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山西省大同市2018-2019学年七年级下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丁香花

杨明

    ①初识丁香花,是在废品站里。少年时代的我和家长去废品站卖废品,在废纸堆里我发现了一本品相还不算残缺的书,便抽出来翻看,废品站老板挥挥手说,拿去吧,送你了。

    ②那是一本园艺学的专业书籍。书中有一段这样写道;丁香花是木犀科丁香属落叶灌术,属于著名的庭园花木,开花繁茂,花色淡雅,习性强健,栽培简易,因而在园林中广泛栽培应用。丁香花是雅俗共赏的观赏植物,开时芬芳满目,清香远溢。露植在庭院、园圃,用盆栽摆设在书室、厅堂,都会令人感到风采秀丽,清艳宜人。

    ③二识丁香花,是在收音机里,听陈涌泉先生的单口相声,说到乾隆皇帝和刘墉赌赛对联,乾隆出了个上联:冰凉酒,一点二点三点。陈涌全先生说,这个上联出的有相当的难度,抢了先机,你要是在对四点五点六点什么就不新鲜了。刘墉不慌不忙的给乾隆叩了个头,说,皇上,臣给你对:丁香花,白头千头万头。呵呵,这个白头千头万头实在令人豁然开朗:丁是百字头,香的上半部是千字头,花在上半部,是繁体字万字的头,正和行书体冰字的哪一点遥相呼应,异曲同工。百头千头万头不但写意而且烘形,让我不由自主的去回想,丁香树在哪儿?它开花时到底是什么样子来着?

    ④我18岁那年跌入了一生的第一个低谷。我学业优良,高中毕业时踌躇满志的准备选择一所自己称心的高等学府。那是在1985年,高校招生体检标准上明确规定患有几种病症者不能投考任何高校,其中一种是重度失聪,两米内听不见耳语。这一条正是为我量身打造的,我完全符合标准。我眼巴巴的看着同学们纷纷从我身旁经过走进考场,明白了唐代刘禹锡为什么写了那两句诗“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我根本听不清同学们轻快,自信的脚步声,只能在模糊记忆里搜索幼时的一场高烧,及退了我高烧的同时摧毁了我听力的注射药物——双氢链霉素。我眼睁睁的看着同学们考完一科后有的兴奋有的紧张有的沮丧地从考场出来。嘴里充溢着积年药液的苦味。

    ⑤我当了铁路工务段的一名筑路工人。施工现场在百公里外的隔壁滩上,每天坐着火车哐当哐当的跑出去,在哐当哐当的跑回来,日不出而作,日落也不息。

    ⑥深夜里,我拎着空饭盒儿从火车上下来,先走大马路后钻深胡同,快看到家门时,我先看到了它,丁香树。原来它长在这里,深胡同里的路灯下,原来他开放在这时。春天里,无从考查谁种下了它,却生长的如此恰到好处,眼前浮现出陈涌泉先生那滑稽好玩的脸,乾隆先生那威仪天下的尊容,刘墉先生那高深莫测的锅背。呵呵呵的笑了。

    ⑦放下饭盒坐在丁香树下的马路牙的上,把疲惫不堪的身体在万籁俱寂的花香馥郁中熨帖开来,自然是一种惬意,也带来了浅浅的心酸。少年初识愁滋味,我发现丁香花是一种说话声音不高也不怎么争抢话头的花。它甚至不爱说话,春天是个绚丽的季节,然而又乍暖还寒阴晴不定,急着报春的花枝往往最易落入风尘,人生是美好的,然而人这一生有多少悲欢需要我们去面对?我偶尔抬抬头,望望开成了紫色的树冠,他在微风里微微甩摆。它不看我,我不问它什么,它也没回答我什么。我不说话,它也不说话。它也许在和风说话,我也听不清楚他们在聊什么。我只想这么在花树下坐着,没有理由的一直坐下去,我只想沉浸……

    ⑧我就养成了这个无意中的习惯,无论时光让我走到哪里,美逢春夜,丁香的花期里,我总要在路灯和树影下,停一停。

(选自《散文》2017年第5期有删改)

