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困难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19《皇帝的新装》同步练习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红枣女孩

                                                                                                     郑渊洁

    当女孩儿第一次睁开眼睛看世界时,她发现自己的妈妈是一棵枣树。女孩儿看到了自己的姊妹和她一样牵挂在妈妈身上,每位女孩儿都  是一朵小小的枣花,在蓝天下用笑容彰显美丽。妈妈对自己的每个孩子都悉心呵护,她不遗余力地从贫瘠的土地汲取营养,再通过自己的躯干将营养传输给每一个女儿,促使她们女大十八变。妈妈有时力不从心,她每天只能给孩子们吃两顿饭。

    一天,女孩儿问妈妈:“世界上的生命都是我这个样子吗?”

    妈妈说:“不都是你这个样子。还有很多种,比如有的生命会飞,刚才落在你身边的叫鸟。”

    女孩儿:“我为什么不会飞?”

    妈妈:“如果所有生命都会飞,世界就乱了。坚守同样光荣。”

    女孩儿:“还有别的生命吗?”

    妈妈:“有的生命会造汽车。”

    女孩儿:“什么是汽车?”

    妈妈:“现在从远处开过来的那东西就是汽车。”

    女孩儿:“能造汽车的生命很了不起吧?”

    妈妈:所有生命都了不起。咱们不会造汽车,但他们不会开花。

    女孩儿:“我想坐汽车。”

    妈妈:“那你就要克服很多困难,坚持成长。等你成为果实时,就会坐上汽车周游世界。”

    妈妈所说的困难,女孩儿很快就领教了。烈日当头,女孩儿无处藏身,她咬牙坚持,就为了坐汽车的愿望能实现。没有一滴水,没洗过    一次澡,女孩儿每天风浴,灵魂一尘不染。

    一些姊妹坚持不住,从妈妈身上逃脱,女孩儿目睹她们化为腐朽。

    女孩儿在贫困、干旱和酷日下凝聚生命,由青变红,成为一颗魅力四射的红枣女孩儿。

    这天,一辆汽车开到枣树下。

    妈妈对女孩儿说:“祝贺你,你坐汽车的时候到了。”

    女孩儿:“您怎么知道?”

    妈妈:“因为你红了。”

    女孩儿:“我的红皮肤很好看吧?”

    妈妈:“那是血的颜色。”

    女孩儿:“血是什么?”

    妈妈:“造汽车的生命离不开血。如果没有血,他们就造不出汽车了。”

    女孩儿急了:“他们会缺血吗?”

    妈妈:“会。”

    女孩儿:“那怎么办?”

    妈妈:“你可以为他们补血,你是红枣女孩儿,你的颜色就是血的颜色。你愿意吗?”

    女孩儿:“我愿意。”

    妈妈:“会造汽车的生命中也有女孩儿,她们会失血,她们最需要你的帮助。”

    女孩儿:“我要去帮助她们,为她们补血。”

    女孩儿坐着汽车离开了贫瘠的土地,用自己的生命去给别的生命补充血液。

(1)、“妈妈所说的困难,女孩儿很快就领教了”,女孩儿领教了哪些困难?


(2)、文中画横线句①富有哲理,说说它给你的启示。

(3)、文中画横线句②③运用了什么写作方法?有何作用?

(4)、文中哪句话表现了红枣女孩儿的愿望实现了?从这句中你读出了她的什么精神?她的精神让你联想到了哪些诗句?请写出连续的两句。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题目。

扬州的州城(节选)

      北宋时扬州的“州城”,只略向南稍加扩展,而蜀岗上的“子城”已成为废墟。

      南宋期间,扬州成了江淮地区抗金、抗元的主要战地之一。朝廷命扬州知州吕颐浩在“州城”的基础上修建“宋大城”。西城墙南起砚池经保障河北至长春桥,全长2860米;北城墙在漕河南,西起长春桥,东至高桥以西,全长2100米;东城墙在古运河西岸,北起高桥,南接康山街,全长2950米;城南墙沿用唐“罗城”南城,沿古运河北岸,全长2200米。这座宋大城全部用大砖砌造。

