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湖北省黄冈市红安县永河中心校2019-2020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9月月考试卷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弘扬“工匠精神”,驱动“中国制造”

    ①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到,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养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工匠精神”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让人耳目一新。

    ②曾几何时,山寨文化大行其道,大有变中国为“山寨中国”之势。“山寨”折射了中国企业过度追求“投资少、周期短、见效快”的短期利益,忽略产品品质的现象。事实上,低端、低效、低质量一段时间以来成了“中国制造”的标签。在当前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以高耗能产出低效益的粗放式生产方式,必然遭到淘汰,变“中国制造”为“中国创造”的大势不可逆。在这一过程中,要用好工匠精神这把利器来驱动“中国创造”。

    ③企业的竞争关键在于产品的竞争,产品的竞争又在于人才的竞争,而人才归根结底是一种精神的竞争,工匠精神显得尤其重要。正如工信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主任罗民所说:“一个拥有工匠精神、推崇工匠精神的国家和民族,必然会少一些浮躁,多一些纯粹;少一些投机取巧,多一些脚踏实地;少一些急功近利,多一些专注持久;少一些粗制滥造,多一些优品精品。”高铁、大飞机的制造令我们扬眉吐气,但国人又有几人知道,在中国经济稳坐世界第二把交椅的今日,一颗小小的圆珠笔的“圆珠”都需要进口。或许有人不屑于圆珠之“小”,以为那是“小事物”、“小格局”。但俗话说得好:“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人生之成败,企业之兴衰,往往取决于其对细节的重视程度。很难想象,一个小事做不好的人,能做得好大事;更难想象,一个小产品过不了关的企业,能有大制造。

    ④弘扬工匠精神,要在全社会大力营造精益求精的价值追求。“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共产党就最讲认真”。工匠精益求精的价值追求与共产党人凡事讲认真的品质是一脉相承的,要坚决把胡适所说的“中国全国人的代表——差不多先生”打倒在地,把“严谨、一丝不苟”“耐心、专注、坚持”“专业、敬业”深入到全国人民,尤其是技术工人的骨髓之中,这是关键一招。

    ⑤除此之外,还要搭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平台,让中国制造尽情挥洒才情。以实施《中国制造2025》为契机,走好“用三个十年完成中国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变”的第一个10年路线图。还要“两条腿走路”,抓紧抓实管理制度和严格的质量考核标准,使“中国制造”迈向精细化、高端化。

    ⑥“中国创造”走向世界的号角已然吹响,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功成不必在我”的大境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创造一流产品,实现“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甚至“创造强国”转变的目标,已然是当代中国不容绕过且必须完成的命题。

