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容易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20课《落日的幻觉》同步训练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其实,日落的景象和日出同样壮观、绮丽,而且神秘、迷人。如果有机会观日落,它会使你神往:太阳静静地躺在西天地平线上,变得如此之大,颜色是那样深黄、殷红;它缓缓坠落,接近地平线时竟缩身变扁。若天空有云,你会看见灿烂的晚霞;全天无云,不要忘记回头,你会发现背后的天空中现出神秘的蓝灰色暗弧,暗弧外面还镶有明显的亮弧。而在暗弧和亮弧上升的同时,西方天空还会出现迷人的紫光,随着太阳的坠落,紫光下移,接近地平线时才消失。可惜这种美丽的紫光并不多见。

(1)、这段选文主要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好处?

(2)、这段选文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3)、日落的景象可以用哪些词语来形容?文段具体写了日落时哪几种壮观的景象?

举一反三
阅读《汽车尾气,都市中的“无形杀手”》 完成后面题目。
①对于都市中的人们来说,危害最大的恐怕就数有“城市无形杀手”恶名的汽车尾气排放物所造成的空气污染了。
②汽车尾气中多达150—200种无机和有机化合物,以及它们的混合物、反应物。现已测定,空气中的有害气体和物质里,69%的铅,70%的一氧化碳,33%的二氧化碳,35%的烃类化合物,都是汽车排放的。汽车尾气污染占整个大气污染的60%,最高的地区可达90%。
③既有污染,必有危害。以汽车尾气污染与肺癌死亡率的相关性为例:当道路车流量定值为1000辆次时,居住地离车道的距离与肺癌死亡率的关系是:25—50米为万分之1.69;50—70米为万分之1.23。也就是说,车流量越大,居住地离车道的距离越近,肺癌死亡率越高。而问题是实际情况较之这些定值测量要严重得多。车多时,人亦多,距离更近。
④目前,我国车辆80%还在使用有铅汽油,这种汽油不光使生产工人的身体受到危害,而且汽油燃烧过程中铅不参加燃烧,随尾气排放到大气中。众所周知,铅对人体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空气中的铅进入人体,它能刺激人的中枢神经,使人慢性中毒。对妇女儿童的影响更大。它能扰乱妇女的生理功能,诱发胎儿畸形。婴儿、儿童体内含铅过高,会引起智商下降,心血管及神经系统病变。我国包括北京在内的10座城市,儿童的血铅浓度已达到了国际认定的警戒线。
⑤另据日本科学家的研究,柴油车尾气中有一种叫“3—硝酸苯蒽铜”的物质是迄今发现最强致癌物,它可以导致血液细胞中的染色体发生畸变,比以前人们所知道的最强诱变剂——二硝基芘的毒性还要高0.6倍。
⑥化学微粒的吸收和“光化学烟雾”(汽车尾气中的碳氧化合物和氮氧化合物,经太阳紫外线照射所发生的光学化学反应)的危害,也是十分惊人的。如美国每年有10000人因吸入化学微粒而死亡;美国洛杉矶市1952年所发生的一次“光化学烟雾”事件,造成大批人急性损伤:流泪、咳嗽、气喘、呕吐等,并使大面积植物受害,车祸增多,致使400多人死亡。当时该市汽车保有量为9万辆。
⑦而今,仅以武汉为例:人口达780万,汽车保有量约为30万辆。在去年举行的全国生态环境报告会上,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副理事长叶汝求明确指出:“北京、广州、上海、武汉等城市的汽车尾气已成为影响人们健康和生活的严重‘公害’。”这决非危言耸听之闻,而是一个亟需改变的现状。
⑧目前,全球汽车总保有量7.6亿辆,且以每年10%的速度增长。严重的汽车尾气污染,自然令世界各国大伤脑筋,而同时也迫使全球的科研人员为此而大动脑筋。因此呼吁绿色车辆已成为地球人的心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小题。

飞舞在生命里的蝴蝶标本

      ①阿黛儿的父亲在她12岁那年因为一次意外去世了,阿黛儿因此变得孤僻和敏感。

      ②初一时阿黛儿的学校里新来了一位生物老师格雷特。一次课上,格雷特为了给同学们讲清楚雄鸟和雌鸟的不同,特意举了一个例子,并要求大家进行讨论。阿黛儿一言不发,格雷特觉得很奇怪,有同学告诉他,阿黛儿的父亲刚刚去世了,她最抗拒这种话题了。

