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区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7月7日,港珠澳大桥海底隧道段的连接工作顺利完成,此举意味着这个被称为超级工程的跨海大桥主体工程全面实现贯通,年底具备通车条件。

    历时8年的港珠澳大桥被誉为桥梁界“珠峰”。从开工那一刻起,港珠澳大桥就在连续创造“世界之最”。这座跨海大桥,是继三峡工程、青藏铁路之后,我国又一重大基础设施项目,也是中国桥梁建筑史上技术最复杂、环保要求最高、建设标准最高的“超级工程”。

港珠澳大桥还拥有世界上最长的沉管海底隧道,长6.7公里,建设者们是在最深40米的海底将它们拼接成了一条海底巨龙。根据设计方案,大桥海底隧道由33节巨型沉管和1个合拢段最终接头组成,每节管道长180米,宽37.95米,高11.4米,单节重约8万吨,相当于一艘航空母舰的重量。这些沉管采用工厂法预先制成,为此,大桥建设者在外海荒岛建成了世界最大的沉管预制厂,并创下了浇筑百万方混凝土无一裂缝的世界奇迹。

(摘编自《港珠澳大桥主体工程实现贯通》,《央广网》2017年7月7日)

材料二:

    高铁是我国‘走出去’的闪亮名片,我认为桥渠建筑也可以作为我国‘走出去’的名片之一。”中铁大桥局集团武汉桥梁科学研究院院长田启贤说,无论是规模,还是技术水平,我国桥梁都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技术自信,让武汉建桥企业海外之路越走越宽。2014年底,“湖北造”大桥首次搬上欧洲大陆。中国企业在欧洲承建的第一个基建项目塞尔维亚泽蒙大桥主桥通车。2014年12月18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与塞尔维亚领导人共同出席大桥竣工仪式时,对中方施工人员说:“你们在欧洲打造了一张中国名片,一座中国地标!”

    武汉军团的成绩令人振奋,但擦亮“中国桥”这国名片,仍要追赶差距、奋力超越。

    “主要是理念规范上的差距。”中铁大桥局董事长刘自明认为,与世界桥梁强国相比,中国桥企在桥梁设计规范的制定和设计理论研究,耐久性研究等方面还存在一定差距,在不同标准、规则、理念的主动适应上也存在不足。“懂技术、会管理、晓商务、通语言的复合型海外人才稀缺,这制约着中国桥梁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刘自明说中外文化价值观差别大,如果对其他国家不同文化背景,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了解不够,易发生文化碰撞。

    中铁大桥局海外分公司黄少鹏认为,武汉乃至中国建桥企业走出去,差距是全产业竞争力不强,尤其是经融能力。他举例说,我国桥梁产业在国际竞争最大压力来自韩国公司,近几年世界著名的几座桥梁多来自韩国公司,这些韩国公司有诸如三星、现代等大财团的支持,全产业链竞争力强,敢接连法国万喜公司都不能接的项目。如何进一步做大湖北、中国的桥梁产业,这些都值得深入思考。

(摘编自《中国桥”,走向世界的“中国名片”》,《湖北日报》2016年1月18日)

材料三:图表1:2011—2017年我国公路桥梁里程增长(单位:单位米,%)

(数据来源:中国公路网)

材料四:

    在世界桥梁界,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世界桥梁建设,20世纪70年代以前看欧美,90年代看日本,21世纪看中国。

    “中国桥”为何如此之“牛”?创新精神与技术追求是屡创奇迹的法宝。近年来,世界上有难度、创纪录的桥梁,大部分由中国人建造。目前,中国已拥有千米级斜拉桥设计施工成套技术。跨海特大跨径钢箱梁悬索桥关键技术等多项尖端技术。凭借创新优势,目前世界最大(长)跨径悬索桥、斜拉桥、钢拱桥、跨海大桥的前10座,中国均占据半壁江山以上。

    恪守匠人精神也是中国桥梁获得世界认可的一大原因。一座赵州桥,在中国屹立了1400余年。如今,这种“赵州桥式”的工匠精神正被中国桥梁建造者所继承,并且洒遍世界。高160米的钢塔拼装工程,全塔57万多个螺旋和螺孔完美对接,拼装精度的误差达到1/2500,远远低于合同约定的1/1000……

