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文言文阅读 题类:模拟题 难易度:困难

天津市部分区2019届高三下学期语文第二次模拟考试试卷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周人龙,字云上,直隶天津人。康熙四十八年进士,授山西屯留知县。兴学赈荒,有声。调清源,境内洞涡、蟓峪诸河入汾,常有水患,浚渠筑堰,民之。历忻州、直隶州知州,蒲州知府。蒲郡濒黄河,河水迁徙无常。山、陕两省民隔河争地,讼数十年不结。人龙请大吏曰:“临河滩地,当以河为界。河东迁,则山西无地之粮归陕西;河西迁,则陕西无地之粮归山西。粮随地起,不缺征赋;因地纳粮,无累民生。山、陕沿河二千余里,凡两省湮没之地,令地方官照粮查地,按地过粮。除卤碱者照例提请免征,其余水退之地,招令沿河民认粮种,庶事无偏枯,争讼可息。”大吏从议,至今便之。

    雍正初,有言丁粮归地,便于无力之丁,不便于有田之家。人龙驳之,略曰:“有田者,尚以输纳为艰,岂无田反易?君子平其政,焉得人人而悦之?今不悦者,不过绅衿富户;而大悦者,乃在茕茕无告之小民。若因其控告而不 , 则豪强得志,而穷民终于无告。此议在当日未行则已耳,今行之数年,势难中止。穷民狃于数年利,必不安于一旦变更。且富民少而穷民多,不当以彼易此。”议上,事乃定。忧去官。

    服阕,补湖北安陆。数月,擢江西督粮道,未行江水决锺祥三官庙堤天门沙沟垸招集邻县民谕以利害同筑御。踊跃荷畚锸至者数万人,亲冒风雨,率以施工。或劝其“已迁官,何自苦”,人龙曰:“助夫由我招至,我去即散矣。伏汛一至,民何以堪?”阅两月工成,安陆人尸祝之。江西漕粮征运素多弊,严立规条,宿蠹一清。乾隆十年,乞病归,卒。

(《清史稿·卷四十四》)

【注】①大吏:高级官员统称。②尸祝:古代祭祀时的主祭人,引申为感激、崇敬。

(1)、对下列各句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浚渠筑堰,民之      赖:依靠 B、招令沿河民认粮种    承:承受 C、若因其控告而不行      行:执行 D、穷民狃于数年利      乐:乐享
(2)、下列各句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人龙请大吏曰          月出东山之上 B、大吏从议,至今便之    吾还也 C、岂无田反易            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 D、忧去官                不赂者赂者丧
(3)、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授、擢,都含有古代封建政府对官员的提拔、升职之意。 B、知府,总领各属县,职责是考核属吏,治理百姓,征收赋税等。 C、服,为哀悼死者而穿的一种服装,古代用本色的粗布或麻布做成。 D、漕粮,我国封建时代通过河、海由东南地区漕运至京师的税粮。
(4)、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
A、未行江水决/锺祥三官庙堤/天门沙沟垸/招集邻县/民谕以利害/同筑御 B、未行江水/决锺祥三官庙堤/天门沙沟垸/招集邻县民/谕以利害同/筑御 C、未行/江水决/锺祥三官庙堤/天门沙沟垸/招集邻县/民谕/以利害同筑御 D、未行/江水决锺祥三官庙堤/天门沙沟垸/招集邻县民/谕以利害/同筑御
(5)、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周人龙有理政之才,三言两语就把山、陕两省百姓数十年隔河争地的事给厘清了。 B、雍正初年,有人想把按人头纳粮法改为按照土地纳粮,周人龙驳斥了这种想法。 C、周人龙在其位谋其政,不在其位也谋其政,安陆发生水患时他虽调任,依然率民治水。 D、周人龙历任三朝为官,他既能提出富有远见的卓识,又能亲赴一线,与百姓一起劳作。
(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粮随地起,不缺征赋;因地纳粮,无累民生。

