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语言表达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部编人教七年级语文上册 19 皇帝的新装同步练习

用一句或几句话补写出第③段结尾处的内容,并用简练的语言(不超过20字)概括第①段的内容。

    ①当地时间4月4日14时50分(北京时间20时50分),在第53届意大利博洛尼亚国际童话书展上,2016年“国际安徒生奖”正式揭晓,中国儿童文学作家曹文轩获得该奖,这是中国作家第一次获得该奖项。

    ②国际安徒生奖于1956年设立,由丹麦女王玛格丽特二世赞助,以童话大师安徒生的名字命名,每两年评选一次,被誉为“小诺贝尔文学奖”。

    ③曹文轩创作了《草房子》《青铜葵花》等作品。曹文轩曾说:“《草房子》的主人公就是小学时候的我,《青铜葵花》的主人公就是中学时候的我。”作为中学生,我们未必都要走曹文轩的文学道路,但他的话却能给我们写作文带来有益的启示:

用简练的语言概括第①段的内容:

举一反三
阅读《龙卷风》 一文,完成小题。
       ①盛夏季节,当你收听台风天气预报的时候,经常可以听到“台风中心风力在12级以上”这样的话,似乎“12级”就是风力之“最”了。自然界中有比这更大的风吗?有,那就是龙卷风。
      ②龙卷风俗称“龙吸水”,这也许是它漏斗状云柱的外形很像神话中的“龙”从天而降,把水吸到空中而得名的吧。实际上,它是从雷雨云底伸向地面或水面的一种范围很小而风力极大的强风旋涡。
      ③龙卷风的风力极大。在龙卷风中心附近,水平风速每秒可达100米以上,极端情况,可达300米。12级风的风速相当于每秒30多米,要和龙卷风相比自然就大为逊色了。如此罕见的巨大的风,造成的破坏异常惊人。当它触及地面时,可以把人畜像开玩笑似的卷到空中,再扔下来,它可以“倒拔垂杨柳”,摧毁建筑物,甚至像利剑似的把坚固的高楼大厦削掉一角。1956年9月24日 , 上海曾出现过一次龙卷风,它竟然把一个三四层楼高的110吨的储油罐举到15米的空中,然后把它甩到100多米以外的地方。1925年美国曾出现过一次强大的龙卷风,造成2000多人伤亡。为什么龙卷风的风力这么大呢?主要是龙卷风内的空气大量逸散,使龙卷风中心空气十分稀薄,气压很低,与外围空气的气压差特别大。台风中心和它外围空气平均每100公里差20毫巴(压强单位),而龙卷风中心与外围空气只要相差20米,气压差就达20毫巴。气压梯度越大,风力也就越大,难怪龙卷风的风力要比台风大上好多倍了。
      ④龙卷风涉及的范围很广泛。1927年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的一次龙卷风,在它经过的 15平方米的范围内,大树连根拔起,但是靠近这股龙卷风的地方则安然无恙。
      ⑤龙卷风可以事先预测出来,气象雷达就是监视龙卷风的一种很好的工具。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端午的鸭蛋(节选)

汪曾祺

       ①我的家乡是水乡。出鸭。高邮大麻鸭是著名的鸭种。鸭多,鸭蛋也多。高邮人也善于腌鸭蛋。高邮咸鸭蛋于是出了名。我在苏南、浙江,每逢有人问起我的籍贯,回答之后,对方就会肃然起敬:“哦!你们那里出咸鸭蛋!”上海的卖腌腊的店铺里也卖咸鸭蛋,必用纸条特别标明:“高邮咸蛋”。高邮还出双黄鸭蛋。别处鸭蛋也偶有双黄的,但不如高邮的多,可以成批输出。双黄鸭蛋味道其实无特别处记叙文阅读答案汪曾祺《端午的鸭蛋》 我的家乡是水乡。出鸭。高邮大麻鸭是著名的鸭种记叙文阅读答案汪曾祺《端午的鸭蛋》 我的家乡是水乡。出鸭。高邮大麻鸭是著名的鸭种。还不就是个鸭蛋!只是切开之后,里面圆圆的两个黄,使人惊奇不已。我对异乡人称道高邮鸭蛋,是不大高兴的,好像我们那穷地方就出鸭蛋似的!不过高邮的咸鸭蛋,确实是好,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袁枚的《随园食单•小菜单》有“腌蛋”一条。袁子才这个人我不喜欢,他的《食单》好些菜的做法是听来的,他自己并不会做菜。但是《腌蛋》这一条我看后却觉得很亲切,而且“与有荣焉”。文不长,录如下:

