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填空题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容易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8课《伟人细胞》同步练习

课文《伟人细胞》中“夙愿”一词的本意是,课文里指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爬树的男孩
                                                                          尼古拉斯·保罗(英国) 
        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偷偷爬上那棵猴面包树,这是拉瓦一天中最期待的时光。可惜,美好的时光总是短暂的。仅仅只是两三分钟,耳边便会响起一声熟悉的口哨声,有人来了,他必须以最快的速度回到营房。
        “看到了什么?”刚刚躺下,安德烈便拖着瘸腿凑过来问道。拉瓦不想回答,但安德烈就是那个吹口哨的人。两人约定,拉瓦每天爬上树冠看看周围,看看远方,下来之后再把看到的新鲜事儿告诉放风人,也就是安德烈。三年了,两人还算默契,在这座死寂的集中营,每天都有人因为严厉的禁锢而自杀,他们却因为那棵猴面包树而充满希望。
         “我们就要自由了,等着吧!”
         安德烈一双粗糙的手在拉瓦头上抚摸,要不是因为拉瓦是黑人,连安德烈自己都会觉得眼前熟睡的少年就是自己的儿子。当然,拉瓦是不会明白安德烈的心情的,更不会想到,安德烈是戴高乐将军钦点的间谍。他并不是困在集中营,而是肩负特别使命潜伏在这片草原深处进行侦探。
那棵猴面包树就像一个梦想,它恰好坐落在集中营的中央。白天的时候,很多纳粹士兵坐在树底下休息,恨得拉瓦牙痒痒。只有到了晚上,他才觉得那棵树属于自己。
        可惜,连安德烈也没想到,梦想会突然破碎。那天晚上,他吹了好几次口哨,可拉瓦就是不肯下来,直到听到一阵急促的脚步声奔来,他知道,出事了。
           拉瓦毕竟是个孩子,熬不住接二连三的酷刑,便一股脑儿地全说了出来。【甲】但安德烈只是笑笑,即使两块火红的烙铁夹在他的双颊,也没吐出一个字来
       本以为必死无疑,却没想到生机犹在。半个月后,盟军终于发起了大反攻。因为安德烈提供的精确信息,纳粹分子瞬间溃败,整座集中营安全解放。
安德烈伤得很重,但令随军医护人员奇怪的是,哭得最伤心的竟然是一个黑人男孩。毫无疑问,这个男孩就是拉瓦。在安德烈昏迷的日子里,他一刻都没有离开他的“搭档”。尽管医生开玩笑地跟他解释:“只要挂上水(打吊针),一定能起死回生,你就放心吧。”可是,拉瓦就像听不懂一样,虽然一脸惊愕,却依旧没有离开寸步的意思。
        当远处的炮声逐渐平息,安德烈终于睁开了眼睛。可是,拉瓦却不见了,几个医生都非常好奇地询问安德烈,那个黑人男孩到底是什么人,此刻又突然消失,他到底去哪了。[乙]安德烈点点头,良久,才吐出三个字:跟我来
        在安德烈的带领下,一行医生再次来到集中营。顺着安德烈的手指,他们看到,那棵猴面包树的半个树冠已经不见了,树叶也是稀稀拉拉。显然,它遭炮击了,在烈日下显得奄奄一息。
        但这跟拉瓦有什么关系?随行医生面面相觑,却听安德烈一声口哨,树干后便露出了一个脑袋。他手里正拿着一个医院的吊瓶,准备往上爬。安德烈这次也不再躲在一旁放风了,而是拖着腿往前奔去,也不知是为了那棵树,还是树后的男孩。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人生是一场场目送

    ①还记得人生的第一场有记忆的目送,那年六岁,是暖意融融的春日,母亲坐在从邻居那里借来的小毛驴车上,围着家里那床大红花的被子,毛驴车驶过院外的桃花树,一阵风来,母亲齐肩灰白的头发,鬓边有几丝飘到脸上,粉红的桃花瓣纷纷落,落在她灰白头顶和新穿的淡青色碎花衬衫,她只是挥着手,脸因为瘦削而越发觉得笑得如此夸张,可她就那样笑着离开我们视线,再也没有回来。目送者站在自家院子的土墙旁,看着母亲渐行渐远,无奈的抽泣,一个六岁的孩子无法主宰自己,更无须说别人的命运。