②而大悦者,乃在茕茕无告之小民。

③踊跃荷畚锸至者数万人,亲冒风雨,率以施工。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下面小题。

    郑文宝,字仲贤,右千牛卫大将军彦华之子。彦华初事李煜,文宝以荫授奉礼郎,迁校书郎。入宋,煜以环卫奉朝请,文宝欲一见,虑卫者难之,乃被蓑荷笠,以渔者见,陈圣主宽宥之意,宜谨节奉上,勿为他虑。煜忠之。太平兴国八年登进士第,除修武主簿。丁外艰,起知州事。召拜殿中丞使川陕均税次渝涪闻夔州广武卒谋乱乃乘舸泛江一夕数百里以计平之文宝前后自环庆部粮越旱海入灵武者十二次,晓达蕃情,习其语。经由部落,每宿酋长帐中,其人或呼为父。加工部员外郎。时龙猛卒戍环庆,七年不得代,思归,谋乱。文宝矫诏以库金给将士,且自劾,请代偿,诏蠲其所费。朝廷议城古威州,文宝言:“威州竖石盘互,不可浚池。城中旧乏井脉,一旦缘边警急,岂可御哉?臣请建营田积粟实边之策,以金帛啖党项酋豪子弟,使为朝廷用。经营安西,绥复河湟,此其渐也。”诏从其议。真宗即位,徙河东转运使。尝上言管内广锐兵万余,难得资粮,请徙置近南诸州,又欲令强壮户市马,备征役。宰相李沆等以为广锐州兵,皆本州守城,置营必虑安土重迁,徙之即致纷扰。又强壮散处乡落,无所拘辖,勒其市马,亦恐非便。上复令文宝条对,文宝固执前议,且言土人久留,恐或生事。上曰:“前令团并军伍,改置营壁,欲其互移本贯,行之已久。”而文宝确陈其利,因命钱若水详度以闻。若水所对与沆等同,遂罢之。大中祥符初,改兵部员外郎。车驾祀汾阴还,文宝至郑州请见。六年,卒,年六十一。

(节选自《宋史·郑文宝传》)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孤始举孝廉,年少,自以为本非岩穴知名之士,恐为海内人之所见凡愚,欲为一郡守,好作政教。以建立名誉,使世士明知之;故在济南,始除残去秽,平心选举,违忤诸常侍。以为强豪所忿,恐致家祸,故以病还。

    去官之后,年纪尚少,顾视同岁中,年有五十,未名为老,内自图之:从此却去二十年,待天下清,乃与同岁中始举者等耳。故以四时归乡里,于谯东五十里筑精舍,欲秋夏读书,冬春射猎,求底下之地,欲以泥水自蔽,绝宾客往来之望,然不能得如意。

    后征为都尉,迁典军校蔚,意遂更欲为国家讨贼立功,欲望封侯作征西将军,然后题墓道言“汉故征西将军曹侯之墓”,此其志也。遭值董卓之难,兴义兵。是时合兵能多得耳,然常自损,不欲多之;所以然者,多兵意盛,与强敌争,倘更为祸始。故汴水之战数千,后还到扬州更幕,亦复不过三千人。此其本志有限也。

    后领兖州,破降黄巾三十万众。又袁术僭号于九江,下皆称臣,名门曰建号门,衣被皆为天子之制,两妇预争为皇后。志计已定,人有劝术使遂即帝位,露布天下。答言:“曹公尚在,未可也。”后孤计禽其四将,获其人众,遂使术穷亡解沮,发病而死。及至袁绍据河北兵势强盛孤自度势实不敌之但计投死为国以义灭身足垂于后。幸而破绍,枭其二子。又刘表自以为宗室,包藏奸心,乍前乍却,以观世事,据有当州。孤复定之,遂平天下。身为宰相,人臣之贵已极,意望已过矣。

