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模拟题 难易度:困难

上海市崇明县2019届九年级下学期语文中考第二次模拟考试试卷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第三次家访

山默

    ①教室里一片安静——全区期末连片阅卷,小学三年级数学评卷工作正在紧张地进行。

    ②突然,那位年轻女教师发出惊呼,天哪,这熊孩子也太坏了吧,竟然这样咒老师啊!

    ③大家闻声都围过去,原来在一份卷子六道大题的“得分”栏的方框内,该生分别填着“祝愿老师活到”六个大字、其后是空缺的“总分”栏,栏外写着个“岁”字。

    ④学生的意图再明显不过了:你给我打多少总分,你就会活多少岁,总分越高,你就活得岁数越大,否则…

    ⑤教室里顿时炸了锅,大家纷纷责骂这个学生小小年纪就如此作剧,一些老师纷纷拿出手机拍照,要把这个作为反面教材,告诫家长,教育学生,阅卷组长则表示,这个“事件”要上报局里,要查明是哪所学校的学生,要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并嘱咐那位年轻教师:记住拆封时看清是哪所学校的学生!那年轻教师则小声嘟囔,这张卷子我可不愿算总分、拆封,疼得慌,要是我的学生,再遇上个差生,得个二三十分……天哪,我都不敢想,我还想长命百岁呢!

    ⑥还是抓紧改卷吧,任务挺重的!已经鬓丝染雪的苏老师则轻轻提醒。

    ⑦阅卷结束时,那份试卷果然没有算总分、写总分!

    ⑧苏老师就笑嘻嘻地说,我算我写吧、我已经55岁了,8月份就要退休了,我不怕!

    ⑨学生的总分却赫然为96分,这个分数在这次试题有着相当难度的期末考试中属于高分。

    ⑩卷子拆封的一刹那,所有阅卷老师都聚精会神,专注于订书针的一根一根脱落,仿佛等待世纪之速的揭晓,看到“学校”栏里的学校名称,看到“姓名”栏里的“牛鹏欣”,大家先是片刻的鸦雀无声,然后迅速地瞟一眼苏老师就无声地散去。

    ⑪苏老师是去年带完一届毕业班后主动要求到三年级任教的,这个班的学生大多是进城务工人员的子女。她接手时,班上有十几名学生期末考试数学不及格,牛鹏欣是其中一名且分数居于榜尾。在学校确立党员和建档立卡户孩子“手拉手”帮扶时,苏老师选择了牛鹏欣。

    ⑫在学校组织的例行家访中,苏老师了解到了牛鹏欣的家庭情况:爸爸是先天性心脏病且有严重的腰椎间盘突出,只能给一个单位看看大门,妈妈给一个超市打工,牛鹏欣是老二,上面还有一个哥哥上初中,另有年迈多病的爷爷奶奶守巢山区老家。

    ⑬第二次家访苏老师就给孩子买了一些文具和图书,当听说牛鹏欣妈妈是专程请了半天假来接待自己时,苏老师就暗下决心:今后的家访绝不能干扰孩子家长的正常工作。

    ⑭通过观察和了解,苏老师发现牛鹏欣的数学思维相当不错,过去之所以成绩差,主要是家长忙于打工,疏于管理,放任自由。

    ⑮于是,苏老师就“把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上课多提问,下课多检查,有时刻意多给牛鹏欣一朵小红花;当然,看到牛鹏欣上课忍不住做小动作时,她也会投一束严肃的目光过去,牛鹏欣一哆嗦,赶紧坐端正……慢慢地,牛鹏欣从躲避她的目光,变为敢迎接她的目光,最后变为当她抛出问题时,目光总是充满热望,跃跃欲试……成绩的提升则是预料之中的。

    ⑯这样的孩子怎么会诅咒阅卷老师呢?

    A

    ⑰班主任小马也气炸了肺,觉得班上出了这么一个“害群之牛”(她没有说“马”)、实在是给班主任难堪,给班级抹黑,给学校抹黑,“我要发布到班级家长群,让大家看看这是什么样的孩子!”