数十年后,为适应军事需要,又在原蜀岗“子城”的废墟上修筑土城“堡寨城”,也称“堡城”。它的西、南、北城垣(yuán墙)大部沿用原“子城”的城垣加以修筑,只另筑了东墙。这座城的周长约5000米,面积1.6平方公里。堡城与“宋大城”相对,其间相隔约一公里,又筑“夹城”以通往来。所以这时扬州一地有三城,即“宋大城”、“堡城”和“夹城”,总称“宋三城”。又因三城形似蜂腰,所以又名“蜂腰城”。宝祐年间堡城重建,因此堡城改名为“宝祐城”。

      ……扬州出土的宋城遗址城砖中,有不少印有“大使府造”的字样,还有不少城砖印有韩世忠抗金部队的番号和后来抗元部队的番号,这正反映了南宋时建城的军事目的。

阅读答题。

                                                                                         猴年说猴

      ①对于普通民众而言,有些人一生都未必见过真正的猴,但对猴似乎并不陌生。在中国,猴的身影几乎无处不在。

      ②中国人对猴的喜爱由来已久。位于北京平谷距今六七千年前的一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中,曾出土了一件小石猴雕塑,它头部和猴形,下身似蝉状,被考证为人类早期的辟邪饰物。据史料记载,在殷商后期王室中就有了养猴、戏猴的习俗。同时,猴在中国传统的十二生肖中也有一席之地,排名第九,称为“申猴”。

      ③猴为什么会受到人们如此的喜爱呢?一是猴有“封侯”之兆。“猴”与“候”音同,拜相封侯是古代中国人的传统期盼。在民间吉祥图案上,这样的“期盼”随处可见;一只猴攀在挂有一枚封印的枫树上,表达“封侯挂印”的寄托;两只猴坐在一棵松树上,或一只大猴背着一只小猴,就有了“辈辈封侯”的寓意。二是猴能觉察、预防马疾,是马的守护神。猴被称为“避马蕴”即由此而来。妇孺皆知的《西游记》里,孙悟空就曾经当过“弼马温”。直到今天,中国云青高原上,当马帮长途贩运时,也常携带一只猴同行。

      ④古往今来,中国人用多种多样的艺术方式表达对猴的喜爱。文学中有猴,影视中有猴,民间杂耍中有猴,工艺作品中也有猴,一个个鲜活生动的猴的形象满足了人们对猴的喜爱心理。吴承恩笔下的美猴王﹣孙悟空,成了正义美好的化身。《西游记》被拍成电视剧后,成了重播率最高的影视作品。民间盛行的猴戏,作为汉族古老的表演艺术之一,其中的猴翻筋斗、猴担水、猴走索、猴爬竿、猴开箱戴面具等节目,深得男女老少的喜爱。在各类工艺品中,艺人们利用猴的天然属性,结合人们对猴的认识,创造了许许多多极具个性的猴的形象;西北的“护娃猴”、南阳的“猴加官”、北京的“毛猴”……

      ⑤由此可见,在民众的意识里,猴从来就不是一只普通的动物,而是一只文化灵物。猴的形象已经植根于中国文化特别是中国的民间文化之中了。

(选文有删改)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各题。

候鸟的迁徙

余夫

    ①每年春天和秋天,人类会惊奇地仰望着天上那些成群结队、遮天蔽日而又神秘莫测的旅客——候鸟。经过亿万年的自然进化,候鸟形成了每年在繁殖地与越冬地之间沿相对固定的路线往返迁徙的独特习性。全世界9000多种鸟类中,超过三分之一的鸟都是候鸟,每年迁徙的候鸟数量可达100亿只以上。

    ②同一季节,随着纬度的改变,气温会产生梯度性的变化,特别是北半球的大块土地在冬季被冰雪封盖,欧亚大陆和北美洲的许多鸟类不得不越过赤道,飞到南半球越冬。正因为这个原因,大多数候鸟的迁徙路线都呈南北方向,在北半球尤其明显。

