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卷
题型:单选题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部编版九上语文第三单元A学习区 第13课 诗词三首
画堂春·寄子由①
【宋】苏轼
柳花飞处麦摇波。晚湖②净鉴新磨。小舟飞棹去如梭。齐唱采菱歌。
平野水云溶漾,小楼风日晴和。济南何在暮云多。归去奈愁何。
【注释】①这首词语《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写于同一年,此时作者在密州,其弟在济南。②“湖”指柳湖,在今淮阳,苏轼兄弟俩曾在此泛舟。
《画堂春》中的“归去奈愁何”与《水调歌头》中的“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都有“归去”一词,它们所蕴含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涣。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菩萨蛮 书江西造口壁①
辛弃疾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②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注释】①南宋高宗建炎三年,金兵分两路南侵,其中一路追隆祐太后,直至江西赣州造口,民众深受金兵之害。四十多年后,任职赣州的辛弃疾有感于此,在造口墙上写了这首词。②行人:指因金兵南侵而逃难的人。
晚霞
闻捷
夕阳在蔚蓝的天空,
抹下了五光十色;
微风与牧人们耳语:
你看它变幻无穷。
那、那一溜金黄的——
该不是负重的骆驼队,
摇着悦耳的铜铃,
在起伏的沙梁上缓行;
那、那一团火红的——
该不是奋鬃长鸣的骏马,
忽地腾空跃起,
想跃过那积雪的山峰;
那、那一片雪白的——
该不是驯良的羊群,
相互挨挤着又追逐着,
嬉游在牧草肥美的湖滨;
那、那一块绛紫的——
该不是肥胖的乳牛,
吊着两大袋奶子
摇头摆尾地走进新圈棚。
草原上的牧人哟!
爱恋这七月的黄昏,
你听!是谁弹起三弦琴,
歌唱晚霞洞悉牧人的心……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