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一课一练5.七律·长征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以雪充饥最香甜

    天下着鹅毛雪,四面的山都盖上了厚厚的白雪,山间的羊肠小道被雪埋没了。一支部队在雪地中艰苦地行进着。他们是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是奉党中央的命令到浙江南部去建立抗日根据地的。

    队伍中,一位右手裹着绷带的首长不时地鼓动着战士:“战鼓冬冬,红旗飘飘,红军战士真英雄……”

    他就是军政委刘英同志。他的右手在战斗中负了伤,由于没有药品治疗,伤口已经脓了,胳膊又红又肿。高烧使刘英同志的嘴唇也枯焦了。同志们都劝他上担架,可他说什么也要跟着大伙一起走路,一起吃野菜草根。

    部队已经在雪地上走了三天了,雪海茫茫,连野菜草根都难找。寒冷和饥饿在考验着红军战士。刘英同志一边走   一边问战士   你们说   世界什么东西最甜   什么东西最香   大家纷纷说   白糖最甜   米饭最香  有的边说边咂着嘴,好象香喷喷的大米饭就摆在眼前似的。刘英同志却说:“为革命事业,以雪充饥也感到最甜最香,你们说是吗?”说完,就顺手抓起一把雪,津津有味地吞咽起来。

    看着负伤的首长这样坚定,这样乐观,战士们也不怕寒冷和饥饿了。

(1)、给短文中没有标点的地方加上标点。
(2)、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

茫茫:

津津有味:

(3)、写出下列词语反义词。

寒冷──      坚定──

(4)、读了这篇短文,你感受到什么?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信念

    罗杰·罗尔斯是纽约历史上第一位黑人州长,他出生在纽约声名狼藉的大沙头贫民窟。在这儿出生的孩子,长大以后很少有机会能获得体面的职业。然而,罗杰·罗尔斯是个例外,他不仅考入了大学,而且成了州长。在他就职的记者招待会上,罗尔斯对自己的奋斗史只字不提,只说了一个非常陌生的名字——皮尔·保罗。后来人们才知道,皮尔·保罗是他小学的一位校长。

    1961年,皮尔·保罗被聘为诺必塔小学的董事兼校长。当时正值美国嬉皮士流行的时代。他走进大沙头诺必塔小学的时候,发现这儿的穷孩子无所事事,他们旷课、斗殴,甚至砸乱教室的黑板。当罗尔斯从窗台上跳下,伸着小手走上讲台,皮尔·保罗说:“我一看你修长的小拇指就知道,将来你是纽约州州长。”当时,罗尔斯大吃一惊,因为长这么大,只是他奶奶让他振奋过一次,说他可以成为5吨重的小船的船长。这一次皮尔·保罗先生竟说他可以成为纽约州州长,真是出乎他的意料。他记下了这句话,并且相信了它。从那天起,纽约州州长就像一面旗帜。他的衣服不再沾满泥土,他说话时也不再夹杂污言秽语,他开始挺直腰杆走路,他成了班主席。在以后的40年间,他没有一天不按州长的身份要求自己。51岁那年,他真的成了州长。

    在他的就职演说中,有这么一段话,他说:“在这个世界上,信念这种东西任何人都可以免费获得,所以成功者最初都是从一个小小的信念开始的。”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渴望读书的“大眼睛”

    ①十几年前,一位年轻的摄影爱好者深入大别山地区采访“希望工程”。在安徽省金寨县,他遇到了一群每天跋涉30里路求学的孩子,在众多孩子中间发现了一双闪亮的大眼睛。这个大眼睛的小女孩年龄最小,最叫他担心,因为她上学走的是蜿蜒的山路,其中一段还在一座大水库上面。可是,这个大眼睛的小姑娘十分坚强,不管刮风下雨,她总是按时到校。这位记者十分感动,一天早晨,他随着这个孩子走进教室,拍下了《我要读书》这张极具感染力的照片。从此,照片中那双渴望读书的“大眼睛”打动了无数的热心人,也在小朋友的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②你看,这双大眼睛,是那样明亮,那样专注。它注视着前方,生怕漏掉老师在黑板上写的每一个字,生怕漏掉老师讲的每一句话……

    ③你看,这双大眼睛,闪烁着渴望,充满着忧郁。虽然清晨教室光线并不明亮,虽然她上学前连梳头洗脸的时间也没有,可是就连这样的学习机会她也担心会失去……

    ④这双大眼睛,好像在看着你,看着我,向我们讲述着成千上万濒临失学的儿童的故事。

    ⑤这双大眼睛,好像在看着大人,看着孩子,看着所有人,从心灵深处唤起人们的同情和关心。

⑥这幅照片发表后,“大眼睛”很快成为“希望工程”的形象标志。这双忧郁而充满渴望的大眼睛激起了海内外千百万人的爱心,无数援助之手伸向了渴望求学的孩子们。无数同龄的孩子也自愿向贫困地区的孩子捐献文具图书,把省下来的零花钱积攒起来援助小伙伴。在社会各界的努力下,“希望工程”开展十年后共收到捐款17.82亿元人民币。220.9万因贫困而失学的儿童重返校园,贫困地区崛起了7549所希望小学。因此,“希望工程”被公认为是20世纪90年代中国人为改变教育落后面貌所付出爱心的一块丰碑。

