里,不光是有鱼,不光是有愁啊!

    ㉚从此,黄昏里,我的朋友总在小河边芦苇深处垂钓了,那水静静的,星月就在水里,鱼儿就在天上,他坐在这天上地下,盯着那浮子,浮子不动,人也不动,思想已经沉在水里了,那文章呢,满河里流着哩。

(选自《贾平凹中短篇小说自选集》有删改)

现代文阅读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柿子挂满山岗

洪忠佩

①寒露,风搭在弦上,与银杏、乌桕、红枫一起在山岗奏起深秋的曲调。在悠长的曲调中,一树树柿子吸饱了阳光,橙黄中泛起红色,仿佛油彩。这样的斑斓、明艳在白墙黑瓦的宅子周围蔓延,山岗与村落融合成了一个调色盘。

②走进婺源宅山村之后,我才发现原生态的山村人家是“宅”在山腰上、“长”在树荫下的。树荫浓密的,当属高耸粗壮的香樟、楠木、木荷、橘树、栲树、豹皮樟、红豆杉。那隐于树林之下的古道、路亭,与山村是连成一体的。山上没有水田,村民便发展林下经济、山地经济。他们既种苞芦、番薯、辣椒,又种茶叶、油茶、板栗、柑橘、柿子。

③“七月米枣八月梨,九月柿子红透皮。”秋风起时,漫山遍野的柿子宛如灯盏,透着暖人的光,每家每户都忙着采摘。等待果实成熟的过程是缓慢的,而一旦果实进入成熟期,时间又不等人。俗话说“割禾抢时,晒谷抢天”,采摘树上的果实,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④背篼、竹篮、箩筐都派上了用场,上树的上树,提篮的提篮,挑担的挑担,大家忙得不亦乐乎。很难想象,在那么陡峭的山坡上,还要爬上几米,甚至十几米高的柿子树,再去采摘,若是没有多年练就的功夫,是无法做到的。

⑤倚在树杈上的大程眼尖,一下子看见了我,他挑了一个成熟的柿子扔过来,算是打招呼了。他笑道:“摘柿子总感觉手脚和眼睛都不够用,明明是一杈一杈去摘的,结果发现枝头还有‘瞎眼柿’”。我剥去柿蒂,撕开薄如蝉翼的柿皮,鲜红的果肉立即显露出来,一口下去,甜滋滋的,果汁饱满,果香充盈口腔

⑥柿子树下的小孩呢,一个个像猴子似的,上蹿下跳,专挑成熟的柿子过着嘴瘾。一位个子稍高的少年,正埋头把软些的柿子拣出来,一一放在竹篮里。

⑦上了年纪的老人也没闲着,他们趁着天气晴好,专挑较硬的柿子,一一削去柿皮,在竹盘竹簟中晒起了柿饼。他们刀法轻柔而娴熟,没有半点拖沓。在笑谈之间,在弥漫的果香中,所有的辛劳都消散了。

⑧柿饼制成后是扁扁的,起皱,泛着一层白霜,掰开却色如琥珀,吃起来甜而不腻,软糯而有嚼劲,隐隐透出干果独有的清香——这是辛劳与阳光的造化。

⑨偏于一隅的宅山村,自从几年前水泥公路从山下铺到了山上,节假日上山采摘的城里人多了,上门收购的商户也来了,还有人以柿树和山村为背景用手机进行直播。宅山的柿子,可谓是“鼓钟于宫,声闻于外”了。

⑩一个60多户人家的自然村,丰收之年产柿子上千斤的农户比比皆是。只要树上能够长出柿子,就无需考虑怎样去销售。想想,着实令人艳羡。此外,橘子、板栗、蜂蜜,以及野生的猕猴桃、金樱子、香菇、木耳也成了抢手货。

⑪柿子在当地还有个俗名——鸟儿柿。宅山村被群山包围着,山多,意味着鸟多,而柿子正是鸟类喜食的果实。对柿子最为贪嘴的,莫过于山斑鸠、白头鹎、红嘴蓝鹊。它们立在枝头啄食柿子时,尾巴一翘一翘的,仿佛被柿子的味道迷醉了。

⑫山风拂来,阳光斜照。远远望去,很难判断让柿树枝丫抖动的,是鸟,是风,还是采摘柿子的村民。那一刻,浮现在我眼前的只有柿子,漫山遍野红彤彤的柿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青春不许沉默