(1)、在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文字,概括作者与丁香花相识的三次经历。

在废品站的园艺书籍里初识丁香花→二识丁香花→三识丁香花。

(2)、学校的《萌芽》杂志正在征集作品,有“情感天地”“小事悟理”“写法指津”“美文美语”栏目。请将《丁香花》一文推荐到其中一个你认为适合的栏目,并写一段推荐语。

写作提示:①围绕栏目特点;②结合文章内容;③不少于100字。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说明文,完成后面题目。

颐和园里千姿百态的亭

      ①亭,是我国古典园林中最常见的一种景点建筑,仅颐和园里就有各式亭子40多个。这些亭子,有的建在湖畔,有的隐于林间,有的浮于水上,有的立于山巅,有的夹于廊中,有的位于桥头……它们不仅把美丽的湖光山色点缀得更加娇艳动人,又为游人提供了一处处停留休息领略周围景色的场所。

      ②位于昆明湖东堤旁的朗如亭,不仅是全园中也是我国现存亭子中最大的一个,面积有130多平方米,远远望去,犹如一个巨大的圆形宫殿,朗如亭通过十七孔桥与南湖岛遥相呼应,显得格外壮观。而在佛香阁旁有一个小巧玲珑、十分逗人喜爱的小小亭,它的高和宽都仅有一米多,只能供人观赏。

      ③在小小亭的西边则有一个极为珍贵的铜亭,它全部用青铜铸成,造型之精美,工艺之复杂为世上罕见。

      ④在铜亭东边有一个甚为奇特的敷华亭,它的外形并不奇特,而是在亭内有一山洞直通山下,并有一个小木亭位于其中。亭中有亭,真是奇妙无比。

      ⑤敷华亭东边有一个很是别致的蝴亭。它造型与众不同,别具一格——由两个相连的六角单檐亭组成。那黄色琉璃瓦在阳光下熠熠发光,甚为美观。从昆明湖东岸通过一座小桥有一小岛,岛的中心坐落着全国最佳的知春亭。它造型美,四面环水,周围满是绿叶红花。站在亭上向远处望去,四周景色尽收眼底,令人陶醉。

      ⑥颐和园的亭子千姿百态,它们和着山水树木,和着周围的建筑及变幻莫测的天空,又与碧波荡漾的昆明湖、葱茏苍翠的万寿山及许许多多的殿堂楼阁融为一体,组成了一幅生动清新、美丽动人的画面。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论阮籍菩啸

范子烨

    阮籍之“啸”,具有深厚的文化意蕴。

    一是自然。自然是最高的美学境界,也是魏晋时代最重要的审美标准。我们看魏晋的人物品藻,所津津乐道的便是潇洒任真的举止和发乎天然的气度。“啸”是不借助任何工具的。它是一种最为自由的音乐艺术,其发生只赖于人口,而与它物无关。“啸”能够随时踢给人们以抒发感情的良机,而表演者永远不会丢失他的“乐器”,所以它被誉为“上天赐与的魔笛”。不过,上天最早看中的赏赐对象还是以阮籍为代表的华夏古国的音乐家。

    作为可变性和随意性兼备的口哨音乐,“啸”最足以显现阮籍的这种纯任自然的人生哲学和率意而动的个性特征。“喃”是自然之音,是天籁之音。阮籍之“啸”,达到了“以天为声”的音乐艺术胜境。

    二是理性。桓玄认为“啸”能够表达深奥、微妙的旨义,能够契合人的精神、传达精神意蕴的声音。他举阮籍与苏门“长啸”的故事为倒,说明“啸”胜于“言”,言不能尽意,而“啸”则足以尽意。纵观魏晋时代。以坚持“啸”能尽意之说者居多,所以“啸”得以与清谈并驾齐驱,风行士林。清谈是以语言达意的,寄玄理于唇枪舌剑式的辩论之中;“啸”是以声达意的,蕴玄奥于口哨之音。此二者所传达的东西可以统称为“道”。依孙登之言,“真人”之“啸”深蕴着至大无边的“道”,它无所不在,无往不胜。从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将“啸”视为“传道之音”。当然,孙氏之说带有相当大的夸张成分,也不可完全据信。