    B

    ⑱苏老师坚决地阻止了小马!

    ⑲但一个小时后,苏老师收到了牛鹏欣妈妈的微信:苏老师,太对不起了,牛鹏欣惹您生气了,我和孩子他爸已经把牛鹏欣痛打了一顿,明天我领着他到学校给您道歉,太对不起苏老师了!

    ⑳苏老师很诧异,不是不让小马发吗,家长怎么这么快就知道了呢?“你不让发家长群,我给他爸他妈发去了,不能惯他这个毛病,苏老师,我替你打抱不平!”小马愤愤地说。

    C

    21 苏老师有些哭笑不得 , 但她还是觉得有必要给牛鹏欣妈妈一个解释,更要给一个叮嘱,于是,她拿起了手机,刚一拨通,牛鹏欣妈妈就一边道歉,一边责骂牛鹏欣。末了,牛鸥欣妈妈停顿了片刻,低下声音,说,苏老师,娃娃没有恶意,知道您要退休了不教他了,娃娃舍不得您,他想他这次肯定考100分,就想视您长命百岁,没想到错了一个计算题,扣了4分,他也不知道全区阅卷,只想是您阅卷,就您一个人能看到,没想到把祸闯大了,太对不起您了,苏老师……

    D

    22 苏老师决定,她要第三次家访,主动的,今晚就去!

(1)、结合第⑤段,说说第⑥段画线句让你对苏老师有了怎样的认识。
(2)、下列对⑪—⑮段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以插叙补写了苏老师关爱牛鹏欣提高其数学成绩的过程。 B、表明牛鹏欣的做法确实有错,对不起一直关爱他的苏老师。 C、暗示了分数栏事件的起因在于学生对苏老师的感恩和依恋。 D、突出了牛鹏欣祝福老师的做法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
(3)、第 21 段苏老师“哭笑不得”的原因是什么?
(4)、下面的文字放回原文ABCD哪一处最合适?

苏老师内心激烈地颤动起来,他猛地想起笫二次家访,她说到就要退休不再给孩子带课,孩子的帮扶老师也会换人时,牛鹏欣眼里的确飘过一缕惊诧,不过,她没想到,孩子是用这种方式表达了对她的依恋和祝福!

(5)、下列对苏老师第三次家访谈话内容的想象,不合理的一项是(    )
A、表扬牛鹏欣,数学思维非常好,学习成绩非常棒,是个非常优秀的学生。 B、感谢牛鹏欣,在老师临近退休的时候送给老师这么一份感情真挚的大礼。 C、请求牛鹏欣父母,理解小马通知家长的真正目的,做到对孩子绝不娇惯。 D、劝说牛鹏欣父母,即使孩子做了错事,也不能用粗暴的痛打来解决问题。
举一反三
阅读《人是一本书》,完成 下面的题。
        人是一本书
        人是一本书。
        看人如读书。
        人的外表,不就是封面吗?
        人的内心,不就是内容吗?.
        有的人,封面与内容同样高雅;有的人,封面与内容同等粗俗。有的人,封面很不起眼,内容却精彩无比;有的人,外表包装得如金似玉,内心却不堪入目。
        好人自然是一本好书,你打开扉页就有一缕鲜花的芬芳迎面而来。
        坏人自然是一本不好的书,你才揭开封面就能嗅到一股难闻的气味。
        (  )的人像一本散文集,(  )的人是一本抒情诗,(  )的人如同一本幽默辞典,(  )的人仿佛一部科学论著。那些祸国殃民最终遗臭万年的民族败类,不就是一套活生生的反面教材吗?而那些为国为民洒尽一腔热血的志士,又多像一卷可歌可泣的英雄史诗啊!
做人如写书。
        请不要怪母亲没有给你制出漂亮的封面,也不要怪父亲没有给你绘出美丽的插图。你自己这本书,主要还得靠你自己来写——用你的勇气和力量,用你的聪明和才智,用你的心血和汗珠……
        然而,总有一些人把不该删除的真诚删除了,结果自己这本书中没有了纯洁的位置。他们都忘记了:在生命的版面上,应该写下高尚,应该填上纯真,应该刻画奉献,应该描绘进取。
        也许,你写了一生也成不了杰作;也许,你写了一世也成不了名著。但决不能因此而粗制滥造,随便应付,哪怕写出的书无人阅读,也要篇篇对得起自己的良心。
        如果有了漂亮的开头,就应该追求完美的结局;如果有了精彩的材料,就应该将它打磨成实在的文章。
        如果人们常常把你亲切地朗读,那就是你无上的光荣;如果人们永世把你深情地背诵,那就是你最大的幸福。