(摘编自《遍布世界的“中国桥”牛在哪里?》,《人民日报海外版》2016年12月12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港珠澳大桥拥有世界上最长的沉管海底隧道,创下了百万方混泥土无一裂缝的世界奇迹,这些都让它成为桥梁界“珠峰”。 B、无论是规模还是技术水平,我国桥梁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但复合型海外人才稀缺仍然薄弱,制约着中国桥梁企业海外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C、武汉乃至中国建桥企业走出去,不是技术不如他国,主要是在经融能力竞争力,理念规范上还与他国存在差距。 D、近年来,世界上有难度、创纪录的桥梁,大部分由中国人建造,表明中国已经成为世界桥梁强国。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虽然世界桥梁界流传“世界桥梁建设21世纪看中国”,但与世界桥梁强国相比,中国桥企存在多方面不足,没有信心走出去。 B、2011年到2017年,中国公路桥梁里程逐年上升,同比增长变化较大,但增长保持在6%以上,说明我国公路桥梁建设发展良好。 C、目前世界最大(长)跨径悬索桥、斜拉桥、钢拱桥、跨海大桥的前10座,中国均占据半壁江山以上,体现出中国桥梁的创新优势。 D、高160米的钢塔拼装工程,全塔57个螺旋和螺孔完美对接,拼装精度误差仅1/2500,其中的重要原因是中国桥梁建造者继承了工匠精神。
(3)、擦亮“中国桥”这张“中国名片”,需要从哪些方面着手?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举一反三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移动支付,是指交易双方为了某种货物或者服务,使用移动终端设备为载体,通过移动通信网络实现的商业交易。近年来,我国移动支付领域快速发展,多元化的新兴支付工具方便了百姓生活,也进一步推动了实体经济发展。

《移动支付安全与实践》一书披露了一组数据——2017年,移动支付业务规模延续高增长态势,全年国内银行共处理移动支付业务375.52亿笔,金额为202.93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6.06%和28.80%;非银行支付机构共处理移动支付业务2392.62亿笔,金额为105.11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46.53%和106.06%。此外,市场主体积极打造移动支付生态圈,推动业务量加速向移动端迁移;NFC,HCE,生物识别等新技术与移动支付应用融合,继续提升了移动支付产品的适用性、安全性、便捷性。

《2017移动支付用户调研扌艮告》显示,2017年,98.1%的用户表示最常在生活类场景使用移动支付;其次为票务类,如购买电影票、演出票等,占比为80.6%;酒店、机票等商旅方面的支出排名第三,占比为68.9%;公共事业类缴费排名第四,占比为61.5%;通过移动支付在娱乐业务下载场景和投资理财场景进行支付的用户,分别占比为55.2%和40.2%。以上应用场景下的移动支付使用多数较2016年有显著提升。

(摘自《移动支付:在安全和效率之间找到更好平衡》,《金融时报》2018年6月7日)

材料二:

(数据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

(注:2017E指到2017年年底,其余同)

材料三:

从业务流程上来讲,我国的移动支付在实现过程中要包含至少四个当事方:用户、商家、发行方及收款方。相比于传统的付款方式而言,整个的交易过程完全是基于移动的网络来进行的。因此,对于移动支付来说,网络的提供商成为了主要的当事方,贯穿于整个的移动支付的过程中。发行方则是通过银行的账户为用户提供支付的能力,金融机构通常为主要的发行方;收款方则是依据具体的支付的平台不同而不同,可以是商家、第三方的移动支付的服务商等。

    由于移动支付结合了移动通信技术、互联网技术、电子商务技术、金融行业相关技术等,具有明显的跨行业的技术特点,因此目前行业发展处于起步阶段,尚未形成稳定的市场竞争环境。以支付宝、财付通为代表的拥有自有电商平台的在线支付企业在移动互联网的趋势下,逐步将在线支付的优势、产品形态以及用户平移至移动端,由于技术成熟且不需要改造终端,因此短期内即可产生联动效应,获取先发优势。但长期来看,移动互联网支付排他性较弱,支付企业还需更好结合线上与线下市场,不断创新商业模式。