    三是情味。阮籍之“啸”,是一种十分强烈的感情活动,与现实社会息息相关。在那风雨飘摇的时代,许多才华横溢之士惨遭荼毒,成为上层统治者尔虞我诈的牺牲品。阮公临渊履薄,心怀危惧,忧愤深蕴。他的《咏怀诗》便是这种心态的真实写照:··终身履薄冰,谁知我心焦。”在以忧郁悲伤的诗笔抒发忧生之嗟的同时,他还选择了听之有声、视之无形的“啸”作为表达情感的艺术方式。

    孱弱与强劲,阴柔和阳刚,在他的身上交融为一。柔弱的是他的外表,刚劲的是他的内心。这就是阮籍“有力”的“哭泣”的本质特征。在这个意义上,“啸,,正是阮籍心灵之哭的音乐艺术载体。实际上,就抒情达意而言,诗与“啸”,“啸”与诗,对于阮籍本来就是一而二,二而一的事情。

    如果说《咏怀诗》八十二首是以诗的艺术形式激扬其心灵世界的天风海涛的话,那么阮公之“啸”,则是以音乐的艺术形式传达其对现实与人生的体悟与忧怀,淋漓尽致地展现自我的个性。试想司马昭利剑在掌,炙手可热,阮籍面对他敢于啸歌不绝,那酣放的个性,那潇洒的气度,谁人可及!

    显然,阮籍追求的是对生命本体与世俗尘寰的超越,希冀的是千载如一的永恒境界.幻想的是具有终极意义的玄学精神。他的希冀,他的追求,他的幻想,无不深寓于他的“啸,,声中,使听众在富于艺术美的情味中窥见他的超旷不凡。《大人先生传》所表现的也正是这样一种文化品格。

    阮籍之“啸”,是知与意的融合,是情与理的凝铸。他的血肉之躯在历史的秋风中早已凋谢了,他的“啸”声却仍然在华夏历史的长空里袅袅余回。

    人是生而自由的,但枷锁无处不在,无时不有。阮公以其卓而不群的“啸”声,冲决了世俗的长提,震颤了权柄的桎梏。阮公之“啸”,其美何限!

(选自《北方论丛》,有删改)

学习小说单元后,同学们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小阳便从他喜欢的故事中推荐了这一篇。
生日蛋糕

[美]丹尼尔·莱昂斯

空气清冽,光线正从天空中消逝。街道上散发着摊贩手推车里剩下的烂水果的气味,虽然闻起来有点酸臭,却并非一无是处。露西亚很熟悉这种气味,这让她想起自己还是个女孩时那些欢乐的时光,她喜欢这气味,正如她设想农场的人会喜欢闻肥料的气味一样。

已经过了下午6点,深秋的纽伯利街上的店铺大都打烊了,但她知道洛伦佐的店还为她开着。她不慌不忙:她是个老妇人、岁月已经侵蚀了她的双腿。如今它们又粗又重,像灌满了铅,走路的时候,臀部因为费力拖动它们而变得很痛。

她在一条长椅旁停住,想坐下,又觉得弯下腰然后再站起来,还不如只靠一靠椅背轻松。她等呼吸平缓下来,再走向通往面包店的最后一条街。洛伦佐会在,他会等的。从战争开始,她不是每个礼拜六都去面包房的吗?她不是每次都买同样的有巧克力糖衣的白蛋糕吗?那是尼克的最爱。

“晚上好,隆萨维利夫人。”他用意大利语,扬高声音说,“我正念叨您呢。”

站在糕点柜台前面的是玛丽亚·门德斯,她在洗衣店工作,她没有丈夫,但有个孩子。她对露西亚笑笑,然后又低头去看玻璃柜台。

“门德斯小姐想请您帮个忙。”面包师说。

露西亚脱下皮手套放进小提包,问:“帮个忙?”