(黄朝光/文据大河网2016年3月8日,有删改)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2)、细读全文,选出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山寨”折射了中国企业过度追求“投资少、周期短、见效快”的短期利益,忽略产品品质的现象。在当前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粗放式的生产方式,必然遭到淘汰。 B、工信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主任罗民的话告诉我们,工匠精神就是要静下心来、脚踏实地、专注持久地做事,多出优品精品。 C、文章列举中国能造高铁、大飞机,但是一颗小小圆珠笔的“圆珠”都需要进口的事例,证明即使小事做不好,仍然能做好大事。 D、时代的发展需要“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创造一流产品,实现“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甚至“创造强国”转变的目标,是当代中国不容绕过且必须完成的命题。
举一反三
                                                                                               为何出现金融危机
        ①金融危机又称金融风暴,是指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与地区的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标(如:短期利率、货币资产、证券、房地产、土地价格、商业破产数和金融机构倒闭数)的急剧、短暂和超周期的恶化。
         ②当今的金融危机是由美国房地产市场泡沫促成的。从某些方面来说,这一金融危机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每隔4年至10年爆发的其他危机有相似之处。
         ③然而,在金融危机之间,存在着本质的不同。当前的危机标志信贷扩张时代的终结,这个时代是建立在作为全球储备货币的美元基础上的。其他周期性危机则是规模较大的繁荣——萧条过程中的组成部分。当前的金融危机则是一轮超级繁荣周期的顶峰,此轮周期已持续了60多年。
        ④繁荣——萧条周期通常围绕着信贷状况循环出现,同时始终会涉及到一种偏见或误解。这通常是未能认识到贷款意愿和抵押品价值之间存在一种反身、循环的关系。如果容易获得信贷,就带来了需求,而这种需求推高了房地产价值;反过来,这种情况又增加了可获得信贷的数量。当人们购买房产,并期待能够从抵押贷款再融资中获利,泡沫便由此产生。今年来,美国住宅市场繁荣就是一个佐证。而持续60年的超级繁荣,则是一个更为复杂的例子。
         ⑤每当信贷扩张遇到麻烦时,金融当局都采取了干预措施,(向市场)注入流动性,并寻找其他途径,刺激经济增长。这就造就了一个非对称激励体系,也被称之为道德风险,它推动了信贷越来越强劲的扩张。这一体系是如此成功,以至于人们开始相信前美国总统罗纳德里根所说的“市场的魔术”——而我则称之为“市场原教旨主义”。原教旨主义者认为,市场会趋于平衡,而允许市场参与者追寻自身利益,将最有利于共同的利益。这显然是一种误解,因为使金融市场免于崩盘的并非市场本身,而是当局的干预。不过,市场原教旨主义上世纪80年代开始成为占据主宰地位的思维方式,当时金融市场刚开始全球化,美国则开始出现经常账户赤字。
        ⑥全球化使美国可以吸取全球其他地区的储蓄,并消费高出自身产出的物品。2006年,美国经常账户赤字达到了其国内生产总值的6.7%。通过推出越来越复杂的产品和更为慷慨的条件,金融市场鼓励消费者借贷。每当全球金融系统面临危险之际,金融当局就出手干预,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1980年以来,监管不断放宽,甚至到了名存实亡的地步。
         ⑦次贷危机导致发达国家金融机构必须重新估计风险、分配资产,未来两年,发达国家资金将纷纷逆转回涌,加强当地金融机构的稳定度。由此将导致新兴市场国家的证券市场价格大幅缩水、本币贬值、投资规模下降、经济增长放缓甚至衰退,其中最为脆弱的是波罗的海三国和印度。新的金融危机将为中国经济增长带来压力,但中国资金也面临“走出去”抄底整合并购相应企业的好时机。

阅读下面两篇文章,完成下题。

生命没有标准答案

王学富

      ①一位幼儿园的老师曾经告诉我这样一个案例:在幼儿园里,如果一个班上的孩子循规蹈矩、整齐划一,上级领导来检查的时候,就会赞扬这个班上的孩子,赞扬带这个班的老师。而在另一个班上,老师用自然的方式带孩子,领导来视察的时候,看到孩子们在教室里玩耍,自由自在地走来走去,领导会提出批评,说:太散漫了。

      ②但是,这位幼儿园老师说,前面一个班的孩子中总有人会憋着大小便,不敢对老师说。后面一个班的孩子不会压抑自己自然的需求。

      ③这看起来是件小事,却是重要的区别。

      ④规则训练是必要的,但是,过于强调整齐划一、安全,过于要求孩子听话、顺从,可能影响孩子的自然成长,甚至造成压抑和损伤,使孩子不敢表现自己的独特。

      ⑤什么是独特性?它至少包括两个方面:一个人生来就与众不同,一个人敢于活得与众不同。

      ⑥据研究,在孩子两岁的时候就开始有了明显的自我意识,他开始意识到,自己是跟母亲分开的,跟环境是分开的,是一个单独的个体,并且要表现自己跟别人是不一样的。这就是一种独特性的需求。但是,当一个人生下来,迎接他的文化有太多的“一致性”的要求,这会压缩孩子成长的“独特性”空间,他的创造力也一并被压抑了。

      ⑦我们的文化心理渗透着这样的观念:“枪打出头鸟”、“出头的椽子先烂”,我们的文化和教育缺乏对“不同”的容忍、认可、欣赏和培育。“如果所有的人都像你这样,这世界会成什么样子!”如果我们的某个言行被认为是错误的,我们常常会听到老师、家长、周围的人对我们这样说。其中的逻辑是,如果我们做出什么与众不同的行为,那是危险的、可怕的。如果我们跟别人一样,才会安全。