(节选自《中国移动支付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

材料四:

    对于用户来说,移动支付的安全性的因素尤为重要,不安全的移动支付难以吸引用户加入。移动支付的安全水平与消费者的安全意识必须足够的匹配,移动支付必须采用交易级的安全的加密机制。交易级的安全加密必须是有效的和高标准的。也就是说,消费者只有感觉到足够的安全才会去使用移动支付,消费者需要清晰地看到支付结果从而避免变成欺诈的牺牲品。

    安全性的问题一直是用户非常关心的问题,用户是否使用移动支付,安全因素的考虑占到很大的比重。安全性问题现在不仅是实际操作中密码管理、通信安全的实际性安全,更是心理上的安全性顾虑。曾有调查显示,低于15%的人完全地相信移动支付,而65%的人对移动网络发送自己的银行信息十分的反感。可见移动支付要想成功,除了要解决实际的安全性问题,还要打消用户心理安全性顾虑的问题。

(来源同材料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想起苏州

胡跃先

    想起苏州就想起江南的烟雨红颜,江南的杏花春雨,江南的小花伞。苏州的婉约细腻大抵就在那一城一水,一花一叶了,是的,苏州的城是梦幻迷离的,天下园林在江南,江南园林在苏州,可见她的风姿绰约。拙政园的大气,留园的小巧玲珑都好似一幅幅醉人的写意画,那画上有桃红柳绿,有燕子来时月满西楼,也有吴山点点愁。那一扇扇古老的门楼里都是一个个散发着幽香的故事,那故事里有动人的歌谣和图画。

    想起苏州就想起唐伯虎,想起唐伯虎就想起他的桃花庵,想起桃花庵就想起他的《桃花庵歌》和《落花诗》。在月夜孤凄的夜晚,在红消香断的白天,吴门四才子和吴中四杰的唐伯虎踏歌而来——“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里桃花仙。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换酒钱。”这是唐伯虎的潇洒。

    “别人笑我忒风癫,我笑他人看不穿。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唐伯虎又是痴迷的——“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还来花下眠。半醉半醒日复日,花落花开年复年。”再看他的《落花诗》,我们就会有一个惊人的发现——“花落花开总属春,开时休羡落休嗔。好知青草骷髅冢,就是红楼掩面人。衰老形骸无昔日,凋零草木有荣时。和诗三十愁千万,肠断春风谁得知?”这是不是与曹雪芹的《葬花吟》有些相似呢?是的,简直与林黛玉一个口吻,一样的哀怜。再看林黛玉也是出生在苏州,也许就是拙政园或留园的大家闺秀,10岁以前她就在那里吟诗绘画做女红。那青砖黛瓦,绿树红墙,还有那一溪的桃花,成就了她一生的聪明,也注定了她的冰肌玉骨。她是一个美丽而才华横溢的女子,可惜寿年不终,早早地夭折了,带走的是红楼的遗恨,带不走的是苏州的雨,苏州的风,苏州的春花秋月,苏州的小桥流水。我们在记住黛玉的同时,也记住了苏州这座美丽的城市。是的,“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你难道不认为林黛玉的冰雪聪明和她的兰香蕙质不就是这座城市的代名词吗?

    黛玉姑娘手中的那把小花伞又传过了百年,那三月的雨仍是那样多情和柔软。我是二十年前去的,在苏州我看到了最美的风景,最美的女人。就在虎丘山下,我邂逅了秋香,她和唐伯虎款款而来,他们在雨中相遇,共用一把小花伞,深情一顾,情动千年。他们习字作诗,绘画绣花,不染尘埃,不求闻达,心无旁鹜,只在山林。虽然在我是梦的幻影,然而,我思故我在。我见到的游人,以及那一个个红男绿女难道不是秋香和唐伯虎吗?你看他们多么相爱,多么风流袅娜。

    苏州既是柔软的也是锋利的。

    两千多年前兵学大师孙武在这里操练兵马,威震三军。吴王的美人不听招呼,他挥刀砍下他们的头颅,从而一呼百应,苏州从此寒光无比。天幕血红,孙武带领吴国的军队南征北战,攻齐攻楚攻越,一路所向披靡,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从而成就了千秋兵学宝典《孙子兵法》。但是后来孙武还是归入五湖明月,和他的爱人一起在夕阳牧歌中静静地长眠。所以世界上的东西绚丽总是暂时的,唯有平淡才是永恒的。天心月满,人有几何?