“我的小女儿,”玛丽亚说,“今天是她7周岁的生日。”

“您一定认识小特瑞莎。”洛伦佐说。

“嗯。”露西亚说。她的确见过那个孩子,在那个孩子和小伙伴破坏她后院的菜园子时。

“今天我在洗衣店很忙,一整天都有人排队,我没时间出去给她买生日蛋糕。”

“嗯。”露西亚还记得她花了两天时间才修好园子里的西红柿桩。

“是这样的,”洛伦佐说,“门德斯小姐想要个蛋糕,可我都卖完了,除了您的。我跟她说您是我最忠实的顾客,我们得等您来了再问问。”

“其他面包店都关门了,”玛丽亚说,“可今天是我小女儿的生日。”

露西亚的手顫抖起来。她想起医生说过她不能发火,但这也太过分了。“每个礼拜我都来买蛋糕。多少年了?现在这个黑女人来了你就不管我了?”

“露西,求你了,“我可以送你一些小甜饼,”他说,“或者奶油煎饼卷。我刚做的,很好吃。”

“我一周来一次,只买尼克爱吃的蛋糕。”

洛伦佐把头歪到    一    边    他似乎还想说点什么    但忍住没说    他又等了    一会    

“露西亚,想想那个可怜的小女孩,”他说,“今天是她的生日。”

“那你就给她再做个蛋糕。如果你那么喜欢她,你来帮她啊!”

“露西亚,来不及了,生日派对马上就要开始了。”他说,“再说,我已经清洗了设备,收好了面粉、鸡蛋和糖。”

“露西亚,”他说,“这样做是对的。问问您自己,尼克会怎样做?”

“我知道他不会的。”她想起了尼克,想起在最后的日子,他病恹恹地躺在床上,她是怎样跑出去叫那些孩子不要吵闹,而他们笑着对她说:“滚回去,疯老太婆。”

洛伦佐头也不抬,用一种几乎是耳语的声音说话。“露西亚,”他说,“就这一次。”

“不,”她说,“不,我要我的蛋糕。”

玛丽亚开始哭起来。“上帝啊,”她说,“我的小女儿。”

洛伦佐用手撑住身体:“对不起,门德斯小姐。”

玛丽亚啜泣着转向她:“今天是我女儿的生日,她怎么能原谅我?您没有孩子吗?”

“我有三个孩子,”露西亚说,“我从没忘记过他们的生日。我从不在最后一刻才冲出去买蛋糕。”

“可我在上班,”玛丽亚说,“全靠我一个人带特瑞莎。我得一个人养活她。”

“那怪谁?”露西亚对洛伦佐挥挥手。“快点,”她说,“把我的蛋糕包起来。”

洛伦佐皱着眉头小心地慢慢地把蛋糕从展示柜里拿出来,放进一只白色的糕点盒里。

露西亚带上手套。她转向门口时,玛丽亚拉住她的胳膊。“求求你,”她说,“求你了,我从你这儿买。我出十美元。”

露西亚挣脱了玛丽亚的手,大声说:“我不要你的钱。”她把皱成一团的钞票扔到地上,然后打开门。玛丽亚跪倒地上捡起那张钞票。“你这个老巫婆!”她尖叫道。

露西亚没有回头。她慢慢地沿着纽伯利街往前走,小心避让着结冰的地面。那个洗衣店女孩,甚至还有洛伦佐,他们对她了解多少?他们知道什么叫作挚爱?他们知道什么叫折磨?他们什么都不知道。