      ⑧一个人要成长,需要有勇气坚守自己的独特性,与压抑自我的因素战斗,这种反抗行为被人称为“叛逆”。 合理的叛逆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是必要的,一位心理学家把这种叛逆称为“小鸟试翅”。

      ⑨不敢试翅的小鸟,一直呆在窝里,无法成为能够飞翔的鸟。没有经历过反抗的孩子,很难有勇气和有能力去成为自己。当我们有了勇气,我们就敢于活得真实,活出真实的自己。这就应了陶行知的话: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⑩其实,每一个人生下来都是“原创”,长着长着就成了“赝品”。在这个世界上有许多人,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他们的生活故事没有机会展开,就销声匿迹了。要让人生真正开花结果,我们最需要的是敢于与众不同的勇气。但是,勇气是要培育的。

      ⑪我有两个期待,一是对个体的期待,就是活出独特的勇气;一个是对公众、文化和教育的期待,给每一位个体留下独特成长的空间。生命没有标准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向字典鞠躬

薛景文

       ①据《今晚报》的一篇文章透露,大型电视剧《采桑子》拍摄现场“出现了一道好风景”:剧组中不少人都随身带着字典,一遇到吃不准的问题,就立刻向“老师”请教。主演陈小艺小姐说:“《采桑子》是一部历史剧,文化含量是很高的,自己深感才疏学浅,自然不敢掉以轻心。”这道“好风景”本人虽未能目睹,但还是有眼睛一亮之感。

       ②这些年来,总是见到“念白字”的新闻。比如苏轼的“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绮”读音为qǐ,指有花纹的丝织品,古诗中不是有“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吗?王菲却唱成了yǐ.又如小天后蔡依林在唱《怀念》时,将“未完的‘龃龉’”一句唱成了“未完的‘zǔyǔ’”。龃龉,正确的读音应是jǔyǔ,本意指上下牙齿不对应,后用来比喻为意见不一致。蔡依林误jǔ为zǔ,想来是受了组、祖等字的影响。最近掀起轩然大波的,是有“才女”之称的伊能静,她在新推出的专辑中唱苏轼的《念奴娇》,把“羽扇纶巾”的“纶”(guān),唱成了“伦理道德”的“伦”。这是一种相当流行的误读。不过,伊能静还是值得称道的,她立即在自己的博客中公开道歉,并特地花了一天时间重新录音。和这些“念白字”的新闻相比,《采桑子》剧组“带着字典拍片”,犹如春风佛过田野,给我们带来了清新的空气

       ③其实,在老一辈艺术家中,这种做法早已成为习惯。电影艺术家孙道临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他的银幕形象风流倜傥,按今天的话说,绝对是个“帅哥”;演技更为精湛,一招一式,无不传神。然而他却是“艺高胆不大”,哪怕排练一首短诗,也会在包里装着一本《新华字典》备查,唯恐稍有闪失。正是几十年如一日的“严谨”,练就了他的台词功夫,在演艺界堪称有口皆碑:不仅嗓音浑厚,吐字清晰,而且发音准确,字正腔圆,没有在演出中念过什么白字。孙道临先生曾经真诚地说:“中国字那么多,念不出来没什么难为情;但如果想当然地乱念,那是对不起观众的。”

       ④由孙道临想到了巴金老人。巴老健在的时候,我们曾多次登门祝贺他的生日。他的书房里有一张简陋的狭小的书桌,《随想录》中的不少文章,便是在这张书桌上完成的,让人见了肃然起敬。我们每次去的时候,见到书桌上除了摊放着纸、笔之外,还有一本《现代汉语词典》.遇到一时想不起来的字,巴老总是会翻开词典,查清楚以后才肯落笔。这就是一代大家的写作态度。《随想录》的手稿本,我至少读过三遍,几乎没发现什么错字,原因大概就在此吧。在我的脑海里,经常会浮现出巴老查阅词典的景象。这是一个寻常的生活镜头,但它象征着一种高尚的文化精神。

       ⑤字典是知识的海洋,是智慧的宝库,是无声的老师。在校园学习阶段,是字典为我们释疑解惑,不断完善我们的知识结构;在我们工作以后,同样是字典为我们把关纠错,保证文化产品的内容质量和文字质量。一个懂得感恩的人,是不该否认字典在文化生活中的地位的。

