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广东省惠州市惠东县稔山二中2019-2020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10月月考试卷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父亲二十年前的叮嘱

徐德新

    ①天刚蒙蒙亮,父亲就挑着柴火和我上路了。那时我刚到县城里上初中,父亲的负担因此更重了。隆冬将近,父亲经常抽空上山砍柴,然后卖到县城,由此给我凑生活费以及学杂费。每个周末,我都会回家帮助父亲砍柴,然后周一凌晨再走二十里的山路到学校去。这一次,因为我额外需要五元钱的竞赛费,所以父亲晚上又摸黑砍了一担柴,等到第二天早晨到县城卖掉后再把钱给我。

    ②“最近钱是越来越紧张了。”父亲挑着担,边走边嘀咕。自从到县城上学,这句话听了已经不下百遍了。一阵阵轻微的冷风袭来,天渐渐亮了,山脊的轮廓越来越清晰。有柔软的东西从空中飘下来,落在父亲的身上,倏忽就不见了。忽然又有两片落到我的鼻尖上,用手一摸也没了,鼻尖只留下一点冰凉的酸。抬头远望,雪花正从天而降,有些大一点的树叶上已经挂白了。除了扁担的颤悠和我们轻重不一的脚步,山路静谧而空蒙。

    ③不知不觉间,县城到了。

    ④街上大部分的人家还没有开门。父亲挑着担,带着我挨家挨户找买主。由于担心耽误我上学,又怕柴火打湿了没人要,父亲走得很快,我能听到他的喘气声越来越大。最后终于在一条弄堂里遇到了买柴人。父亲卸下柴火,从那人手里接过一沓毛票,仔细地数了数,一共四元。父亲说:“同志,我这担柴要五块钱哩。”“什么?昨天不还是四块吗?”那人瞟了一眼父亲。“昨天是昨天,您没看我这担柴,比别人的要厚重得多吗?”父亲小心翼翼地说。“那我不管,都是四块钱,我又没让你搞这么厚重。”那人没有丝毫加钱的意思。“今天下雪了,您看我多不容易,就加一块吧!”父亲几乎是哀求的口吻了。

    ⑤我从门缝看见那人在裤兜里掏来掏去,终于摸出一张皱巴巴的五元纸钞,然后把一沓毛票从我父亲手里抓过去,又把那张纸钞从门缝往外一扔,丢下一句话:“拿去吧!”

    ⑥风裹挟着雪吹过来,纸钞落到门槛前父亲的脚下。父亲怔怔地站着,不知是因为冷还是累,他的鼻息变得忽粗忽细。等我走过去刚要把地上的钱捡起来,父亲忽然把我拉到一边,然后低下头,弯下腰,缓缓地把那张纸钞拾了起来,揣在怀里。父亲弯腰去捡钱的时候,我发现他的身体几乎弯成了一个零度角,头几乎触到了地上。父亲站起身来,对那人说:“多谢了!”然后转身拉着我默默离开。

    ⑦“爹,你冷不冷?”等走远了,我问父亲。因为要挑担,父亲出门的时候穿的有点少。“你可得给我好好读书,”父亲顿了顿说,“没有别的出路,只有读书才能进城。”

    ⑧雪下得越来越大,整个县城变成了一片银白色。父亲没有急着回家,他要一直把我送到学校去。“爹,本来我不想花那么多钱去参加那个什么竞赛的。可是老师说了,要是获得好名次,将来能保送上北京的大学。”眼看快到学校了,我终于忍不住说出了心里话。我有点想哭了,眼睛湿湿的。“竞赛好啊,爹和娘支持你。要是能保送上大学,那真要感谢老祖宗了。”父亲摸着我的头说,“我当年也想上大学呢!看来这个愿望你能帮我实现了。”

    ⑨到了学校门口,父亲从怀里把那五元钱掏出来,塞到我的书包里,好像生怕它会飘走似的,使劲地把书包捏了又捏。“孩子。爹还有一句话,”父亲望着我,精神与以往大不一样,“等你将来有钱了,假使也遇到了像我这样的人,你最好不要让他……”

    ⑩“什么,爹?”

    ⑪“在你面前低头弯腰。”……

(选文有改动)

(1)、文中画线的句子是环境描写,说说它的表达效果。
(2)、体会下面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表达效果。

我从门缝看见那人在裤兜里去,终于出一张皱巴巴的五元纸钞,然后把一沓毛票从我父亲手里过去,又把那张纸钞从门缝往外一 , 丢下一句话:“拿去吧!”