      ③后来,格雷特常在课余时间和阿黛儿谈心,阿黛儿却是想尽各种方法逃避,阿黛儿不想看到他人眼神中的同情,她要用行动向人证明,虽然没有了父亲,自己却依然是最优秀的。

      ④学期结束前,格雷特宣布结业考试内容为制作一只蝴蝶标本。对阿黛儿而言,这无疑是一次证明自己的最佳时机。

      ⑤为了这次考试,阿黛儿花费了很多时间,一次又一次地捕捉蝴蝶。终于,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星期天,阿黛儿在郊外的草地上捉到了一只蓝绿相间的彩色蝴蝶。拿着这只漂亮的蝴蝶,阿黛儿按照格雷特上课时所说的方法小心地做着,花了几个夜晚的工夫,终于把标本做好了。完工的那天,阿黛儿第一次睡了个好觉。

      ⑥交标本的日子一天天接近了,阿黛儿的心里充满了期待。然而,就在考试的前一天晚上,母亲收拾家务的时候,竟不小心把那只蝴蝶标本碰到了地上。看着支离破碎的蝴蝶标本,阿黛儿伤心欲绝。母亲内疚地说:“别哭了,都是妈不好,要不然我到学校去跟你们老师解释一下。”“不!”阿黛儿大声地吼叫着,一把推开了母亲,狂奔而去。不知道为什么,阿黛儿居然一个人跑到了学校的教室里,傍晚的学校冷冷清清的,在课桌的抽屉里,阿黛儿突然发现了一只漂亮的蝴蝶躺在那里,这是真的吗?她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用力地揉着,是的,是一只漂亮的蝴蝶标本。阿黛儿想,这大概是上帝送给我的吧。阿黛儿欣喜若狂,一路小跑着回到了家里。

      ⑦夜里,阿黛儿把这只蝴蝶放在台灯下仔细地看着,它可真漂亮呀,比自己以前做的那只毫不逊色,淡蓝色的翅膀上若隐若现地缀着些黑色的斑纹。美中不足的是,那只蝴蝶的触角好像断过,是后来人工接起来的。

      ⑧第二天,阿黛儿忐忑不安地带着这只蝴蝶标本向学校走去。上课铃一响,格雷特就来了,他满脸笑容地对大家说:“今天,老师就来好好看看你们的蝴蝶标本。”阿黛儿的心里“突突”直跳。接着老师又说:“今天我们的考试内容不仅看谁做的蝴蝶标本漂亮,更要大家讲出自己制作的过程,看谁对这个技能掌握得好。”此言一出,阿黛儿深深地舒了一口气。

      ⑨“阿黛儿,请你先来说说。”格雷特第一个请她。阿黛儿只好红着脸走上了讲台,把手里的蝴蝶标本递给老师,然后结结巴巴地把自己制作标本的过程讲出来。在讲述的时候,格雷特一直微笑地看着阿黛儿。说到最后,阿黛儿鼓足勇气对同学们说:“其实,这只蝴蝶标本并不是……”正在这时,格雷特突然打断了阿黛儿的话,抢着说道:“并不是很完美吗?哦,是的,阿黛儿和我当初做的标本一样,把蝴蝶的触角给弄断了,看来这个步骤对大家来说都是个重点要掌握的地方哟!好了,从阿黛儿的标本制作过程中我们已经完全可以知道,阿黛儿已经全部掌握了制作蝴蝶标本的方法,我给她的测试成绩是100分”。说完,老师把标本递给了阿黛儿。台下一下子响起了热烈的掌声,阿黛儿的嘴角尝到了咸咸的泪水滋味。

      ⑩下课后,阿黛儿找到老师办公室,想把这只珍贵的蝴蝶标本还给格雷特,因为她明白了那只蝴蝶标本的真相。没想到,阿黛儿的话还没说出口,格雷特就笑着对阿黛儿说:“阿黛儿,你母亲已经打电话把你做蝴蝶标本的事情都对我说了,你什么也不用说了,这只蝴蝶标本就是老师送给你的礼物,希望你能明白,这个世界上没有人能看不起你,除了你自己。”