    ②第二次的目送,是作为被送者,十七岁,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离开,离开小镇,离开县城,到省城求学。清晨赶火车,夏末秋初的凉风,乌瓦红砖的小站在晨曦中朦胧,长长的铁轨从远方来,延伸到远方去,站台上稀稀落落的人。我拖着行李挤上车,站在过道上向窗外看去时,看见父亲寻找的目光,孤单的身影。垂下头时眼泪已滴在行李箱上,列车启动,哐当哐当声中,越来越远的是故乡和父亲,还有曾十二万分盼着离开的家,如今都因离别而蒙上了暖色调,就像渐起的朝阳,暖橘。

    ③人生最大意义的那次目送,发生在六年后。我要嫁到远方去,独自一人出发。行李已先行托运,只随身携带一个小包。早春二月,天还蒙蒙亮,我赶早车,父亲早起送我,他站在简陋的门楼下,黑漆的大门半掩在他身后,启明星在遥远的天际寂寞闪烁。我摇摇手,“爸爸,回去吧。”爸爸嗯了一声,我回头看不清他的表情。于是我转过头来一直走去。(A)街上空寂无人,父亲的目光在孤单中无限地拉长。心里稍稍有了心酸,又觉无聊。多年的独立让我知道,我从来不是那个有点事儿就可以哭哭啼啼耍情绪的孩子,我的情绪给谁看呢?那天早晨,我坐上车,车在晨曦微明中驶出小城,我不知父亲站在门口目送了我多久。那是意义重大却简约的目送。

    ④生命里最无法忘怀的目送,发生在去年。父亲走了。幼年时目送母亲,她笑着在桃花纷落的春日。这一次目送父亲在深冷的浓秋。父亲躺在玻璃棺里,似乎在一个梦境中微皱着眉,慢慢沉落下去。只剩下无声不知所措的白色百合。(B)痛苦像铅海,又重又黑,深不见底,压制了撕心裂肺的哭喊。我只有沉默,似乎才能表达一切。我目送了生我养我的两个人的离开。目送自己真正意义上的孑然一身的到来。

    ⑤目送便是离别,即使有时它也意味着出发,可对另一方仍是离别。

    ⑥人生自古伤离别。

    ⑦但真正理解目送,却因为龙应台人生三书里的《目送》,关于华安和“我”的故事。小学,16岁,21岁。一个孩子在母亲的目送中长大了,每一段目送似乎也引领着各种酸甜苦辣。龙应台也在目送中永别了自己最亲爱的父亲。沉痛在理智中熨平。

    ⑧她说“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⑨人生不过是一场场目送,成长或衰败。你是目送者,或者被目送。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父亲的军毯

马宇龙

①十天了,孙瑞斌的老父亲孙士田嘴里一直含混不清地说着:“冷,好冷啊。”压上了两床被子,可父亲还是说冷。父亲的眼睛总看向一边,孙瑞斌觉得父亲一定还有话说。他把耳朵贴在父亲的嘴边,只能听到几句含混不清的话:“黄河,冷啊,黄河,冷啊。”

②孙瑞斌无奈地望着父亲的面孔,对一脸焦急的妹妹说:“咱爸平时对你最好了,你自己听听吧。就算听不清,也比我懂他心思。”话刚出口,孙瑞斌就后悔了:自己都五十好几的人了,怎么好像还在为旧事赌气似的。说他妹妹贴心,还真没错。妹妹从父亲的眼神里读懂了他的想法。父亲的眼神始终不离屋子的一处角落,那里有一个红漆柜子。妹妹打开红漆斑驳的柜子,取出了一个老旧的毯子。往外拿的时候,那毯子分明有些僵,有些硬,不像是编织的,倒像一块破损的薄土坯。看到这个毯子,父亲的眼睛里突然闪出一星光亮:“冷,冷,它,暖,真暖。”他的嘴里吐出了新鲜的词语。

