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单选题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北师大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竹》同步练习

郑板桥写过这样一段话:“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从“眼中之竹”到“胸中之竹”再到“手中之竹”是一种(        )。

A、重复关系 B、永恒发展 C、绝对对立 D、辩证否定
举一反三
阅读《打春》,完成下面小题。

打春

付秀莹

       ①在我们老家,把立春不叫立春,叫作“打春”。莫名其妙地觉得,打春这个词,比立春要活泼多了。打春,有一种跳跃的动感在里面,喜悦的,明亮的,热气腾腾,是民间风俗画特有的调子。

       ②我的家乡在华北大平原上,我们那个村庄,在我的小说里,叫作芳村。在芳村,有一句俗语,春打六九头。每年打春的时候,已经是六九了。七九八九,沿河看柳。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打春这个节气意味着,一年中最寒冷的日子过去了,气候学意义上的春天要来了。

       ③打春往往是在春节前后,有的时候早几天,有的时候迟几天。打春总是同新年连在一起,到处都是新的:新衣服,新鞋子,新对联。

       ④那时候,母亲长年卧病,早好几天就开始念叨,快打春啦。翻着墙上的月份牌,看一遍,又看一遍。月份牌是那种小小的日历,在乡下很常见。没有老上海的旗袍美人,只有文字和数字,阴历、阳历、节气、星期。往往有红、绿、黑三种颜色,朴素的,家常的,邻家姑娘一样亲近而温煦。月份牌上,有打春的具体时刻,比方说,上午十一点三十五。芳村有个风俗,不能把春打在炕上。意思是说,打春这一天,尤其是打春那一刻,不能在炕上躺着。

       ⑤打春这一天,无论多么不适,母亲一定要挣扎着起来,下炕,在院子里走一走,或者是在大门口立一立。在内心深处,我多么盼着每天都是打春。打春的时候,母亲就会下炕了。闲闲地,在房前屋后走一走,看一看。院子里,阳光温软,金子一般。满院子的彩,在微风里飘摇着,飘摇着,简直就要飞起来了。门外就是田野,麦田还懵懂着,是那种深的冷凝的绿。七九河开,八九燕来。打春过后,大约等不了几天,万物就该醒过来了。

       ⑥在我们芳村,有一个民谚,一年打俩春,粮食赛如金。意思是说,如果一年有两个立春,当年的年景就不好了,粮食会像金子一样珍贵。

       ⑦在芳村,节气的意思,不是二十四节气,而是节日。春节,正月十五元宵节,五月初五端午节,八月十五中秋节。在我的长篇《陌上》的楔子里,我就是用的节气这个词,还引来了一些疑问。可见,一个地方文化的力量是多么的强大,仿佛树的根须,早已经深深扎根在血脉里了。

       ⑧芳村人过节气,不外是吃一顿好饭食罢了。芳村有句俗话,好吃不过饺子,好受不过躺着。吃饺子,是芳村人过节气最隆重的仪式了。然而,打春这一天,好像在吃上是不大讲究的。不过是家常便饭,擀面条、蒸馒头、烙饼、小米粥。这个时节,新鲜菜蔬还没有下来,大白菜却还多着。炒白菜,炖白菜,醋杀白菜,翻过来倒过去,横竖都离不开白菜。芳村人说,白菜就是百菜。我们却吃出了不一样的滋味。打春这一天,母亲下炕了,也有兴致和闲情,亲手给我们做饭了。母亲就是有这样的本事,再简单的饭食,都能做出天下的美味来。有时候,倘若打春恰巧在新年正月里,饭菜就越发丰盛了。窗外有零星的鞭炮声,屋子里香气弥漫。丰饶的,甜美的,太平的,热腾腾世俗生活的气息,穿过重重光阴,扑面而来。

       ⑨而今,母亲离开人世已经十九个年头了。我也早已远离故乡,在异地辗转漂泊。流年似水,往日不可追。每年的打春,再没有人监督我下炕了,再也吃不上母亲的饭菜了。我却总是记着那一个场景,母亲立在院子里,衣衫洁净,鬓发清爽,微微笑着,笑着,看着她的家,看着她的孩子们。阳光和煦,满院子纸鸢飘摇。