    如今已是六月,雨水渐多,江南的雨更是下个不停,想必苏州的雨也分外撩人,那拙政园的荷塘,那枫桥的绿水,以及那满街满巷的俏丽女子和他们手中的小花伞都牵动着我的情思。

(选自2017年06月27日中国作家网,有删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杜牧的江南

余显斌

    ①江南,是杜牧的。

    ②没有杜牧,江南,该是何等寂寞?就如淋沥的细雨中,没有油纸伞的古朴,从而缺乏一种古诗的典雅;就如长长的小巷里,没有一架紫藤萝,从而缺乏一种绿意荡漾的清新;就如断桥边,没有如烟的细柳,从而缺乏一种吴侬软语的娇媚。

    ③江南,是幸运的,在长久的沉寂之后,迎来了青衣飘飘的杜牧。

    ④江南女儿,也是幸运的,在长久的冷寂之后,又重现了青春的颜色。

    ⑤那时的江南,一定是寂寞得很久了,寂寞得连西湖的水也泛不起一点涟漪。那时的江南,已经没有了丝毫的浪漫,江南采莲的曲子,已经凋谢在寒冷的池塘里;吴越争霸的战鼓,已半入江风半入云,渺茫难寻了。至于西施浣衣的样子,已经在传说中流向岁月的天尽头,白云的深影里。当然,包括当年的丝竹,当年的歌舞,当年的风流潇洒,都已经如周郎的微笑,隐入历史的硝烟中。

    ⑥江南,太寂寞了,寂寞成一池浮萍,连红叶也舞不起一点声音。

    ⑦就在这时,杜牧来了,在清明时节前后,嫩草如诗的日子里,一匹马,一身长衫,外带一支笔,踢踢跶跶走过丝雨江南,走过杏花如雪的江南,走过四百八十寺的江南,举一举杏花村的佳酿,饮醉了清明时节,饮醉了自己,也饮醉了唐诗。

    ⑧醉后不知故乡远,错把江南做故乡。

    ⑨从此,江南,收容了一颗漂泊的诗魂,也收容下一片灵秀,一片浪漫。

    ⑩在江南行走,杜牧一定是风神潇洒志气昂扬的,因为,他终于寻到了自己心中美的极致,诗的栖息地。在江南,杜牧一定是心情舒展眉宇青葱的,因为,长久的失落后,他找到了心灵的归宿和安慰。

    ⑪二十四桥的夜晚,月光如昼,桂香如梦。秋来的江南,依然山温水软,草木含春。“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江南,就适宜于洒脱地生活,诗意地游走。小杜,深得江南三味。

    ⑫春风十里,柳丝飘飘,有哪一缕春风,美得过江南?有哪一处女儿,轻浅一笑,婉约过江南?

    ⑬多少人啊,走过江南?但匆匆的脚步,踏过满地红尘,能领略“烟笼寒水月笼沙”的婉约?能体会到“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的繁华?能领略“村连三峡暮云起,潮送九江寒雨来”的神妙?只有杜牧,一身长衫,飘飘地走过江南山水,把自己的欢笑,自己的歌吟,留给江南,留给江南的天空和湖面,还有山水楼台。同时,也把江南留给岁月。

