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3课《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同步练习

①不过,这种创造性的思维是否任何人都具备呢?是否存在富有创造力和缺乏创造力的区别呢?

②某心理学专家小组以实际从事创造性工作的人与不从事此类工作的人为对象进行了调查研究,并得出如下结论:"富于创造力的人,认为自己具有创造力;缺乏创造力的人,不认为自己具有创造力。"

③认为"我不具备创造力"的人当中,有的觉得创造力仅仅是贝多芬、爱因斯坦以及莎士比亚他们的,从而进行自我压制。不言而喻,在创造的宇宙里,贝多芬、爱因斯坦、莎士比亚是光辉灿烂的明星。然而在大多数情况下,即便是他们,也并非轻而易举就能获得如此非凡的灵感。相反,这种非凡的灵感,往往产生于这样的过程:关注极其普通、甚至一闪念的想法,并对它反复推敲,逐渐充实。

④由此看来,区分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主要根据之一是,拥有创造力的人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即使他们不知道将来会产生怎样的结果,但他们很清楚,小的创意会打开大的突破口,并坚信自己一定能使之变为现实。

⑤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首先要坚信这一点。关键是要经常保持好奇心,不断积累知识,不满足于一个答案,而去探求新思路,去运用所学得的知识,一旦产生小的灵感,相信它的价值,并锲而不舍地把它发展下去。如果能做到这些,你一定会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

(1)、区分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主要根据之一是什么?

(2)、做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关键在哪里?

(3)、你认为创造性思维是否任何人都具备?为什么?

(4)、第3段说认为自己不具备创造力和具备创造力的人,由于不同的态度和想法,产生了不同的表现,请分别说说两者的不同表现。

举一反三
阅读《涵养新时代的好家风》,完成小题。

涵养新时代的好家风

       ①在山西省闻喜县,有一个被称为“中华宰相村”的裴柏村。据《裴氏世谱》统计,裴氏家族在历史上曾出过宰相59人,此外还有大将军59人、中书侍郎14人、尚书55人,七品以上官员不完全统计在3000人以上。源于周秦,盛于隋唐,延及宋元明清直到今天,裴氏绵延不绝2000多年且“将相接武、公侯一门”,背后的密钥是什么?

       ②有话说“无裴不成唐”,特定的历史因素虽在一定程度上助力了裴氏家族的崛起,但无法解释裴氏传奇如此长久的生命活力。裴氏家族的经久兴隆,根子还是在内里:重教、廉洁、自强不息。裴氏曾有家规,“子孙考不中秀才者,不准进入宗祠大门”“子弟为官者,如贪污则死后不得入祖坟”。在现在的裴柏村,谁家生了孩子,门口都会挂上“自强不息”的牌匾,书写牌匾的毛笔和砚台也一并钉在门上,以示铭记祖训并躬身践行。

       ③重教为根,廉洁为本。优良家风与严谨家训不断荫泽后人,给予他们建功立业的精神动力与思想财富;而坚守家风的责任与信念,又赋予后人对绵延至今的家风家训不自弃的坚韧与自信。这可能是裴氏书写传奇的原因所在。

       ④“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好的家风成就美好人生,腐化家风则是人生难以承受的负资产。纵览传统名门世家不难发现,凡家业辉煌、人才兴旺者,无不拥有独树一帜的家风和鲜明的家族文化特征。“子孙虽愚,诗书须读”“有子孙有田园,家风半耕半读,但以箕裘承祖泽”“可俭而不可吝”“有学问曰富,有廉耻曰贵”……扣好了人生的“第一粒扣子”,才能行得正;打好了价值观的底色,才能走得远。相比万贯家财,好的家风才是对一家一族最好的馈赠。翻看近年来查处的一些案件,这样的教训沉痛而深刻。国家能源局原局长刘铁男教育儿子“要学会走捷径”,结果将儿子一同带进“深沟”里。江苏省建设厅原厅长徐其耀“教导”儿子,“做人就是把自己作为一个点编织到上下左右的网中,成为这个网的一部分”,最终葬送了自己的前途与全家的幸福。权钱交易“夫妻店”,经济偷盗“父子兵”,处处伸手“一窝贪”,家风不正,“爱”得越深,错得越离谱。

       ⑤《大学》有言:一家仁,一国兴仁,国之本在家;《论语》有言:,家之本在身。家风绝不是私事小事,更要以身作则、当好表率、树好榜样。正己以涵养新时代的好家风,就是要明晰情与法的辩证法,把握亲与情的分寸感,守住公与私的分界线;就是要始终保持清醒的政治定力,自觉远离权力的诱惑,严格管好自己与身边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不断提升人文素养和精神境界,去庸俗、远低俗、不媚俗,做到修身慎行、怀德自重、清廉自守,永葆本色。

       ⑥好的家风家训跨越时代,光辉经久闪耀,正是由于普遍地抓住了人的立身之本、业的长青之基。以饱满的个体构建美满的家庭,进而成就更好的国家与未来,“宰相村”的繁盛密钥或许正在于此。

                                                                                                                                                                                (节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阅读下列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健康阅读势在必行