       ⑩打春了。春来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天空没有多余的星星

    ①李忠义是一个工人。

    ②他没有值得炫耀的地方,活得也很艰难。他从小患有腿疾,走起路来一跛一跛的。个子不高,头发有些花白,近乎丑陋的脸上还有一块疤。因为腿疾,单位安排他当收发员,无非是分发报纸信件。李忠义是个闲不住的人,他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好后,就常到工地去转转。技术活他插不上手,可他总能找到自己能干的活儿:道路坑洼他去填平,排水沟堵了他去疏通,散落的砂石他细心地堆积成方,散放的管材他整理成行。他眼里总有活儿。夏日,酷暑难当,他主动去食堂帮厨,吃力地把解暑的绿豆汤担到工地,自己渴了却忍着不喝。冬日,他常常夜半巡夜,生怕工棚生火酿成事故。每天清晨大家走出工棚,总会看到皑皑雪地上,有一串串高低不平的足印。

    ③他文化水平不高,却在工地醒目的地方立起一块黑板,用他笨拙的字迹,将每日新闻、安全警示和天气预报写在上面,虽然版面不很美观,却很受工友们的欢迎。

    ④别人有困难他跟着着急,别人高兴他跟着快乐,别人痛苦他也跟着痛苦。一次,一个工友半夜发烧,他背着工友顶着风雪去医院,跛着腿跑来跑去,整整陪护了三天。工友病愈出院了,他却病倒了,一病就是一星期。

    ⑤大凡地位卑微的人,头就扬不起来;位尊显贵的人,头就低不下去。李忠义却在命运面前不低头,也从不抱怨生活对他的不公。他充实地、忙忙碌碌地打发每一天,用他炽热的胸膛温暖冬天,用他辛勤的汗水融化冰雪。一次,工会到工地放露天电影,放到一半时,风把银幕掀落,正在大家焦急之时,只见一个笨拙的身影,蹬着梯子攀上柱顶,吃力地把银幕重新拉好。电影又重新放映,场内响起掌声。

    ⑥可就在那个冬季的一天,李忠义值了一宿夜班,不知是过于劳累,还是那天风雪太大,经过一个无人值守的铁路道口时,竟被呼啸而来的火车刮倒,被人发现送往医院,已经无救了。一个普通而平凡的生命,在一个朦胧的冬晨消失了。

    ⑦送别的那天,工友们都来了,他们穿着汗渍的工装,甚至有的还背着工具,戴着安全帽,他们要最后送他一程。悼词说的是什么他们没有听到,哀乐从哪里飘来他们没有听到,只听任奔涌的泪水顺颊而下,淋湿了衣衫,打湿了脚下的土地。李忠义需要休息了,他安详地合着双眼,那花白的头发在人们无尽的哀痛中,似乎还在微微抖动,像一朵成熟了的蒲公英,随风飘洒。

    ⑧他的生命太短暂了,没有壮怀激烈;他的身份太普通了,没有光华闪烁;他的业绩太平凡了,没有风云叱咤。李忠义是一个工人,但更是一个好人,在工友的心中,他就是一座山、一条河。

    ⑨天空就像一个和谐的大家庭,那么多的星星亲密地依偎在一起,不管大的小的、远的近的,谁也离不开谁,就是云彩遮住了它们,它们也会躲在后面熠熠发光。

    ⑩天空没有多余的星星。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妈妈的额头

蒋平

    ①童年的印象里,母亲的额头是最亲切的。那时的我体质弱,常常生病发烧。每次见到我一脸绯红的样子,母亲就觉得不对劲,然后她的额头就会贴在我的额头上,只那么轻轻一贴,母亲就能准确判断出我的健康状况

    ②母亲的额头,很多时间都被汗水占据着,劳动着的母亲是美丽的。那时候,年轻的母亲,以光洁而温馨的额头为纸,为这个家,书写着人生的喜怒哀乐。跟我们在一起,有说有笑的日子,母亲是开心的,幸福的,这些开心和幸福,在她的额头上表现得阳光灿烂。当我们遇到挫折和磨难,那额头上则会写满忧虑和郁闷。我一度怀疑,多年以后,母亲额头上那一条条清晰的纹路,该是多年担忧留下的记忆档案。

    ③母亲用额头为我诊断了无数次病痛,而她自己生病的时候,总是悄悄瞒着。好些回,我看见母亲浑身无力地躺在床上,父亲用湿毛巾捂着她的额头,才知道母亲已被病魔折腾多时。每一次,母亲从疲惫中爬起来,第一件事就是揉拍前额,好让自己保持一份清醒,第一时间理清生活的烦琐,解开心头的愁结,为家的未来精打细算。韶华流转中,母亲老了,无论记忆力还是动作气力,已经大不如前,唯一不改的,依然是拍额头的习惯性动作,那手掌在额头上发出的声音,于我而言,更多成了一种带着淡淡咏叹的生活乐章。