    今孤言此,若为自大,欲人言尽,故无讳耳。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或者人见孤强盛,又性不信天命之事,恐私心相评,言有不逊之志,妄相忖 , 每用耿耿。齐桓、晋文所以垂称至今日者,以其兵势广大,犹能奉事周室也。《论语》云:“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可谓至德矣。”夫能大事小也。昔乐毅赵,赵王欲与之图燕,乐毅伏而垂泣,对曰:“臣事昭王,犹事大王:臣若获 , 放在他国,没世然后已,不忍谋赵之徒隶,况燕后嗣乎?”胡亥杀蒙恬也,恬曰:“自吾先人及至子孙,积信于秦三世矣:今臣将兵三十余万,其势足以背叛,然自知必死而守义者,不敢辱先人之教以忘先王也。”

    孤每读此二人书,未尝不怆然流涕也。孤祖、父以至孤身,皆当亲重之任,可谓见信者矣 , 以及子桓兄弟 , 过于三世矣。

(选自《古文鉴赏辞典》)

【注】①子桓兄弟:指曹丕、曹植等;曹丕字子桓。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挟澄源、奴子仍下峡路。至天都侧,从流石蛇行而上。攀草牵棘,石块丛起则历块,石崖侧削则援崖。每至手足无可着处,澄源必先登垂接。每念上既如此,下何以堪?终亦不顾。历险数次,遂达峰顶。惟一石顶壁起犹数十丈,澄源寻视其侧,得级,挟予以登。万峰无不下伏,独莲花与耳。时浓雾半半止,每一阵至,则对面不见。眺莲花诸峰,多在雾中。独上天都,予至其前,则雾徙后:予越其右,雾出于左。松犹有曲挺纵横者;柏虽大干如臂,无不平贴石上、如苔藓然。山高风钜,雾气去来无定。下盼诸峰,时出为碧峤,时没为银海;再眺山下,则日光晶晶,别一区宇也。日渐暮,遂前其足,手向后据地,坐而下脱;至险绝处,澄源并肩手相接。度险,下至山坳,暝色已合。复从峡度栈以上,止文殊院。

(《徐霞客游记·游黄山日记》节选)

【乙】

    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与幼子过游白水佛迹院。浴于汤池,热甚,其源可熟物。循山而东,少北,有悬水百仞,山八九折,折处辄为潭。深者缒石五丈,不得其所止。雪溅雷怒,可喜可畏。水涯有巨人迹数十,所谓佛迹也。

    暮归,倒行,观山烧壮甚。俯仰度数谷。至江,山月岀,击汰中流,掬弄珠壁。到家,二鼓矣。复与过饮酒,食馀甘 , 煮菜。顾影颓然,不复能寐。书以付过。东坡翁。

(选自苏轼《游白水书付过》)

【丙】

    绍兴二十八年八月三日,欲夕,步自阛阓中出,并溪南行百步,背溪而西又百步,复并溪南行。溪上下色皆重碧,幽邃靖深,意若不欲流。溪未穷,得支径,西升上数百尺。既竟,其顶隐而青者,或远一舍外,锐者如 , 缺者如 , 隆者如髻,圆者如璧;长林远树,出没烟霏,聚者如悦,散者如别,整者如戟,乱者如发,于冥蒙中以意命之。水数百脉,支离胶葛,经纬参错,迤者溪,漫者为汇,断者为沼,涸者为。洲汀岛屿,向背离合;青树碧蔓,交罗蒙络。小舟叶叶,纵横进退,摘翠者菱,挽红者莲,举白者鱼,或志得意满而归,或夷犹容与若无所为者。山有浮图宫,长松数十挺,俨立门左右,历历如流水声从空中坠也。既暮不可留乃并山北下冈重岭复乔木苍苍月一眉挂修岩巅迟速若与客俱尽山足更换二鼓矣。

