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单选题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容易

浙江省丽水四校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历史10月份(联考)阶段检测试卷

爱国诗人邱逢甲率绅民上书清政府:“和议割台,全台震骇。……臣等桑梓之地,义与存亡愿与抚台誓死守御。……如倭酋来收台湾,台民唯有开仗。”以下符合邱逢甲践行其誓言的行动是(    )
A、驾舰撞向“吉野”,不幸中炮弹与舰同沉 B、率领黑旗军,在台中附近的大甲溪伏击日军 C、组织领导义军,在新竹、台南等地痛击日军 D、淞沪抗战,多次击退日军进攻
举一反三
阅读材料, 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新民”一词最早见于《尚书·康语》,“王应保殷民,亦惟助王宅天命,作新民”,大意是,周公告诉康叔,应帮助周王依天命保护和改造殷商的遗民,让他们去掉旧习成为“新民”。宋代朱熹在《朱子语类》中说“明德而后能新民……明德新民,皆当止于至善”,强调通过革故鼎新、革旧更新而成为“新民”。“新民”思想广泛流布。

材料二

序号

人物及其思想主张

1895年,严复认为治国之根本在于治“民”, 理想中的“新民”在“血气体力”“聪明智虑”“德行仁义”三方面都应强大, 主张“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以实现国家富强。

1903年, 郑观应在南宁创设“蒙养学堂”, 发布《告示》说:“尝考泰西富强之国, 皆学堂林立…盖学堂所以开民智, 未有民智不开而能致富强者也。”

 

1902—1906年,梁启超在《新民说》中提出,“新民”要有独立自主意识,“民之自由焉, 自治焉, 则群治必蒸蒸日上”; 要有公德“利群”之品性,强调树立国家意识和群体观念,“知有公德⋯而新民出焉矣”; 认为“天下无中立之事, 不猛进斯倒退矣”, 推崇进取和冒险精神。

1918—1919年, 李大钊指出,“须知今后的世界, 变成劳工的世界”; 应“创造一种‘劳工神圣’的组织”, 改造“掠夺主义的经济制度”, 认为“经济组织没有改变, 精神的改造很难成功”; 应“以人道主义改造人类精神,同时以社会主义改造经济组织”; 认为向上的、进步的“新人”, 应以社会主义“互助、牺牲”的精神来代替资本主义“竞争、自利”的观念。

——摘编自梁启超《新民说》、李大钊《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等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