    ④母亲是爱美的,也许从她懂事时起,就用那些粉膏,每天在额头上涂抹。然而岁月匆匆,雨霜重重,谁也无法挽留青春饱满的脚步。一道道皱纹,在一个个不经意的夜晚,悄悄爬上了母亲的额头。如果说母亲是一棵树,那额头上的纹路,就像一圈圈年轮,圈满了昨日的记忆。而我更感觉那纹路如林,是一种写在额头上的不变情怀,仿佛漫山遍野的秀木,永远葱绿绵长。

    ⑤母亲七十大寿那天,女儿忽然说头晕,母亲的额头,又习惯性地跟她贴在一起。那是怎样的两张额头啊,一张沧桑遍布,饱经风霜;一张青春饱满,一如母亲当年。母亲仔细端详着孙女,不由感慨万千:“奶奶老了,瞧这额头上的皱纹,多深!”我伸过手,轻抚母亲的额头:“妈,谁说您老呀。瞧您的额头,还是当年那样温暖。在我心里,您有一张永远年轻的脸。”

    ⑥是啊,母亲的额头是不老的,那里面,写满了永恒的母爱。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的题目。

丑兵

莫言

       1976年冬天,排里分来了几个山东籍新战士,丑兵王三社就是其中之一。与其他人站在一起,恰似白杨林中生出了一棵歪脖子榆树,白花花的鸡蛋堆里滚出了一个干疤土豆

       长得丑,就老老实实的,少出点风头吧,他偏不,他对任何事情都热心得让人厌烦,口齿又不大清楚,常常将我姓郭的“郭”字读成“狗”字,于是我在他嘴里就成了“狗”排长。

       不久,春节到了。省里的慰问团来部队慰问演出。政治处让我们排派十个公差去当临时服务员。我立即挑选了九个战士,命令他们换上新军装,就在我指指划划地做“战前动员”时,丑兵回来了。一进门就嚷:“‘狗’排长,要出公差吗?”他这一嚷破坏了我的兴致,我便气忿忿地说:“什么狗排长,猫排长,你咋呼什么!”他的嗓门立时压低了八度,“排长,要出公差吗?我也算一个。”我随口揶揄他说:“你去干什么?去让慰问团看你那副漂亮脸蛋儿?”这些话引得在一旁的战士们哈哈大笑。和丑兵一起入伍的小豆子也接着我的话茬说:“老卡(他们称丑兵为卡西莫多)你呀,还是敲钟去吧!”

       战士们又是一阵大笑。丑兵像是挨了两巴掌,本来就黑的脸变成了青紫色,他脑袋耷拉着,慢慢地退出门去。

       后来,丑兵向连里打了一个报告,到生产组喂猪去了。

       三年过去了,我已提升为副连长,主管后勤工作。

       1979年初,中越边境关系紧张到白热化程度,战争大有一触即发之势。

       动员大会之后,决心书,请战书一摞摞地堆在连部桌子上。有的人还咬破指头写了血书。全连唯有丑兵没写请战书说实话,我很恼火。

       晚上,支委会正式讨论去南边的人员名单,会开到半截,丑兵闯了进来。

       指导元疑惑地笑着问:“王三社同志,你?”

       丑兵眼睛潮乎乎地说:“我想上前线。我虽然长得不好看,但是,我也是个人,中国青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

       丑兵被批准上前线了。

       开完欢送会,我耥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就披衣下床,向丑兵住的房子走去——他单独睡在猪圈旁边一间小屋里。半个月亮明灿灿地照着营区,像洒下一层碎银。小屋里还亮着灯,我推开门走进去,丑兵正在用玉米糊糊喂一头小猪崽,见我进来,他慌忙站起来,把喂好的小猪抱进一个铺了干草的筐子里:“这头小猪生下来不会吃奶,放在圈里会饿死的,我把它抱回来单养……”

       我说:“小王,咱们就要分手了,你有什么话就说出来吧,千万别憋在肚子里。”

       他沉吟了半晌:“副连长,我这次是抱着拼将一死的决心的,不打出个样子来,我不活着回来。“我不敢指望人们喜欢我,也不敢指望人们不讨厌我。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厌丑之心人亦皆有之。谁也不能扭转这个规律,就像我的丑也不能改变一样。但是,美,仅仅是指一张好看的面孔吗?小豆子他们叫我卡西莫多,开始我认为是受了侮辱,渐渐地我就引以为荣了……“两年来,我读了不少书,并开始写一部小说。”

       他从被子下拿出厚厚一叠手稿,把手稿递给我,我小心翼翼地翻看着,从那工工整整的字里行间,仿佛有一支悠扬的歌子唱起来,一个憨拙的孩子沿着红高粱烂漫的田间小径走过来……