    ⑦直到今天,那双渴望读书的大眼睛还在注视着人们,召唤着更多的人投入到“希望工程”当中,激励着千百万孩子更加努力学习。

课外阅读。

父亲的画面(节选)

刘墉

    人生的旅途上,父亲只陪我度过最初的九年,但在我幼小的记忆中,却留下了非常深刻的画面,清晰到即使在三十二年后的今天,父亲的音容仍仿佛在眼前。

    最早最早,甚至可能是两三岁的记忆中,父亲是我的溜滑梯。每天下班才进门,父亲就伸直双腿,让我一遍又一遍地爬上膝头,再顺着他的腿溜到地下。母亲常怨父亲宠坏了我,没有一条西装裤不被磨得起毛。

    当然,父亲也是我枕边故事的述说者,只是我从来不曾听过完整的故事。一方面因为我总是很快地入梦,一方面由于他的故事都是从随手看过的武侠小说里摘出的片段。也正因此,在我的童年记忆中,“踏雪无痕”和“浪里白条”,比白雪公主的印象更深刻。

    父亲不擅画,但是很会写字,他常说些“指实掌虚’’、“眼观鼻,鼻观心”之类的话,还买了成沓的描红簿(bó  bù)子,把着我的小手,一笔一笔地描。直到他逝世之后,有好长一段时间,每当我练毛笔字,都觉得父亲的身影,站在我的身后……

    父亲五十一岁过世,头上连一根白发都没有。他的照片至今仍挂在母亲的床头。八十二岁的老母常仰着脸,盯着他的照片说:“怎么愈看愈不对劲儿!那么年轻,不像丈夫,倒像儿子了!“然后总是转过身来对我说:“要不是你爸爸早死,只怕你也成不了气候 , 不知被宠成了什么样子!”

    是的,在我的记忆中,不曾听过父亲的半句斥责,也从未见过他不悦的表情。尤其记得有一次蚊子叮他,父亲明明发现了,却一直等到蚊子吸足了血,才打。

    母亲说:“看到了还不打?哪儿有这样的人?”

    “等它吸饱了,飞不动了,才打得到。”父亲笑着说,“打到了,它才不会再去叮我儿子!”

    三十二年了,直到今天,每当我被蚊子叮到,总会想到我那慈祥的父亲,听到“啪”的一声,清晰地看见他手臂有被打死的蚊子和殷(yīn  yān)红的血迹……

课外阅读。

春天的心

    眉眼鹅黄的柳枝轻_______(佛    拂),春色就仿_______(佛    拂)水波一样荡漾开去,春意一天天浓起来。

    早晨,我骑自行车去学校听课。进入校门,一个核马尾_______(辨    辨)的女孩儿迅速跑到我面前,敬个队礼,说:“老师,我帮您推车吧!”话音刚落,她微凉的左手已触到我的左手,落在车把上。我松开扶住车把的手,女孩儿推着车快步走向不远处的车_______(蓬   棚)。她将车摆放好,上了锁,又转身跑向我。我接住女孩儿递过来的钥匙,心底开出一朵温暖的花儿。

    我去一年级教室听课,坐在最后一排课桌边。做记录时,我占用了右边课桌的一角,这一角的主人是个小男孩儿。他尽量将书本往左挪,给我腾出稍宽些的桌面。老师指名让一个同学读课文,我想看一眼男孩儿的书。我扭着头,目光落到他打开的书上寻字句。男孩儿知晓了我的意思,将课本推到我眼底,左手按着打开的书页,右手食指牵引着我的目光,随着同学读出的字句轻轻移动。我怜爱地注视他,小小的身子穿着深蓝的校服,明亮的眼睛专注地看着书页上的文字。或许,下课后,这个小男孩淹没在穿深蓝校服的欢乐溪流里,我便再也_______(辨    辩)认不出。然而这份童真的善意,会如一朵纯洁的白玉兰,水远飘曳在春天麦田的记忆里。

    中午回家,我站在窗内向外望。麦田_______(蓬    棚)勃的新绿,像正在涨潮的海水,绿波在阳光下欢乐地涌动。麦田边的村子里,杨树枝在风中起舞,枝上有鸟在唱,在跳。谁家的院子里,桃花正芳菲。

桃花树下,一对垂暮的老人,又一次耐过寒冬,满怀希望地坐到阳光里。老爷爷拿着一把刷子,刷他的旧三轮车。新漆是鲜绿的,是春天希望的底色。老奶奶背对太阳,微笑地望着老爷爷。这一草,让人联想起“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媼”。用不了几天,老爷爷就会慢悠悠地骑上三轮,载着老奶奶,去外面看花吧?

    多美的春天何□桃红柳绿间□更有着一颗颗春天的心□让我们感受到善良□温暖□希望□怀一颗春天的心□便永远有鸟语花香的人间四月天吧□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