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问答题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0课《背影》同步练习

据报载,《背影》有可能落选鄂教版教材。原因是学生反对,理由为“父亲”翻越栏杆,不遵守交通规则。对此,你有何看法?

举一反三

阅读答题。

                                                                                                                                掌声

        ①在教室门外,我听到,像往日一样,上课铃一响,教室里一下子静了下来。

        ②走进教室,就感到安静里好像潜伏着一种与平日不同的气氛。但我还是平静地走上讲台,还没开口讲课,就发现全班五十多个同学都直勾勾地盯着我身后的黑板。

        ③为了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我的讲课中,我立即以平静的语调导入新课:

        ④“同学们,今天,我们上——”

        ⑤我一边说一边转身准备往黑板上板书。

        ⑥班上的女学生王娜娜边站边喊道:“老师,你看黑板上——”

        ⑦我一下子惊呆了 , 原来黑板有一行清楚的粉笔字:“高老师是个——”后边有一个不太清晰的"坏"字。

        ⑧这是我教学十年来从未出现过的情况,过去每次上语文课时,黑板总是擦得干干净净。这几个字,显然是我有什么得罪学生的地方,他们是在公开向我挑战。

        ⑨我仔细一看,这字体像是我昨天批评过的李晓写的。

        ⑩我心里的火一下子蹿得老高,感到头皮都“啪啪”炸响。但是瞬间我就控制住了自己,并决定改变教学内容。

        ⑪我面带笑容说道:“同学们,今天,我们上说话课,题目有些同学已经知道,并替我写在黑板上,谢谢这位同学。”

        ⑫尽管我的话里透着真诚,很多同学还是一脸的不安。

        ⑬我用粉笔把不太清晰的“坏”字重描了一下,并添上了“老师吗?”。

        ⑭许多同学这才发出了善意的笑声,课堂气氛已转入正常。

        ⑮我立即一口气说了下去:“我,就是你们的高老师,是个坏老师吗?今天,我愿意把一个真实的我向同学们介绍一下。”

        ⑯接着我详细地介绍我的生活和工作的情况,也坦诚地承认了自己的一些弱点和缺点。

        ⑰由于是说自己,我说得非常流畅,一句多余的话也没有,口才比平常显得更好。我说完了,教室里一片沉静。我感到,同学们被我的真诚感动了。果然,一阵热烈的掌声响了起来,全班同学都在热烈地鼓掌。连李晓眼中也有点晶莹,他的手也拍得非常起劲。

        ⑱——主课是从来不兴鼓掌的,这在我的教学生涯中是第一次。

        ⑲我心中为自己即兴设计的教学方案陶醉了。

        ⑳我潇洒地将“高老师”三个字底下画上了一道横线,擦掉了“高老师”三个字,将题目改成“        是个       吗?”要求道:“请各位同学考虑一下,完善题目,并以这个题目说一段话。”

        李晓第一个举起了手,我让他站了起来。

        他说:“我的题目是——李晓是那个写‘高老师是坏’这几个字的学生吗?”

        我心中一惊 , 学生的眼光是多么犀利啊!尽管我自认为表现得很潇洒,但还是被学生一眼看穿了

        李晓讲得也非常流畅,否定了黑板上的字是他写的。尽管我心中不相信他的话,但对他的说话艺术还是赞许的。学生们又鼓起掌来,这掌声似乎比给我的更热烈。

        掌声一落,女学生王娜娜举起了手,她说:“我说话的题目是‘王娜娜是个坏学生吗’。”王娜娜承认那行字是她写的,主要是想看一下老师是否有雅量,到底有多大的雅量。她说她不是个坏学生,高老师也不是个坏老师。今天,她感到老师的形象更加高大了。

        我非常惊喜,为她的大胆活泼而高兴,更为她的说话水平而高兴。全班同学的掌声又一次热烈地响了起来。

        此事过去又快十年了。如今,李晓已成为一个著名作家;王娜娜在法国留学,已获得博士学位,正在读博士后。这个班的学生见到我或者来信时,说最佩服的是我处理这节课的方式,这节课是他们印象最深刻的一堂语文课。

        其实,近十年来,这三次掌声也仍然时时回响在我的耳边。

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下列小题。

人生课本

张丽钧

       我曾走进一位语文老师的课堂,听他讲季羡林的散文《幽径悲剧》。他带领孩子们读那一株长在燕园的古藤,读那一株在送走了严冬之后正报恩般地将满枝的花朵捧给人间却不期然被腰斩的古藤。