       腌蛋以高邮为佳,颜色细而油多,高文端公最喜食之。席间,先夹取以敬客,放盘中。总宜切开带壳,黄白兼用;不可存黄去白,使味不全,油亦走散。

       ②高邮咸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蛋白柔嫩,不似别处的发干、发粉,入口如嚼石灰。油多尤为别处所不及。鸭蛋的吃法,如袁子才所说,带壳切开,是一种,那是席间待客的办法。平常食用,一般都是敲破“空头”用筷子挖着吃。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高邮咸蛋的黄是通红的。苏北有一道名菜,叫做“朱砂豆腐”,就是用高邮鸭蛋黄炒的豆腐。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色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

       ③端午节,我们那里的孩子兴挂“鸭蛋络子”。头一天,就由姑姑或姐姐用彩色丝线打好了络子。端午一早,鸭蛋煮熟了,由孩子自己去挑一个,鸭蛋有什么可挑的呢?有!一要挑淡青壳的。鸭蛋壳有白的和淡青的两种。二要挑形状好看的。别说鸭蛋都是一样的,细看却不同。有的样子蠢,有的秀气。挑好了,装在络子里,挂在大襟的纽扣上。这有什么好看呢?然而它是孩子心爱的饰物。鸭蛋络子挂了多半天,什么时候孩子一高兴,就把络子里的鸭蛋掏出来,吃了。端午的鸭蛋,新腌不久,只有一点淡淡的咸味,白嘴吃也可以。

       ④孩子吃鸭蛋是很小心的。除了敲去空头,不把蛋壳碰破。蛋黄蛋白吃光了,用清水把鸭蛋壳里面洗净,晚上捉了萤火虫来,装在蛋壳里,空头的地方糊一层薄罗。萤火虫在鸭蛋壳里一闪一闪地亮,好看极了!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水井与符号文化

       ①伴随岁月的积淀,水井的文化意义远远超越了功能意义,成为一种因情景不同而文化意义不同的符号。

       ②“井”最常见的符号意义即代表了家国故园,自古就有“背井离乡”、“乡井”之说。“九夫为井,四井为邑”、“改邑不改井”。中国的传统观念视之为命根子,把“背井离乡”看成是人生一大苦事,中国古人安土重迁,具有很强的乡土文化情结。一口水井成了故乡家园的象征,他乡的一碗井水常常让人充满了离愁别绪,思念之情涌上心头。同时,水井本身又恰恰位于地上而深入地下,井口小,如果人在其中,所见井上之天也就小。这种特殊的空间视野便引申出“井”的又一重符号内涵,即坐井观天。这一意思的形成是源于刚刚提到的“水井作为家国故园的象征”的符号象征,集中体现了固定的生活区域对人思想的禁锢、束缚,阻碍着人们超越现状、开创更加美好的未来的脚步。

       ③佛教作为一件舶来品(指进口的货物),已经完完全全打上了“中国制造”的标签,它与中国民间文化相融合,借“井”喻理,常常体现了佛法无边的大智慧。水井在佛家教义中被看作是功德的载体,它具备了普渡众生、解救众生于水火的拯救功能,成为一种可以依托的身心归宿的象征。

