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真题 难易度:普通

辽宁省黑山县2018-2019年小升初语文期末试卷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昆虫是怎么过冬的

    昆虫对气候变化十分敏(mǐn)感。冬去春来,气温逐渐升高,它们就纷纷出来活动。秋风起,落叶飘,它们又悄悄地躲藏起来,一旦进入冬天,连影子都不见了。

    昆虫过冬有很多方法,但主要以卵(luǎn)和蛹(yǒnɡ)这两种虫态过冬。每年天气转凉,昆虫就忙于找一个隐(yǐn)蔽(bì)的场所,产下越冬的虫卵(luǎn)。那些以蛹或幼虫越冬的昆虫,在化成蛹前干脆钻到土里。昆虫的卵或蛹在越冬期间不食不动,平平安安地度过冬天。

    也有的以成虫过冬。如果以成虫过冬,那么这些昆虫在越冬前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在过冬前,它们需(xū)要大量吃食,然后找一个隐(yǐn)蔽(bì)保暖的地方,这样在冬天就不会死了。还有一些昆虫,如蚂蚁、蜜蜂等,它们在过冬前已备足了越冬的粮食,一般在冬天不外出活动,在巢(cháo)内享(xiǎnɡ)受自己的劳动果实,日子过得非常美。

(1)、填空。

冬去春来,气温逐渐升高,昆虫纷纷,秋风起,落叶飘,昆虫悄悄起来。

(2)、蚂蚁以________方式过冬。(    )
A、卵的方式过冬 B、蛹的方式过冬 C、成虫的方式过冬
举一反三
课外阅读。

发明家的“老师”

      可以这样说,遍及海、陆、空的千姿百态的生物,都是发明家的“老师”。

从前,有几个船员在北冰洋遇见一条漂浮的小鲸,他们便开船赶去。哪知这条鲸的鳍起了发动机的作用,船员没有追上。船员受此启发,给船装上了“船鳍”,使船航行得更快。后来,又有了仿照鱼类呼吸的原理,制成了“人工鳃”,使潜水员潜入深海。

海豚可以赶超容易船舰或潜艇,这是因为海豚具有流线形体态。它那独特的双层弹性皮肤,成了优良的消振器,能消除湍流的阻力。据试验,用人工仿造的海豚皮做成的鱼雷,航速提高近一倍。

      南极的企鹅平蹒跚而行,但遇到紧急情况,它能以三四千米的时速,在雪地上急驰如飞。原来,企鹅会匍匐在地,蹬起双脚,好像滑雪者。在它的启示下,人们设计出雪地越野汽车。这种无论汽车,用宽阔的底部贴在雪地行驶,时速可达五十千米。

      发明家模仿袋鼠跳跃前进的方法,制成了“跳跃型汽车”。这种新型汽车无需道路,在沼泽、丘陵、草地或沙漠都可通行无阻。

响尾蛇的眼下方有一薄膜,它能在黑夜感知远处动物散发的体温,从而准确地袭击猎物。人们受到响尾蛇的启示,研制出热敏元件,将它装配在导弹里,当作热定位器,就能弹无虚发。

      人们参照蝙蝠在黑夜超声定位的原理,发明了“声呐”,进而制成了盲人探路器。

课外阅读

冬游宝通禅寺

    ①走出喧嚣的车站,踏着阵阵檀香,我被眼前明亮的黄色院墙吸引,门前“宝通禅寺”四个鎏金大字映入眼帘。宝通禅寺位于洪山南麓,始建于南朝刘宋年间(420-479),初名“东山寺”。现在我们看到的建筑部分是清光绪五年修复的,部分为新中国成立之后修建。

    ②整个寺庙随山势而建,隐现自然,层叠有致。在寒冷的冬日,寺中树龄146岁的银杏显得格外娇艳,金黄的叶子翩翩起舞,这棵百年银杏早已成为寺内一道亮丽的风景。站在巨大的树冠之下,斑驳的阳光打在脸上,给人温暖的感觉。

    ③沿着大雄宝殿后面上山,殿宇亭楼,依山就势,层峦叠起。再往上去,便是洪山宝塔。大武汉留存至今的古建筑,有“四塔二桥一牌坊”之说,而四塔之一就是洪山宝塔。这座塔始建于元代,砖石仿木结构,七层八面,由下而上层层收砌。清代同治十三年,塔顶安上了文笔峰式铸铜塔刹。当年登塔可极目千里,望两江如练,千湖如镜,有“数峰天外塔上塔”之称。