    ③人们用多种方法观测候鸟的飞行路线,如望远镜观察、雷达探测、给鸟涂颜料和环志等,其中被世界各国普遍采用的是环志法。环志法是将金属或塑料做成脚环(或颈环、翅环),刻上环志国家、单位和编码,将环固定在候鸟的腿部(或其他部位),做好记录,将鸟放飞后,期望通过再次观测到它或回收脚环,这样能更好地了解被环志的鸟儿迁徙的时间、路线等数据。随着卫星应用技术的发展,科学家也在探索在大型候鸟身上安装小型无线电信号发射器,通过定向接收机接收信号来观测候鸟的行踪。

    ④经过长期监测,鸟类学家认为全世界候鸟迁徙路线主要有以下几条:东亚﹣澳大利亚、中亚﹣印度、西亚﹣东非、黑海﹣地中海、大西洋﹣美洲、密西西比﹣美洲和太平洋﹣美洲。这些迁徙路线就如一条条“高速公路”,任由鸟儿们飞来飞去,前往各自的目的地。

    ⑤在迁徙的过程中,鸟类展示了非凡的智慧。硫磺鹀是美国东部随处可见的一种鸣禽,每年秋季,它们都会飞行3800千米,到达越冬地﹣﹣墨西哥南部、巴拿马等地。让人惊奇的是,它们是以星星为标记进行迁徙的。具体用来判断方位的是北极星中心约35°以内的北方天空,也就是说,在这个区域的大熊座、小熊座、天龙座、仙女座、仙后座等都是它们的路标,其卓越的导航本领让科学家惊叹不已。白颊林莺,从加拿大迁往南美洲时需要面对飞行路线的选择:如果沿着美国海岸南下,经墨西哥、中美洲再到南美洲,就会减少死亡的可能,但路途遥远。然而,这些小鸟的选择是直接勇敢的飞越大西洋,并有规律地停留在大西洋和加勒比海的某些岛屿上休息。另外,白颊林莺还会选择好的天气和合适的风向,以使旅途更舒适,真是有勇有谋。

    ⑥对候鸟来说,迁徙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有乐趣。它们在迁徙途中要遇到许多想象不到的困难:飞过大洋、翻越高山、穿越云层、迎着暴风雨、遭遇天敌,还有被人类捕食的危险……比如从英国出发的家燕,首先飞越英吉利海峡,穿过法国的比利牛斯山脉,跨过地中海,途经撒哈拉沙漠,再抗击热带风暴的袭击,抵达刚果的雨林,最后到达南非。经过超过10000千米、长达4个月的旅程,只有大约一半的成年个体能够存活下来。这是多么悲壮的旅程啊!

    ⑦迁徙无疑是候鸟生活中最大的“冒险事业”,每年都会有无数的候鸟永远无法到达它们的目的地。但是,它们仍然会沿着一定的路线,春来秋往,从不失信。迁徙对候鸟来说,是使命,是责任,是一种承诺。

(选自《百科知识》,有改动)

现代文阅读

新手机

     我从矿长位置上退下来后,一直捡儿子淘汰的手机用,已成常态。这不,旧手机又打不开了。一狠心,我决定让儿子陪我去买个新的。那天是个大雪天,像是老天在用筛子往下筛面。街道上的积雪足有一尺来厚,小轿车根本就走不了,我和儿子只能步行。

    一开始,我坚持选个便宜点的手机,能打电话能用微信就行。可儿子坚持要买个好一点的。但有一点我们爷俩是有共识的,买国产品牌。我们来到儿子同学开的一家国产手机专卖店,同学向儿推荐了一款刚刚上市的新手机,售价5000多元。我觉得什么都好,就是价格太贵了。我犹犹豫豫地对儿子说:“要不买一款便宜的吧?”

     儿子的同学见状说:游戏。你可以把你现在用的给老爷子,你用这一款。”儿子却说:“我老爸辛苦了一辈子,好东西都给我们了,自己从不争什么,这回我要让他时尚一把!”子“现在科技发展这么快,要买就一步到位。但老爷子用这一款有点白瞎,他也不打.