    ⑭在烟水渺茫的江岸,在细柳如眉的亭旁,总有风吹过,总是有诗人的脚步走过,这些,江南记得,竖行的方块文字也记得。

    ⑮当诗人漫步江南时,多少丝管,多少弦竹,在夜月下悠扬;多少忧伤,让一个沉沦历史的书生,怆然泪下。

    ⑯不是爱风流,似被红尘误。

    ⑰诗人并不想隐居入江南山水,诗人并不想在二十四桥的箫音中沉醉。“江南好烟月,门系钓鱼船”“霜叶红如二月花”,这些美妙,也不能让诗人沉醉。所有的音乐,所有的云烟风月,并没有遮住诗人的眼睛。

    ⑱诗人站在高山上,站在红楼上,日日凝目而视,翘首企盼,在等待着一个时代的到来,等待着万民欢乐的和谐盛世到来,“清时有味是无能,闲爱孤云静爱僧。欲把一麾江海去,乐游原上望昭陵”。诗人总是心有不甘,在晚唐的夕阳残照中,遥望着太宗所开创的盛世,万民同乐,百国来朝。可是,诗人失望了,心冷了。天边,夕阳西下,一片暗影茫然。

    ⑲在一声长叹中,诗人走入江南。

    ⑳所有的肮脏,所有的红尘,与江南山水,与江南儿女相比,是如此不堪,如此肮脏。

    ㉑“繁华事散逐香尘,流水无情草自春。”诗人轻轻叹息一声,定格在江南的烟雨中,静静地观看着,看“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的美丽;看“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轻歌曼舞;看江南儿女在月夜里一把凉扇,笑扑流萤的娇憨情态;看扬州烟水,秦淮月光。

    ㉒江南,安慰着诗人。

    ㉓人,沉醉于江南。

(选自《文苑(经典美文)》有改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亲爱的丽丽姑娘

陆清时

    每次遇到名字叫丽的女孩,我都会深觉这个女孩生来就不受重视,好像就此被打上了平凡的标签一样。

    很久以前在我认识陈丽的时候,我就是这么想的。我们从小一起长大,陈丽在学业上毫无天分,和我隔着一条过道坐着,支着脑袋昏睡沉沉,永远睡不醒的样子。她的座位也被越移越后,老师们提起她总像面前有只苍蝇那般不耐烦。

    高中总开那种要命的家长会,陈丽和她妈妈坐在角落里,两人一模一样的表情,支着头像要睡觉的样子。我妈奋笔疾书记着老师说的话,忙里偷闲还要嘲笑她们:“有其母必有其女啊。”我没有说什么,但是心里的嘲笑肯定是有的。

    因为走得近,班主任总让我帮陈丽补课,好像不让她拖班级后腿是我的义务一样一有时候给她讲数学题,看她心不在焉的样子就忍不住来气,我一生气她就跑到楼下小超市买柠檬奶茶、妙芙蛋糕哄我。陈丽的零用钱总是比我多,她做好多副业,比如代借漫画书、代买电影票、代送鲜花。陈丽为这些小本生意忙得不亦乐乎,拿个小账本在我面前算得格外顺j留,还自己发明了一个类似复式记账的记账方法。

    成长总会经历些不可预料的意外,而那时候,陈丽表现得异常坚强。她开出租车的爸爸在她高二那年得肺癌拖了半年去世,她拉着我在小区门口呆坐了两个小时就转头对我说:“我好了,谢谢你陪我。”后来我觉得,可能陈丽就是在那个晚上长大的,她把所有失去的悲伤、对生活的恐惧、对未来的不安都凝结到了一起,转化为对赚钱的热爱,隔壁班有两个女生吃着陈丽大热天跑腿买来的可爱多,还嘲笑她:“你说那个陈丽是不是想赚钱想疯了。”那一瞬,我有点心疼陈丽。当我们不愿意坐公交出门就打出租的时候,陈丽已经因为给快餐店送外卖而对这个城市的道路了如指掌、陈丽绑一个高高的马尾,光亮的额头上总是一层汗。