(3)、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4)、请用自己的话,说说文章结尾父亲“叮嘱”的含义。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的题。
                                                                                                   情在高处
         ①大约七米的距离。
        ②我紧握着枪托,手心里渗出了一把汗。小心地深呼吸一口山间潮湿的空气,努力把狂跳的心稳定下来,又取下眼镜仔细擦了擦。已发了誓,不击中它今生就不再摸猎枪。那是个骄傲的家伙。尖曲的喙,强硬的躯,乌黑而莹绿的羽,脖边还围着一圈浅褐色的纹锦,就像古希腊勇士的桂冠。他昂首站立在那岩石上,扇起的翅膀嵌在白浆蒙的天空上面,于是属于鹰族的野悍的与霸气就展露无遗了。我看不到它的眼,它正盯着自己爪下的猎物。一定是个年轻的家伙——岩鹰!
        ③我突然感到有股热血在胸里面沸腾起来。它正全神贯注地撕扯爪下的猎物——如果我没看错的话——那是一只雏鸡。
        ④它突然昂起头高叫了一声,隐没了的太阳一下子从阴翳的云层里挣脱了出来!山岩上风在猎猎地吹,清亮的鸣声回荡在山峦与苍穹之间,这才是真正的鹰之唳!那被霞光镀了的剪影,不啻为一座真正的力与美浑然天成的伟大雕像。我心里忽地一动,枪在中途停住了。它居然对爪下的美味只撕不吞!我突然奇怪地发现。它已把一切都完成了,天是如此地蓝,风又变得如此地清。它蓦然欣喜地高叫了两声,拍拍翅膀,消失在岩边。
        ⑤我一下从震撼中清醒过来,心里一阵难耐的懊悔。但那问号依然盘旋脑际:这冷酷与嗜杀成性的鹰竟会弃猎物而去?
        ⑥我刚要失望地起身,突然从天空传来一声熟悉的鹰鸣。急忙伏下,心又狂跳了起来,紧盯着岩边声音传来的地方。是它!只不过还携了另一只鹰来,我以为是它的爱侣,但仔细观察之后,发觉自己错了,那是只苍老的岩鹰。很老了,它的羽毛在阳光下灰蒙蒙的,且落了不少;好像还受了重伤,一只翅膀耷拉着,脚无力地卷成一个“7”形。它的脖子转动很困难,也许根本就不能转动!年轻的鹰把它轻轻放在向阳的岩石上,然后叼起猎物,一块块地喂它。
         ⑦我静静地看着,托枪的手悄然地垂了下来。年轻的鹰在笨拙地喂着,显然它只习惯大力地撕扯暴吞,做这种温柔的动作还笨拙得可笑。它的大喙不时错过老鹰的嘴,有时还忘了松开。但老鹰自始至终都在安详地接受着,那半阖的眼中,流露出的也全是爱和满足。
       ⑧天很蓝,风很清,我的眼睛开始潮湿。
       ⑨年轻的鹰每喂完一口都忍不住发出一声欢叫。有好几次,老鹰把嘴闭上了,不肯再张开,只用慈爱的目光望着它。但它都轻轻啄开了老鹰的嘴,那分明还带着少年的任性和撒娇!是的,它明白母亲(抑或父亲)的心,尽管它也确实饿了,有好几次叼在嘴里的肉差点被本能地吞下去;尽管再找到如此鲜美的野味已很不容易,但它宁愿去喝涧里的水充饥也不肯吃一块给母亲(或父亲)的食物!
       ⑩我的泪开始大股大股地往外涌,我不敢站起身,生怕惊动了那深情的两代鹰,我只有用泪水模糊了的眼,定定地望着那正紧紧依偎着晒太阳的两只鹰。不看那美丽的流云,也不听那柔歌似的松涛。 没有照相机,但我的心已摄下了这一生所能见到的最美丽的一幕。那一年,正是我因一双皮鞋跟父母闹翻的第一次出走。下山后,我马上还了朋友的猎枪,搭当天的末班车回家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揭开迷“雾”中的重要秘密
①近期,我国出现大范围雾霾天气,PM2.5严重超标,一些地区PM2.5的最高测试值甚至达到每立方米1000微克,远远高于世界卫生组织规定的细颗粒物指标。
②究竟是什么造成了雾霾漫天?
③我国科学家研究证明,首先,高空的霾“造雾”能量更强。从科学意义上来说,所谓雾是指亩分之百的水蒸气凝结成水滴。但是水蒸气成雾需要相对湿度达到400%,否则,很难形成全国范围内铺天盖地的浓雾。细颗粒物却可以在较少的水汽中“大展宏图”。大气中的相对湿度甚至不需要达到100%,细颗粒物就能“造雾”。而发生在高空的霾,“造雾”能力更强,如果大气当中还有大量人为硫酸盐、铵盐、硝酸铵、有机酸盐等,就更容易使大气中的细颗粒物膨胀,从而导致天空灰蒙蒙一片。
④细颗粒物可长途“奔袭”。10年来,科学家设置了多个采样点,从西部的新疆一直到东海,每个季度进行采样,共采集了近2万个样品,并进行全面实验分析,最终揭示了我国严重灰霾尤其是高浓度细颗粒物PM2.5的来源和形成机制。众所周知,我国有二大沙尘源区,分别是新疆的塔克拉玛干沙漠、黄土高原,还有蒙古的戈壁。这些沙尘在传输途中与污染物相互作用导致了硝酸盐向硫酸盐的转化。正是它们之间相互作用形成的复合污染对我国大气环境造成重大影响。
⑤机动车尾气排放是雾霾形成的主要原因。近年来,我国在节能减排上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全国范围内电厂的脱硫脱硝工作都已经全方位地推进,可是为什么大气环境却没有转好?科研团队研究成果显示,大量的机动车尾气排放是空气中细颗粒物大大增加的首要原因,也是雾霾形成的主要因素。比如,目前上海机动车数量估计在500万辆左右,北京更是达到了600万辆,其他中小城市也正上演着堵车大片。机动车尾气排放所占的比重已经跟工厂排放接近。汽车产业的高速发展,以及对排放标准的有法不依,已经严重伤害到了中国的大气环境。
⑥量的细颗粒物对人体的危害是非常严重的,特别是肺癌发生率会大大提高。很多气溶胶上附着有病毒、细菌,对公共卫生也会有很大影响,2003年的非典疫情就与此有密切关联。