阅读韩青的《沉淀自己的心灵》一文,完成下列各题。

       ①在这个世界上,浮躁的人越来越多。他们往往为了追求名利、权势、地位等身外之物,急于求成,把不该缩短的过程缩短了,甚至想到什么就想立马得到。因此,在这个过程里,投机取巧、不择手段等行为就应运而生,更有甚者,为此诞而走险。

       ②在这些浮球面前,我们应该认识到,沉淀自己的一心是,对于整个人生是多幺曲要。

       ③当年,著名学者王叔岷考入北大文研所后,所长傅斯年首问他:“你想研究什幺课题’”他说“《庄子》。”所长点了点头说:“要把才气洗净,三年之内不许发表文章!”这话让他很纳闷,为什么三年内不许发表文章呢?但他没有跟所长去争辩,而是按照所长的要求把全部精力都用在了学术研究上,从校勘训诂入手研究《庄子》,后来终于成为20世纪在《庄子》字意训诂方面最权威的学者。有了成就的王叔岷,才明白了所长当初的良苦用心。﹣﹣做学问最忌目光短浅、心浮气躁,“板凳要生十年冷”。

       ④沉淀自己的心灵,就是让心灵变得日益纯粹、明净,滤去那些杂质﹣﹣诱惑、欲念等。“降魔先降心,心伏则群魔退”,这也正是《菜根谭》里的智慧的忠告。

       ⑤生活中,我们常说,缓一缓、静一静、忍一忍,让一让、做一儆……其实这些都是沉淀,因为它们,我们保证了最真实的自己。心灵需要足够的时间去沉淀,那些人格的魅力就是沉淀的结果。

       ⑥台湾作家琼瑶首说:“人生如河,人要沉到河的底部。”所以,一个人如果达不到一定的深度,一些“急流”随时会扰乱他,甚至“冲走”他。因此,为了那深度,就必须耐心地去沉淀自己的心灵。只有这样,我们才活得问心无愧,真实而高贵。

(有删改)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蝉鸣

龙应台

       盛夏,整个北京城响着蝉鸣。穿短裤球鞋的妈妈骑着自行车穿梭大街小巷,到市场买菜、听北京人卷着舌头说话、和小贩吵架,看起来她在做这个那个事情,其实她心里的耳朵一直专注地做一件事:听蝉鸣。那样骄纵聒噪的蝉鸣,整个城像个上了发条的闹钟,响了就停不住。仅只为了这放肆的蝉鸣,妈妈就可以喜欢这个城市。

       妈妈一个人逛市场。买了个烙饼,边走边啃,发觉北京的茄子竟然是圆的,葱粗大得像蒜,番茄长得倒像苹果,黑糊糊的东西叫炒肝,天哪,竟然是早点;调羹不叫调羹,叫“勺”,理发师傅拿着剃刀坐在土路边的板凳上等着客人……

       她突然停住脚步。

       有一个细细的、幽幽然的声音,穿过嘈杂的市声向她蒙绕而来。不是蝉。是什么呢?她东张西望着。

       一个打着瞌睡的锁匠前,悬着一串串拳头大小的细竹笼,声音从那里放出来。妈妈凑近瞧瞧,嘿,是蟋蟀——

       蝈蝈!