       ⑥向字典鞠躬吧。从一个人对待字典的态度,是不难看出他的敬业精神和文化良知的。你说是吗?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成语里有歌声

       ①翻阅成语大词典,你能找到许多形容歌唱的词汇,你会听到许多成语里飞扬的歌声。这歌声唤出了历史,展现着我们祖国民族音乐五千年的文明底蕴和独特的迷人的风采。

       ②相传,古人唱起歌来,格外投入,常常放开嗓门,大声歌唱。于是,便有人用“引亢高歌”来描述其情状。歌声亮传播远,又有人用“响遏行云”形容赞美这嘹亮的歌声。“响遏行云”这个成语出自《列子·汤问》篇,是说秦国有个叫薛谭的人,拜秦青为师学习歌唱。不久他以为把老师的本领都学到了,便要告辞回家。老师知其想法,未作劝阻,并摆酒为他送行。临别时老师在郊外大路旁,满怀惜别之情高歌一曲,其声音洪亮,震得树林瑟瑟作响,行云驻足不前。薛谭见此大吃一惊,深感自己无知和盲目,于是请求老师留下他继续学习。

       ③古人不但喜好歌声的高亢、嘹亮,而且注重吐字清楚,行腔流畅,发声自然圆润,以达到表意之目的。于是,便产生了“字正腔圆”、“珠圆玉润”这两个成语。唱歌既要唱声,又要唱情。“声情并茂”这个成语,就反映了古人对歌唱的更高追求,只有用声情并茂的歌声,恰当表现歌曲的情感内蕴,才能产生极大的艺术感染力,使听者为之动容,为之共鸣。这就要用上“回肠荡气”、“哀感顽艳”这两个成语。

       ④歌唱含情,歌声美妙,回荡耳畔,久久难忘。这便是“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心理效果。“余音绕梁”这个成语也出自《列子·汤问》篇。说的是韩国有个名叫韩娥的美丽歌女,一次来到齐国临淄城,因带的口粮吃光了,只好在西城门卖唱谋生。她的歌声哀婉悦耳,使人们张大嘴,听得出神。直到韩娥走了很久时间,听者的嘴巴还未闭上。她那优美的歌声,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以至过了三天,人们还感觉到歌声的余音仍在屋梁周围回旋荡漾。古人唱歌还十分讲究节拍韵律。“一板一眼”、“一板三眼”、“有板有眼”这三条成语即是。板、眼是民族音乐和戏曲中的节拍。每小节中最强的拍子叫板,其余的拍子叫眼。

       ⑤从成语中,人们还能听到一种结构复杂,音域宽广,演唱中还要改变调性的歌曲,这便是“移宫换羽”和“引商刻羽”两成语播出的音响。“移宫换羽”的意思是先唱原宫调,后再转换唱羽调,相当于现在的“1”大调转为“6”小调,这显然是难度较大的艺术歌曲,演唱需有一定的音乐造诣。而且,从这些文献中,还知道在战国时就已经有了通俗音乐和高雅音乐两大流派。当时楚国的歌曲中有两首很有名气,那就是《阳春》和《白雪》。相传为春秋时晋国乐师师旷所作。《阳春》取万物知春,和风涤荡之意;《白雪》取凛然清洁,雪竹琳琅之音,均属于较高级的音乐。于是,便产生了“阳春白雪”、“曲高和寡”两个成语,后泛指高雅的文艺作品难以得到大众的理解和应和。

       ⑥古人不仅能歌通曲,而且有着纯熟的演奏技艺和惊人的欣赏水平。成语“高山流水”(见于《列子·汤问》)记载此事,传为美谈:春秋时,晋国大夫俞伯牙善于弹琴。一个皓月当空的中秋之夜,伯牙乘兴弹起琴来,意境表现高山。曲犹未尽,只听有人赞道:“善哉峨峨兮若泰山!”伯牙抬头一看,见迎面走来一人,相貌平常。伯牙未加理会,又弹一曲,意境表现流水。曲音未绝,来人朗声赞道:“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十分吃惊,起身施礼,得知此人叫钟子期。伯牙与子期凭音乐的共鸣结成“知音”。子期死后,伯牙痛失知音,摔琴绝弦,终身不操。几千年前,伯牙因失去知音而不再弹《高山流水》,而《高山流水》并没有因伯牙不弹而失去知音,它源远流长,成为中华民族音乐中的珍品。