    一小时八块钱的工资,风雨无阻。有几次我问她:“累不累”,她笑了笑,擦擦汗,然后转身就开始忙碌。

    高考结束后,陈丽和我都考到了苏州的大学。我学音乐,她念大专的会计专业,时不时她会来看我。要我带她去我们学校的食堂吃饭。食堂的饭莱明明那幺难吃,她却总是吃得津津有味。四年的时间里,我忙着谈恋爱,陈丽忙着赚钱。从一开始的做家教、发传单到之后办兼职中介、办健身教室。毕业的时候我的爱情结束了,工作没有着落。陈丽却成为开店的老板,对于经营生意头头是道。这中间经历的困苦与欺侮,陈丽说起来总是轻描淡写。

    毕业的时候,因为在学校毫无建树,我的毕业履历看起来苍白无力。陈丽鼓励我再怎样也要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陈丽用她那三寸不烂之舌说动了某某妇产科医院,给了我一场个人小提琴独奏会的赞助。我有些不乐意,谁愿意挂名一个妇产科医院啊,想想就觉得丢人.陈丽看着我只说了一句话:“尊严都是自己挣的,那种面子上的自尊不值钱。”

    那场看起来有些滑稽可笑的小提琴独奏会为我的大学生涯画上了圆满的句号。掌声响起来的时候,我看向观众席的陈丽。她捧着一束鲜花,笑容真诚而欣慰,好像是我替她完成了什么一样。

    我忽然想起我们年少时的那张合影,还是在大院子里,并肩站在葡萄藤架子下,穿着新发的校服蓝裙子,一个笑着,一个皱着眉。照片因为有些曝光过度而显得天光格外亮,格外明媚我这样望着陈丽,突然想流泪。那是我亲爱的丽丽姑娘。

(选自《2012中国微型小说年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云 致 秋 行 状(节选)

文/汪曾祺

    云致秋家贫,少孤。他家原先开一个小杂贸铺,不是唱戏的,是外行。致秋上过小学、初中,还在青年会学了两年英文。他文笔通顺,字也写得很清秀,而且写得很快。照戏班里的说法是写得很“溜”。他有一桩本事,听报告的时候能把报告人讲的话一字不落地记下来。他曾在邮局当过一年练习生,后来才改了学戏。因此他和一般出身于梨园世家的演员有些不同,有点“书卷气”。

    致秋原先在致兴成科班。致兴成散了,他拜了于连宣。于先生原先也是“好角”,后来塌了场,就不再登台,在家教戏为生。

    云致秋很聪明,摹仿能力很强,他又有文化,能抄本子,这比口传心授自然学得快得多,于先生很喜欢他。没学几年,就搭班了。他是学“二旦”的,但是他能唱青衣。致秋唱了几年戏,不管搭什么班,只要唱《探母》,太后都是他扮的。致秋有一条好嗓子。据说年轻时扮相不错。我一共看过他两出戏:《得意缘》和《探母》。 他那很多地方是死膛肺里的氧气实在不够使,我看他扮着郎霞玉,拿着大枪在台上一通折腾,不停地呼哧呼哧喘气,真够他一呛!不过他还是把一出《得意缘》唱下来了。《探母》那回是“大合作”,在京的有名的须生、青衣都参加了,在中山公园音乐堂。那么多的“好角”,可是他扮的萧太后还真能压得住,一出场就来个碰头好。 观众也有点起哄。一来,他确实有太后的气派,“身上”穿着花盆底那两步走,都是样儿;再则,他那扮相实在太绝了。京剧演员扮戏,早就改了用油彩。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后来都是用油彩。可他还是用粉彩、鹅蛋粉、胭脂,眉毛描得笔直,樱桃小口一点红,活脱是一幅“同光十三绝”,俨然陈德霖再世。

    云致秋到底为什么要用粉彩化妆,这是出于一种什么心理,我一直没有捉摸透。问他,他说:“粉彩好看!油彩哪有粉彩精神呀!”还是真话么?还是标新(旧)立异?玩世不恭?都不太像。致秋说:“粉彩怎么啦,公安局管吗?”公安局不管,领导不提意见,就许他用粉彩扮戏。致秋是个凡事从众随俗的人,有的时候,在无害于人,无损于事的情况下,也应该容许他发一点小小的狂。这会使他得到一点快乐,一点满足:“这就是我——云致秋!”