      ⑪格雷特也许不会想到,他的这句话改变了阿黛儿一生。因为就是从那天起,阿黛儿的自卑感已经一扫而尽,并且她真的开始相信,没有人会因为自己父亲的去世而轻视她,除了她自己。

      ⑫一转眼,10年过去了。如今的阿黛儿已经成为一名美国密歇根大学的研究生。 然而不论岁月如何变迁,13岁那年,那只珍贵的蝴蝶,将永远地在阿黛儿的生命中飞舞。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害怕回乡

       ①回乡不是回家。

       ②回家是亲切的。记得母亲在世时,回家是那样温馨,是那样顺理成章。一踏上故土远远望见屋顶上的炊烟,望见炊烟下的竹篱后,有慈母倚门而望。

       ③未进门,早有乡邻,用真诚而纯朴的目光迎候你:“哇,回家来看母亲了。”

       ④匆匆推开柴门,扑进母亲怀里,一卸世路风尘的艰辛。

       ⑤母亲去世后,家就变得缥缈了。但那是我的根,那里有陶冶过我的乡情乡音。在那里,我懂得蒲公英是怎么飞的,蚱蜢是怎么跳的,画眉鸟是怎么唱的,它们都在呼唤我回归。

       ⑥回归是必然的,只是先人已渺,旧居不存,算不了回家,就算回乡吧。但回乡的路是艰难的。

       ⑦当我踏上那弯曲的乡路时,山还是那座山,村还是那个村。乡邻依旧友好,迎候你的目光,也依旧真挚。但话语里有了陌生:“啊,回来看看?”

       ⑧是的,回来看看,看什么呢?流水依旧白,青山依旧青。但自己的目光已不知往哪看,脚步不知往哪儿挪了。

       ⑨“到乡翻似烂柯人”,一颗系念故乡的心,顿时被悬起来了。因为随着母亲的去世,没有了依恋的那扇柴门,也没有了那一缕炊烟。

       ⑩于是无可挽回地坠入了从前,黯然地走进童年的记忆,很悲壮地站到昨日已远、来日无多的路口,踟蹰复踟蹰。在乡邻目光的探询下,不得不对自己的人生之路、回乡之路进行一番审视和梳理了。

       ⑪故乡,是生命的根,在抚摩生命之树的根须时,如果没有结出丰厚的果实来回报,那么你可曾以自己树冠的绿荫,给故乡送来一丝一缕的清凉?你会想到自己没有做官,不是荣归故里,你不很富有,不是衣锦还乡。你也不是明星,不为故乡增色。也许,这并不重要,故乡无意苛求于你。只是你对脚下的这片生你养你的土地,可曾作过应有的付出?

       ⑫想到此,你会明白前人为什么会有“近乡情更怯”的感喟了。

       ⑬你会感喟自己是一只小鸟,在山外的天空里飞了一圈;感喟自己是一条鱼,在人生的江河里漫游了一圈,如今日暮乡关,想到故乡厚实的土地,能歇你坎坷乡愁的奔波,能抚慰你疲惫至极的心灵。于是你回乡,因为你是从这里赤条条地来到世上,也是从这里背起行囊,携着故乡的期待,开始世路风尘的跋涉。而今倦游知还,鸟归林,鱼归渊,回到了生命的源头,你不得不回望一下自己的漫漫长途,也不得不反躬自问:你留在山外世界的行踪足迹是否歪斜?你是否行所当行,止所当止?你坐食的一饭一粥,是否取之有理有节?而对依旧贫瘠的土地,你是否无愧于心,无愧于乡呢?

       ⑭所以回乡,不止是回到往昔,回到记忆,而是回到生活的始发站,去审读自己的生命行程。

       ⑮回家,也许你会生出丝丝愧疚,但会因亲情的抚慰而释然。

       ⑯回乡,面对养育你的土地,你想到故乡的厚恩,未有寸功回报,你会怵然而惊。

       ⑰所以,我害怕回乡。

阅读《绿茵场上的非主流》回答小题:

    ①他出生在意大利的富豪家庭,父亲是钢铁大亨,其家族企业涉足50多个国家。在很多人眼里,他这辈子只要守住家业即可,根本不需要什么奋斗。然而,当他接触足球后,突然觉得,跟绿茵场相比,钢铁经营之类的事情简直索然无味。从此,他的梦想是成为职业球员。父亲骂他没出息,说:“我可以买下一家足球俱乐部给你经营。”他却说:“如果我整天躺在你的钱上睡觉才是没出息。”他不顾父亲的强烈反对,毅然走上足球之路。