       ④北京故宫里有一口水井,名为“珍妃井”。关于这口井的传说是慈禧太后在杀害戊戌维新派志士后,对支持光绪变法的珍妃百般加害,并将其打入冷宫, 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慈禧携光绪逃离京城,走前令太监把珍妃推入井中溺死。历史上关于珍妃的死因有不同说法,但这口令珍妃香消玉殒的井是的的确确存在的,这也是“水井”符号最为凄惨的一层表达,“井”常常成为受欺凌妇女最后的归宿。“井”象征着受侮辱受欺凌的女性彼岸的家园,是她们灵魂与肉体最后的归依,同时也是她们悲惨命运的象征。

       ⑤水井通往地下,而地下世界是无人知晓的、神秘的,因此井也就成为文学家借以虚构和想象的最好工具。特别是在中国的志怪小说中,井往往成为了通往另一个世界的象征,据此产生了很多关于神仙、鬼怪、隐士、异人的故事,如《搜神记》、《聊斋志异》、《西游记》等等。在正史当中也记录了不少关于井的怪异事情,表达了人们对未知世界的想象、对理想的永恒追求,井也因此被赋予了神性和魔性。

(节选自《百科知识》,有删改)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平分生命

    ①男孩与他的妹妹相依为命。父亲早逝,她是他唯一的亲人,所以男孩爱妹妹胜过爱自己

    ②然而灾难再一次降临在这两个不幸的孩子身上。妹妹患上了重病,需要输血。但医院的血液太昂贵,男孩没有钱支付任何费用,尽管医院已免去了手术费。但不输血妹妹就会死去。

    ③作为妹妹唯一的亲人,男孩的血型与妹妹相符。医生问男孩是否有勇气承受抽血时的疼痛。男孩稍有犹豫。10岁的他经过一番思考,终于点了点头。

    ④抽血时,男孩安静地不发出一丝声响,只是向着病床上的妹妹微笑。手术完毕后,男孩用颤抖声音地问:“医生,我还能活多长时间?”

    ⑤医生正想笑男孩的无知,但转念间又被男孩的勇敢震撼了:在男孩大脑中,他认为输血会失去生命。但他仍然肯输血给妹妹,在那一瞬间,男孩所做出的决定是付出了一生的勇敢并下定了死亡的决心。

    ⑥医生的手心渗出了汗,他握紧了男孩的手说:“放心吧,你不会死的。输血不会丢掉生命。”

    ⑦男孩眼中放出了光彩:“真的?那我还能活多少年?”

    ⑧医生微笑着,充满耐心地说:“你能活到100岁,小伙子,你很健康!”男孩高兴得又蹦又跳。他确认自己真的没事时,就又挽起了刚才被抽血的胳膊,昂起头,郑重其事地对医生说:“那就把我的血抽一半给妹妹吧,我们两人每人活50年!”

    ⑨所有的人都震惊了 , 这不是孩子无心的承诺,这是人类最无私最纯真的诺言。同别人平分生命,即使亲如父子,恩爱如夫妻,又有几人能如此快乐、如此坦诚、如此心甘情愿地说出并做到呢?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杜甫的人生只有苦吗?

赵睿才

①提到杜甫,“沉郁顿挫”四个字会浮现在许多人的脑海中。心怀家国、壮志未酬、仕途坎坷、生活困顿……但杜甫的人生只有苦吗?事实上,杜甫是一个立体的、有自己的乐事和幸事的人。我们细细寻找,从他的苦中能品出不一样的滋味。

出身名门,才华横溢

②杜甫生于名门,祖父杜审言是初唐时期的大诗人;父亲虽然声名不显,却也是一方官员;母亲则出自名门望族清河崔氏。家族的积累不仅给年少的杜甫带来富足安逸的生活,也让他有机会结交名士。

③杜甫很早就“出游翰墨场”。所谓翰墨场,就是当时的文坛。杜甫经常参加文学聚会,向老一辈学者请教,与新锐诗人交流。这些都为他日后的诗文创作提供了不少助力。

④“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七岁时杜甫就能吟诗作赋。他曾说:“诗是吾家事,人传世上情。”一个人胸中要有多少豪气和底气,才能说出“诗是吾家事”之言?