③孙瑞斌和妹妹都吃了一惊。八十八岁的父亲已卧床一年之久,此时眼睛里散发出奇异的光彩,仿佛毯子的突然亮相,唤醒了他沉睡已久的灵魂。接着,父亲说起话来,言语比之前清晰许多:“黄河,黄河”,让孙瑞斌大为惊讶。父亲的话让他终于想起来一段往事。

④那是解放战争时的事了。那天,人民军队强渡黄河,作为民兵排长的孙士田带着民兵去帮忙。忽然天降大雨,6月里出现了罕见的低温,冷啊,真冷啊!只穿一件破烂褂子的孙士田站在木筏子上,嘴唇发紫,瑟瑟发抖,手中的橹桨越来越不听使唤。河水起起伏伏,他感觉头晕目眩,脚下一软,终于一头栽倒……就在这时,一双大手托住了他。他被放平,躺在了木筏子上。接着,一个毯子盖住了他。刺骨的冷渐渐被温暖代替,他就像是躺在火盆前,暖烘烘地睡去了。

⑤他醒来时,正躺在自家的炕上,身上还盖着那条草绿色的毯子。妻子说,一个战士把他背了回来,说他帮助部队渡河,三天三夜没合眼,也没吃一口饭,让他好好睡一觉。这条毯子是从敌人那缴获的,首长说送给他做个纪念。他把毯子捧在怀里,埋怨妻子说:“这怎么行?这怎么行?你怎么不把我叫起来?更不该收人家的毯子,就算推辞不下,也该知道对方叫什么名字。那可是我的救命恩人啊!”妻子摇摇头:“我问人家,人家也不说。”

⑥这些往事,其实父亲很早就告诉过孙瑞斌。只是这些年,孙瑞斌忙于照顾卧床的父亲,竟然忘了。最终,父亲安详地去世了,那条毯子还盖在他的身上。父亲给孙瑞斌留下了一句话,一定要想办法找到那名送他毯子的解放军。

⑦转眼,几年过去了,孙瑞斌始终无法找到那名解放军。父亲去世后,孙瑞斌想了很多。父亲是个老革命,战争年代当过民兵排长,新中国成立后在地区做过局长。可他这个老革命的儿子,没沾上父亲一丁点儿光。那年招干,父亲第一个就把他的名字划掉了,说他只有初中学历,当不得干部。每年来看望父亲的老部下接二连三,每次都问有什么困难需要组织解决。可父亲总是摇头,就是不开口。后来他对孙瑞斌说:“今天我们的生活这么好,还能有啥困难?跟旧社会比,日子都好到天上去了。”孙瑞斌听了,也只能在心里默默叹气。父亲当初不肯“照顾”自己的工作,他憋足气挑灯夜战通过了成人高考,靠自己的努力成为研究所的一名技术员。如今他已退休多年,回眸过往,从父辈的身上明白了好多道理。

⑧有一天,孙瑞斌听说当地有个农民,花了几十年时间收集了一大批革命战争时期的红军服、红军刀、红军水壶等老物件,把自家的农家小院改造成了上下两层的红色博物馆。孙瑞斌循着地址找了过去,参观之后,感动不已。

⑨孙瑞斌做了一个重大决定,他把那条沉淀着父亲气息和体温的军毯送进了这家红色博物馆,还像一个亲历者一样,绘声绘色地讲述了他父亲的故事。孙瑞斌离开博物馆前,一遍遍抚摸这陪伴了他们家半个多世纪的毯子。他觉得,这是它最好的归宿。

⑩军毯被放在一个显眼的位置。每一个来参观的人,都将听到它的故事:“这个毯子的来历,要从一名叫孙士田的离休老干部说起。孙士田,山东阳谷人……”顺着讲解,人们跟孙瑞斌一样,恍然走进了那个黄河奔腾、冷雨刺骨的日子里。满屋子静悄悄的,有老人,有中年人,还有一群戴红领巾的孩子。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舞动的醒狮

林延军

①村庄的气息,从“咚咚咚”的鼓声里开始。

②劳作了一年的人们,黝黑的额头写满皱纹,像是田畴里的庄稼。田里耕作的带头小哥,还来不及放好农具,便直奔村里宗祠旁的一间小屋。屋内灯光微弱,暗暗的,带头小哥举起鼓槌,“咚咚咚”的鼓声在村庄的上空回荡。一阵熟稔地拾掇,有人敲锣打鼓,有人头顶着狮头,有人弯腰当狮尾,带头小哥与几名青年小伙摇身一变成为“狮子班”,他们脚踩着土地,双手举起狮头,在人群里舞动起来。