郭震海

    ①夜很静,村边那株歪脖子大槐树,在朦胧的月光下犹如一位饱经风霜的老人,默默地站在池塘边,见证了村庄的百年沧桑。。

②池塘里此起彼伏的蛙声,在夜晚让本就去静的小村庄显得愈发去静,邢丽丽记得小的时候,也是这样的夜晚,月朦胧,星满天,鸟已息,但村庄的池塘边依然热闲,那时的村庄自来水还没有接通,池塘就是供养村庄兴旺的心房。劳作了一天的农人下地归来,借着月光去池搪里打水,大人们的说笑声、水桶的叮当声形成乡村夜晚最美好的声音。她和一群小伙伴,蹦蹦跳跳跟在大人后面,大声议论着长大后干什么,一个个幼小的心里都揣着一个了不起的梦。

③转眼二十多年过去了,曾经的小伙伴们各奔东西,村庄变好了,大路通了,自来水通了,网络也通了,却变得越来越安静丁,因为人越来越少了。一扇扇门里是孤独的爹娘,曾经的乡间小道奔走着热闹的人,如今宽阔的村道上游走着孤独的风。

    ④有人说,邢丽丽傻。一个农村家庭,靠种几亩地供出一个大学生多不容易,闺女大学毕业不图孝敬双亲也就罢了,能在城里畅畅快快找一份工作,这样年迈的爹娘在村里也觉得脸上有光,可邢丽丽偏偏回了村。

    ⑤邢丽丽承认自己没有多么远大的抱负。毕业时,当同学们高呼着:“宁要城里一张床,不要小镇一套房。”忙看四处投简历,租房,找工作,她选择了回归。因为她深爱看自己的村庄,她担心伴随着父辈们的老去,这个曾经热闹的村庄会变得寂静无声,一个村庄历经数代人生生不息,才有了池塘、树木、错落有致的房舍和肥沃的田地,不能在自己这一代放弃“接力棒”。

    ⑥当她真正田到村庄,才深感同学们说的"宁要城里一张床,不要小镇一套房”不无道理。如果一个大学生走出校门就意味着失业,那么回到农村比失业更可怕的是,断绝了一切可以就业的机会,一个人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在适合自己的事业上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在大学的时候,想得多好啊,毕业回村可以轰轰烈烈干一番事业,但真正走近这片生养自己的黄土地,一切都感觉自己的想法是多么地可笑,在大学花父母的钱还有情可原,如果毕业了再啃老,别说邻里会戳脊梁骨,自己的内心也过不去。

    ⑦声依旧,邢丽丽坐在池塘边,夜风吹着的秀发 , “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对人来说只有一次。因此,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回首往事时,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她想到了保尔·柯察金,想到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大家是不是感觉很奇怪,是的,邢丽丽可也感觉自己很奇怪,事实上这确实是她在大学时最爱的一本书,同学们都笑她太老土了,都啥年代了,还看这样陈旧的书,这是父辈们才看的。闺蜜说:“丽丽,醒醒吧,别被‘鸡酒”灌饱了,别像骆驼祥子一样,总以为通过努力,就可以拥有一辆属于自己的黄包车。”邢丽不解,难道时代不同了,那些该有的努力就要抛弃吗?不,她感觉不是这样的。邢丽丽坐在池塘边,陷入了沉思。

    ⑧半年后,邢丽丽终于迈出了第一步。如果说地域可以区分城与乡,那么发达的互联网,无关山阻碍,畅通世界每一个角落,一部手机开始直播,推销村庄里的农产品,直播间从1个人到100人,她度过了艰难的三个月,村庄里的人见了邢丽丽的父母不再背后议论,开始担心这闺女天天拿手机到处拍,整个人就废了,纷纷出面劝说,让老邢管管她,老邢只是笑笑:"闺女大了,有了自己的主张,由地去吧。”

    ⑨从第一单10公斤土豆到1000公斤,当快递的小车换成大车,当快递公司因为邢丽丽专门在村庄设立一个代办点,当自家的土豆已经不能满足需要时,村民们终于看懂了什么,纷纷找上门来,邢丽丽的“丽丽绿野农产品甄选公司”正式成立。从村民不理解到找上门,从一个人到一个公司,三年时间,邢丽丽感觉自己就如蛰伏在泥土里的蝉,黝黑的脸上完全失去了刚走出校门的稚嫩,变得成熟、稳重、果敢。

    邢丽丽的同学听说后,打电话决定回村加入公司,在电话里邢丽丽再也忍不住了,哭得得稀里哗啦。三年多了,她终于听到有同学愿意放弃城市里优渥的环境回来村里。有一个大学生回归,不愁十个。“如果我是骆驼祥子,通过努力证明,真的可以拥有一辆柄属于自己的黄包车。” 邢丽丽说。

    ⑪当晚晓,邢丽丽在日记中写道:青春不允许沉默,青春是用来奋斗的,不负时代,不负华年,知识改变命运,谁说一定要在大城市实现,广阔的乡村同样是施展才华的地方。

 (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