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文言文阅读 题类:模拟题 难易度:困难

浙江省名校新高考研究联盟(220联盟)2019年高三下学期语文第三次联考试卷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答茅鹿门知县二

(明)唐顺之

    熟观鹿门之文,及鹿门与人论文之书,门庭路径,与鄙意殊有契合;虽中间小小异同,异日当自融释,不待喋喋也。

    至如鹿门所疑于我本是欲工文字之人,而不语人以求工文字者,此则有说。鹿门所见于吾者,殆故吾也,而未尝见夫槁形灰心之吾乎?吾岂欺鹿门者哉!其不语人以求工文字者,非谓一切抹杀,以文字绝不足为也。虽其绳墨布置,奇正转折,自有专门师法;至于中一段精神命脉骨髓,则非洗涤心源,独立物表、具今古只眼者,不足以与此。今有两人,其一人心地超然,即使未尝操纸笔呻吟,学为文章,但直抒胸臆,信手写出,虽或疏卤,然绝无烟火酸馅习气,便是宇宙间一样绝好文字;其一人犹然尘中人也,虽其专专学为文章,其于所谓绳墨布置,则尽是矣,然番来覆去,不过是这几句婆子舌头语,索其所谓真精神与千古不可磨灭之见,绝无有也,则文虽工而不免为下格。即如以诗为喻,陶彭泽未尝雕句文,但信手写出,便是宇宙间第一等好诗。何则?其本色高也。自有诗以来,其雕句文用心最苦而立说最严者无如沈约苦却一生精力使人读其诗只见其困缚龌龊满卷累牍竟不曾道出一两句好话。何则?其本色卑也。本色卑,文不能工也,而况非其本色者哉!

    秦汉以前,儒家者有儒家本色,其所言者,其本色也,是以精光注焉,而其言遂不泯于世。唐宋而下,文人莫不语性命,谈治道,满纸炫然,一切自托于儒家。然非其涵养畜聚之素,非真有一段千古不可磨灭之见,而影响抄说,盖头窃尾,如庄农作大贾之饰,极力装做,丑态尽露。是以精光枵焉,而其言遂不久湮废。后之文人,欲以立言为不朽计者,可以知所用心矣。

    然则吾之不语人以求工文字者,乃其语人以求工文字者也,鹿门其可以信我矣。今复纵言至此,吾过矣,吾过矣!此后鹿门更见我之文,其谓我之求工于文者耶,非求工于文者耶?鹿门当自知我矣,一笑。

    鹿门东归后,正欲待使节西上时得一面晤,倾倒十年衷曲;乃乘夜过此,不已急乎?仆三年积下二十余篇文字债,许诺在前,不可负约。欲待秋冬间病体稍苏,一切涂抹,更不敢计较工拙,只是了债。此后便得烧却毛颖 , 碎却端溪 , 兀然作一不识字人矣。而鹿门之文方将日进,而与古人为徒未艾也。异日吾倘得而观之,老耄尚能识其用意处否耶?并附一笑。

【注释】①茅鹿门:指茅坤,号鹿门,明代散文家、藏书家。②毛颖:毛笔。③端溪:一种名贵砚台。

(1)、对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信手写出,虽或疏卤    疏卤:粗糙、轻率。 B、虽其专专学为文章    专专:用心专一 C、如庄农作大贾之饰    大贾:大师。 D、而与古人为徒未也    艾:停止。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下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有说    时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 B、则文虽工不免为下格    赂秦力亏 C、鹿门可以信我矣    吾还也 D、乘夜过此,不已急乎    今其智反不能及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宇宙间的绝好文字不应重在对文字的追求,也不应重在文章的规则布局、结构的变化转折,更应重在要使文章要有一种精神、命脉和骨髓。 B、作者认为,写文章要有“真精神”及“千古不可磨灭之见”,这才是真本色。他将陶渊明与沈约两位诗人加以比较,评价前者本色远超后者。 C、文章最后,作者祝愿茅鹿门先生写文章一天天地长进,学做古文堪比古人,并期望有朝一日能读到他的文章,领会其中的用意所在。 D、全文叙议结合,以议为主,而议论则重在阐述作者自己的文章观,文中的两处“一笑”则流露了作者对自己观点的自信
(4)、用“/”给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

其 雕 句 文 用 心 最 苦 而 立 说 最 严 者 无 如 沈 约 苦 却 一 生 精 力 使 人 读 其 诗 只 见 其 困 缚 龌 龊 满 卷 累 牍 竟 不 曾 道 出 一 两 句 好 话

(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文人莫不语性命,谈治道,满纸炫然,一切自托于儒家。

②此后鹿门更见我之文,其谓我之求工于文者耶,非求工于文者耶?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吴保安,字永固,河北人,任遂州方义尉。其乡人郭仲翔,即元振从侄也。仲翔有才学,元振欲成其名宦。

