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卷
题型:单选题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容易
浙江省丽水四校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历史10月份(联考)试卷
①根本原因是封建经济的分散性
②主要原因是某统治政策的失误导致中央弱地方强
③破坏生产,给人民带来深重灾难
④给我们的启示是地方政权不宜过大,必须保持中央政令的畅通
材料:施琅早年是郑芝龙的部将,顺治三年随郑芝龙降清。不久又加入郑成功的抗清义旅,成为郑成功的得力助手。顺治八年施琅与郑成功反目,郑成功诛杀施琅父兄,施琅再次降清。康熙三年,施琅两次进军澎湖、台湾。但因飓风所阻,均以失败告终。清政府没有采纳施琅再次上疏要求征台的意见,将他调入京师为官。在京期间,他一面继续上疏征台,一面广交朝中大臣,争取他们对统一台湾事业的理解和支持。康熙十九年,“三藩之乱”即将平定,台湾问题提到议事日程上来。康熙二十年,施琅再度被任为福建水师提督,他积极训练水师,督造战船,全心筹措征台计划。康熙二十二年施琅统率大军进军台湾,郑军投降。施琅并不讳言“窃意藉此可雪父弟子侄仇恨。”但他收复台湾之后,礼待郑氏集团,公义私恩清清楚楚。这对于稳定台湾的局势,争取台湾军民的拥护,使清政府有效地控制台湾起了重要的作用。收复台湾后,康熙认为“台湾仅弹丸之地,得之无所加,不得无所损。”施琅上疏力谏,在《恭陈台湾弃留疏》中指出,纳入大清版图可“资皇上东南之保障,永绝边海之祸患”,同时台湾“野沃土膏,物产利溥……无所不有”。施琅还指出:“此地原为红毛住处,无时不在涎贪,亦必乘隙以图。”他大声疾呼:台湾“断断乎不可弃”,“弃之必酿成大祸,留之诚永固边圉”。康熙终于采纳其建议,设台湾府,隶属福建行省。
——摘编自施宣圆《施琅“复台”和“保台”的历史功绩》
——摘编自李世愉《清代土司制度论考》
材料一:康熙帝指出,“乱则声讨,治则抚绥(安抚)”“仰凭天道,俯惬人情,以万不得已而用兵”“帝王治天下自有本原,不专恃险阻”“如台湾一平……地方益广,岁赋可增,民生得宁,边疆永安”“守国之道惟在修德安民,民心悦则邦本得,而边境自固,所谓众志成城者是也”。“盛治之世,余一余三。盖仓廪足而礼教兴,水旱乃可无虞。比闻小民不知积蓄,一逢歉发,率政流移。夫兴俭化民,民时用礼,惟良有司是赖。”
———摘编自《清圣祖实录》《明清史料汇编》等
材料二:1875年,光绪即位,慈禧太后等两宫皇太后颁布懿旨“博采说言,用资治理”。李鸿章提出七大建议:开煤、铁矿,架电线,修铁路,各海口设洋学格致书院,由郭嵩焘出使各国主管洋务,建立海军,停西征、暂时掏弃新疆以加强海防。而左宗棠则上书指出:“是故重新疆者,所以保蒙古;保蒙古者,所以卫京师。西北臂指相连,形势完整,自无隙可乘。”“必须重视‘塞防’”。于是,这场事关“海防”重要还是“塞防”重要的争论由此发端。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