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江西省宜春市上高县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
材料一:
随着民营企业发展壮大,民营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不断增强,履行社会责任的能力不断提高。
在履行经济责任方面,我国民营企业近年来实施创新驱动,成为科技创新的重要主体,是“一带一路”建设和军民融合的生力军。2017年,民营企业参与“一带一路”相关国家的进出口总额为6199.8亿美元,占中国与“一带一路”相关国家贸易总额的43%;第三届军民融合展上,民营企业参展的技术成果占总成果的69%。
在履行环境保护责任方面,民营企业环境保护意识普遍增强,48.3%的民营企业淘汰了高耗能、高污染的产品;51.3%的民营企业通过技术改造,提高了现有产品环保性能。
多年来,民营企业一直是公益慈善捐赠的主力,捐赠占比超过50%,最高时达64.6%。我国民营企业基金会已有677家,在全部企业基金会占比为78%。在历届中华慈善奖获奖名单中,民营企业一直占最大的比例,超过国企、合资企业、外企等。
助力脱贫攻坚,是民营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突出亮点。自2015年“万企帮万村”行动启动以来,民营企业为脱贫攻坚做出积极贡献。截至2018年6月底,全国共有5.54万家民营企业参与“万企帮万村”行动,精准扶贫756万人。
我国民营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中,注重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对国家提出的“走出去”、西部大开发、“一带一路”建设、军民融合、脱贫攻坚等,民营企业都积极响应,并主动做出积极贡献。同时,企业家精神和家国情怀也促使民营企业创造出了丰富多样、机制灵活的公益模式。
(节选自《中国民营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蓝皮书》)
材料二:
央广网北京1月11日消息,新旧年交替之际,不少企业陆续披露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接受社会和公众监督。例如,阿里巴巴披露最新数据,2018年,全国600多个贫困村通过电商脱贫成为“淘宝村”,走出了一条适合自身特点的扶贫之路。
同样通过电商渠道思路进行扶贫的还有苏宁。公开资料显示,2018年“苏宁易购电商扶贫实训店”落地百个国家级贫困县,全年培训超过40万人次。
为何聚焦扶贫?清华大学公益慈善研究院副院长邓国胜在接受经济之声采访时说:“因为企业也是社会的一分子,它需要去回应国家的一些政策关怀。这几年很多企业会把扶贫放到履行企业社会责任中一个优先的位置。”
邓国胜认为,企业在扶贫过程中需要承担与政府不一样的角色。他说:“政府是扶贫政策的制定者,是责任主体;企业需要发挥自身的技术优势、资源优势,特别是在产业扶贫方面的优势,和政府是形成一种协同合作的关系。这些都需要政府来引导企业、社会组织进行协同配合。”
(摘编自央广网《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密集发布,扶贫成绩单成关注点》)
材料三:
驭道天下是一家致力于汽车租赁的民营企业。“公司在发展的同时不忘践行社会责任,广泛参与教育、志愿服务、慈善等社会公益事业。此外,公司还大力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驭道天下(天津)融资租赁有限公司董事长吴西西表示。
公司通过捐款、捐物、做义工等多种形式,将公益活动融入企业文化中,让每位员工都树立社会责任意识。通过设置“免租金日”的方式,鼓励旗下司机到敬老院、福利院担任义工,将欢乐送到老人与孩子身边。
在帮扶失业、解决就业方面,公司积极与地方政府机构合作,为国企下岗职工举办特招会,为他们提供就业岗位。“我们还为下岗职工量身打造了专业技能教育培训班,满足不同企业、不同岗位的求职需求。”吴西西介绍。
在倡导绿色环保方面,“目前,驭道天下在全国有运营车辆近万台,其中70%左右都是新能源车,在节能减排及推进新能源车取代燃油车进程中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吴西西说。
(摘编自新华网《驭道天下获得2018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峰会社会责任绿色环保奖》)
材料一:
据中国书刊发行业协会发布的数据,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的图书出版发行业获得了快速发展,实现从“书荒”到“书海”的巨大跨越,出版物销售总额近四千亿元,成为名副其实的出版发行大国。
出版社 |
年出版图书种类 |
年总印数 |
国有图书发行网点 |
|
1978年 |
105 |
14987 |
37亿 |
8600多 |
2017年 |
580多 |
近50万 |
92.4亿 |
22.5万 |
(摘编自《人民日报》2018年11月15日)
材料二:
改革开放前,我国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的出版低谷期。改革开放是一个历史性节点,出版社数量迅速增长,出书规模成倍扩大,发行渠道单一、流通体制落后的问题得到一定程度的解决,出版社有了更多的自主权,由此进入发展高峰期。出版业的春天也让当时的人们告别了阅读饥渴。在这个阶段,国人刚刚从思想桎梏中解放出来,渴望能够放眼看世界,各出版社开始大量重印中外文学名著,巴尔扎克和托尔斯泰等大师的作品进入国人的阅读视野,中华大地上掀起了强烈的阅读热潮。
在20世纪90年代,出版业迎来市场经济大潮,读者开始有了自己的阅读需求,并懂得了选择。在市场竞争中,出版社积极把握读者喜好,及时发现具有畅销潜质的图书。如余秋雨的《文化苦旅》,优质的内容加上有效的营销宣传,不仅让该书热卖,也在当时社会上掀起一阵“文化大散文”的热潮。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出版业迎来了一个繁荣和阅读分化与过剩的时代。图书品种越来越多,但单品种效益越来越低,加之读者对图书轻松与速食化的偏好,使得图书的上架周期越来越短,出版业竞争日趋加剧。这对出版社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一方面,现象级的畅销书频出;另一方面,经典的常销作品难以脱颖而出。
近年来,随着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产品的普及,我国国民数字阅读率逐步上升,很多经典和畅销书被制作成电子书,网络文学也得到迅速发展。相比于纸质书,数字阅读产品廉价、便捷,对纸质书的销量形成冲击。尽管数字阅读接触率不断提升,但对于经典文学、专业知识等内容的“深阅读”,大部分读者仍首选纸质阅读形式。此外,纸质书也具有数字阅读所不具备的收藏价值,数字阅读对纸质书的冲击并非颠覆性的,而是要求行业参与者去探寻两者结合的新商业模式。面对读者群的细分、阅读需求的多元化、产品形态的日渐融合,出版业必须一直处于自我更新的状态,而且近几年的“变”不仅体现在出版物的内容质量上,更多地体现在形态、渠道与技术方面。
(摘编自《出版商务周刊》2018年11月19日)
材料三:
改革开放初期,利用一切机会向国外出版同仁学习,成为我国出版业对外交流与国际合作的主流。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版权贸易逐步开展起来,据统计,1992——2001年,我国引进图书版权3.8万种左右,占当时新书出版总品种的5.3%;输出图书品种5000余种,占新书总品种的0.7%。
2001年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在我国政治、经济影响力不断增强的背景下,出版业也逐渐迈出了走向世界的步伐。16年间,出版“走出去”工作取得了辉煌成就:一系列重点工程项目陆续实施,版权贸易逆差不断缩小,出版物实物出口总量和金额稳步增长,数字出版产品海外销售势头强劲,印刷加工服务出口顺差优势明显,企业和资本“走出去”步伐加快,海外布局得以优化,打造出一批颇具影响力的内容品牌。
十九大以来,出版业将“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等作为新时期“走出去”工作的重点之一,进一步推进版权输出和资本输出等既有模式,不断创新深化国际合作,通过多种方式加强中外文化交流,充分发挥出版业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进程中的文化纽带作用。
(摘编自《光明日报》2018年11月26日)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