    ②在意大利足坛,防守的理念根深蒂固,无论教练还是球员,都不敢越战术纪律的雷池一步;防守能力出众的球员,尤其容易出人头地。而他,天生就流淌着进攻的血液,更热衷于在球场上穿针引线,随时给对手致命一击。因为他的足球思想违背了主流理念,导致他一度被排挤而成为边缘人物。

    ③不得志的他,被租借到小球会布雷西亚。在这里,他遇到了生命中的贵人——罗伯特•巴乔。在巴乔的指点下,他迅速成熟,并开始走向辉煌。

    ④2001年,他加入AC米兰队,主教练安切洛蒂独具慧眼,认为他的另类踢法正是意大利足坛的稀缺品种,决定对他委以重任。在实战中,他逐步成为球队的“大脑”,确立了领袖地位,为AC米兰摘取无数荣誉,并于2006年率领意大利队赢得了阔别24年的世界冠军。2012年6月,欧洲杯烽火重燃,意大利对抗世界霸主西班牙,又是他精准如导弹的传球 , 令意大利先拔头筹。赛后,西班牙媒体评价他为“绿茵场上的达·芬奇”。

    ⑤他就是皮尔洛,国际足坛巨星。在他的商业家族里,他是非主流的;在他的足球王国里,他也是非主流的。他用另类的方式诠释着成功:靠自己,做自己,在自己热爱的领域里做到最好,才能实现自己最大的人生价值。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飘逝的风筝

徐国平

    三月的暖风一吹,鹞爷就一大早儿拿起那只风筝,迈出了家门。

    那是一只“年年有余”的风筝。鹞爷有个习惯,扎风筝从不重复,每年都要出新一个花样。若在过去,扎糊这种风筝,再简单不过,用不了一天工夫。如今却不行了,整整折腾了半月。不是技不如前,是自己老了,两眼发花,双手也发抖。

    此刻,整个村庄像被掏空了身子一样,甚至连声犬吠鸡鸣都听不到。鹞爷一边走着,一边四下观望着。若在以往,身后总会尾随着一群欢天喜地的孩子,一个个抢夺着他手中的风筝。

    唉,娃们一个个都去哪儿了?鹞爷心里猜想着,整个人就显得失魂落魄,无精打采。是啊,一个人放风筝,还有啥意思啊?

    一路上,那些残墙断壁、破砖瓦砾、树林和那些废弃的打麦场,被风吹过,尘土飞扬,凌乱不堪。两台从早到晚狂叫不止的挖掘机,正一口口地蚕食着那一排排早已空无一人的院落。鹞爷瞧着心痛,就像被抽筋剥皮一般难受。很快,自家那三间旧屋也难逃一劫了,只是满屋子的风筝,又将栖身何处?

    鹞爷忧心忡忡,步履沉缓,一直走出村外,老半天也没碰上一个人,甚至连一只鸡和狗都没撞见。只有一些像是找不着窝栖落的麻雀,唧唧喳喳在他四周焦躁不安地飞过。

    村外的那大片麦地,整整荒废了一个冬天,听说要建飞机场。倒是一些不敢寂寞的春草早早破土,钻出一棵棵嫩芽。鹞爷站在地头,先舒展开双臂,又抻了一下脖颈。沉重了一个冬天的身子,都有些迈不动脚步了。

    这时,一阵春风拂来,那只风筝有些急不可待地拽紧了他的手。鹞爷浑身上下顿然觉得轻飘飘的,如同要离开地面飞起来一样。

    若在过去,鹞爷早就手脚利落地将风筝放飞起来,心也随着风筝,飞到天上去了。如今,鹞爷却攥紧风筝,迟迟不肯撒手。

    鹞爷又想到过去。他自幼就跟师傅扎风筝。这辈子,连他自己也数不清扎了多少只风筝。每只风筝经过他的手,都活灵活现。一到阳春,方圆百里的天空,都会飘曳着他扎的风筝,千姿百态,五花八门。那些走在归途上的人老远瞅着,就觉得离家近了,浑身的疲惫便飞到九霄云外。