       季老的心,在那株无辜的古藤前悲哭哀号:“我不敢再看那一段悬在空中的古藤枯干,它真像吊死鬼一般,让我毛骨悚然。非走不行的时候,我就紧闭双眼,疾趋而过。心里数着数:一,二,三,四,一直数到十,我估摸已经走到了小桥的桥头上,吊死鬼不会看到了,我才睁开眼走向前去。”

       齐读到这里的时候,我发现,我身边有个漂亮的女生忍不住笑了一下。我知道她在笑什么。

       她一定是在笑那个自称“没出息”的作者,笑他如此胆怯,竟要闭着眼、数着数在一条死藤下通过。“哼,若是换了我,我会睁大眼睛哼着小曲儿通过的!”漂亮女生或许会在心里这样说。

       我忍不住也在心里与这个漂亮女生对话:“孩子,你怎样理解‘没出息’这个词呢?你真的以为那个‘经常为一些小动物、小花草惹起万斛闲愁’的人没出息吗?那么,谁是真正有出息的人呢?举刀砍藤的人就有出息吗?无视藤萝半开的花朵猝然失去春天的人就有出息吗?你今天在文中遇到的这个人,是个以为万物有心的人,是个愿意将心比心的人,他把自己的一颗心慷慨地付给了春天的万朵花开,嘱咐它们将自己的心思阐释出不同的芬芳与色彩。他有一些美妙心思,就挂在古藤半开的花朵上,当古藤惨遭杀害,他的心,当真就会疼痛流血啊……”

       如果一个深切地与大地万物互相拥有着的人被称作“没出息”,那么,我们是不是应该成为这“没出息”的信徒呢?还有,孩子,你以为你能哼着歌在死藤下通过就叫“勇敢”吗?你可知道,值得推崇的“勇敢”,原应是老子所说的那种“勇于不敢”啊!勇于敢,是低难度的;勇于不敢,才是高难度的。心存敬畏,方能勇于不敢;勇于不敢,方能神勇无敌啊!

       你又在和大家齐读了:“它的灵魂死守在这里。每到月白风清之夜,它会走出来显圣的……”

       孩子,你信吗?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信。

       我曾走进高一的语文课堂,听老师讲亚伯拉罕·迈克尔·罗森塔尔那则著名的新闻《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毒气室,焚尸炉,成堆的头发,婴儿的鞋子。400万个生命……“导游也无须多说。他们只消用手指一指就够了。”令人发指的暴行,让朗读课文的男生声音颤抖。

       终于,她出现在了罗森塔尔的笔下。罗森塔尔写道:“这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姑娘,长得丰满,可爱,皮肤细白,金发碧眼。她在温和地微笑着,似乎是为着一个美好而又隐秘的梦想而微笑……”老师用PPT展示了她的照片,她那不合时宜的美丽与微笑穿越时空,击中了这间教室里的每一个人。

       “她为什么会微笑呢?在这样的时刻,她为什么还会怀有‘美好而又隐秘的梦想’呢?她那‘美好而又隐秘的梦想’究竟是什么呢?”老师抛出了这一系列的问题。

       一个女生说:“我觉得她很像刘和珍,坦然面对死亡,丝毫也不惧怕。她的微笑是勇敢的微笑。”

       一个男生说:“她一定是看到了曙光!她坚信,法西斯的暴行不可能太持久,人民终会取得胜利。她的微笑是自信的微笑。”

       ……

       老师说:“孩子们,对于那一抹微笑的真实内涵,也许你们猜对了,也许你们没有猜对。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但是,关注这一抹微笑、解读这一抹微笑,这个过程多么珍贵啊!你要用自己的心,去贴近那个姑娘的心,感觉到它真实的跳动。当你萌生出了为这一抹微笑写一首小诗的冲动时,那么我想,那个姑娘是欣慰的,罗森塔尔是欣慰的,你的祖国是欣慰的,你的老师是欣慰的……”

(选自《小品文选刊》,有删改)