⑤年少时的杜甫,凭借着良好的出身和过人的天赋,过着肆意潇洒的生活。

十年游历,裘马轻狂

⑥19岁那年,杜甫背上行囊,走出家门,漫游四海,他想看看大唐繁华,享受当下生活。晚年时,他写了一首带有自传性质的《壮游》:“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这意思是说少年间,他放纵游荡在齐国赵国之间,生活富裕,潇洒不羁。

⑦那时的他少年不知愁滋味,意气风发,鲜衣怒马。十年的远游生活,成为他一生恒久而幸福的回忆。

独一无二的友谊

⑧李白和杜甫于公元744年初识于洛阳。对于这次文学史上的伟大相遇,一千年后,诗人闻一多有一段著名的评论:“我们该当品三通画角,发三通擂鼓,然后提起笔来蘸饱了金墨,大书而特书。因为在我们的历史里,除了孔子见老子外,没有比这两人的会面,更重大、更神圣、更可纪念的。”

⑨二人不仅一见如故,还三度携手同游。很多年以后,杜甫还时常回想与李白曾经共游的快意时光:“昔者与高李,晚登单父台。寒芜际碣石,万里风云来。”(《昔游》)

⑩他们白天纵马围猎,游仙访道,晚上则喝酒吟诗,逍遥自在。二人携手遍游梁、宋(今开封、商丘)的山山水水,感情越来越深厚。可天下无不散之筵席,杜甫要西去长安寻找发展机会,李白要南下入吴。于是二人各奔东西,不复相见,但杜甫对李白的情谊却始终未断。

⑪春天,他在想李白:“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春日忆李白》)

⑫冬天,他还在想李白:“寂寞书斋里,终朝独尔思。更寻嘉树传,不忘角弓诗。短褐风霜入,还丹日月迟。未因乘兴去,空有鹿门期。”(《冬日有怀李白》)

⑬对杜甫来说,和李白在一起的时光是最快乐的,在这个世界上,能遇到李白这样一个朋友,让他发自内心地崇敬、欣赏、牵挂,既是幸福,也是幸运。

哪怕历尽千辛万苦,有一人陪他到白头

⑭公元741年,30岁的杜甫与小自己10余岁的妻子杨氏喜结连理。夫妻二人同心同德,感情融洽。然而,平静的生活没有持续多久,苦难就接踵而至,饥饿、疾病、贫穷、离别,不断摧毁着这个小家庭。

⑮面对窘迫的生活,杨氏没有抱怨,默默为家庭奉献一切。在捉襟见肘的日子里,她放下千金之躯,外出劳作,勉力维持家庭生计。

⑯“安史之乱”爆发后,公元756年,唐肃宗登基。杜甫被俘至长安,关押了整整一年。其间,他思念远在鄜州的妻儿,挥笔写下了一首《月夜》:“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鬓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⑰试问一个日夜操劳的穷苦妇女又何来“云鬟”“玉臂”?但在杜甫眼里,妻子就是这么美丽清雅,也许这就是“情人眼里出西施”吧。一首《月夜》将杜甫的思念和缠绵爱意表达得淋漓尽致。

⑱一年过去了,杜甫才得以脱身。经过长途跋涉,他终于在薄暮时分风尘仆仆地回到家中,见到了日思夜想的妻儿。一家团圆,喜极而泣。

⑲“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江村》)一声“老妻”,充满了深情和希望白头偕老的意味。他的人生因为妻子的陪伴,变得不那么悲凉。

⑳不少人说,失意之时应读杜甫,感受他的坎坷,品读他的艰辛,从中汲取生活的勇气。其实,苦闷沉郁的杜甫,亦不乏快意时光:虽仕途失意,但胸中依然有豪情的火种;虽拜谒求官碰壁,但与好友心意相通,终身得友情滋养;虽一生颠沛流离,但始终有家人守护。

㉑如果有时间,不妨读一读他的诗,也许我们可以重新认识这位总是眉头紧锁的“苦味老人”,从他的诗文里,品味出回甘。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