    后来,鹞爷成了民间艺人,还上过电视报纸,甚至大洋彼岸的一些老外都来参观他的手艺。只是,他手艺慢慢失传了,现在的年轻人谁还学这些费事的玩意。而且,大都跑到城里,一走就像断了线的风筝,心也收不回来了。

    最初,儿子大龙还跟他学扎风筝。可刚刚学了个皮毛,便被一帮记者吹捧成风筝世家的传人。大龙心高气燥,觉得小村子施展不开,跑到城里开了一家风筝作坊。好几次,大龙苦口婆心劝他也搬到城里去赚大钱,鹞爷却一口回绝了,他知道儿子无非让他去做招牌,糊弄人。

    唉,不想这么多了,趁着天暖风轻,还是放风筝吧。

    很快,天上飞起一只风筝。风儿似乎有些飘忽不定,那只风筝像只失群的孤雁,在空中东一头西一头地上下乱窜。鹞爷仰着脖梗,望着蔚蓝的天空,正专心致志地操弄着风筝,突然,一声嫩生生的童音传来,老爷爷,放风筝好玩吗?

    鹞爷低头一看,不知何时,身边多了一个男孩,正一脸好奇地望着他。终见有人陪了,鹞爷的心情豁然开朗起来。他连忙将手中的风筝线递给男孩,有些蛊惑地说:“你玩一下,就知道了。”

    男孩怯生生地接过风筝线,有些不知所措。鹞爷在一旁吆喝着,拽紧线,快跑起来啊!

    男孩立马牵着那只风筝在麦地里奔跑起来,风筝越飞越高。鹞爷远远地望着,眼前一会儿闪过儿子的影子,一会儿又闪过孙子的影子。

    突然,男孩像是被脚下的什么东西给绊倒了,风筝线随之撒手松开。男孩爬起来,紧追了几步,却没有拽住随风筝渐渐升起的风筝线,只好哭着跑回鹞爷跟前。鹞爷没有责备,一脸温和地劝慰着男孩,没关系,风筝早晚要飞走的。

    男孩用手抹了一下眼角的泪,问,风筝还能飞回来吗?鹞爷望着那只风筝摇了摇头,没有吱声。

    男孩撅着小嘴,有些难过。许久,鹞爷才开口问男孩,你家在哪里,怎么一个人跑出来了?男孩晃了晃脑壳说,他的家在很远的城里,学校放假,父亲开车带他回来寻根祭祖的。说着,男孩伸手指了指麦地远处。果真,有一辆轿车,停在一块老坟地前,几个人正在里面烧香焚纸。

    鹞爷心一动,随口问,告诉爷爷,根是啥?

    男孩一脸迷茫,摇头不知。

    鹞爷就仰头指了指天上的风筝说,根是啥?根就是你手中的那根风筝线,人就是天上的风筝。有根线扯着还能落回来,如果那根线断了,就四处漂泊,永远也飞不回来了。

    男孩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

    此刻,就见那只摆脱了束缚的风筝有些飘摇不定地朝下沉落了一会儿,最后猛然折了一个方向,有些留恋地渐渐飞高了,飞远了,最终淡出了鹞爷的视线。

(选自《时代文学》2017年第11期,有删改)

【活动四: 散文阅读——登高的历史文化】

消逝的地平线

——纪念古代重阳节“登高”

王开岭

①有天,忽然意识到,古人比今人多一股冲动: 逢高即上,遇巍则攀。

②奇峰巨顶不必说,即便丘峦高阁,也少有无视者,总要上去站一站,临风凭栏,意气一番,感慨几许。

③所以,凡山亭江楼,词赋楹句总是爆满。古代好辞章,尤其时空激荡的豪迈与峭拔之文,多与“登高”有关。王勃《滕王阁序》、陈子昂《登幽州台歌》、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杜甫《望岳》、崔颢《登黄鹤楼》、范仲淹《岳阳楼记》、岳飞《满江红》皆为“高高在上”所得。

④在古人那儿,登高眺远,既是抒怀酬志的精神仪式,又是放牧视野、孜求彻悟的心智功课。高,带来大势大象,带来疏旷与飘逸、不羁与宏放,带来生命时空的全景式阅读。视野对心境的营造、地理对情思的熏染,使得“往高处走”有了强烈的召唤力,成了风靡千年的诱惑,于诗家墨客更是一味精神致幻药。