雪渐渐停了。

我的眼睛有点湿润,感到身上轻松很多。恍惚间,我好像回到了上世纪70年代某个冬天的夜晚。那天,我陪同从部队回乡任职的老矿长一起去县城开会,回来时,顺便拉些被服。由于雪太大,汽车根本开不动,我们只能用马爬犁往回拉。我那时当矿工刚半年多,觉得自己身上有的是力气,就装了满满一大爬犁。当时,天特别冷,大烟炮把平地里的雪刮起几丈高,有的路段光滑得难以立足,有的路段堆起几尺深的大雪窝子。马一个劲儿地往后退。没办法,我穿着矿上刚发的翻毛大头鞋走在前面用绳子拉马,老矿长则穿着已经很旧的棉胶鞋在后面推。走着走着,我忽然听到后面传来硬物敲击路面的声音,“咯噔、咯噔”,像矿上采石时铁锤敲打石块的声音。我停下脚步,回过头去寻找,什么都没有。再拉起来,声音又响起。我干脆放下绳子,来到老矿长身边,让他跺跺脚。老矿长不知所措,就按我说的跺了几下脚。我一下子明白了,原来老矿长把新大头鞋都给了那些矿难职工的家属们,那声音正是老矿长冻僵了的旧胶鞋敲打路面时发出的。我的眼泪一下子止不住了。老矿长平时像亲儿子一样照顾我,呵护着全矿职工。我从爬犁上拽下一个被服包,把老矿长按在上面,解开他的鞋带,慢慢地脱下旧胶鞋,把他的双脚放进我的怀里暖着。老矿长使劲往回抽,我就是不撒手。之后,我把自己的大头鞋脱下来,给老矿长穿上,自己穿上他的旧胶鞋。那双旧胶鞋我一直保留着。后来,矿上建了一个矿史馆。已经当上矿长的我专门把那双旧胶鞋摆在了馆内显眼的位置,并在全矿职工中倡导敬老爱幼。

儿子看我有些愣神,问:“爸,你咋了?”我敷衍着说:“没事,想起了一些往事。”我们爷俩回到家时,小孙子已经睡了。

第二天早晨,我还在梦中,小孙子一嗓子把我喊醒了:“爷爷,新手机!谁的?”我睡眼惺忪地回答:“我的。”“谁给你买的?”“你爸。”

儿子走进我的卧室,看到小孙子拿着我的新手机爱不释手,便故意逗他说:“等我老了你能把最好的东西给我吗?”小孙子响亮地回答:“能,一定能!”儿子问: “为什么?”小孙子骄傲地说:“那天矿长伯伯来我们幼儿园时讲过,要敬老爱幼。”全家人都乐了,我和老伴儿笑得尤其开心。

 看着小孙子拿着手机不停地翻转琢磨,一会儿打开,一会儿又关上,还用相机给全家人逐个拍照,真像个小摄影师,我不禁笑了。是啊,这部新手机是儿子特意给我挑选的。以往我们家有好吃的、好穿的、好用的,只要是好东西,都是可着孙子或是儿子、儿媳先来,我和老伴一般都用他们剩下的。他们用得心安理得,我们自己也心甘情愿。

 吃早饭时,屋外大雪纷飞,窗户上的霜花让屋里的光线变得有些昏暗。桌上放着糖醋排骨,金黄透亮,香气像个淘气的小虫子直钻到人的心里。大家都在夹菜往嘴里送,我也随意夹了一块肥瘦相间的精排送到小孙子的碗里。小孙子用那胖乎乎的小手推着说:“爷爷您吃吧,我不要。”他的笑脸花朵般绽放着。一家人都伸出大拇指为他点赞。

窗户上的霜花好像想到了什么,知趣地融化了不少,屋里的光线也明亮起来。 

 ( 选自《湄潭工业报》)

“走进小说天地”班级阅读研讨会上分享作品,请你参与研讨。

三爷与鹰

关仁山

①三爷老了,不愿意种地了,于是守着河滩,窝在泥铺子里熬鹰。他熬鹰的时候狠歹歹的,对鹰没有一丝的感情。三爷常常拿两根红布条子,分别将自己新增的两只雏鹰(一只灰鹰和一只白鹰)的脖子扎起来,不给鹰东西吃,等鹰饿得嗷嗷叫唤了,三爷才变戏法似的,从床铺底下端出一个盛满鲜鱼的盘子。