       ⑦古人还悟出了音乐在战争中的积极作用,以歌声迷惑敌人、涣散敌方军心。成语“四面楚歌”的声波将真情传递:楚汉相争时,楚军被围垓下。一天夜里,项羽听到汉军中的楚歌从四面八方传来,觉得楚地全被汉军占领,十分惊恐。“四面楚歌”出自《史记·项羽本纪》,它为刘邦打败项羽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⑧从摘引的部分有关歌唱的成语里,我们可以知晓古人与音乐的美丽传说,证实祖先创造的民族音乐文化的博大而精深。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后面小题

中国民间年画

    中国年画,是一种十分独特的绘画体裁,是历史最久寿命最长的与年俗密切相关的民间艺术。中国民间艺人用他们炉火纯青的技艺,给我们留下了大量十分优美的绘画作品。作品的题材多采用寓意或象征的手法,造型夸张具有装饰意味。年画用色大胆明艳,而又栩栩如生。年画这一独特而又古老的艺术,颇值得我们去探索和研究。

    在中国历史上,四川绵竹年画、天津杨柳青、山东潍坊、江苏桃花坞的木版年画在全国最为著名,被誉为中国“年画四大家”。绵竹年画以产于竹纸之乡的四川省绵竹县而得名。绵竹年画历史悠久,它起源于北宋,到明末清初进入繁盛时期。绵竹年画以彩绘见长,具有浓厚的民族特点和鲜明的地方特色。绵竹年画构图讲求对称、完整、饱满,主次分明,多样统一;色彩上采用对比手法,设色单纯、艳丽,强烈明快,构成红火、热烈的艺术效果;线条讲求洗炼、流畅,刚柔结合,疏密有致,具有强烈的节奏感;具有夸张、变形、象征、寓意的造型,和诙谐活泼的效果。桃花坞年画源于宋代的雕版印刷工艺,由绣像图演变而来,到明代发展成为民间艺术流派,清代雍正、乾隆年间为鼎盛时期。桃花坞年画的印刷兼用着色和彩套版,构图对称、丰满,色彩绚丽,民间画坛称之为“姑苏版”。由于接近民间生活,富于装饰性,加上价廉物美,因此桃花坞木刻年画不仅广泛流传于江南一带,更广为流传于全国许多地方,深受民间人民喜爱。而杨柳青年画继承宋、元绘画传统,吸收了明代木刻版画、工艺美术、戏剧舞台的形式,采用木版套印和手工彩绘相结合的方法,制作时,先用木版雕出画面线纹,然后用墨印在上面,套过两三次单色版后,再以彩笔填绘。既有版味、木味,又有手绘的色彩斑斓与工艺性。杨柳青年画创立了鲜明活泼、喜气吉祥、富有感人题材的独特风格。

    年画色彩艳丽,渲染营造欢乐的节日气氛,并达到特定的装饰美感。可见,年画并不是单纯的民间艺术品,它还具有浓厚的装饰意味,具有极强的装饰性。说起装饰,我们一般会想到带有装饰性意味的绘画作品以及印刷品。它包括出版物上的美术装饰,例如封面设计。版面插图等。还有建筑物上的壁画,室内布置,以及我们生活日用品上的花纹装饰。年画不仅有其独特的寓意,更带着浓厚的装饰意味,美化了民间民众的生活空间。中国年画则是因风俗节日而产生,它寄托了人们对风调雨顺、农事丰收、家宅安泰等祈福驱灾避邪的愿望。民间年画的欣赏者大都是文化低下的劳动人民,因此要求它在表达人民大众祈福禳灾的心愿时,还起到了装饰房屋的作用。例如新婚之家,则贴麒麟送子。象征天下太平文运昌盛之兆,借以成为各新婚之家悬挂之画。而在祝寿的时候则贴“寿星图”“瑶池祝寿图”等。前者为祝贺年老公公寿诞时挂,后者为老太太生日时用。十分有趣而又装饰味十足。而传说中的驱鬼年画——钟馗画像,大红大绿,热闹非常,同样具有装饰性。

(选自《文汇报》2010年1月4日,有删节)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