       “副连长,我就要上前线了,这部稿子就拜托您给处理吧……”

       我紧紧地拉着他的手:“好兄弟,谢谢你,谢谢你给我上了一场人生课……”

       几个月后,和丑兵一块上去的战友纷纷来了信,但丑兵和小豆子却杳无音讯。

       丑兵的小说投到一家出版社,编辑部很重视,来信邀作者前去谈谈,可是丑兵却如石沉大海一般,这实在让人心焦。

       终于,小豆子来信了。他写道:……我和三社并肩搜索前进,不幸触发地雷,我眼前一黑,就倒了下去,不知过了多长时间,我感觉到被人背着慢慢向前爬行。我大声问:“你是谁?”他瓮声瓮气地说:“老卡。”我挣扎着要下来,他不答应。后来,他越爬越慢,终于停住了。我意识到不好,赶忙喊他,摸他。我摸到了他流出来的肠子……

       丑兵死了,竟应了他临行前的誓言。我的泪水打湿了信纸,心也一阵阵痉挛。

                                                                                                                                                             (选自《莫言中短篇小说散文选》,有删改)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①本报记者田利平报道 记者在阜外北大街一幢居民楼的地下室内见到了王小草。除了11岁过春节时穿过一次新衣外,至今17岁的她穿的还是别人送的旧衣服。小草现在在某出租汽车站打工,每天干些擦桌子的杂活儿,一个用能挣400元钱。

    ②这是她自13岁来京打工以来拿到的最高工资,两个前她每月只挣300元。再往前,她在餐馆里刷碗,端盘子,挣钱就更少了。

    ③但是一个月前她刚给家里寄了600元。她上初一的大弟弟刚刚辍学务农,此外母亲身体也不好,家里的重担一直由她弱小的肩膀承担着。

    ④在她记忆中,父亲一直很陌生,十天半月见不着一次面。据妈妈说他们结婚时父亲已开始赌博成瘾,为此夫妻俩不是打就是吵。小草的父亲也曾去陕西的小煤窑里打过工,但每次都是借钱买车票去,借钱买车票回。

    ⑤小草13岁时,得食道癌的爷爷住到她家。那年夏天爷爷一个多月吃不下去饭,劝父亲戒赌也不起作用。有一天下雨,家里屋顶哗哗地往下流水,爷爷拉着小草的手说:“出去打工吧,这个家只能靠你了,弟弟上学得靠你,你妈身体不好也得靠你,将来挣了钱,盖间好房。”

    ⑥13岁的小草找到北京一家小餐馆干些刷碗之类的零活儿。半年过后,居然攒了1000元。

    ⑦带着这1000元她回到家乡,她跟母亲说,她要用自己挣的钱交学费读书。于是她又接着上了5年级的最后一个学期,居然考上了初中。

    ⑧初中上了一个学期之后,她交给妈妈的1000元用完了,不得已再次被迫离乡进京打工。在这一个学期中,她在河南岳城中学初一年级200多名学生中,考试成绩一直是第二或第三,还拿过4个奖状。

    ⑨1997年春节她第二次来京时继续在餐馆里做勤杂工,后来当了服务员。餐馆一年之后拆迁,老板娘看她可怜,就把她介绍到丈夫所在的单位某出租汽车站工作。

    ⑩打工期间她继续地给家里寄点儿钱。今年4月份她回家收割麦子时,从邻居口中得知,钱被父亲从邮局取走后赌了个精光。

    ⑪家徒四壁,上初一的弟弟不得不辍学,这让小草很伤心。她看“实话实说”征集节目话题,就写信建议做一个关于赌博的节目,前天她成为这个节目的现场观众。

    ⑫在节目嘉宾中两位戒赌者致了富,小草说:“我不羡慕他们致富,我只想有个安宁祥和的家庭,穷点儿没关系,父亲能戒了赌,回家过正常生活就行。”

    ⑬她说自己特想用自己挣的钱继续上学。不久前她刚从一个电脑培训班结业,现在她还想学英语。白天干完活儿后,小草便回到宿舍读书看报。令记者惊讶的是,她写了很多记录自己经历的文章和上千首歌谣。在一首《爸爸你别赌了》中,她写道:“爸爸,是你赌博害了这个家,让它一直在风雨里挣扎。我多么希望你不再赌了,让可怜的妈妈享一天福吧。答应我好吗,爸爸,回到这个社会回到这个家,在我心中你将仍然是一个好爸爸。”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各题。