    追游不两朝昏,而东林之胜殆尽。同行姚贵聪、沈虞卿、周辅及余四人。三君虽纨绮世家,皆积岁忧患:余亦羁旅异乡,家在天西南隅,引领长望而不可归。今而遇此,开口一笑,不偶然矣。皆应曰:“嘻!子为之记。”

(节选自(宋)王质《游东林山水记》)

【注】①馀甘:橄榄菜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萧相国何者,沛丰人也。以文无害为沛主吏掾。高祖为布衣时,何数以史事护高祖。高祖为亭长,常左右之,及高祖起为沛公,何常为丞督事。沛公至咸阳,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沛公为汉王,以何为丞相。项王与诸侯屠烧咸阳而去。汉王所以具知天下见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汉二年,汉王与诸侯击楚,何守关中。关中事计户口转漕给军,汉王数失军通去,何常兴关中卒,辄补缺。上以此专属任何关中事。汉三年,汉王与项羽相距京索之间,上数使使劳苦丞相。鲍生谓丞相曰:“王暴衣露盖,数使使劳苦君者,有疑君心也。为君计,莫若遣君子孙昆弟能胜兵者悉诣军所,上必益信君。”于是何从其计,汉王大说。汉五年,既杀项羽,定天下,论功行封。群臣争功,岁余功不决。高祖以萧何功最盛,封为酂候,所食邑多。功臣皆曰:“臣等身被坚执锐,多者百余战,少者数十合,攻城略地,大小各有差。今萧何未尝有汗马之劳,徒持文墨议论,不战,顾反居臣等上,何也?”高帝曰:“诸君知猎乎?”曰:“知之。”“知猎狗乎?”曰:“知之。”高帝曰夫猎追杀兽兔者狗也而发踪指示兽处者人也今诸君徒能得走兽耳功狗也至如萧何发踪指示功人也且诸君独以身随我, 多者两三人。今萧何举宗数十人皆随我,功不可忘也。”群臣皆莫敢言。

    太史公曰:萧相国何于秦时为刀笔史,录录未有奇节。及汉兴,依日月之末光,何谨守管。淮阴、黥布等皆以诛灭,而何之勋烂焉。

(节选自《史记·萧相国世家》)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上枢密韩太尉书

苏辙

太尉执事:辙生好为文,思之至深。以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孟子曰:“吾善养吾浩然之气。”今观其文章,宽厚宏博,充乎天地之间,称其气之小大。太史公行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间豪俊交游,故其文疏荡,颇有奇气,此二子者,岂尝执笔学为如此之文哉?其气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貌,动乎其言而见乎其文,而不自知也。

辙生十有九年矣,其居家所与游者不过其邻里乡党之人所见过数百里之间无高山大野可登以自广百氏之书虽无所不读然皆古人之陈迹不足以激发其志气恐遂汩没,故决然舍去,求天下奇闻壮观,以知天地之广大。过秦、汉之故都,恣观终南、嵩、华之高,北顾黄河之奔流,慨然想见古之豪杰。至京师,仰观天子宫阙之壮,与仓廪、府库、城池、苑囿之富且大也,而后知天下之巨丽。见翰林欧阳公,听其议论之宏辩,观其容貌之秀伟,与其门人贤士大夫游,而后知天下之文章聚乎此也。太尉以才略冠天下,天下之所恃以无忧,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入则周公、召公,出则方叔、召虎。而辙也未见焉。

且夫人之学也,不志其大,多而何为?辙之来也,于山见终南、嵩、华之高,于水见黄河之大且深,于人见欧阳公,而犹以为未见太尉也。故愿得观贤人之光耀,闻一言以自壮,然后可以尽天下之大观而无憾者矣。

辙年少,未能通习吏事。向之来,非有取于斗升之禄,偶然得之,非其所乐。然幸得赐归待选,便得优游数年之间,将归益治其文,且学为政。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

(选自《栾城集》卷二十二《四部丛刊》本)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