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困难

浙江省湖州市长兴县2018-2019学年八年级下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非文学类文本阅读

    材料一:

    中美科幻电影主要成本对比统计

(单位:万元)

   

   

    中美科幻电影主要成本对比统计

中国

类别

美国

类别

《战狼2》

战争

《阿凡达》

科幻

《流浪地球》

科幻

《复仇者联盟4》

科幻

《红海行动》

战争

《泰坦尼克号》

爱情

《唐人街探案》

侦探

《星球大战7》

科幻

《美人鱼》

科幻

《复仇者联盟3》

科幻

    材料二:

 

    材料三:

    《流浪地球》幕后花絮:参与人员有7000多人,光是后期制作人员就有3000多人。看得到的是2小时的电影,看不到的是4年多的筹备,2000多个特效镜头,3000张概念设计图,8000多张分镜头画稿,10000多件道具制作……一个修改了153版的特效镜头,出现时间只有3秒。而为了让整个故事能“足够硬”,中科院的科学家,导演硬是请来了4位。演员们要穿上百斤的道具,每日的拍摄都挑战着极限。他们想要做的,是成为一级台阶,“中国科幻电影史的第一步台阶”。

    材料四:

    《流浪地球》导演郭帆评论:中国科幻电影的制作技术与欧美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缺乏足够的创新能力。但是《流浪地球》的优势在于融入了中国人将家作为情感载体的观念,因此影片中摆脱了美式科幻片主导的逃离地球范式,选择带着整个地球一起在太空中流浪。这种创意不是西方的,而是中国文化给予我们的。中国科幻的文化内核应该就是这个东西。

    《人民日报》评论:《流浪地球》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始终在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冰冷的地球和喧闹的地下城形成鲜明的对比,对地球未来命运的思考具有未雨绸缪的现实意义;100代人的流浪地球计划,投射的是中国人自古崇尚的愚公移山这种坚韧不拔的精祌:“集体式救援”不同于美国的个人英雄主义,体现的是全人类“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理念;片中父子情、兄妹情、祖孙情、战友情突出的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坚守。

(1)、读四则材料,下列结论无法得出的一项是(   )
A、中国科幻电影在特效制作的成本投入上,与美国相比相差甚远。 B、在美国电影票房排名中,科幻电影占据绝对优势,特效制作的高成本研发功不可没。 C、特效是否精良直接影响科幻电影的质量高低,也是科幻电影是否迎合观众口味的关键。 D、科幻电影《流浪地球》的文化内核有别于西方,强调的是家庭和集体价值的体现。
(2)、分析“材料二”中《流浪地球》和《复仇者联盟4》全球票房占比统计图,你能得出哪些结论?
(3)、假如你是《流浪地球》的导演郭帆,面对记者采访,你会如何回应呢?(依据上述材料)。

记者:您认为《流浪地球》所弘扬的中国传统文化和价值观,与欧美同题材的科幻电影有哪些区别呢?

郭帆:我认为①

记者:《流浪地球》的成功,开启了中国科幻电影的新征程,对未来我国科幻电影的健康发展具有划时代意义。作为《流浪地球》的导演,您对中国科幻电影的发展有哪些建议呢?

