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文言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困难

山西省临汾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王劢,字公济,通之弟也。美风仪,博涉书史,恬然清简,未尝以利欲干怀。梁世为国子《周易》生,射策举高第,除秘书郎、太子舍人、宣惠武陵王主簿、轻车河东王功曹史。王出镇京口,劢将随之藩,范阳张缵时典选举,劢造缵言别,缵嘉其风采,乃曰:“王生才地,岂可游外府乎?”奏为太子洗马。出为南徐州别驾从事史。大同末,梁武帝谒园陵,道出朱方,劢随例迎候,敕劢令从辇侧,所经山川,莫不顾问,劢随事应对,咸有故实。又从登北顾楼,赋诗,辞义清典,帝甚嘉之。时河东王为广州刺史,乃以劢为冠军河东王长史、南海太守。王至岭南多所侵掠因惧罪称疾委州还朝劢行广州府事越中饶沃前后守宰例多贪纵劢独以清白著闻入为给事黄门侍郎。侯景之乱,西奔江陵,元帝承制以为太子中庶子,掌相府管记。出为宁远将军、晋陵太守。时兵饥之后,郡中凋弊,劢为政清简,吏民便安之。及西魏寇江陵,元帝征湘州刺史萧循入援,以劢监湘州。江陵陷,敬帝承制以为中书令。高祖为司空,以劢兼司空长史。高祖为丞相,劢兼丞相长史,侍中、中书令并如故。时吴中遭乱,民多乏绝,乃以劢监吴兴郡。天嘉元年,征为侍中、都官尚书,未拜,复为中书令。迁太子詹事,行东宫事,侍中并如故。废帝即位,加散骑常侍。时东境大水,百姓饥馑,以劢为仁武将军、晋陵太守。在郡甚有威惠,郡人表请立碑,颂劢政绩,诏许之。征为中书监,重授尚书右仆射,领右军将军。四年五月卒,时年六十七。赠侍中、中书监,谥曰温。

(节选自《陈书·王劢传》)

(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王至岭南/多所侵掠/因惧罪/称疾委州还朝/劢行广州府事/越中饶沃/前后守宰例多贪纵/劢独以清白著闻/ B、王至岭南/多所侵掠/因惧罪称疾/委州还朝/劢行广州府/事越中饶沃/前后守宰例多贪纵/劢独以清白著闻/ C、王至岭南/多所侵掠/因惧罪称疾/委州还朝/劢行广州府事/越中饶沃/前后守宰例多贪纵/劢独以清白著闻/ D、王至岭南/多所侵掠/因惧罪/称疾委州还朝/劢行广州府/事越中饶沃/前后守宰例多贪纵/劢独以清白著闻/
(2)、下列对文中加下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国子,是公卿大夫的子弟,在文中指国子学——中国封建时代的教育管理机关。 B、《周易》又称《易经》,相传系周文王姬昌所作,被道家奉为学门圣典,六经之首。 C、射策,主试者提出问题,书之于策,覆置案头,受试人拈取其一为“射”,按题作答。 D、长史,职官名,多为幕僚性质的官员,亦称为别驾,相当于现在的秘书长或幕僚长。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劢仪表堂堂,气质非凡。他相貌出众,风度翩翩,在追随河东王出镇京口前,去拜访张缵,因容貌俊美受到对方的夸奖赞许,后被委以重任。 B、王劢博览群书,知识渊博。他广泛涉猎诗书典籍,策试成绩优异;后陪同梁武帝朝拜帝王陵,随行应答都有典故事实可考;赋诗则文质兼美,高洁典雅。 C、王劢不贪财物,为官清廉。即使任职富饶之地,也清白自守。担任晋陵太守时,郡中人上表请求为王劢树碑,颂扬他的政绩,皇帝下诏同意此事。 D、王劢政绩卓著,颇有声誉。他多次临危受命,在兵乱之后或水灾时任职地方,拯救百姓于危难;无论在梁朝还是在陈,都深受皇帝的信任和百姓们的爱戴。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美风仪,博涉书史,恬然清简,未尝以利欲干怀。