②鹰扑过去,吞了鱼,喉咙处就鼓出一个疙瘩结。鹰叼了鱼吞不进肚里,又舍不得吐出,憋得咕咕叫着。少顷,三爷慢慢走过来,攥着鹰的脖子将它拎起来,另一只手紧捏鹰的双腿,鹰头朝下,一抖,用巴掌狠拍鹰的后背,鹰嘴里的鱼就吐出来了。就这样反反复复地熬着,三爷累得喘喘的,眼睛里充满莫名的兴奋,笑着说:“都是块儿逮鱼的好料子。”

③后来听说三爷熬鹰的时候,对灰鹰和白鹰的情感发生了变化,变化源于一场龙卷风。

④三爷住的泥铺子被龙卷风摇塌了,等三爷明白过来的时候,泥铺子已经哗啦一声倒塌了,他被重重地压在废墟里,好在没被砸坏筋骨。灰鹰和白鹰抖落掉身上的泥土,钻出废墟,惊惶地鸣叫着。灰鹰如得了大赦似的,不顾老人就飞到一棵大树上躲避风雨。可白鹰没走,它知道主人还压在废墟里,围着废墟转了好几圈。

⑤狂风里,白鹰的叫声是凄凉的,三爷被压在泥铺子里面,喉咙口塞着一块儿泥团子,喊不出话来,只能用身子拱。白鹰终于瞧见老人的动静了,一个俯冲飞落下来,立在破席片上,呼扇着湿漉漉的翅膀,刮着浮土。

⑥天快亮了,三爷渐渐看到了外面铜钱大的光亮。他借由白鹰刮出的小洞,呼吸到了河滩上打鼻子的鲜气。

⑦灰鹰还在树上待着。还是白鹰把起早种地的村人吸引过来,七手八脚地把三爷救了出来。三爷将白鹰拢在怀里,瘦脸上泛着明亮的泪光,感激地说:“白鹰,我的心肝宝贝儿哩!”

⑧过了好半天,灰鹰见老人活了,才慢慢飞回来。

⑨三爷的泥铺子重新搭了起来。三爷再次板起脸来熬鹰。三爷本来还要依照过去的熬法,不知怎的他对白鹰就下不去手了。白鹰救过他的命啊。他看见白鹰饿得不行了,心就软了,心疼地抚摸着白鹰,故意让白鹰把喉咙里的小鱼咽进去。

⑩灰鹰也想吞吃一条小鱼,被三爷看见了。A.三爷狠狠地抓起灰鹰,一只手顺着它的脖子朝下撸,灰鹰的一声惨叫,像吐出五脏六腑似的,把小鱼从它嘴里吐了出来,连同喉管里的黏液一股脑儿流了出来。

⑪半年过去,鹰熬成了。

⑫一天,三爷划着一条旧船出征了。到了老河口,白鹰孤傲地跳到最高的木撑上,灰鹰也跟着跳上去,却被白鹰挤了下来。白鹰还用嘴巴啄灰鹰的脑袋,灰鹰反抗,竟然被三爷打了一下。

⑬可是到了真正逮鱼的时刻,灰鹰眼睛毒绿,它按照三爷呼的哨,勇敢地扎进水里,很快就叼上鱼来。白鹰蔫儿了,只是围绕三爷扑脸地抓挠,自己的饭食也靠灰鹰挣得。三爷挥手将白鹰拨到一边去,慢慢地对白鹰淡了。

⑭不久,白鹰实在受不住了,在三爷脸色十分难看的时候,独自飞离了泥铺子。白鹰要自己生存。三爷惊讶了,发动几个孩子帮助他寻找白鹰。B.三爷的胸膛里像是塞了一块东西堵得慌,他说:这个冤家,它不会打野食儿啊。

⑮一天黄昏,还是灰鹰帮助三爷找到了白鹰的尸体,白鹰饿死在一片苇帐子里。三爷捧起白鹰的骨架,默默地很伤感,抖抖地落下老泪。

⑯此时,灰鹰正雄壮地飞在我们的头顶。

(选自《小小说月刊》,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