楼梯上的光线很暗,她用空着的那只手扶住栏杆。每走一步就停一下,她要等那阵阵的疼痛从臀部散去,然后再抬脚。

她走进厨房,掀开玻璃罩,把上礼拜的蛋糕拿出来。玻璃罩里闻起来有一股香甜的气息。给尼克的蛋糕连碰都没被碰过,简直就是那个新蛋糕的黏土模型。

当她把它当垃圾扔掉时,表面的巧克力糖衣裂开了,撒落在地板上,就像陶器的碎片。

她清理了残渣,用一块海绵擦掉蛋糕底座的糖衣污渍,然后打开糕点盒,把新蛋糕拿出来放进玻璃罩。

天已经黑了,围绕着城市的山丘上,有几百座房屋窗口的灯火亮着,就像圣诞树树枝上白色的小灯泡。

她想象着她的孩子们、孙子们,大家就住在那些山上,正一起吃晚饭那些细皮嫩肉的小男孩和小女孩,调皮地从她怀抱里缩走,他们窃窃私语,直到大家离开。

窗边有点凉,她打了个哆嗦,往后退了一步。

她在餐桌边坐下,就在尼克和孩子们的照片下面。

她望着门,一如既往地,期盼着,会想起敲门声,或者门直接被推开,然后他们中的一个,只要一个就好,会站在那儿。

(选自村上春树《生日故事集》,有删改)

现代文阅读Ⅱ

小 吕

汪曾祺

①火车过来了。

②先是一个雪亮的大灯,亮得叫人眼睛发胀。大灯好像在拼命地往外冒光,而且冒着气,嗤嗤地响。乌黑的铁,锃黄的铜。然后是绿色的车身,排山倒海地冲过来。车窗蜜黄色的灯光连续地映在果园东边的树墙子上,一方块,一方块 , 川流不息地追赶着……

③这些,小吕都太熟悉了。夏天睡得晚,老是到路口去看火车。

④小吕是果园的小工。这孩子长得清清秀秀的。念到六年级了,忽然跟他爹说不想念了,要到果园做活去。他爹想:果园里能学技术,也能学文化,就同意了。后来才知道,他还有个心思。他有个哥哥,在念高中,还有个妹妹,也在上学。他见他爹张罗着给他们借钱交费,他就决定了:我去做活,我哥、我妹能够念多高就念多高。这样,他就到果园里来做活了。每回领了工资,除了伙食、零用(买个学习本,配两节电池……),全部交给他爹。

⑤果园里有许多活,大工来做有点窝工,正需要一个伶俐的小工。登上高凳,爬上树顶,绑老架的葡萄条,果树摘心,套纸袋,捉金龟子……小吕很快就对果园的角角落落都熟悉了。他知道所有果木品种的名字,而且准确地知道每一棵果树的位置。

⑥小吕原来在家里住。七月,果子大起来了,需要有人下半夜护秋。组长老张照例开个会,征求大家的意见。小吕说,他愿意搬来住。一来夏天到秋天是果园最好的时候。满树满挂的果子,都着了色,发出香气,弄得果园的空气都是甜甜的,闻着都醉人。这时节小吕总是那么兴奋,话也多,说话的声音也大,好像家里在办喜事似的。二来是,下夜,睡在窝棚里,铺着稻草,星星,又大又蓝的天,野兔子窜来窜去,猫头鹰叫,还可能有狼!这非常有趣。

⑦小吕很佩服果园技工张士林,佩服他那么年轻,才十九岁,就对果树懂得那么多。不论是修剪,是嫁接,都拿得起来,而且能讲一套。他佩服张士林看那么厚的书,比一块城砖还厚,还搞试验,培养葡萄抗寒品种。小吕愿意自己也像一个真正的技工。可是自己觉得不像。缺少两样东西:一样是树剪子。在果园做活的大人,每人都有一把树剪子,装在皮套子里,挎在裤腰带后面。他多希望也有一把呀,走出走进——赫!可是他没有。他没有专用的,当然总是不那么好使。这不带劲!看起来倒像是不会使剪子似的!气人。

⑧组长老张见小吕剪两下看看他那剪子,剪两下看看他那剪子 , 心里发笑。有一天,他叫:“小吕!过来!这把剪子交给你。小人小马小刀枪,正合适!”这把剪子特别轻巧。小吕可高了兴了,十分得意:“做啥像啥,卖啥吆喝啥嘛!”自从有了这把剪子,他真是一天不离身,没有事就把剪子拆开来,用砂纸打磨得锃亮。另外一样,是嫁接刀。他想自己先练习削树码子,练得熟熟的!也不用公家的刀,自己买。用惯了,顺手。

1961年11月25日写成

(节选自汪曾祺《羊舍一夕》)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