    会南蛮作乱,以李蒙为姚州都督,帅师讨焉。蒙临行,辞元振。元振乃见仲翔,谓蒙曰:“弟之孤子 , 未有名宦。子姑将行,如破贼立功,某在政事,当接引之,其薄俸也。”蒙诺之。仲翔颇有干用,乃以为判官,委之军事

    至蜀,保安寓书于仲翔曰:“幸共乡里,素未谋面,而心常慕仰。侧闻吾子急人之忧,不遗乡曲之情,忽垂特达之眷,使保安得执鞭弭 , 以奉周旋。是吾子丘山之恩,即保安铭镂之日。”

    仲翔得书,深感之,即言于李将军,召为管记。未至而蛮贼转逼,李将军至姚州,与战破之。乘胜深入,蛮而败之。李身死军没,仲翔为虏。蛮夷利汉财物,其没落者,皆通音耗,令其家赎之。保安既至姚州,适值军没,迟留未返。而仲翔于蛮中,致书于保安曰:“永固无恙。顷辱书未报,值大军已发。深入贼庭,果逢挠败。吾今在厄,力屈计穷。而蛮俗没留,许亲族往赎,求绢千匹。愿足下早报吾伯父。宜以时到,得赎吾还。使亡魂复归,死骨更肉,唯望足下耳。”时元振已卒,保安乃为报,许赎仲翔。乃倾其家,置绢千匹,赎之。

(选自《新唐书·吴保安传》)

【注】元振:郭元振,唐朝名将,宰相。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王镇恶,北海剧人也。祖猛。镇恶以五月生,家人以俗忌,欲令出继疏宗。猛曰:“此非常儿。昔孟尝君恶月生而相齐,是儿亦将兴吾门矣。”故名。年十三,因故寓食渑池人李方家。方善遇之,谓方曰:“若遭英雄主,要取万户侯,当厚相报。”方曰:“君丞相孙,人材如此,何患不富贵,至时愿见用为本县令足矣。”

武帝谋讨刘毅,镇恶曰:“公若有事西楚,请给百舸为前驱。”及西讨,转镇恶参军事,使率龙骧将军蒯恩百舸前发。镇恶受命,便昼夜兼行,扬声刘兖州(注)上。毅谓为信,不知见袭。镇恶去江陵城二十里,舍船步上,蒯恩军在前,镇恶次之,舸留一二人,对舸岸上竖旗安鼓。语所留人曰:“计我将至城,便长严,令如后有大军状。”又分队在后,令烧江津船。镇恶径前袭城,津戍及百姓皆言刘藩实上,晏然不疑。将至城,逢毅要将朱显之驰前问藩所在,军人答云“在后”。及至军后不见藩又望见江津船舰被烧而鼓声甚盛知非藩上便跃马告毅令闭城门。镇恶亦驰进得入城,便因风放火,烧大城南门及东门。又遣人以诏及赦并武帝手书凡三函示毅,毅皆烧不视。金城内亦未信帝自来。及短兵接战,镇恶军人与毅下将或是父兄子弟中表亲亲,且斗且语,知武帝在后,人情离懈。初,毅常所乘马在城外不得入,仓卒无马,使就子肃取马,肃不与。朱显之谓曰:“人取汝父而惜马,汝走欲何之?”夺马以授毅,从大城东门出奔牛牧佛寺自缢。镇恶身被五箭,手所执槊于手中破折。江陵平后二十日,大军方至,以功封汉寿县子。

及武帝北伐,为镇西谘议,行龙骧将军,领前锋。镇恶入贼境,战无不捷。后进次渑池,造故人李方家。升堂见母,厚加酬赉,即授方渑池令。方轨径据潼关 , 将士乏食,乃亲到弘农督人租。百姓竞送义粟,军食复振。

(节选自《南史·列传第六》,有删改)

(注)刘兖州:刘藩,为刘毅堂弟,时任兖州刺史。

阅读下面与陶渊明相关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陶渊明《五柳先生传》)

材料二:

古之诗人有拟古之作矣,未有追和古人者也。追和古人,则始于东坡。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吾前后和其诗凡百数十篇至其得意自谓不甚愧渊明今将集而并录之,以遗后之君子。子为我志之。然吾于渊明,岂独好其诗也哉?如其为人,实有感焉。渊明临终,疏告俨等:“吾少而穷苦,每以家弊,东西游走。性刚才拙,与物多忤,自量为己必贻俗患,黾勉辞世,使汝等幼而饥寒。”渊明此语,盖实录也。吾今真有此病,而不早自知。半生出仕,以犯世患,此所以深服渊明,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也。

(节选自苏轼《与苏辙书》)

注释:①俦:类。②癯:干瘦。③黾勉:勉励。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