       打瞌睡的人睁开眼睛说:蝈蝈,一块钱一个,喂它西瓜皮,能活两个月。妈妈踏上自行车回家,腰间皮带上系着两个小竹笼,晃来晃去的。

       刚从动物园回来的孩子正在说熊猫。“妈妈,”安安说,“有一只熊猫这样——”他把两只手托着自己下巴,做出娇懒的样子。“这是什么东西?”飞飞大叫起来。

       “安安,”妈妈解下竹笼,搁在桌上,“你说这是什么?”两兄弟把脸趴在桌面上,好奇地往笼里端详。

       “嗯——”安安皱着眉,“这不是螳螂!因为螳螂有很大的前脚,这不是蚱蜢,因为它比蚱蜢身体大,这也不是蝉,因为蝉有透明的翅膀……是蟋蟀吗妈妈?”

       “对,”妈妈微笑着,“北京人叫蝈蝈。”“叫哥哥?”飞飞歪着头问。

       黄昏出去散步,兄弟俩胸前脖子上都圈着条红丝线,丝线系着个小竹笼,竹笼跟着小兄弟的身体晃来晃去。

       入夜,小兄弟闭上眼睛,浓密而长的睫毛覆盖下来,使他们的脸庞甜蜜得像天使。蝈蝈开始叫,在安静的夜里,那叫声荡着一种电磁韵律。小兄弟沉沉地睡着,隔着的妈妈却听了一夜的叫哥哥。

       早餐后,兄弟俩又晃着竹笼出门。经过一片草坪,三两个小孩和大人用网子正捕捉什么。小兄弟停下脚步观看。

       “外国小孩好漂亮!”手里拿着网子的一个妈妈踱近来,“您是他们的阿姨吗?”在北京,“阿姨”就是保姆或者佣人的意思。妈妈笑着回答:“是啊,我是他们的保姆,也是佣人,还是他们的清洁妇、厨娘。”

       “来,送给你一只。”一个大一点的孩子对安安伸出手,手指间捏着一只硕大的蜻蜓。安安却不去接。这么肥大的蜻蜓他可没见过,他犹豫着。“我要我要——”飞飞叫着。

       “不行,”妈妈说,“你会把它弄死。”她小心地接过蜻蜓,像小时候那样熟稔地夹住翅膀。

       走了一段之后,妈妈说:“你们看够了吗?我们把蜻蜓放了好不好?”好!

       放了的蜻蜓跌在地上,大概翅膀麻痹了。挣扎了一会,它才飞走。孩子的眼睛跟随着它的高度转。“妈妈,”安安解下胸前的小竹笼,“我要把我的蝈蝈也放了。”

       他蹲在路边,撕开竹笼,把蝈蝈倒出来。蝈蝈“噗”一声摔进草丛,一动也不动。安安四肢着地,有点焦急地说:“走啊!走啊蝈蝈!回家呀!不要再给人抓到了!”_

       蝈蝈不知是听懂了,还是受到那熟悉的草味的刺激,它真抬起腿来开始迈动,有点艰难,但不一会儿就没入了草丛深处。

       安安如释重负地直起身来,转头对飞飞说:“底笛,把你的也放了吧?它好可怜!”

       “不要不要不要——”飞飞赶紧两手环抱竹笼,拼命似的大喊。

                                                                                                                                                                                                       1993年

                                                                                                                                                                                        (节选自《孩子你慢慢来》)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拥你入睡

肖复兴

    ①儿子上初一以后,忽然一下子长大了。换内裤,要躲在被子里换;洗澡,再也不用妈妈帮助洗,连我帮他搓搓后背都不用了。

    ②我知道,儿子长大了,像日子一样无可奈何地长大了。原来拥有的天然的肌肤之亲和无所顾忌的亲昵,都被儿子这长大拉开了距离,变得有些羞涩了。任何事物都有一些失去,才有一些得到吧?