希望是生命的源泉。失去它,生命就会枯竭。你用心读了下面这篇文章后,一定会有许多感受。多读几遍,再回答下面问题。

生之喜悦

    美国西海岸的边境城市圣迭(dié)戈的一家医院里,长年住着因外伤全身瘫(tān)痪(huàn)的威廉·马修。当阳光从朝南的窗口射入病房时,马修开始迎接来自身体不同部位的痛楚的袭击——病痛总是早上光临。在将近一个小时的折磨中,马修不能翻身,不能擦汗,甚至不能流泪,他的泪腺(xiàn)由于药物的副作用而萎缩。

    年轻的女护士为马修所经受的痛苦以手掩面,不敢正视。马修说:“钻心的刺痛难忍,但我还是感激它——痛楚让我感到我还活着。”

    马修住院的头几年,身体没有任何感觉,没有舒适感也没有痛楚感。在医生的精心治疗下,有一部分神经已经再生,每天早上向中枢(shū)神经发出“痛”的信号。

    在痛楚中发现喜悦,这在一般人看来简直是荒唐。但置身马修的处境,就知道这种特定的痛楚不仅给他带来了喜悦,而且带来了希望。当然一个重要前提在于,马修是一个意志坚强的人。过去马修经历过无数没有任何知觉的日夜。如果说,痛楚感是一处断壁残垣(yuán)的话,无知觉则是死寂的沙漠。痛楚感使马修体验到了“存在”。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甚至是一种价值体现——医疗价值与康复价值的体现。当然,马修不是病态的自虐(nuè)狂,他把痛楚作为契(qì)机,进而康复,享受到正常人享有的所有感受。谁也不能保证可怜的马修能获得这一天,但他和医生一起朝这个方向努力,因而他盼望痛楚会在第二天早晨如期到来。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把紫罗兰的香味留在心里

    ①社会生活中常见这样的矛盾心态:相似的状况、相似的言行、相似的后果,倘若发生在他人身上时容易“怒从心头起”,倘若是自己所为便可能下不为例、不了了之。评价的“尺子”大相径庭,原因究竟何在?

    ②网上流传的一则视频,发人深省。一个外国男孩在超市兼职收银员,一天早上面对结账的长龙手忙脚乱,半天也搞不定总出错的机器。有排队的顾客不耐烦地指责他,后来竟然发展到恶言相加。在众人的催促、谩骂下,男孩忍不住瘫坐在地上哭诉起来,原来他的母亲当天自杀了,而他为了交房租不得不赶来打工……错愕、沉寂、自责,充斥着故事的结局:他人的内心深处有多少我们不知的苦难!

    ③“以责人之心责己,以恕己之心恕人”,人们非常熟悉。然而知易行难,真正付诸实践的时候常常不自觉地打上折扣,就在于眼睛里只有“收银员的手忙脚乱”,却忘记了推己及人,忘记了“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忘记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④律己宽人,乃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子贡问:“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孔子答:“其恕乎!”原谅自己的失误不难,体察别人的境况不易,一个“恕”字,要义正在将心比心、换位思考,在人际交往中设身处地为他人考虑,凡事少一些钻牛角尖,多一些“反求诸己”。西谚有云:“一只脚踩扁了紫罗兰,它却把香味留在那脚跟上。”讲的同样是容忍与宽恕的道理,这道理的“香味”更要留在心里。

    ⑤原则问题,必须讲原则;是非问题,必须分是非,是就是是,非就是非。但日常生活是另一个场域,往往不需要那么多的“杀伐决断”,这恰如刘少奇同志在《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中所劝诫的,在一般情况下没有多大的“是、非、善、恶”可分,不要在“小节”上去“吹毛求疵”。

    ⑥“恕人”不易,“律己”更难。有人曾劝周恩来同志写本回忆录,他笑笑说,“如果我写书,就写我一生的错误。”常思己过,要勇于在周围设置多面“镜子”,以对他人惯常的挑剔与苛刻目光去打量、矫正“镜中人”的一言一语、一举一动。这不仅是人格品性臻于至善的谦逊,同时在目光如炬的自我观察中,我们才会真切体会到“眼里揉不下沙子”的消极刻薄,以及“善莫大于恕”的人生境界。

    ⑦“做人要厚道”,体现个人的修养与情怀,也关乎社会的心态与风尚。极端的戾气,往往便来自“恕人”与“责己”关系的失调错位。市场经济重利,社会治理讲理,也离不开相互包容的胸怀。“东海广且深,由卑下百川;五岳虽高大,不逆垢与尘。”大事不含糊、小事多“糊涂”,先之以身、后之以人,紫罗兰的“香味”定能在人与人、心与心之间久久弥散。