③“狮子”时而抬头扭脖,时而腾挪翻越,时而眨眼踢腿,刹那间,“狮子”又向前奔跑,像是听到谁的呼唤,踢腿,抬头,突然间又摆头晃脑。此时,鼓声从轻快转为慢悠,紧跟着又从慢转为快。

④一会儿狮子“高兴”了,一会儿狮子“生气”了,一会儿狮子“悲伤”了……从步伐到动作,从表情到性格,舞狮人在“狮子”的世界里,靠默契和心灵相通等配合,将狮子的喜、怒、哀、乐、动、静、惊、疑八态展现得淋漓尽致。此刻,狮子像生长在村庄的精灵,为百姓带来欢乐,祥瑞,辟邪。

⑤正月的日子,“狮子班”便串村走巷,挨家挨户,为村民舞狮,寓意庆贺一年的收成,祈祷风调雨顺。他们在村庄穿行,变成村庄乐谱上的一个个音符,又像田畴里的庄稼,星星点点,在南方这片贫瘠的红土地上跳跃起来。

⑥每次舞狮前,都会有一段击鼓演奏。“咚咚”的声音从低到高,变化多端,似乎在召集志同道合的人,又似乎要把“狮子”唤醒。随后,醒狮闻鼓起舞,或睁眼,或洗须,或舔身,或抖毛。渐渐地,鼓声如千军万马奔腾而来,又像狂风暴雨,排山倒海。小孩儿坐在大人的肩膀上,看得如痴如醉。

⑦霎时,握鼓槌者用尽力气,擂出浑厚的鼓声,“狮子”又弯了一下头,似沉思,似惊悚,尾巴随之摇摆起来。鼓声、镲声和鞭炮声回荡在房舍、村庄和草木之间,地面不时扬起一阵土灰,围观的老老少少如追星,久久不忍离去……

⑧舞狮,源于宫廷狮子舞,盛行于民间。

⑨相传远古时期,广东南海一带发生了瘟疫,后来出现一只神兽,神兽所到之处,瘟疫便很快没有了,后来百姓为了纪念神兽,称神兽为“年兽”。家家户户用竹篾、纸等材料制作“年兽”,配合锣鼓,并用一张桌子放置家门口,准备好“年兽”喜欢吃的青菜,等待年兽采食。由于年兽与狮子的样貌相似,经常为老百姓带来祥瑞和喜气,故年兽被称为“瑞狮”。

⑩在广东,因粤语“瑞”与“睡”读音相同,老百姓比较忌讳,认为“瑞狮”是带来福瑞,后又将“瑞狮”改称“醒狮”。直至明代,醒狮出现在广东的一些村庄,百姓为祈愿兆丰年,风调雨顺,把愿景守托在醒狮的身上。村民用醒狮的威严驱赶邪恶,祈盼来年事事顺心。

⑪记忆中的童年,许多小伙伴都有“功夫梦”“狮子班梦”。一听到鼓声响起,小伙伴们就像着了魔,拔腿就跑,直奔村中央的那片空旷地。“舞狮子啦!快!”成为我们奔走相告的口头禅。但每次看完舞狮表演,伙伴们都意犹未尽,回家又找来棍子到处敲,模仿击鼓。

⑫是的,醒狮一动,沉寂的村庄就被唤醒。它们威严,它们凶猛,它们祥瑞,它们从乡野走进城市,又从城市走出国门。醒狮要将舞蹈、武术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精气神,从世界的东方撒向全世界。在一呼一吸之间,醒狮登上异乡的舞台,在华丽转身之间,在万千景象之中,醒狮一跃登上非遗的榜单,万物景仰。

⑬醒狮,是有生命的,它承载着一代又一代人的目光,还有记忆。它舞动的走向,又像一条辽阔的河流,支流所到之处,连着根脉,滋长乡愁。

文学作品阅读

人闲桂花落

①桂花是秋天迷人的植物,那沁人肺腑的馨香,无论谁嗅闻到,都有一种惊艳的感觉,让人忍不住地想要靠近它,沾些季节特有的温暖!