②及西魏寇江陵,元帝征湘州刺史萧循入援,以劢监湘州。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吕余庆,幽州安次人,本名胤,犯太祖偏讳 , 因以字行。祖兖,横海军节度判官。父琦,晋兵部侍郎。余庆以荫补千牛备身,历开封府参军,迁户曹掾。晋少帝弟重睿领忠武军节度,以余庆为推官。仕汉历周迁濮州录事参军太祖领同州节制闻余庆有材奏为从事世宗问曰得非尝为濮州纠曹者乎即以为定国军掌书记。世宗尝镇澶渊,濮为属郡,故知其为人也。
    太祖历滑、许、宋三镇,余庆并为宾佐。及即位,自宋、亳观察判官召拜给事中,充端明殿学士。清泰中,琦亦居是职,官秩皆同,时人荣之。未几,知开封府。太祖征潞及扬,并领上都副留守。建隆三年,迁户部侍郎。丁母忧。荆湖平,出知潭州,改襄州,迁兵部侍郎、知江陵府。召还,以本官参知政事。
    蜀平,命知成都府。时盗贼四起,军士恃功骄恣,大将王全斌等不能戢下。一日,药市始集,街吏驰报有军校被酒持刃夺贾人物。余庆立捕斩之以徇,军中畏伏,民用按堵。就加吏部侍郎。归朝,兼剑南、荆南等道都提举、三司水陆发运等使。开宝六年,与宰相更知政事印,旋以疾上表求解机务,拜尚书左丞。九年,卒,年五十。赠镇南军节度
    余庆重厚简易,自太祖继领藩镇,余庆为元僚。及受禅 , 赵普、李处耘皆先进用,余庆恬不为意。未几,处耘黜守淄州,余庆自江陵还,太祖委曲问处耘事,余庆以理辨释,上以为实,遂命参知政事。会赵普忤旨,左右争倾普,余庆独辨明之,太祖意稍解,时称其长者。至道中,以弟端为宰相,特诏赠侍中。(宋史,卷二百六十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书魏郑公传后

曾巩

    余观太宗常屈己以从群臣之议,而魏郑公之徒,喜遭其时,感知己之遇,事之大小,无不谏诤,虽其忠诚所自至,亦得君以然也。则思唐之所以治,太宗之所以称贤主,而前世之君不及者,渊源皆出于此也。能知其有此 , 以其书存也。及观郑公以谏诤事付史官,而太宗怒之,薄其恩礼,失终始之义,则未尝不反复嗟惜,,恨其不思,而益知郑公之贤焉。

    夫君之使臣与臣之事君者何?大公至正之道而已矣。大公至正之道非灭人言以掩己过取小亮以私其君此其不可者也又有甚不可者夫以谏诤为当掩是以谏诤为非美也则后世谁复当谏诤乎?况前代之君有纳谏之美,而后世不见,则非唯失一时之公,又将使后世之君,谓前代无谏诤之事,是其怠且忌矣。太宗末年,群下既知此意而不言,渐不知天下之得失,至于辽东之败,而始恨郑公不在世,未尝知其悔之萌芽出于此也。

    夫伊尹、周公何如人也?伊尹、周公之切谏其君者,其言至深,而其事至迫也。存之于书,未尝掩焉。至今称太甲、成王为贤君,而伊尹、周公为良相者,其书可见也。令当时削而弃之,成区区之小 , 则后世何所据依而谏,又何以知其贤且良欤?桀、纣、幽、厉、始皇之亡,则其臣之谏词无见焉。非其史之 , 乃天下不敢言而然也。则谏诤之无传,乃此数君之所以益暴其恶于后世而已矣

    或曰:“《春秋》之法,为尊、亲、贤者讳。与此戾也。”夫《春秋》之所以讳者,恶也,纳谏岂恶乎?“然则焚稿者非欤?”曰:焚稿者谁欤?非伊尹、周公为之也,近世取区区之小亮者为之耳,其事又未是也。何则?以焚其稿为掩君之过,而使后世传之,则是使后世不见稿之是非,而必其过常在于君,美常在于己也,岂爱其君之谓欤

    噫!以诚信持己而事其君,而不欺万世者,郑公也。

(选自《宋文鉴》,有删节)

【注】①亮:同“谅”,诚信。②必:断定。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汉骑追者数千人。项王自度不得脱,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

    乃分其骑以为四队,四向。汉军围之数重。项王谓其骑曰:“吾为公取彼一将。”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嗔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与其骑会为三处。汉军不知项王所在,乃分军为三,复围之。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乃谓其骑曰:“何如?”骑皆伏曰:“如大王言!”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檥①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余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②,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

【注释】①檥(yǐ倚):整船靠岸。②面之:跟项王面对面。吕马童原在后面追赶项王,项王回过头来看见他,二人才正面相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