阅读回答问题。

像山河一样打开自己

原因

一边是绵延不绝的高黎贡山,一边是壁立千仞的碧罗雪山。谷底的那片碧绿,是从青藏高原汇聚千溪万泉而来的江水。江水迅疾,遇到乱石嶙峋,就白沫喷涌,浪花飞溅。

②这就是怒江。它沿岸的一条公路如游丝般蜿蜒。我们乘坐的大巴,像甲壳虫似的在公路上缓缓移动。我将脑袋伸出车窗,使劲睁大双眼,却怎么也无法在一望之中把这宏大瑰奇的景象尽收眼底。当雄浑的山河打开自己的胸膛,成千上万种美就在人们眼前次第呈现。

③怒江第一湾,像一块马蹄形的翡翠,安稳地置放在群山之间。和长江第一湾的猛然掉头、雄奇有力不同,这个弯转得那么优雅,就像华尔兹舞中旋动的长裙一角。我们这些游客,站在山坡的围栏外,看着深谷里仿佛陷入沉思的碧水。

④导游姓李,50多岁模样,当她开朗地大笑时,眼角和额头的皱纹都在爬动。她向大家介绍:其实,这条江到了雨季才会发怒,才名副其实。这个季节,更适合它的名字应该是——碧江。显然,她对这片山水非常了解。

⑤车到了老姆登村,对面戴在群峰头上的皇冠山是那样高贵华美。当一抹阳光落在上面,它就像刚从黄金的汁液里捞出来一样,润润的,闪着金黄的光。为了拍一张把“皇冠”戴在头上的照片,游客们四处寻找合适的位置和角度。一位游客来自北京,老伴去世后,他没有独守孤影,而是四处旅游。“昨天刚从拉萨坐飞机到昆明,今天就直奔怒江来了。”他笑了笑,接着对我说:“在城市我常感到寂寞,而进入山水的怀抱,我就像回到了那个曾经完整的家!”李导微笑着走过来,一一指导并帮忙。当相机屏幕上显示出一位“老皇子”时,她轻拍手掌,发出爽朗的笑声,那位北京老人也咧开嘴笑了。

⑥童心在大自然面前复活了,每个人都变得更加可爱和天真。

⑦大巴车继续向着山河敞开的方向前行,李导趁着空闲向大家讲述起自己的身世。她的家乡在云南省怒江州北部。早年,那里不通公路,物资匮乏。当地政府曾组建马帮,运送粮食和物资,救助群众。她就是赶马人。

⑧庆幸的是,一条条公路终于打开了闭锁的山区。如果说,大山曾经遮挡过她的目光,那么,这条公路,则在她面前打开了一幅全新的生活画卷,引发了她的思索。时代也许不再需要传统的马帮了,她清醒地认识到。短暂的迷茫和一时的失落在所难免。但很快,她就决定要与通了公路的家乡一起展现魅力,她开启了生命的另一扇门——成了一名高山导游。在为四方游客的服务中,她感受到了充实与快乐。

⑨到了丙中洛,李导带领大家,向如画河山的更深更远处走去。这时,我却很清楚地看见,她的手自然前伸,挽住了北京老人的胳膊。

⑩前方,一定还有许多难以置信的美被崇山峻岭收藏,还有许多惊叹在目光的扩散和腿脚的迈动间发出,还有许多温情在人生的旅途中酝酿。我知道,当人们像雄浑的山河一样打开自己时,就能够收获美,收获快乐,收获爱。

(选自《光明日报》2024年2月23日,有删改)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药引

薛芬

①吴神医病了,差一味药引。

②三天前,吴神医六十大寿,喝得正高兴,眼前一黑,直直栽倒在地。徒弟取出一张药方,按方抓药煎好,喂了下去。半个时辰后,吴神医醒了。

③药方是吴神医早就写好的,交给徒弟收藏。一年前,吴神医诊出自己有病,多次调整,才定下这副救命的方子。吩咐徒弟,万一他有意外,照方抓药。

④连吃了三天药,吴神医活动自如,就是胸口总有一口气化不开。他知道差了一味药引,可翻遍医书也找不出是什么。

⑤精神略微恢复了些,吴神医踱步到书房,拿起桌上一本手札。皮革封面颜色斑驳,靛蓝色几乎完全褪去,右下角磨得比纸还薄。这是师父写的行医笔记。

⑥四十年前,吴神医和师兄白葛一起学医。学成出师时,师父安排了一场比试,获胜者得到师父的行医笔记。

⑦师父以行医笔记为彩头,令吴神医寝食难安。他和师兄医术不相上下,可来看病的人都愿意找师兄,甚至称师兄是“小神医”。吴神医想不明白,更不服气。他一定要赢了比试,得到行医笔记,让自己扬眉吐气。