    ③有一天下午,儿子复习功课,累了,躺在我的床上看电视,刚看了一会儿眼皮就打架了。他忽然翻了一个身,倚在我的怀里,让我搂着他睡上一觉,迷迷糊糊中嘱咐我一句:“一小时后叫我,我还得复习呢!”

    ④我有些受宠若惊。许久,许久,儿子没有这种亲昵的动作了。以前,就是一早睡醒了,他还要光着小屁股钻进你的被窝里,和你腻乎腻乎。现在,让你搂着他像搂着只小猫一样入睡,简直类似天方夜谭了。

    ⑤莫非睡意朦胧中,儿子一下子失去了现实,跌进了逝去的童年,记忆深处掀起了清新动人的一角?让他情不由己地拾蘑菇一样拾起他现在并不是想拒绝的往日温馨?

    ⑥儿子确实像小猫一样睡在我的怀里。均匀的呼吸,胸脯和鼻翼轻轻起伏着,像春天小河里升起又降落的暖洋洋的气泡。

⑦我想起他小时候,妈妈上班,家又拥挤,他在一边玩,我在一边写东西,玩着玩腻了,他要喊:“爸爸,你什么时候写完呀?陪我玩玩不行吗?”我说:“快啦!快啦!”却永远快不了,心和笔被拽走得远远的。他等不及了,就跑过来跳在我的怀里带有几分央求的口吻说:“爸爸!我不捣乱,我就坐这儿,看你写行吗?”我怎么能说不行?已经把儿子孤零零地抛到一边,寂寞了那么长时光!我搂着他,腾出一只手接着写。

    ⑧那时候,好多东西都是这样搂着儿子写出来的。他给我安详,给我亲情,给我灵感。他一点儿也不闹,一句话也不讲,就那么安安静静倚在我的怀里,像落在我身上的一只小鸟,看我写,仿佛看懂了我写的那些或哭或笑或哭笑交加的故事。其实,那时他认识不了几个字。有好几次,他倚在我的怀里睡着了,睡得那么香那么甜,我都没有发现……

    ⑨以后我常常想起那段艰辛却温馨的写作日子,想起儿子倚在我怀中小鸟一样静静睡着的情景。我觉得我的那些东西里有儿子的影子、呼吸,甚至睡着之后做的那些个灿若星光的梦。

    ⑩儿子长大了。纵使我又写了很多比那时要好的故事,却再也寻不回那时的感觉、那一份梦境。因为儿子再不会像鸟儿一样蹦上你的枝头,倚在你的怀里睡着了。

    ⑪如今,儿子居然缩小了一圈,岁月居然回溯几年。他倚在我的怀里睡得那么香甜、恬静。我的胳膊被他枕麻了,我不敢动,我怕弄醒他,我知道这样的机会不会很多,甚至不会再有,我要珍惜。我格外小心翼翼地拥着他,像拥着一支又轻又软又薄又透明的羽毛.生怕稍稍一失手,羽毛就会袅袅飞去… …

    ⑫并不是我太娇贵儿子,实在是他不会轻易地让你拥他入睡。他已经长大,嘴唇上方已经展起一层细细的绒毛,喉结也已经像要啄破壳的小鸟一样在蠕动。用不了多久,他会长得比我还要高,这张床将伸不开他的四肢……哦,我亲爱的儿子,你懂吗?此刻的睡梦中,你梦见爸爸这一份温馨而矛盾的心思了吗?......