    致秋一辈子走南闯北,跑了不少码头,搭过不少班,“傍”过不少名角。他给金少山、叶盛章、唐韵笙都挎过刀。他会的戏多,见过的也多,记性又好,甭管是谁家的私房秘本,什么四大名旦,哪叫麒派、马派,什么戏缺人,他都来顶一角,而且不用对戏,拿起来就唱。他很有戏德,在台上保管能把主角傍得严严实实,不洒汤,不漏水,叫你唱得舒舒服服。 该你得好的地方,他事前给你垫足了,主角略微一使劲,“好儿”就下来了;主角今天嗓音有点失润,他也能想法帮你“遮”过去,不特别“卯上”,存心“啃”你一下;临时有个演员,或是病了,或是家里出了点事,上不去,戏都开了,后台管事急得乱转:“云老板,您来一个!”“救场如救火”,甭管什么大小角色,致秋二话不说,包上头就扮戏。他好说话。后台嘱咐“马前”,他就可以掐掉几句;“马后”,他能在台上多“绷”一会儿。有一次唱《桑园会》,老生误了场,他扮的罗敷,愣在台上多唱出四句大慢板!一一临时现编词儿。一边唱,一边想,唱了上句,想下句。打鼓佬和拉胡琴的直纳闷:他怎还唱呀!下来了,问他:“您这是哪一派?”——“云派!”他聪明,脑子快,能“钻锅”,没唱过的戏,说说,就上去了,还保管不会出错。他台下人缘也好。从来不“拿糖”“吊腰子”。为了戏份、包银不合适,临时把戏“砍"下啦,这种事他从来没干过。常言道:“宁带千军,不带一班。”这种事,致秋从来不往里掺和。戏班里流传两句“名贤集”式的处世格言,一是“小心干活,大胆拿钱”,一是“不多说,不少道”,致秋是身体力行的。他爱说,但都是海聊穷逗,从不钩心斗角,播弄是非。因此,从南到北,都愿意用他,来约的人不少,他在家赋闲当“散仙”的时候不多。

他给言菊朋挂过二牌,有时在头里唱一出,也有时陪着言菊朋唱唱《汾河湾》一类的“对儿戏”。这大概是云致秋艺术生涯登峰造极的时候了。

    我曾问过致秋:“你为什么不自己挑班?”致秋说:“有人撺掇过我。我也想过。不成,我就这半碗。唱二路,我有富裕;挑大梁,我不够。不要小鸡吃绿豆,强努。挑班,来钱多,事儿还多哪。挑班、约人,处好了,火炉子,热烘烘的;处不好,虱子皮袄,还得穿它,又咬得慌。还得到处请客、应酬、拜门子,我淘不了这份神。这样多好,我一个唱二旦的,不招风,不惹事。黄金荣、杜月笙、袁良、日本宪兵队,都找寻不到我头上。得,有碗醋卤面吃就行啦!”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老妇人和她的猫

(英国) 多丽丝·莱辛

    她叫黒騠,生于20世纪初。自从丈夫二战后一个严冬死于肺炎,她就一直独居。

    她有四个子女,其中一个女儿每年给她寄圣诞卡片。除此之外,对他们来说,她是不存在的。他们都是体面人,有家,有车,有好工作;而她,不体面。她做买卖旧衣服的生意,自得其乐,推着那架塞满了衣物的旧婴儿车,在路上四处走动。

    就在黑騠70岁生日那个星期,他们收到了通知,小社群得结束了。

    房屋署官员来做了最后的安排。那年轻人,坐在房间里一张椅子上,椅子油腻腻的,他屁股贴着椅子的边边坐着。空气中有股可怕的恶臭,他不敢用力呼吸。看到这个落魄的老人,他不免觉得她能住进安老院,该算是运气的了,虽然他深知所谓的安老院,都把老人当成顽皮不听话不懂事的小孩看待,直到他们有幸谢世。

    他告诉黑騠到时他们会派一部小货车来替她搬家。他告诉她除了衣服之外,其他东西不必多带。说到这儿,他看到了一堆像是五彩破布的东西站了起来,伸出皮肉不整的黑色爪子拍触老太太的裙子。

