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卷
题型:单选题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容易
八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第三单元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一):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发展测试卷
①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夏商周时期②繁荣与开放的社会——隋唐时期③经济重心南移——秦汉时期④统一国家的巩固与社会的危机——明清时期
①秦朝——建立行省制 ②汉朝——建立刺史制
③秦朝——建立郡县制 ④汉朝——建立三省六部制
材料一:臣(李斯)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 ;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异)方,指意不同,人君就无法维持统一。诸不在六艺(六经)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董仲舒《举贤良对策》
材料一:历史学家夏曾佑在说:“中国之政,得秦皇而后行。中国之境,得汉武而后定。二者皆中国之所以为中国也。
——夏曾佑编《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武帝“穷奢极欲,繁刑重敛,内侈宫室,外事四夷。信惑神怪,巡游无度。使百姓疲敝起为盗贼,其所以异于秦始皇者无几矣。”
——宋代司马光《资治通鉴》
材料一:…小学终,至四书。……讲道德,说仁义。作中庸,于思笔。中不偏,庸不易。作大学,乃曾子,自修齐,至平治……
——《三字经》
材料二:守旧而又维新,复古而又开明,这样一种二重性的立场,使得儒家学说能够在维护礼教伦常的前提下,一手伸向过去,一手指向未来,在正在消逝的贵族分封制宗法社会和方兴的大一统国家之间架起了桥梁。汉代以后,儒学几经变化,礼教德治的精神始终一贯,从而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正宗。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三:“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赋敛”“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明法者强,慢法者弱”
——《中国通史》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