    ⑬一个小时过去了,我没有舍得叫醒儿子。

(选自《做人与处世》 有删改)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病房这个舞台

    ①从医20年,我感觉自己一直都是给予者。唯独在救治这个23岁彝族男孩的妻子时,我感觉自己是获益者。

    ②患者是个极度消瘦的彝族女孩,当时是被背入病房的。我看了一下入院证,21岁,右下腹包块待诊。病人瘦弱的程度和非洲难民差不多,身高一米六,体重不到60斤。入院时检查身体,初步诊断考虑阑尾周围脓肿、结核冷脓肿、炎症性肠病穿孔伴局部脓肿、肿瘤。这些可能性都是存在的,但是还需要做进一步检查。从女孩的穿戴来看,绝对不是来自富裕的家庭。而女孩可以选择的所有治疗方案,都必须在充足的营养支持下才有可能完成。看起来这是个比较棘手的患者,所以我必须和一线医生一起完成第一次医患沟通。

    ③几分钟后,在一线医生身后跟进来一个男孩,黑黑瘦瘦的,引人注意的就是他的眼睛有着高原地区少数民族特有的清亮。我有些责怪地对一线医生说:“怎么叫个小孩过来?让她家属来。”一线医生有些迟疑地说:“她没有其他家属,这是她老公。”我抬头看了一眼这个不知所措的男孩,问:“你今年多大了?”“23。”23岁已享有独立的民事行为能力了,但在彝族的家庭关系中,一般能做主的,要么是她的父亲,要么是她的舅舅。

    ④“这个女孩病得这么重,要是没有一个真正能拍板的人,我们需要承担的风险就非常大了。”听出我语气的变化后,男孩立刻从一线医生的身后走到我面前。他犹豫了一下,深吸一口气,用夹杂着彝语的汉语对我表达了下边的意思:家里不会有人来了,所有人都叫我不要管她,说她没得救了;县医院的医生也说她没得救,叫我背回家去等死,但是我舍不得。她明明没有死嘛,最后我去求全村的长辈,挨家挨户去磕头,然后全村人给我凑了两万块钱;家里的老人对我说,无论能否救得活,也就只有这两万了。

    ⑤听他结结巴巴说完这些话,我立刻站了起来,直视着他明亮的眼睛,同时也感受到他目光中的坚定。他基本上是在违背全村人的意志,同时还背负着两万块钱欠款,以近乎破釜沉舟的勇气来救他老婆的。要知道,在贫困地区,借钱给人做生意还有可能,因为你做生意还有赚回来的机会。但借钱给人看病,是极少的。就这么一个23岁的孩子,能够在一个贫困山村里借到两万块钱,不知道他付出了多大的努力。我突然感到压力很大。

    ⑥“你先交5000块钱,我们尽可能地在5000块钱范围内,给你查清楚,然后再谈下一步的治疗方案。”他点头同意,这时我才开始逐字逐句地跟他完成第一次的医患沟通,讲清下一步要进行的检查、要花费的金额,以及他妻子可能面临的治疗上的难点和可能遇到的难关,等等。他眼睛不眨地听着我把所有的环节讲完,一直在点头,同时对我说“好、好、好”。见我全程都没有对他说让他把妻子背回去等死这样的话,在谈话结束后,他突然对我微笑了一下,然后走了出去。

    ⑦3天后,初步诊断,还是肺结核及肠结核穿孔形成的冷脓肿。根据目前的情况,外科干预风险高,只能先保守治疗一段时间,看看情况再说。为了抗感染,要对右下腹局部进行大蒜和芒硝外敷。我们科室常备有一个蒜臼,每天早上,我们还没交班的时候,就看见男孩拿着蒜臼,在楼道里吭哧吭哧地捣蒜。他知道如果提前准备好了,等医生查房的时候就可以给妻子敷上新鲜的大蒜。

    ⑧几天过去了,除了女孩的生命体征比来的时候平稳了一些,其他情况并没有明显好转。一线医生查了一下费用,差不多5000块,接近我对他承诺的数额了,我开始忧心忡忡。我把男孩叫到办公室,说:“现在已经花了快5000块了,疗效仍然不是很理想,下一步你有什么想法和要求吗?”男孩迷惑不解地看着我,对我说:“没有啊,我觉得疗效很好啊!”我说:“哪里好啊,你看那个包块的大小,一点都没有好转,而且腹痛仍然那么重。”“但是她开始吃饭了,医生,她吃饭了嘛!”虽然我不得不承认,他这个判断病情好转的原始方法有一定的道理,但是从能够吃饭到出现真正的疗效,这个过程有多漫长,他不知道。

