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文言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困难

四川省天府名校2019—2020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第一轮联合质量测评试卷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余与篛林交益笃,在辛卯、壬辰间。前此,篛林家金坛,余居江宁,率历岁始得一会合,至是余以《南山集》牵连系刑部狱,而篛林赴公车,间一二日必入视余。每朝餐罢,负手步阶除,则篛林推户而入矣。至则解衣盘薄,语经谁史,旁若无人同系者或厌苦,讽余曰:“君纵忘此地为圈土,身负死刑,奈旁观者姗笑何?”然篛林至则不能遮归,余亦不能畏昔警而闭所欲言也。

余出狱,编旗籍,寓居海淀,篛林官翰林,每以事入城,则馆其家。海淀距城往返近六十里而使问朝夕通事无细大必以关忧喜相闻每阅月逾时,检篛林手书,必寸余戊戌春,忽告余:“归有日矣”余乍闻,心忡惕,若哄行驻乎虚空之逗,四望而无所归也篛林曰:“子毋然吾非不知吾归子无所向,而今不能复顾子,且子为吾计,亦岂宜阻吾行哉?” 篛林之归也,秋以为期,而余仲夏出塞门,数附书问息耗而未得也。今兹其果归乎?吾知篛林抵旧乡,春秋佳日,与亲懿游好,徜徉山水间,酣嬉自适,忽念平生故人,有衰疾远隔幽燕者,必为北乡惆然而不乐也。

(选自方苞《送王第林南归序》)

(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海淀距城往返近六十里/而使问朝夕通/事无细大/必以关/忧喜相闻/ B、海淀距城/往返近六十里/而使问朝夕/通事无细大/必以关/忧喜相闻/ C、海淀距城往返近六十里/而使问朝夕通/事无细大/必以关忧喜相闻/ D、海淀距城/往返近六十里/而使问朝夕通/事无细大/必以关忧喜相闻/
(2)、下列对文中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辛卯,干支之一。“干”指天干,“支”指地支,上下相配以纪年,如“辛卯”之前是“庚子”,之后是“工辰”。 B、公车,汉代官署名,因汉代曾用公家车马接送应举的人,后便以“公车”泛指人京应试的举人或代指举人进京应试。 C、编旗籍,清代对犯人的一种处罚,即把释放犯人的户籍编人军队,加以管制。八旗汉军旗是清朝八旗的三个组成部分之一。 D、幽燕,古称今河北北部及辽宁一带。唐以前属幽州,战国时属燕国,故名。“幽”即古幽州,“燕”也是河北的别称。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林珍惜友情。在辛卯、工辰年间,他正好进京应试,隔一两天就来看望作者。 B、第林虚心向学。在作者被关监狱期间,他前来问学,不顾监狱中其他犯人耻笑。 C、第林重情重义。作者出狱后,人城办事常住在他家,他们还经常彼此书信往来。 D、第林善解人意。他准备南归,发现作者忧虑紧张的情绪,就多方开导劝慰友人。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每朝餐罢,负手步阶除,则第林推户而入矣。

②林之归一也,秋以为期,而余仲夏出塞门,数附书问息耗而未得一也。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河间王颙遣督护衙博、广汉太守张征讨特,南夷校尉李毅又遣兵五千助尚,尚遣督护张龟军繁城,三道攻特。特命荡、雄袭博,特躬击张龟。龟众大败。荡又与博接战连日,博亦败绩,死者太半。

    太安元年,特自称益州牧,改年建初,于是进攻张征。征依高据险,与特相持连日。时特与荡分为二营,征候特营空虚,遣步兵循山攻之,特逆战不利,山险窘逼,众不知所为。罗准、任道皆劝引退,特量荡必来,故不许。征众至稍多,山道至狭,唯可一二人行,荡军不得前,谓其司马王辛曰:“父在深寇之中,是我死日也。”乃衣重铠,持长矛,大呼直前,推锋必死,杀十余人。征众来相救,荡军皆殊死战,征军遂溃。特议欲释征还涪,荡与王辛进曰:“征军连战,士卒伤残,智勇俱竭,宜因其弊遂擒之。若舍而宽之,征养病收亡,余众更合,图之未易也。”特从之,复进攻征,征溃围走。荡水陆追之,遂害征,生擒征子存。