阅读《走不出阿妈的目光》,完成后面问题。
走不出阿妈的目光
李光彪
①我走了。走出了那个在地图上无法找到的小山村,可我仍无法走出那段挂满温馨情结的童年。
②从我记事起,山村的第一声鸡啼是阿妈舂米的棒槌引叫的;山村的黎明是阿妈推磨的扁担摇醒的;山村的挑水路是阿妈的第一挑水泼湿的……
③当我的嘴角还挂着一串梦呓时,阿妈走来了,朝我轻轻地呼唤几声,便用她那麻粟柴般的手,把我抱到热烘烘的火塘边,给我从头到脚穿上,又一把一把帮我洗脸。然后,把火塘里烤得喷香的饭团,或是洋芋、红薯扒出来,用菜叶包好,塞进书包,挎在我的肩上,又扶扶我头上的帽子,拉拉我的衣角,絮絮叨叨地对我说:“到学堂里听老师的话,好好念书,写字,莫跟人家闹,啊……”这时,我看见阿妈的目光像两井吮不干的乳泉,很深、很深……
④当明月铺满院子,满天星斗眨着眼睛时,阿妈回来了。背上不是背一捆柴草,就是背一只竹篮;肩上不是挑一对桶,就是扛一把锄头;围腰带上不是别一把镰刀,就是别一把小菜锄;围腰布里经常兜着我爱吃的野果,手袖裤管里时不时卷着我喜欢的蚱蜢、水母鸡。一进门,就忙着去喂那些打瞌睡的鸡和拱栅门的猪。三扒两咽吃完饭,又忙着拣洗第二天吃的菜,剁第二天的猪食。直到我做完作业,瞌睡时,阿妈才放下手里的活计,倒水帮我洗脚,抱我上床,在我的脸上边亲边说:“乖乖,听妈的话,明天给你捏个大饭团……”这时,我看见阿妈的目光像两盏灯,把我的眼前照得很亮、很亮……
⑤有一天,当我从村头老爷爷家的院墙上偷回三个石榴,塞给阿妈时,阿妈脸一垮,一巴掌打掉了我手里的石榴,用吆鸡棍一步一棍打着我走向村头的老爷爷道歉。回到家里,阿妈见到我脚杆上青一股、红一股的棍痕时,又心疼地哭了。并不停地教训我:“人穷三代、良心莫坏,从小脚手要干净,啊……”这时,我看见阿妈的目光像两条鞭子,抽得我很疼、很疼……
⑥当我一天天在阿妈的呵护下长大,开始离家住校读初中,每个星期回来背柴米时,阿妈总会用那双麻粟柴般的手给我洗涤衣服,在那盏猫眼睛一样的煤油灯下,缝补到深更半夜。第二天就早早地帮我装好油米柴菜,然后往肩上一挎,把我送出村子很远,才让我背上柴米篮,又絮絮叨叨对我说:“世上有三苦,读书赶马做豆腐,到学堂好好念书,莫像阿妈睁眼瞎,啊……”这时,我看见阿妈的目光像两根线,把我的心拴得很牢、很牢……
⑦那年,当我要到州城读中专时,阿妈还是像以前那样,用盐煎些蚕豆、豌豆,炒些葵花子、瓜子,备些炒面、腌菜、鸡蛋,大瓶小袋,鼓鼓囊囊塞得一大包,絮絮叨叨地对我说:“到学校里要听老师的话,好好读书,写字,莫跟人家闹,啊……”这时,我看见阿妈的目光像两把火,烧得我的心很烫,很烫……
⑧当工作几年后的我,把一个城里的姑娘领回家里时,阿妈高兴得杀了家里那只蛋头最长的母鸡。临走时,仍絮絮叨叨地对我说:“你们兄弟姊妹几个,都是从我这双奶头上抹下来的。现在就你还没成葫芦没成瓢的,妈心头挂着呢。以后,你结婚请客用的猪鸡,妈会喂给你呢……”这时,我看见阿妈的目光像两条洒满阳光的路,很宽、很宽……
⑨如今,我走过幼稚,走过无知,走出火塘,走出山外,可我仍走不出阿妈那目不识丁的目光……