    ⑨又过了几天,有天早上查房时,我突然发现这个女孩坐了起来,一头乱蓬蓬的头发也梳成了麻花辫。那一刻,我终于松了一口气,检查显示,她的各项指标也开始好转。这个时候,男孩准备的两万块钱已经用了一半,剩下的一万块钱,我们必须要更加精打细算。

    ⑩有一天,我看见这个男孩没有像往常一样,和他的妻子头碰头地在病床旁边吃盒饭,而是一个人端着一盒方便面蹲在楼梯口吃。我随口问了一句:“今天怎么不吃盒饭啦?”男孩笑了一下,对我说:“没钱啦。”当时我的第一反应是买一盒给他,但是转念一想,这样做可能并不合适。我笑了一下,对他说:“慢慢吃。”他也回报了我一个阳光般的笑容。

    ⑪又到了该做CT的时候,我希望同时看看女孩的肺部和腹腔的情况,但是两个部位的CT费用又太贵,科室里有人出主意说,能不能只做一个部位,但是两个部位一起看呢?我到了CT室和检查的医生商量,医生刚开始并不太同意,因为这从医院的管理程序上来说是不允许的。我给他简单介绍了一下这对夫妻的情况,他没有再说话。等拿到检查报告的时候我发现:复查结果非常好,年轻人顽强的生命力终于战胜了病魔。

    ⑫在大家都很开心的时候,我又隐隐地感到一丝担忧。目前女孩是在康复阶段,但是那么严重的腹腔结核感染,意味着她将不能自然怀孕,而一个没有生育能力的女性,在彝族的部落里又将会承受怎样的压力?这个男孩能够承受这个结果吗?

    ⑬我把男孩叫到走廊上,他看见我凝重的脸色,立刻紧张起来。当他弄明白我要表达的意思之后,突然出乎意料地哈哈大笑起来,同时重重地说了一句:“医生,她已经活下来了嘛!”这一瞬间,这个瘦弱的男孩突然变得无比高大。

    ⑭20多天过去了,女孩的情况也逐渐趋于稳定。我和男孩商量说:“现在情况比较稳定,你可以带着我们的治疗方案,回县医院继续治疗了。”男孩开心地说:“我也是这样想的。”

    ⑮他们出院的那一天,我正在上门诊。忙碌中,我抬起头来一看,男孩不知道什么时候站在我的诊室里,有点局促的样子,好像有什么话要对我讲。

    ⑯我问他:“出院后吃的药取了吗?”

    ⑰“取了。”

    ⑱“注意事项、要复查的内容知道吗?”

    ⑲“知道。”

    ⑳“出院证到了县医院要拿给医生看,好让医生照着原来的方案继续做治疗。”

    ㉑“知道。”男孩一边点头,一边回答。我笑了一下,说:“那快去办出院手续吧!”

    ㉒突然,男孩朝我深深地鞠躬,然后就一直这样弓着背、低着头、倒退着走出我的办公室。这时我才明白,这个男孩因为语言不流畅,不知道怎么对我说感谢的话,最后用了这个方法来表达。那一瞬间,我的视线模糊了……

    ㉓病房有时候就像一个舞台,很多患者及家属会在高压下表现出自己最极端的个性。而这个男孩,以23岁的年纪,默默地诠释了责任与担当,让我们这些见惯人情冷暖的医生赞叹不已。也正是因为这样的患者家属,犹如夜空中一闪一闪的星星,陪伴着我在艰难的从医道路上继续前行。

现代文阅读

解题者丘成桐

数学家丘成桐一直在尝试攻克一道难题。

如果从去年4月20日,清华大学宣布其全职受聘任教清华园,同时从哈佛大学退休算起,这道题他已“全职”做了一年。如果从他离开美国,携夫人安家清华园算起,这道题他已专心致志地研究了三年。如果从1979年,他首次回国做学术访问,开始在心底求解这一问题算起,他为此已工作了40余年。