    特之攻张征也,使李骧屯军毗桥,以备罗尚。尚遣军挑战,骧等破之。尚又遣数千人出战,骧又陷破之,大获器甲,攻烧其门。流进次成都之北。尚遣将张兴伪降于骧,以观虚实。时骧军不过二千人,兴夜归白尚,尚遣精勇万人衔枚随兴夜袭骧营。李攀战死,骧及将士奔于流栅,与流并力回攻尚军。尚军乱,败还者十一二。晋梁州刺史许雄遣军攻特特陷破之进击破尚水上军遂寇成都蜀郡太守徐俭以小城降特以李瑾为蜀郡太守以抚之罗尚据大城自守。流进屯江西 , 尚惧,遣使求和。

(选自《晋书·李特载记》)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李丰,字安国,故卫尉李义子也。黄初(曹丕年号)中,以父任召随军。始为白衣时,年十七八,在邺下名为清白,识别人物,海内翕然,莫不注意。后随军在许昌,声称日隆。其父不愿其 , 遂令闭门,敕使断客。初,明帝在东宫 , 丰在文学中。即尊位,得吴降人,问:“江东闻中国名士为谁?”降人云:“闻有李安国者。”是时丰为黄门郎,明帝问左右安国所在,左右以丰对。帝曰:“丰名乃被于吴越邪?”后转骑都尉、给事中。帝崩后,为永宁太仆,以名过其实,能用少也。

    正始(曹芳年号)中,迁侍中尚书仆射。丰在台省(尚书省办公室),常多托疾,时台制,疾满百日当解禄。丰疾未满数十日,辄暂起,已复卧,如是数岁。初,丰子韬以选公主,丰虽外辞之,内不甚惮也。丰弟翼及伟,仕数岁间,并历郡守,丰尝于人中显诫二弟。及司马宣王久病,伟为二千石,荒于酒,乱新平、扶风二郡而丰不召,众人以为恃宠。

    曹爽(时为大将军)专政,丰依违二公间,无有适莫,故于时有谤书曰:“曹爽之势热如汤,太傅父子冷如浆,李丰兄弟如游光。”其意以为丰虽外示清净,而内图事,有似于游光也。及宣王奏诛爽,住车阙下,与丰相闻,丰怖,遽气索,足委地不能起。

    至嘉平四年宣王终后,中书令缺,大将军谘问朝臣:“谁可补者?”或指向丰。丰虽知此非显选,而自以连婚国家,思附至尊,因伏不辞,遂奏用之。丰为中书二岁,帝比每独召与语,不知所说。景王知其议己,请丰,丰不以实告,(景王)乃杀之。其事秘。

    丰前后仕历二朝,不以家计为意,仰俸廪而已。韬虽尚公主,丰常约敕不得有所侵取,时得赐钱帛,辄以外施亲族;及得赐宫人,多与子弟,而丰皆以与诸外甥。及死后,有司籍其家,家无余积。

(节选自《三国志》裴松之注引《魏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杨继宗,字承芳,阳城人。天顺初进士 , 授刑部主事,…成化初,用王翱荐,擢嘉兴知府。以一仆自随,署斋萧然。性刚廉孤峭,人莫敢犯,而时时集父老问疾苦,为祛除之。大兴社学。民间子弟八岁不就学者,罚其父兄。遇学官以宾礼。师儒竟劝,文教大兴。御史孔儒清军,里老①多挞死。继宗榜曰:“御史杖人至死者,诣府报名。”儒怒。继宗入见曰:“为治有体。公但剔奸弊,劝惩官吏。若比户稽核,则有司事,非宪体也。”儒不能难,而心甚衔之。濒行,突入府署,发箧视之,敝衣数袭而已,儒惭而去中官过者,继宗遗以菱芡、历书。中官索钱,继宗即发牒取库金,曰:“金具在,与我印券。”中官咋舌不敢受。入觐,汪直欲见之,不可。宪宗问直朝觐官孰廉,直对曰:“天下不爱钱者,惟杨继宗一人耳。”九载秩满,超迁浙江按察使。数与中官张庆忤。庆兄敏在司礼,每于帝前毁继宗。帝曰:“得非不私一钱之杨继宗乎?”敏惶恐,遗书庆曰:“善遇之,上已知其人矣。”闻母丧,立出,止驿亭下,尽籍廨中器物付有司。惟携一仆、书数卷而还。继宗力持风节,而居心慈厚。为浙江按察时,仓官十余人坐缺粮系狱,至鬻子女以偿。继宗欲宽之而无由。一日送月俸至命量之则溢原数较他司亦然因悟仓吏缺粮之由将具实以闻众惧请于继宗愿捐俸代偿。由是十人者获释。尝监乡试得二卷,具朝服再拜曰:“二子当大魁天下,吾为朝廷得人贺耳。”及拆卷,王华、李旻也,后果相继为状元。人服其鉴。