⑧比试分三场,前两场闻香辨药和对症下药,两人旗鼓相当,关键就在第三场金针刺穴。师兄指弹飞针,可谓出神入化。比赛即将开始,吴神医思索着,怎么能赢过师兄。一时没注意脚边的台阶,失足摔在台阶上。吴神医仍旧在出神,只听见耳边有个声音在说:“手腕没伤着吧?如果伤着了,就跟师父说改天再比!”

手腕?手腕!

⑩吴神医搭着师兄的手站起来,站稳后又一个趔趄倒下去,整个人压在师兄的右胳膊上。比试中,师兄金针刺穴失了准头,输了。师兄没有向师父提起手腕受伤的事,吴神医也没有提。

⑪吴神医赢了比试,匆匆辞别师父,回到家乡,凭借所学医术,成了远近闻名的神医。师兄远走他乡,再无音讯。

⑫“要是师兄肯帮忙,或许还有一线生机。可是,我又怎好……”

⑬吴神医叹了口气,他想起分别时,师兄说他有个症候在身,需早防治,否则日后会成大病。当时吴神医没有放在心上。一年前,他发觉手臂时有麻木,诊脉后,才知道师兄说的是实情。

⑭家人来报,有人来送药引。

⑮吴神医一惊,大步向外走。远远看到来人身形,吴神医脚下好似上了铁链,一步一步慢下来,等到看清楚对方样貌,索性转身回去了。

⑯那人到了厅上,吴神医端着茶碗,慢慢地用茶盖推着茶叶,也不抬头,也不让座,也不奉茶,问:“听说先生来送药引?”

⑰那人也不介意,恭敬地答了一声“是”,就垂手立着。

⑱“药引在哪儿?”吴神医呷了一口茶,仍是不抬头。

⑲“请前辈借行医笔记一用!”

⑳吴神医猛地抬头,手里的茶碗没拿稳,洒了一身水。他审视着眼前的人,来人年纪三十上下,脸色白白净净,只是眼圈发青,胡茬儿丛生,头发散乱,乌青鞋面上浮着一层灰,鞋底边沿还沾着干泥。

㉑吴神医让了座,命人奉上茶,才问:“先生怎么称呼?”

㉒“晚辈乔木。”那人恭敬回了话,侧着身子坐下。

㉓“先生说送药引,和行医笔记有什么关系?”吴神医盯着乔木,双手不由自主地握紧。

㉔“请前辈取出行医笔记,一切自然明了!”乔木坚持要看行医笔记。

㉕犹豫片刻,吴神医带着乔木来到书房。吴神医递过行医笔记,乔木双手捧过去,拿起书桌上的砭镰,沿着封面下缘,切开一道口子,从中取出两张纸。

㉖吴神医瞪大眼睛盯着乔木,瞪着他递过来的纸,手臂像是挂了百十斤的麻袋,抬了几次没抬起来。

㉗两张纸,一张是药方,一张是师兄的亲笔信:贤弟,当年愚兄断言弟有病在身,贤弟不以为然。原本不是大病,只是弟在比试后一直闷闷不乐,长此以往,必成大病。愚兄拟定一张方子,求师父做了这个封皮,将这信和药方一并封入。日后弟若发病,酌量加减,再有我弟子送来药引,服之可保无虞。

㉘吴神医看着药方,和他给自己开的一模一样。

㉙他问乔木:“白葛可是你师父?”

㉚乔木回道:“是。师父半月前仙逝了。师父这些年来一直记挂着师叔的身体病症,临终时还不忘记嘱咐晚辈继续时刻打听师叔的动静,一旦发病,即刻来送药引。”这话,如地雷轰鸣,震颤了千山万壑,又似春江潮水,余声连绵不绝。

㉛突然,吴神医觉得胸口胀痛,大叫一声“师兄——”一口鲜血喷出,向后倒下。

(选自《小小说月刊》10月刊,有删改)

【小说•故事脉络】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