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材料分析题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安徽省、河北省2020届高三历史8月联考试卷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977年,中断了11年的高考制度恢复。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高考制度以知识立意为选拔标准。1985年,我国发布了《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议》,决定以提高国民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为教育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友展纲要》颁布,提出中小学教育应实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2000年,教育部实施综合改革,实行“3+X”高考改革试点,同时颁发《普通高校招收保送生工作办法》,制定具体的保送标准,缩减保送生名额,改革考试时间,试行分省命题。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颁布,明确提出高考改革的三大任务:分类考试、综合评价与多元录取。2014年,国务院公布《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规定高考不再文理分科,提高中西部地区和人口大省高考录取率等措施,吹响了深化高考制度改号角。

——摘编自宗钰、邹放鸣《现代化发展与适应性变革:1977年以来高考制度改革创新的历史轨迹、现实审思、未来展望》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77年以来高考制度改革创新的特点并分析高考制度改革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977年以来高考制度改革创新的意义。
举一反三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改革开放后,《人民日报》以农民媒介形象为窗口,一窥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变迁,以及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巨变给农民带来的重大影响。以下是摘自《人民日报》(1978—2002年)的几个农民媒介形象。

形象一   劳动致富:响应号召的致富引领者

1984年开设专栏讨论“如何看待先富起来的农民”,塑造了“在县委书记三次到家撑腰壮胆后,打消顾虑大力开展家庭副业”;“坚信富民政策,大力发展个体经济并获得财富”等典型先富农民形象。

1984年3月8日对专业户“番茄大王”张文康的报道,主体内容如下:三中全会后,他分得二亩三分七厘旱地,于是就在自己的土地上试验起番茄种植。他的想法是:“要想富,政策加技术,如今党的政策允许我们农民富起来,但没有科学技术也富不起来呀。”经过艰辛的试验,他取得了成功,在他的带动下,他周围许多农民也逐渐富裕起来。

形象二   积极求变:财富积累下的思想解放者

1988年10月5日《遵化农村自治组织发挥积极作用》报道了河北省遵化县农村自治组织蓬勃发展,普遍建立起“民主议事会”“村民代表议事会”等农村民主自治组织,并制定了相应的章程、公约和活动办法。

1991年12月13日的报道《农民怎样花钱——太行山里话市场(中)》提到:“获鹿县铜冶镇南铜冶村去年人均收入1200多元,是一个富裕村,农民多数盖起了漂亮的二层小楼。这里的农民对工业品下乡的要求是要名牌,质量好。真是财大气粗。”

形象三   进城求富:异地谋生的艰难生存者

2002年1月21日以“为农民工讨回工资”为主题开展了一期专题报道,塑造了这一时期极为典型的农民工追薪形象:“农民工辛勤劳作却被欠薪,政府关注到这一问题并开展工作进行解决,最终为农民工讨回工资,农民工喜笑颜开。”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人民日报》(1978—2002年)中的“农民媒介形象”进行合理解读。(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