(选自《明史·杨继宗传》)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吴起者,卫人也,事鲁君。齐人攻鲁,将而攻齐,大破之。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 吴起于是闻魏文侯贤,欲事之。魏文侯以为将,击秦,拔五城。起之为将,与士卒最下者同衣食,与士卒分劳苦。卒有病疽者,起为吮之。卒母闻而哭之,曰:“非然也。往年吴公吮其父,其父战不旋踵,遂死于敌。吴公今又吮其子,妾不知其死所矣。”文侯以吴起善用兵,廉平,尽能得士心,乃以为西河守,以拒秦、韩。魏文侯既卒,起事其子武侯。武侯浮西河而下,中流,顾而谓吴起曰:“美哉乎山河之固,此魏国之宝也!”起对曰:“昔殷纣之国,左孟门,右太行,常山在其北,大河经其南,修政不德,武王杀之。由此观之,在德不在险。若君不修德,舟中之人尽为敌国也。”武侯曰:“善。”吴起为西河守,甚有声名。魏置相,相田文。吴起不悦,谓田文曰:“请与子论功,可乎?”文曰:“主少国疑,大臣未附,百姓不信,方是之时,属之于子乎?属之于我乎?”起默然良久,曰:“属之子矣。”文曰:“此乃吾所以居子之上也。”吴起乃自知弗如田文。田文既死,公叔为相,尚魏公主,而害吴起。吴起惧得罪,遂去,即之楚。楚悼王素闻起贤,至则相楚。于是南平百越;北并陈蔡,却三晋;西伐秦。诸侯患楚之强。故楚之贵戚尽欲害吴起。及悼王死,宗室大臣作乱而攻吴起,吴起走之王尸而伏之。击起之徒因射刺吴起,并中悼王。悼王既葬,太子立,乃使令尹尽诛射吴起而并中王尸者。坐射起而夷宗死者七十余家。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潮之有韩祠非一日矣。昌黎有德于潮,民思之不忘,故合山川草木皆号之以韩,而祀昌黎于韩山之麓,以云报也。时代既殊,修废不一。而揆厥所由,莫不时平政理而兴,时乱政窳而坠。然则一祠之兴革,固世道盛衰之攸关,吏治得失之所系也。迩年以来,狼烟频炽,民宇荡然,而祠亦与之俱荒。向之鸟革翚飞,俱变为窜狐牧马之所矣。岁在丁巳,果庵林公祖下车伊始,即叹曰: “予今者实牧兹土,而令先贤之榱桷弗光,谁之责也? ”乃以庚申秋涓吉鸠工,至今春告成。植之蠹者易之,垣之圮者饬之。堂宇门庑,莫不次第修举。

至潮之东鄙,密迩闽漳,韩江一线,实为之限。其间旌轺往来,商旅辐辏,惟广济桥是赖。自经寇焚兵躏,桥之梁坏石崩,行人惴惴。公更其腐材,理其颓石。驺舆声喧,行旅踵接。至于量费庀材,一木一石,皆出诸俸入之余,不至累吾民。公之功绩,更仆难数,此特见其一班耳。

慨自古治既远,循良之风不作。吏于其土者,大率以官为传舍,视民若路人。其谁能家视官、子视民,谋民之利,而不以扰民。吾于是叹公之造潮也深,而潮之邀惠于公也厚矣夫祛弊兴利而不尸其功者贤牧守之事也颂德铭勋,以永声施于勿谖者,乡士大夫之责也。是安可以无纪? 晚生曾华拜撰。

(节选自曾华盖《重修韩公祠及广济桥碑记》,有删改)

材料二:

刺潮八月,兴学范民。存恤孤茕,逐远恶物。去潮之日,潮人怀思,于东山建祠塑像,永寓不忘。

源以菲才,叨守潮郡,景仰先哲,动息如之。正统元年,巨飙作挠,韩祠瓦木尽拔,几成废墟。源廓其规制,海阳丞江仪凤又益泰山北斗亭于当途。潮之士民佥谓:韩子去今六七百载,民之顷刻不忘。庙或中废,民实以忧。幸得君侯复其庙貌,宜有所述。

源谓韩子拨伪反真,以兴典宪; 进谏陈谋,秋霜凛冽。使人道益明,儒道益尊。岂惟六七百载潮人之不能忘,千万载天下人之所不能忘也!

(节选自王源⑤《增修韩祠记》,有删改)

注:①韩祠,韩愈治潮,勤政爱民,潮民建祠纪念。②昌黎,指韩愈。③果庵林公祖,指林果庵,其时任潮州知府。④榱桷,屋椽,此处指祠堂。⑤曾华盖,人名。⑥王源,曾任潮州知府。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