②老家宅子的隔壁,有几株粗壮的桂树。树的主人是桂奶奶,早年桂奶奶叫桂嫂;桂树是她陪嫁的嫁妆,也眼看着她从豆蔻年华变为满头银发,见证了她一生的悲与欣、苦与乐。

③桂奶奶很珍爱那几株桂树,松土、浇水、施肥、修剪,像照顾自家的孩子般精细。桂树回报给她的,是树一天天粗壮、茂蕤,叶子乌黑锃亮,似涂了油彩,耀人眼目。最让人称奇的,是花比别人家的多,花比别人家的香。一团团、一簇簇的花儿任性开放,有时一阵风儿吹来,树下落满了黄色的小花,像铺了一层金毯。桂奶奶常念叨着,千树万花,独独这桂树最通人性。

④桂奶奶一天最惬意的时光,是在桂树底下度过的。有时,桂奶奶一边在树下忙碌,一边笑盈盈地端详着黄灿灿的花儿。有时,奶奶过来陪桂奶奶说说私房话,或缝制虎头鞋,或晒制萝卜豆角之类的,时光静谧、安详。这样的情形,便定格在我的记忆和印象中,不能忘坏。

⑤落下的桂花,桂奶奶用芦苇掸子掸搓来,洗净,晾在秋风里,黑黝黝的院子变成金黄一片。说不上金碧辉煌。却有一番秋收的景象。泡茶放点,炒菜放点,蒸糕点放点,让日日都有桂香做伴。桂花飘香。也是我享福的时光。桂奶奶好用收拢来的桂花,做汤圆、蒸桂花糕等,既软又满,入口有嚼头。里面的桂花馅更是甜香可口,吃后满嘴余香,让人留恋。

⑥桂奶奶的桂树下,是小孩子喜欢光临的去处,在粗壮的树下尽情耍乐,老鹰捉小鸡、躲猫猫、弹弹珠、骑竹马、跳房子、踢毽子、跳大绳、摔泥炮……玩累了,往地上一躺,一边嗅着沁人心脾的桂花香,一边肆意地想象。有时一阵风过,桂花如雨般滑过脸颊,酥酥痒痒,直至心尖。

⑦当桂香开始弥漫,我的心便按捺不住了,像春天的柳枝拂在身上,痒痒的。于是,便隔三岔五去桂奶奶家门口转悠,想着她做的桂花糕、杜花汤圆,那真是折磨人的焦急等待。蒸好的糕,软滑如水,不粘牙,不滞齿,切片而食,香绕舌,那适口的甜味,便晃荡晃荡地由喉头轻飒飒地流进胃囊里,通体舒畅。

⑧桂花香,桂花落。一年年老去的桂奶奶,被儿子接进了城里。喧嚣的都市,狭窄的蜗居,陌生的四邻,让桂奶奶更多地呆坐在门前想念村庄,想念宽敞的农家小院,想念院子里的鸡鸣犬吠,想念清晨流到两腿的露珠,想念精心侍弄的桂树,想念桂树下几位老邻叙叙陈年旧话、农谚桑麻。

⑨在城里待了一段时间,桂奶奶不顾反对,重新回到了老宅,重新回到了桂花树下。重新开始了悠悠然的惬意。时光就这样晃悠悠地逝去了。九十岁高龄时桂奶奶去世了。她走的时候,正躺在桂树下的竹椅子上晒太阳,像睡去了一般,身上洒满了金色的桂花,像是给她送行,让人想起桂奶奶活着的时候常说的一句话:桂树最通人性!