⑤然而,“登高”并非文人独嗜,百姓亦胸有丘壑,尤其在九九重阳,更是乐此不疲。

⑥我始终认为,登高节是中国先民一个最浪漫、最诗意的节日。

⑦秋高气爽,丹桂飘香,心旷神怡,菊色爆涨……值此良辰,若不去登高望远、游目骋怀,实在辜负天地、有愧人生。从“登高”意义上说,这几乎是个绝版的节日。今人仅视为“敬老节”,无疑让它的美折损大半,伤了筋,动了骨。

⑧登高节、重阳节、茱萸节、菊花节,乃一回事,但我尤喜“登高”之名。

⑨九九习俗源于战国,古人将天地归于阴阳,阴即黑暗、沉寂,阳即光明、活力,奇数谓阳,偶数谓阴;九乃阳数之首,九月初九,双阳相叠,故称重阳。加上“九”“久”谐音,重阳从一开始便是欢愉之词。

⑩后来,重阳节又繁殖出了一串新义:除凶秽,招吉祥; 延年益寿,祈福求安。仪式也愈加丰富:饮菊花酒、贴菊叶窗、佩茱萸草、吃重阳糕、祭先祖、送寒衣……但有个核心不变: 登高。

⑪登高,除赏秋,亦有惜时别离之意。九九乃秋之尾,尔后草木凋零,虫声偃息,万象复苏要等来年了。此时登高,将谢幕前的风景尽收眼底,将天地之思默诵于心,颇有依依不舍和立此存念的意思。故有人称九月登高为“辞青”,与三月“踏青”呼应。这种对时令的感情,除去膜拜的元素,很像爱情或友谊。

⑫眼前的欢聚与热闹,会让很多人思念远客和往事,追忆昔日的葱茏年华。当然,对老百姓未说,寻欢仍是兹日最大主题。

收毕,仓廪实,人心悦,少不了邀友约醉,醍醐一场。唐人孙思邈在《千金方月令》中道:“重阳日,必以糕酒登高远眺,为时宴之游赏,以畅秋志。酒必采茱萸甘菊以泛之,即醉而归。”

⑭辞秋,注定是一次丰盛的饯行。

⑮登高的去处,一般是山、塔、楼,所以,在一座古城,大凡能将风景揽入怀中的高处,几朝下来皆成为名胜。对古人来说,若城内或近郊无高处,是非常败兴、非常严重的事。

⑯有年去福州,夜宿于山宾馆,被告知旁边即有著名的于山和白塔,心中甚喜,顿觉夜色阑珊、地气充沛,睡得特香。翌日拉开窗帘,大吃一惊,那传说中的于山不过一座土丘,连塔算上,高度也不及对面的一栋楼。

⑰千余年来,福州的地标是“三山两塔”,你在城里任一角落,皆可望见这三加二的全景图。历代画家绘福州,只要择五点之一摆画案,出来的全是鸟瞰图。现在,福州人该去哪里登高呢?

⑱从前人的心目中是有“高”的,尊高、尚高、仰高,“高”对其人生步履和精神移动有股天然的吸引力。先人所涉足者,多为在野之高、山水之高、天赐之高,先人不仅慕之趋之,还忠实地护高、养高,对身边的高物,不敢随便削弱或降低它,不敢做有损它尊严与荣誉的事。

⑲还有一点,即先人自然之子的乘性。在对时季的敏感、对光阴的惜怜、与自然对话的天赋及能力上,今人皆比先辈逊色得多。我们不仅迟钝,而且寡情。把重阳节改成敬老节,是文明的粗暴,是生存美学的大损失。

当沥青覆盖了旷野,当城市沦为蔽日峡谷,当石阶变成电梯,当丘山被纷纷削平,当天然之巍被化作砖块水泥,世人眼中只剩下了“珠峰”……

㉑我们的刻度变了,视觉和灵魂的刻度都变了; 我们所用的尺码,和欲望一样,肥大而粗陋; 我们睥睨天下,肆意规划任何想要的海拔,结果,人造的高遮挡了我们的视线,缩小了我们的视野,我们丧失了远方的地平线。小时候,老师解释“地平线”,我马上就懂,那是日出日落的地方,那是“远方”的代名词。今天,城市的小朋友谁见过地平线?

㉒在心里,我向古代那些平平仄仄、不起眼的“高”致敬,向那漫山遍野赤裸裸的笑声致敬,向那消逝的远方的地平线致敬。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