    ④这座建于1280年的洪山宝塔是可以登临的,由拱门而入,塔内十分狭窄,仅容一人,且台阶陡峭,许多地方必须手脚并用。行走在塔内,微弱的光在狭小空间里,静谧而神秘。爬到塔顶,扶栏望去,整个洪山尽收眼底 , 一阵清风吹来,塔檐上的铜铃随风摆动,“叮叮”作响。

    ⑤寺内还有一种充满传奇的蔬菜,它曾让苏东坡三次到访,心甘情愿地等待一冬,这就是宝塔下种植的洪山菜薹(tái)。从唐代起,“洪山菜薹”一直与“宝通寺”齐名,乾隆皇帝时期更是成为金殿御菜。所谓“塔影钟声映紫菘”,就是能听见宝通寺钟声,又是洪山宝塔影子能覆盖到的地方,所产的洪山菜薹才算正宗。洪山菜薹就像一武林高手,身手一亮,立见分晓,你只须定睛看它一眼,就可在芸芸菜薹中,见出它的出类拔萃 , 卓尔不凡,鹤立鸡群。

    ⑥宝通禅寺对面就是武汉最大的商业综合体——武商梦时代广场 , 历史悠久的古寺与现代化建筑仅有一墙之隔,寺内寺外,古今对望,是简与繁,静与闹,是时空的切换,也许这就是“大隐隐于市”。城市之中的清幽古寺,隔绝了喧嚣和躁动,是与自我对话的世外桃源。

    ⑦苍苍洪山,云漫青峰。宝通禅寺,一千六百多年的兴衰荣辱,隐现在山峦林烟之间,沉淀于历史长河之中。滔滔江水奔腾而去,浪花淘尽往日云烟。与时俱进,武汉这座江湖之城每天不一样,始终焕发着全新的活力与生命力,勇立潮头展新韵,砥砺奋进谱华章。

现代文阅读理解。

“呼风唤雨”新技能

于鹏翔

①靠人力去影响天气,自古以来就是人类的梦想。起初,古人为了农业生产,向天祈求降雨。在还未搞懂雨从何而来的时代,人类只能将这种梦想寄托在各种神秘的仪式当中。在周朝时有一种叫作“雩”的求雨仪式,让祭司通过跳舞来与上天沟通,期望天神能够怜悯众人,降下珍贵的雨水。这种仪式不仅限于周朝,它还衍化成各种形式流传下来。《西游记》中唐僧师徒路过凤仙郡,就赶上了当地村民向玉帝求雨的景象,最后还是孙悟空帮助他们求来了降雨。

②随着时代的发展,到19世纪时,人类已经知道雨是由空气中的水汽凝结而成的这一降雨原理。于是人类开始关注用科学技术影响天气。但无数科学家的实验,都失败了。

③直到1946年的一天,科学家朗缪尔用于实验的冰箱坏了,温度迅速上升,冰箱内开始出现水珠。情急之下,朗缪尔取了一些干冰给冰箱降温。干冰倒进去之后,冰箱的温度降低了,同时一些东西也在慢慢生成。他定睛一看,居然是一片片雪花!原来是干冰的急剧降温作用促使水蒸气凝华成小雪花,这些雪花落到地面不就是雨水吗?同年11月,朗缪尔乘坐飞机向云中播撒了大量的干冰。焦急的等待之后,云层之下降下了瓢泼大雨。从此,朗缪尔打开了人类“呼风唤雨”的成功之门。

④我国第一次实现人工降雨是在1958年。当时一场罕见的干旱席卷了东北地区,吉林省率先利用飞机撒盐粉的方式实现了我国第一次成功的人工降雨作业。这期间,赵九章、叶鸳正等一大批科学家贡献着自己的才智。今天,我们已经掌握了人工增雨、人工消云减雨、人工防雹、人工消雾、人工防霜冻等一系列人工影响天气的技术。

⑤不过要注意的是,靠人力影响天气固然好,但是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提,那就是不能以牺牲环境或者危害地球生态的方式来干预天气。所以,我们既要改变自然,更要尊重自然!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