    “你不能带那只猫。”官员脱口而出。

    这是她收养的一只流浪猫,她给她取名騠比。騠比看起来就像一团破烂呢绒布,沾满灰尘和雨水。它一只眼睛的肌肉在打架中给扯裂,现在永远都是半张半闭;另有一只耳朵给咬掉了,只剩下痕迹。

    “你要能了结它的悲惨,对它来说,应是一种恩赐。”官员说。

    小货车来接她,黑騠不在。黑騠知道,房子搬空之后,通常要等上数月,甚至数年才会真正开始重建。她打算继续呆下去,等建筑的人来了才走。

    她平生第一次过得像她的吉卜赛祖先,一连几个晚上,她和猫缩成一团整晚蹲坐在一家空置的大门口。正如她所料,那间房子平安无事,于是她又搬回去住。她把后窗的一块玻璃打破,让騠比进出,免得要开前门或是开窗,惹起注意。她搬到顶楼靠后院的一个房间去,每天一大早出门,推着娃娃车和破烂,在路上度日。夜晚,她在地板上点了支蜡烛照明。

    騠比给她带回来了好几只鸽子。

    “騠比!騠比!啊,你这聪明的乖猫,啊,你好聪明。你知道怎么应付,怎么对付。”

    一只黑鸟从破窗子飞进来,想飞出去结果却撞死了。黑騠拔了毛,拆了点地板当柴,在煎锅上煎了吃。她一向吃得不多,有大堆的衣服裹身,只吃点面包干够了。她虽然仍旧不够暖和,但也不怎么理会。屋外一片烂泥混雪。她躲回窝中,心想,寒流将过,马上就可出去营生。騠比有时也钻入她的窝中,她紧紧抱住它取暖。“唉,你这聪明的猫,你这聪明的老家伙,懂得照顾自己,可不是?”

    雪暂时融了,严寒才刚开始。她正想出去走动走动,却看到了屋外来了一部建筑小货车,他们没进屋来。第二天,黑騠带着她的猫和娃娃车,堆满了衣服,两条毯子,走了。

    两英里路之外已经成为废墟的富人区,有三间大屋,天花板支离破碎,屋顶全都掀光了。傍晚时分,她从摇摇欲坠的楼梯拉上了她的娃娃车,小心翼翼地踏着三楼易碎的地板巡视一番。她点了蜡烛检视了一番,发现墙壁还算完整,有个角落还蛮干燥,不受窗子飘进来的风雨吹打。她就在那儿安置她的窝。

    她先在瓦砾中找到了一块塑胶布铺在地板上,防止湿气,然后垫上那两张毯子,再堆上一大堆衣服。她希望可以再有张塑胶布铺在最上面,但找不到,结果只好用报纸替代。造好了窝,她钻进当中,身边放了一条面包。她时而打盹,时而咬一小口面包,期盼、等待,望着雪片轻轻飘飞。騠比坐在她身旁,看着那张探出衣堆外的铁青色老迈脸孔,伸出爪子轻轻触抚。它咪咪叫了两声,坐立不安,跳出屋外,冲入结霜的清晨大地,带回来一只鸽子。鸽子仍然震翅挣扎,騠比把它放在老太太旁边。好不容易才弄暖的窝,她不舍得出去,同时也实在没有力气爬下去,从地板剥些木条生火。她伸出一只冰冷的手,轻拍騠比。

    “騠比,你这老东西。你是抓回来给我的,可不是?对吧,是不是?来,进来这儿……”但它不想进去。它又咪咪叫,把鸽子再往她前面推。鸽子这时已断了气,软绵绵的。

    “你吃吧,吃吧。我不饿,谢了,騠比。”

    她整晚搂着猫,拥在发寒的胸前。

    第二天一大早,他们又听到了楼底下废物堆中搬运尸体的声音,看到了照在潮湿的墙上和倒塌的柱子上的电光。有那么一下子,手电筒几乎射到黑騠身上,但没人上来。谁会想到竟然有人会走投无路得敢爬上那么危险的楼梯,不怕那分崩断裂的地板下陷,何况是严冬。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