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问答题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北师大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讽谏小议》同步练习

《讽谏小议》使用了对比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举一反三
现代文阅读,回答1-3题。

守住信念才有成

王慧敏

①有关理想信念教育,从小到大经历过不少。然而,前不久的井冈山学习,对心灵造成的冲击尤其强烈!

②1927年,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部队攻打长沙失败后,在转移井冈山途中,恶仗一场接着一场,于是,不少人开了小差,甚至连师长也不辞而别。近6000人的队伍只剩下700多人。前面重兵围堵,后面追兵迫近。情势之严峻可想而知!在此紧要关头,毛泽东在三湾那棵大樟树下豪迈宣言:“愿走的,绝不强留;不愿走的你们会看到,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用二三十年时间,革命终将取得胜利!”

③这是何等坚定的革命信念!从1927年秋收起义上井冈山,到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用时22年。④无论谁,没有信念想成就一番事业,恐怕很难。大到革命理想——走什么路、举什么旗,小到一项具体工作,莫不如此!

⑤因为有了信念,活着才有奔头,脚下才有力量。可以说:信念是指路的灯,是校正航线的舵,也是砥砺前行的鞭。相反,如果失去了信念,就会患得患失,稍有挫折便一蹶不振,以致外界稍有诱惑,就会偏离人生航迹。这些年曝光的干部腐败、演员吸毒、“富二代”飙车等等,恐怕都是这个问题的反映。

⑥人生有顺境也有逆境。顺境时,守住信念,会走得端直;逆境时,守住信念,能迈过沟坎。越是在困难的时候,越不放弃,咬住了,就是胜利!“走出沙漠”的故事就把这个道理诠释得淋漓尽致:

⑦一群学者随一位老教授沿丝绸之路进行民俗考察。可是不久,迷了路,走进了一片杳无人烟的沙漠,干燥和炎热消耗了每个人的体力,食物已经没有了。最可怕的是干渴——在沙漠里没有水,就等于死亡。为了节省水,老教授把大家的水壶集中起来,统一分配。几天后,老教授死了。临死前,他把最后一个水壶给了一位信任的助教,叮嘱他:“不到万不得已,千万别动它。”又是3天过去了,人已渴到生理极限,大家都死死盯着那壶水。可助教呢,死活不肯让大家喝,说还没到最后关头。就在大家就要绝望的时候,沙丘后面终于传来了流水声。这时,助教才把真相告诉大家:“挂在胸前的水壶,灌满了沙子,几天前就没水了。教授一直瞒着大家,是怕大家绝望……”

⑧确实,无论什么时候,守住信念才有成。有的时候,开头时,不少人会信心满满,可在跋涉过程中,或贪恋周围的“景色”,或受各种诱惑,脚步会慢慢迟滞下来。这时,千万别忘了告诫自己:是不是守住了信念?!

⑨记得有这么一句话:不要因为走得太久了,而忘记当初我们为什么出发!(选自《人民日报》2015.05.26 有删改 )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有人以为高调是一种成功,因为一个人似乎只有高调才会被人看见、被人关注。其实不然,高调只是这个时代的一种活法。
        每个人都有权选择自己的活法,高调不仅风光,还可以名利双收,所以有人选择高调。当然,也有一些人选择另一种活法——低调。
        这种人不喜欢一举一动都被人关注,一言一语也被人议论,不喜欢在人前显贵,更不喜欢被追逐。他们明白,在商品和消费的社会里,高调存在的代价是被商品化和被消费。这样,心甘情愿低调的人就不为人所知,但他们反而能踏踏实实地做自己喜欢的事,充分地享受和咀嚼日子,活得平心静气、安稳踏实。你问他怎么这么低调,他会一笑而过,就像自己爱一个人,需要对别人说明吗?古今有低调的名人。著名作家、文学研究家钱钟书做人低调,他不喜欢在别人面前出现,经常拒绝记者采访;                                                          ;                                                                  
        所以说,低调是为了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高调是为了生活在别人的世界里。
        文化也一样,有高调的文化和低调的文化。
        首先,商业文化就必须是高调的,只有高调才会广为人知,热卖热销,低调的话谁知道?谁去买?然而热销的东西不可能总热销,它迟早会被更新鲜、更时髦的东西取代。所以说,时尚是商业文化的宠儿。在市场上最成功的是时尚商品。有人说时尚是造势造出来的,里边有大量的泡沫,但商品文化不怕泡沫,因为它只求当时的商业效应,不求持久的魅力。
        故而,另一种追求持久生命魅力的纯文化很难在当今时代大红大紫,可是它也不会为大红大紫而放弃——己的追求。它甘于寂寞,因为它确信这种文化的价值与意义。
        低调的人生活在社会深深的褶皱里,也生活在自己的心灵与性情里,所以看得见黑暗中的光线和阳光中的阴影。也许他们天生不是做明星的材料,但他们像思想者一样,把自己放在低调里,是为了让思想真正成为一种时代的高调。
        享受一下低调吧——低调的宁静、踏实、深邃与隽永。低调不是被边缘化、被遗忘,更不是无能。相反,只有自信的人才能做到低调,并安于低调。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辩证看压力

    ①人生在世,大都喜欢活得自由自在,恐怕极少有人愿意为他人所逼、受环境所迫。但是,外界压力是客观存在的,一般来说不受人的主观意愿支配,具有某种必然性。换个角度,用发展的、辩证的观点看,外界压力也有可能是人们获得发展与成就的机遇和先导,并不一定都是坏事。

②从历史上看,生存压力带给人类发展进步。在恶劣环境下,有巢氏“构木为巢以避群害”;在病痛之下,燧人氏“钻燧取火以化腥臊”;在饥饿之下,神农氏“制耒耜,教民农作”。可见,外在压力迫使人类学会了盖房子、煮食物、种粮食。人类社会能有今天这样发达的科学技术、生产方式,在很大程度上与人类克服外来压力的奋斗过程相关。

    ③对于做学问来说,压力之下能产生出重大成就。这样的例子,古今中外有很多。史载:“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曹植的七步诗,更是在以死相逼的巨大压力下产生的。曹植富于才学,受其父曹操赏识,然而却遭其兄曹丕忌恨。曹丕称帝后,一日召曹植,命他于七步之内成一诗,否则处死。曹植于悲愤之下,写成了著名的七步诗:“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这首面对生死而成就的诗,不但保住了曹植的性命,也为中国文坛留下一篇千古佳作。

    ④毋庸讳言,如果没有外界的种种压力,许多人生活的基本轨迹就是循规蹈矩、安于现状,而不是改变现状、推陈出新。铁人王进喜当年说过:“井无压力不出油,人无压力轻飘飘。”有了压力,就有了革命、创造、发明与发愤的动力,就有了创作和改变的愿望与毅力。压力能够使人明确前进的方向。真正的强者,善于从顺境中找到阴影、从逆境中找到光亮,时时校准自己前进的目标。压力能够让人生发出超常的毅力。被动和逆境给人宝贵的磨炼机会,使人更能坚强不屈,表现出坚韧的美德。因此,压力能够激发出人们平常难以显现的智慧和创造力。

    ⑤不同的人面对压力会有不同的态度,当然结果也就大不相同。同样面对苦难和不幸,有的奋力抗争,成了强者、智者、英雄;有的则被压垮,成了乞丐、懦夫、失败者。如同巴尔扎克所说“不幸是天才的进身之阶、信徒的洗礼之水、能人的无价之宝、弱者的无底深渊”。面对压力,我们应以积极的态度去对待,抓住机遇,有效应对,使压力变动力,从而激发出创造美好生活的巨大潜力。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