⑩桂花是秋天的花朵,带有秋季特有的味道,很容易钻入我的心间、肺腑,甚至是灵魂和骨髓里。桂花开时,我都会念起那位在树下闲坐、冥想、静等桂花落地的老人,我的心情也会因此而柔软、悠扬。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永远的雪域高原

乔正芳

①那天下午,天气好得出奇。夹杂着黑丝的绯红色云朵,似乎要把西天点燃。看得久了,便感觉目迷神摇。

②连长站在山坡上。马上就要转业了,这雪原、边界、哨卡,他有太多的留恋和不舍。战士小洪默默地站在他身边。

③连长注视着前方,似自言自语:“我来和老班长告个别。”小洪知道老班长是连长心里永远的痛。那是连长刚来雪原不久,一次和老班长巡逻,不慎摔下悬崖,又恰逢雪崩,老班长为了救他被永远地埋在了雪原……

④小洪想起他刚来雪原时,由于水土不服病倒了。那天,连长偷偷塞给他一个苹果,要知道,在零下三十摄氏度的雪原上,一个新鲜的苹果对于他们意味着什么。小洪吃完,顿觉神清气爽,病似好了大半。这时,听到门外巍巍的哭声:“我的苹果呢?谁偷了我的苹果?”原来,连长家嫂子带着六岁的儿子巍巍来雪原探亲,嫂子历经千辛万苦带来一袋苹果,给见到的战士每人一个,最后一个留给了巍巍。

⑤连长看起来有些低落。小洪抬起头,忽见大团的红云已变成灰云,滚动着汹汹而来。眨眼工夫 , 狂风裹挟着暴雪似千万条巨鞭狠狠抽来。连长一把搂住小洪,猛一侧身,靠在了一块巨石上。只觉耳边山呼海啸、地动天摇,世界正被一只看不见的巨手疯狂撕扯、摇撼……

⑥也不知过了多久,他们睁开眼睛,茫茫雪海中,二人渺小如蚁。

⑦“连长,我们还能回去吗?”小洪快哭了。

⑧“能!当然能!”连长笑着说,“我当兵二十三年了,什么危险没见过!等天亮了,部队一定会来救我们的。”

⑨看着连长胸有成竹的样子,小洪点点头。

⑩时间在慢慢熬着,也不知几点几分了。

⑪棉大衣被冷气穿透了,裹在身上像层铁皮。小洪手脚麻木,茫然四望,看着因长期在高原生活而心脏早已出问题的连长,心一点点沉下去……

⑫连长掏出一支烟,哆嗦着手点燃,递给小洪。平时,连长是不允许他们抽烟的。过了会儿,连长又掏出一颗糖,想塞到小洪嘴里。小洪摇摇头,他知道连长患有低血糖,更需补充能量。

⑬连长咳嗽了几声,问:“小洪,你父母最近来信了吗?”见小洪不回答,他又说:“你是家里的独子,父母是不是特盼着你早点娶个媳妇?”

⑭小洪的眼泪哗地流了下来。连长拍拍小洪的肩:“我有个侄女,在我们县医院当护士,人长得蛮漂亮。我嫂子托我在部队里给物色个对象,我观察了很久,觉得你最合适!本想过几天再告诉你的……”

⑮小洪抬起头,眼里闪烁着星光。连长狡黠地问:“小洪,如果你俩成了的话,你该称呼我什么?”

⑯小洪红着脸说:“叔叔。”

⑰连长说:“不对,是叔丈。”

⑱小洪笑了。连长一鼓作气,说:“来!打起精神,先给叔丈捶捶后背揉揉肩。”

⑲……

⑳天终于亮了!搜救的直升机出现了!小洪激动地挥手,跳着喊着,可皑皑雪原里,他的声音和身影实在太渺小了。

㉑连长嘴唇青紫,喘息着说:“小洪,咱分头行动。两个目标,更好。”

㉒小洪手脚并用拼力朝东爬去。过了一会儿,他惊喜地发现,直升机朝着他们越飞越近。

㉓“连长!”小洪猛一回头,惊呆了:只见一团熊熊烈火,燃烧,舞动,似一只浴火的凤,似一条腾空的龙!——是连长!他把自己的大衣、棉裤、内衣全都点燃了……

㉔第二年,小洪陪着嫂子和巍巍来给连长扫墓。巍巍将一个苹果放在爸爸墓前,他说要让爸爸尝尝家乡的新苹果。

㉕嫂子要回去了。小洪鼓足勇气提起连长的侄女,嫂子很诧异:“他们家三代单传,只有他这一个儿子,哪有什么侄女?”

小洪的眼泪瞬间决堤。他抬头挺胸,朝着连长的墓碑,庄严地行了一个军礼。

(选自《微型小说月报》2024年第2期,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