       ①唯有书香能致远。健康阅读可以熏陶我们的心灵,可以涵养我们的气质和自信,进而提升我们的精神境界。我国自古就有“耕读传家”的传统;而今,全民阅读工程也被列入“十三五”文化重大工程之一。

       ②然而,数字化时代,阅读陷入了令人尴尬的境地。

       ③随着数字化发展进程的加快,我们的阅读的数量的确远高于过去,但阅读的质量正面临严峻挑战。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2016年公布的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数据显示,我国国民人均每天手机阅读时长为62.21分钟。一位网友这样讲述自己的阅读经历:“我一度沉迷于手机阅读内容上至天文,下至地理,还包含许多冷门,无厘头……我整天抱着手机,乐此不疲,浪费时间而不自觉,有时一直熬到大半夜。”这种阅读就是一种碎片化浅阅读。著名学者余秋雨说:“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你好像吸收了很多信息,其实更多的是信息占有了你,你失去了自我思考和价值判断的可能。”当下流行的碎片化浅阅读,追求短暂的视觉快感和心理愉悦,使人形成了一种惰性化的依赖,加剧了社会浮躁。

       ④而健康的阅读应该是形与神,心与思的对话。正如中国人民大学张鸣教授所说:“阅读能够使人充实,明理,智慧是一个人成长的阶梯。阅读更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精神发育文明,传承的重要途径。”

       ⑤那么,在碎片化浅阅读风行的当下,该如何重塑健康的阅读呢?

       ⑥首先,要提倡整本书阅读。快餐式的碎片化阅读,会造成我们知识结构凌乱、松散,坚持整本书阅读能使我们的知识结构更系统、更完整、更优质,可以提升我们的阅读质量和思维水平。其次,无论是数字化阅读,还是纸质图书阅读都可以从经典开始。蜜蜂采蜜,要采花蕊中最精华的部位,读书也同理。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是因为它是一个时代人类思想的精华。最后,要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学校和社区要积极开展读书交流会,图书展览,经典诵读等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为老百姓,特别是青少年学生搭建阅读的平台,营造阅读的氛围。

       ⑦我们相信当深入阅读,经典阅读得到落实,全民阅读得以实现。我们的阅读会出现更加健康的局面,到那时,阅读也将成为我们社会的一种自觉。

(根据李志雄《重构我们的阅读生态》改编)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中国人可以奢侈了吗?

    ①中国人历来主张节俭,反对奢侈。孔子有言:“礼,与其奢也,宁俭。”在“节约闹革命”的年代,毛泽东说过:“贪污和浪费是极大的犯罪。”

    ②然而,中国如今“走进新时代”了,节俭世风日下,奢侈甚嚣尘上。有道是“一个革命的行动要有革命的理论作先导”,经济学界有人曾积极引进西方经济学家的论著,证明 “奢侈有理”和“奢侈有功”,为中国兴起奢侈之风而鸣锣开道。

    ③奢侈乃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本能,根本不用奢侈理论的引导,人们就会自发地或自觉自愿地把奢侈付诸行动。被授予“奢侈之王”的美国蒂科国际公司前主管丹尼斯.科兹洛夫,曾经创造过2200美元一个镀金纸篓、6000美元一条浴室挂帘、700万美元一套豪华住宅的奢侈记录。而这样的“奢侈之王”在当今中国并不鲜见,中国人的奢侈记录恐怕比美国人有过之而无不及。18万人民币一桌的“黄金宴”、36万一餐的满汉全席,是中国人吃出来的;100万元的一则征婚广告、999万元的一场结婚典礼,是中国人做出来的;法国的名酒XO和路易十三,上千元甚至上万元一瓶,中国人喝得最多;一辆标价1118万元的英国宾利轿车最近在上海车展上被中国人买下来了……某些中国人的奢侈,简直令西方人望之兴叹。而这些还只是个人消费,某些集团消费则更为惊人。一台文艺晚会出手就是上亿元,一个庆典活动动辄就是几十亿元,还有许多“形象工程”不知要耗费多少钱。难怪有的海外华人回到祖国走马观花地看了几个灯红酒绿、繁华似锦的大都市之后,都表感叹说“中国与美国已经没有什么差别了”。他们是否被表面的奢侈迷花了眼睛?

    ④奢侈在中国也是古已有之的,并不需要向西方国家学习。中国过去虽然穷,但有些人“人穷志不穷”,越穷越摆阔。尤其是历代统治者骄奢淫逸,挥霍无度,还把奢侈当作粉饰太平的化妆品。秦始皇的阿房宫堪称世界奢侈之最;乾隆皇帝的“千叟宴”把奢侈推向了极致;慈禧太后即使在晚清行将破落之时,也坚持“把奢侈进行到底”,不仅挪用海军军费修建颐和园供自己生前及时玩乐,还在死后睡的棺材褥子上镶了珍珠12604粒、宝石和白玉三百多块,似乎不奢侈就死不瞑目。奢侈最终导致国家的落后和王朝的灭亡。

