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材料分析题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浙江省名校协作体联盟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历史第一次联考试卷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5、16世纪的中国,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核心经济体,这种核心地位是基于它在工业、农业、(水路)运输和贸易方面所拥有的绝对与相对的更大的生产力,除了贸易顺差之外,中国的金银比价一直低于外国金银市场的比价,欧洲国家白银的低价和中国的白银高价带来了套汇获利的机会。葡萄牙学者的研究表明,这一时期,日本白银产量的绝大部分和美洲产量一半的白银流入了中国,因此他将中国形容为一个“吸泵”。白银的流入,加速了明代白银货币化的进程。

——陈昆《明朝中后期世界白银为何大量流入中国》

材料二  第二次现代化大浪潮是从19世纪中到20世纪初,在技术上是由电工技术革命(内燃机和电动机为代表)所引发的,物质基础是电与钢铁,国家和银行在推动经济发展中开始发挥重要的作用。在这一阶段,除了英国之外,西欧的法、德、比利时、瑞士等国和美国的工业化有了重大推进,形成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化国家群体——北大西洋工业化带,这些国家的社会结构和政治制度也发生了适应性的、局部性的,有的是剧烈的变革。

——罗荣渠《现代化新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白银流动的原因,简述这种流动对当时中国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第二次现代化大浪潮”出现的条件及影响,结合所学指出20世纪初世界一体化进程的主要内容。
举一反三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明清时期中国棉纺织技术领先,“南京布”一度畅销海外。

材料一:“南京布”得名于明清时期来华经商的西方人,产地是以松江为中心的广大江南地区。南京布曾是中国重要的外销货物,在大宗出口商品中输出量居于前列。南京布的热销适逢古代丝绸之路的衰落,两者之间大致承接,堪称丝绸之路的续篇。只是材质从丝绸变为棉花,消费者从达官贵人改易为普通民众。1819年是南京布出口的高点,也是由盛转衰的拐点。南京布的衰退,原因之一在于中国传统棉纺织业的抱残守旧、缺乏进取,业者墨守成法,不知改良。

——摘编自郭卫东《丝绸之路续篇:“南京布”的外销》

材料二:早在明代之前,棉纺织生产就已经发展成为经济领域中最大的产业之一,供养着数以百万计的耕种者、纺织匠和织布匠。棉是纳税的媒介,是比丝绸、苎麻和其他纺织纤维更常见的织物。在18世纪末工业革命之前,印度和中国就曾经是主要的经济区域,它们的棉纺织品生产技术远超欧洲各地。然而,在1750年之后,欧洲的经济发生了巨变:它进入了工业化进程,纺织行业率先进入了机械化。到19世纪初,印度、中国和奥斯曼帝国,从全球的生产国转变为欧洲棉纺织品的购买国,而在接下来的两个世纪当中,它们也一直未能摆脱这种地位。

——摘编自乔吉奥·列略《棉的全球史》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