阅读下列选文,完成各题。

别吵,让父亲睡一会儿

汤小小

①那次回老家,在候车室里,我坐在一老一少两个男人对面,无意中,听到了他们的谈话。

②年轻男子说:“爸,别担心,医生说了,没事儿,这病能治。”

③原来是一对父子,看他们身边的包里放着一些药物,大概是父亲生了病,儿子带着他到城里的大医院诊治,这是要往家赶呢!

④我不禁心生同情,多看了那父亲一眼。父亲年龄并不太大,五十岁左右的样子,只是脸色蜡黄,非常清瘦,看上去很虚弱。他穿着一件略显宽大的白衬衫,崭新的,与他黝黑的皮肤不太相称,大概是为了进城而新买的吧!旁边的儿子穿着讲究,看样子,应该在城里生了根发了芽。

⑤听了儿子的话,父亲摇了摇头,低声说:“我就说不来看,你偏让来,白花冤枉钱。自己身上的病我自己清楚,你们现在都出息了,我也没啥牵挂,就希望走得利索点,别拖累你们。”

⑥儿子没接腔,转过脸,有泪悄悄地滑落。他赶紧抬手擦掉,不让父亲看见。

⑦我的心忽然有一点疼,看来,父亲的病并不像儿子说的那样轻松,或许,生离死别的悲伤已经在彼此心里蔓延。

⑧两个人都没再说话。过了许久,父亲似乎累了,身体不由自主地靠在了儿子肩上,双目紧闭,看样子,已经进入了梦乡。

⑨候车室里人来人往、嘈杂不堪,并不是睡觉的地方。儿子一手扶着父亲的腰,一只手轻轻地覆在父亲的耳朵上,试图为他抵挡一些噪声。

⑩只见儿子像一个放哨的战士,身体保持不动,眼睛却紧张地看向每一个从他们身边经过的人,目光里写满了乞求,似乎在说:嘘,别吵,让父亲睡一会儿。

⑪同样的情景,我在另一家医院也遇到过。

⑫那是一位八十岁的父亲,在两个女儿的搀扶下,到医院来体检。父亲真的已经老态龙钟,拄着根拐杖,目光呆滞。女儿扶他走他便走,女儿扶他坐他便坐,像一个听话的孩子。

⑬看着别人投来的异样目光,女儿解释说:“父亲年龄大了,又有老年痴呆,生活不能自理。即使父亲不认识我们,只要他健健康康地活着,我们也觉得是种安慰。”

⑭女儿说话时,父亲一直看着她,显然,他对孩子们极度依赖,就像孩子们小时候依赖他一样。等待无聊而又漫长。在长椅上坐了一会儿,父亲似乎累了,身体一斜,倒在女儿的肩头睡着了。

⑮医院里并不太安静。女儿搂着父亲,不敢挪动身体,另一个女儿赶紧将一件外套披在父亲身上,刻意往上面拉了拉,盖住父亲的耳朵。

⑯看着这一幕,所有的人都压低了声音,连医生也放轻了脚步。

⑰我忽然感觉双眼酸涩。无论在嘈杂的候车室,还是在拥挤的火车上,抑或在排成长龙的医院里,从来都是孩子靠在父亲的肩头休息,什么时候,我们看到过年轻力壮的父亲在公众场合安心小憩?父亲从来都担当着保护者的角色,只有当他们病了、老了,再也无力保护孩子时,才会心无旁骛地小睡一会儿,缓解满身的疲惫。

⑱当我们看见一位父亲靠在儿女的肩头睡觉,那一定是因为,他在这个世界的时日已经不多。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无论在什么时候,当你看到一位睡着的父亲,一定不要吵,不要吵,让父亲安安静静地多睡一会儿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