这道题是:____。

今年74岁的丘成桐,是位兼具雄心与耐心的卓越解题者,目光一向聚焦于重要、意义深远又难解的大问题。做数学家时如此,做教育家时同样如此。

1964年,15岁的丘成桐在杂志上读到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数学家陈省身的文章《学算四十年》。他头一次听闻已有中国学者在世界数学界取得举足轻重的成就,丘成桐兴奋不已,“那我也可以做这个事情。”他想。

四年后,在香港读完大三课程,丘成桐被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破格录取,师从陈省身。在那里,他仅用两年,便取得博士学位。1976年,年仅27岁的丘成桐证明出数学难题“卡拉比猜想”,一举成名,开创了“几何分析”这一崭新领域。33岁,他获得被誉为“数学界的诺贝尔奖”的菲尔兹奖,成为获此殊荣的首位华人。此后,他又陆续斩获了数学界各大重要奖项。

为中国培养数学英才,是丘成桐近年来的事业重心。其实几十年来,他致力于此,逐步在主流人才培养机制之外,搭建出一套数学领军人才选拔培养体系。他为此做了大量工作,担任国内多个科研机构的重要职位,但不收取一分钱薪酬,事实上,他经常要凭个人影响力为这项事业筹资“化缘”。

1979年丘成桐应中国科学院时任副院长华罗庚的邀请,回国进行交流访问,到了北京走出机舱,他俯下身去触摸地上的泥土。后来丘成桐回忆“我不是一个性情中人,时时都会收拾心神,那次竟会有如此的举动,连自己也感到惊讶。”这一年他30岁。

丘成桐在自传中写到首次回国之旅后,“我对一个人能发挥什么作用一筹莫展,但我还是希望能竭力相助。哪怕是一丝一毫都好,只要大家共同努力,众志成城,也许有一天能有所成就,扭转乾坤。”

从此,他把推动中国数学的发展,提升中国在科学领域的声望,视为自己科研之外的事业与使命。作为中国数学教育的观察者和建设者,他同中国的数学事业一道走上一条漫漫长路。

1979年后,丘成桐每年都要回国待几个月。最初他感觉自己能尽上一把力的就是利用休假时间多回国交流讲学,没过几年,他开始招收来自中国的留学生,希望帮助一些出色的人才获得自己当年那种进入世界顶尖学府做研究的机会。

为激发中学生对数学研究的兴趣,2008年丘成桐设立“丘成桐中学数学奖”(后发展为丘成桐中学科学奖)。不同于一般竞赛,参赛者可自行选择感兴趣的题目,以提交研究报告的形式参赛,充分体会一把做科研的滋味。

留意到中国大学生数学基本功的欠缺,2010年他又发起“丘成桐大学生数学竞赛。”全面考察参赛大学生的数学基础知识和技能。

为加强海内外华人数学家的联系,他还发起了ICCM(世界华人数学家大会)。创办有“华人菲尔兹奖”之称,颁给45岁以下华裔青年学者的“ICCM数学奖”。

为鼓励更多女生投入数学学习,培养女性数学家,前两年他又发起了“丘成桐女子中学数学竞赛”。

“数学科学是所有科学的基础,没有强大的数学基础,就没有良好的科技。”丘成桐阐述发起计划的初心。“我这一辈子只有两个心愿,一个是成为大数学家,另外一个是提升祖国的数学水平,在国家的领导下众志成城,我有信心完成这个愿景。”

从成为大数学家,到培养大数学家,丘成桐笃信,中国能够在本土培养出一批世界一流的数学家,中国数学能够跻身国际前列,而数学的发展必将助力国家的科技自强。

丘成桐对经由他的选拔体系进入清华的年轻学子们说,“让我们走出一条自己的路来。我以后在清华跟你们共进退。”

【注释】①选自《数学与通识》。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