乡甜

徐楠

①飞云江下游南岸的浙江瑞安马屿镇是我外婆的家、那里蔗田成片。村村做红糖,儿时熟悉的景观都被甜蜜的气息笼罩着。我的乡愁是甜的。

②马屿糖蔗身段纤细,表皮白中带黄,蔗节上长着软软细细的绒毛,洗干净后像璞玉一般晶莹,糖蔗吃起来口感紧实,糖分很高,适合炼糖。早在一千五百多年前的南朝齐梁时期,马屿人就开始种植糖蒸、压榨制糖,直到现在,仍采用流传千年的古法制糖。

③马屿红糖很有特点,颜色是浅浅的土黄而非深红色,最出名的马屿上安村红糖,嫩黄中带着粉色,色泽诱人,香气扑鼻。老一辈人说,马屿红糖还会呢。因为红糖刚做出的时候,非常松软、细腻,仿佛散落的积雪,又像松松的流沙,看起来就像是红糖颗粒在一样。这说法可真形象。

④一代代马屿人生活中离不开糖蔗和红糖。过年的时候走亲访友,大家要带上几捆糖蔗,祝福新年进步节节高。结婚、生子、乔迁的大喜事,更是离不开红糖这滋补喜庆的佳品。

⑤糖蔗在秋末冬初采收,小时候天气一变冷,我就开始盼着去马屿。因为这时候有清甜多汁的糖蔗吃。

⑥那时候每次从瑞安市区去外婆家都是个大工程,交通不便,短短十八公里的路程要辗转两个小时,先坐渡轮穿过飞云江,换乘小面包车颠簸一个多小时后,终于看到一片片黄绿色蔗田。看到一株株高大的糖蔗,红糖那厚重的甜香味就已经在味蕾里弥漫。我欢呼雀跃起来:“外婆家快到了!”最后一项交通工具是人力三轮车,一路骑呀,骑呀,经过老街上的南货店、裁缝铺、小吃店,经过一排排晾晒着瀑布一般雪白的索面、粉干的架子,看到了粮站高高的围墙和厚厚的大铁门,对面就是外婆家了。我迫不及待地蹦下车,外婆笑眯眯地等在门口说:“娟啊,你来啦,阿婆给你煮碗点心吃吧!”

⑦外婆总给我煮两个荷包蛋,撒上一层红糖。每次我都吃得心满意足。

⑧马屿红糖的经典吃法有很多种,红糖撒在刚蒸出笼的糯米饭上,香气四溢,最绝的还要数红糖鸡蛋炖自酿黄酒,那馥郁的香味和醇厚的口感,令人一尝难忘。母亲常跟我说。她小时候红糖很珍贵,最喜欢吃的是“糖碗”,将新鲜红糖热得稠稠的,稍待冷却后压扁切成条状,清香可口。富有嚼劲,在当时可是非常时髦的糖果,每年农历十月廿三马尚“会市”正逢新糖上市,在这个古老又热闹非凡的市集上,抢购“糖碗”是孩子们最大的乐事。

⑨现在买“糖碗”很方便。飞云江上早就建起了多座大桥,路程缩短到二十分钟。如今的马屿镇,上千亩的蔗田边一个挨一个地用蔗叶搭起了古法制糖坊,夕阳下炊烟袅袅。制糖期很短,仅有一个半月时间,制糖坊都是日夜轮班赶工,十多位老师傅采用“连环锅”和“直风枪灶”老工艺,挥汗如雨三个多小时才能做出一批红糖。

⑩古法制糖坊已经成为乡村旅游的热门体验项目,人们从各市县赶来,重温这一古老的技艺。

⑪由于整裸糖蒸甜度都很高,所以马屿人并不介意吃稍微平淡的蒸顶,还常说:“倒吃糖蔗日子更好!”大家喜欢把最甜的根部放到最后吃,寓意未来生活越来越甜。糖蔗汁被拿来制糖,糖蔗渣、糖蔗叶则被用来当燃料,造纸和喂家畜,叶子还能搭建糖坊屋顶,全身都是宝。

⑫我最喜欢吃的是马屿红糖做的年糕、箬糕和炊糕。自从糖坊开设了直播卖货,口味繁多的马屿红糖制品在北京就能买到,快递到家时仍然非常新鲜。

⑬女儿更是喜欢上了这清新甜蜜的味道。她说,马屿红糖可比巧克力好吃多了。如果红糖可以像巧克力一样做出各类品种,设计好看的包装,卖到全世界去,那喜欢吃它的人就更多了!

⑭我对女儿说:“你的想法真棒,叫你‘红糖姑娘’好吗?”

⑮女儿不假思索地笑着说:“那当然好啊!谁不愿意做甜甜蜜蜜的人。过甜甜蜜蜜的日子呢?”

(选自《人民日报》)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