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材料分析题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浙江省杭州二中2020届高三上学期历史第一次月考试卷

2018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回望历史,是为了更好地开创未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78年9月,邓小平对地方领导人说:“我们太穷了,太落后了,老实说对不起人民”,“外国人议论中国人究竟能够忍耐多久,我们要注意这个话。我们要想一想,我们给人民究竟做了多少事情呢?”

---摘编自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思想年谱(1975—1997)》

材料二   赴日经济代表团报告认为:日本高速增长主要在60年代,10年间国民生产总值增长了3.6倍,平均每年增长15.5%。日本成为一个经济大国,其“窍门”有三条:一是大胆引进新技术,把世界上的先进东西拿到自己手上;二是充分利用国外资金;三是大力发展教育和科学研究。

    ---摘自房维中:《在风浪中前进:中国发展与改革编年纪事(1977—1989)》

材料三  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就是一部破旧立新、勇于探索和创新的历史。中国改革开放的关键性突破的政策或举措,几乎都是现实中的严重问题倒逼的结果。中国改革的启动最直接的动因就是旧有的体制已经严重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人们在生存的危机下寻求逆向突破。

--《王久高:中国改革开放的基本逻辑与核心经验》

(1)、阅读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简述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实施改革开放决策的历史背景。
(2)、阅读材料三,结合所学,指出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改革步入新的发展时期的主要原因及主要举措。
(3)、棕合上述材料及所学,概括指出中国改革开放启动与深化的主要经验。
举一反三
古今以来,农村经济既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也是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明清时期是我国兼业农户形成并得以相当程度发展的时期。农户兼业的主要形式是兼营家庭手工业,其所从事的生产项目颇为繁多,产品多以为城乡市场提供日用品为主。其中,最多和最重要的是棉布和棉纱,其次还有蚕丝、苧麻布、苇席、蒲席等。乾隆年间(1736—1795年)的《广州府志》记载:广东东莞县西南乡间,农家“田事之余”“则捆莞为席,辫麦为笠,穿绒为伞”。

——摘编自刘小京《略析明清时期的兼业农户》

材料二:近代中国土地兼并不断加剧,各种剥削日益严重,导致无地农户增多。许多农民在难以生存的情形下,走上背井离乡、出外谋生的道路。据1933年21县有报告资料的县份统计,离村农户均占该县农户总数的4.8%,高者达12.2%。农民离村者,或到本区别村充当佃农雇工,或奔向边疆垦区,或挤进城市,更有漂洋过海去谋生的。

——摘编自张福记、陆远权《近代中国乡村危机简论》

材料三:从1985年开始,粮食生产的比较效益下降,农民开始选择种植效益更高的经济作物和发展养殖业,或者跑运输、当小商小贩、外出打工。越来越多的农户已不再把改善生计寄希望于种粮、卖粮,而是寄希望于非粮食生产或非农产业,因而粮食生产投入减少,物化劳动和活劳动更多投入非粮食生产或非农产业。

——摘编自李文《新时期以来农户的兼业化发展及其原因分析》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