    ⑤虽然如今中国已有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了,按官方的说法大多数人也实现小康了,可中国可以奢侈了吗?不管某些“高瞻远瞩”的经济学家把中国的前景估计得多么关好,也不管某些喜气洋洋的海外华人把中国的现实评价得多么辉煌,可中国的经济实力和国民的收入水平还比较低,而且还有相当一部分人处于贫困状态。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曾忧心忡忡地说:中国现在公布的2800多万贫困人口,是按人均收入600多元人民币计算的;而把人均收入再提高200元,贫困人口就高达9000多万了。                                                

    ⑥即使在西方国家,奢侈现象仍然遭到了许多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的强烈反对。美国著名学者罗伯特.弗兰克撰写了一部名叫《奢侈病》的书,认为无节制的奢侈挥霍不仅使资源消耗已经严重影响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而且给人类的日常生活造成了许多烦恼和不幸。由此看来,既然连富有的西方发达国家的学者都认识到奢侈的危害性,那么中国就更应该牢记:提倡节俭,反对奢侈!(选自《雨花》第469期,有改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戏曲可以这样“破圈”

①今年春节,豫剧火了一把。先有电影《满江红》轻摇滚范儿的豫剧配乐爆红,后有河南电视台《元宵奇妙夜》的戏曲节目出圈 , 豫剧迅速变身成为网络流量音乐和手机铃声。

②传统戏曲“破圈”的原因是多重的,内部体现在戏曲工作者艺术创作的自我革新上,从行腔、表演上的大胆改变,到具有现代元素的舞美、后期等技术的叠加使用,他们自觉地对戏曲在观众心中形成的刻板审美风格进行了突破;外部体现在以“跨”求“破”的渠道上,相关从业者在积极同各艺术领域艺术家们的合作中,不断对戏曲进行再创造,与姊妹艺术“跨媒介”结合,达成模态化“破圈”。

③今年年初,电影《满江红》摘下春节档票房冠军。在促进电影产业复兴的同时,此部现象级电影亦成为助力传统戏曲创新性发展的推手。电影本身,正是“戏曲思维”的充分展现。著名戏曲编剧王肯认为,“戏曲思维”特别强调人物应是诗与剧结合的人物,即既有诗的浓烈情感,又要有剧的人物的鲜明行动,做到将最佳动作线——“戏核”与最佳动情点——“诗核”完美结合。传统戏曲也被称为“传奇”,《满江红》“无奇不传,不传不奇”的故事建构,加上线性的情节线索,以及娱乐、教化与寓言相结合的主题表达,实现了“一个想象和梦幻的世界”。基于戏曲思维,本片音乐也凸显了戏曲化与诗化特征。

④除着眼于电影等载体进行跨媒介传播外,聚焦戏曲本体的多元媒介融合亦是当下传统戏曲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主流趋势。戏曲发展曾有过逐渐边缘化的时期,但在党和政府的关注与扶持下,近年来已形成了全社会对戏曲复兴的关注。当下,从“+戏曲”到“戏曲+”的成功,为我国传统戏曲新时代的发展找到了“破圈”路径。

⑤近年来,针对传统戏曲节目给观众留下古板印象的现状,广播电视台等媒体纷纷掀起改版浪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先后开设《青春戏苑》《一鸣惊人》等戏曲综艺新栏目,凭借多种节目样态融合,在保持传统观众不流失的同时吸纳年轻受众,扩大戏曲传播人群。2019年,粤剧戏曲电影《白蛇传·情》依靠戏曲程式化、写意化的表演与特效技术的结合,淋漓尽致地发挥了“戏曲+高科技”的理念,实现了内容上的“破陈词”,演唱上的“改旧调”,成为史上最卖座的高清4K戏曲电影。

⑥除传统媒介外,戏曲与新兴媒介的融合也日益活跃。2022年《武家坡2021》凭借“戏曲+流行音乐”的形式走红网络,这首歌根据京剧经典剧目《红鬃烈马》改编,以薛平贵视角自述了与王宝钏分离十八年的故事。歌曲一改戏曲中薛平贵的人设,歌词充满主人公的自我反省和对女性的体谅与尊重,契合了时代变化和青年心理。大量类似这首“戏歌”的网络创作,在艺术形态的冲撞、对峙、妥协、调和中重新定义、传播传统戏曲。这也意味着传统戏曲的跨媒介互动式叙事,正“顺理成章”地成为一种正确的戏曲打开方式,传统戏曲可以在各种不同媒介间游移并形成互文,从而完成观众对戏曲自给自足的审美价值实现。

当下,传统戏曲发展除了继续强化已有特色、理念、水准外,应以更强的历史主动精神面对网络时代观众的需求,真正地在众口难调的挑战中寻求观众喜好的“最大公约数”,不断提升舞台艺术呈现与音乐艺术品质的同时,借力技术与其他艺术优势合力“破圈”。

【注解】①破圈:网络流行词,指某个人或他的作品突破某一个小的圈子,被更多的人接纳并认可。②出圈:指某位明星或某种事物知名度变高,不止被粉丝小圈子所关注,开始进入大众视野。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