郭帆:我认为②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芦苇花儿开
      芦花,是芦苇在秋天里开出的花絮,它似花非花,似雾非雾,一簇簇,一丛丛。秋风阵阵,花絮沸沸扬扬如飞雪,悄悄向天边的彩云飞去。
      深秋时节,我总喜欢来到太湖边。水中,芦叶枯了,芦杆弯了,惟有芦花兴兴旺旺地开着,散发出沁人的芬芳,悄无声息地点缀着这萧瑟的季节。飘飘忽忽的芦花,在秋阳下映出亮丽的光泽,一片片洁白似雪的芦花,轻轻的飘进秋天湛蓝的温柔的眼眸里。恍惚之中,眼前这片片芦花,像是从秋天腹地里飞出的一群群吉祥鸟,正展翅飞向深远的蓝天……
      洁白的芦花,你的风采,你的浪漫,你飘逸摇荡的身姿,是我儿时最深刻、最美妙的记忆,是我至今都难以忘怀的念想。
      芦苇花开时节,是我童年最兴奋的季节。每当放学回家,踩着弯弯曲曲的泥土路,跨过摇摇晃晃的小木桥,迎着红红暖暖的夕阳,我和小伙伴们便会流连在开满芦花的湖边,看飘向云端的芦花。秋阳下摇曳的芦花,和秋水长天一色,清朗而宁静。和小伙伴们穿行在芦苇丛中,不是钻进芦苇丛里捉迷藏,就是踮起脚把芦花拔下,高举着一路奔跑,高兴得又跳又叫,一串串欢快的笑声撞得洁白的芦苇花随风摇曳。玩累了,我们还会抽出苇芯做苇笛,做成的苇笛吹起来声音很脆,也很好听。
      记忆中,芦苇花开时,祖母便采来大把大把的芦花,为我们编织芦花鞋。那纵横交错的经纬里,织进了祖母多深沉的爱啊!下雪的日子,我们脱下棉鞋,换上芦花鞋,敲房檐下的冰棱,“当当”地响;我们滚雪球,打雪仗,在沟渠的堤上踩雪。有了芦花鞋,再也不用害怕因棉鞋弄湿弄脏而被父母打骂,雪地里荡漾着我们欢畅的笑声,还不时回过头看看那芦花鞋踩出的深深浅浅的脚印。芦花,开在我童年美好的记忆里,伴随着我一天天长大……
      那时候,村人什么都缺,于是湖边的芦苇杆儿成了村民绝好的燃料。在冰天雪地的腊冬,农家灶膛里的芦柴,芦花最先燃烧,烧得最旺,并发出歌唱般的声音来。它洗去一身的铅华,在自己生命的尽头,以最绚丽的姿态绽放。在这歌唱声里,人们获得了温暖,热气腾腾的菜汤,散发着诱人香味的米饭,以及对生活的感恩!芦花啊,它永远是那么从容坦然,淡然地面对每一个生死轮回。
      岁月的更迭,风雨的历练,我不再沉溺于风花雪月的风雅,但在芦花飘飞的时节,我依然是思绪满怀:似花似雾烟霭中,秋风起时漫碧空。随秋风起舞的芦苇花,像梦一般充满了迷人的萧瑟意境!它是这个深秋季节里最美丽的花了。芦花,它疏离百花,它不争芳妒妍,不畏风霜,构成了深秋独特的风景。芦花开尽,一切的绿意也从田埂、池塘隐没,一切的残红也在庭院、园林消尽。
     人生当如芦花!

      阅读下文,完成(1)~(5)题。

落叶也精彩

郑荣来

      日前一场不小的秋雨,打落了树上的许多黄叶,飘飘零零,构成一色景致。往年立冬一过,更是飘飘洒洒,纷飞不断。特别是那些银杏树,金黄的叶片被阵风吹落,地上如同盖上层层黄金。一阵四五级西北风刮过,树上的黄叶,几乎全部离开枝头,无一残留。大马路边的那两溜同类也是如此,都把金黄献给了大地。步调是如此一致,说走就走,毫不留恋枝头。

      我住的大院里,有二三十种乔木,落叶时间都各有其序。大道两边的柿树,个性最为特别,它的叶子本属红叶类,但从不大红大紫,只是奉献些微红的颜色,更多的是黄绿相间的斑驳,把红黄让给自己的果实。那柿子也是抢尽风头,总是以自己的丰满和金黄,吸引着人们的眼球。当叶子纷纷飘落,它仍独留风姿在枝头,奉献着多彩多姿的美丽。你看那一嘟噜一嘟噜的柿子,展示着与众不同的风韵,让所有的行人都不能不顾盼乃至流连。

      为数最多的槐树,显示了树多势众的气派,院里的几乎所有的大道小路,都是它的领地,地上都有它的叶片。它们的落叶,不像银杏那样同步,而是先后有序,次第而落。它不断提醒人们,及时注意增添衣服。如同花开的时间,它们同科同属不同种,好几种槐树,总是你刚谢罢我又开,整个夏秋两季,没有间断过,仿佛时刻要人们关注它美丽的存在。它的叶子也是如此,虽不如槐花那样美丽,但那浅浅的黄色,也是一种不可多得的精彩。

      树也是不可貌相。那几棵泡桐树,高大魁梧,可谓材大体粗,但落叶却早,与它的个子、块头不相称,老大没有老大的样儿。它尤其经不起打击,西北风一来,比谁都大的叶片,竟哆嗦得厉害,惊吓之声,比谁都大。甚至高叫“怕啦怕啦”,夜深人静时,制造恐怖气氛,真是没出息!我也是念及它叶阔荫大,夏天给人荫凉,对我等有过奉献,也就谅解它了。不然的话,它那叶片抽抽巴巴,不红也不黄,毫无姿色,风一吹就跌落满地,连草地都被遮盖住,给环保工人添了许多麻烦,实在不敢恭维。

      垂柳却是不同。它身躯较瘦,腰细枝软,体态轻飘,仿佛弱不禁风。但它经得起雪打风吹,那年特大雪,压得柳枝垂地,它们都挺过来了。多少次大风的吹袭,好几场四五级西北风,它都满不在乎。除了松、柏、竹,就数它落叶最晚。看看金台园里水池边的垂柳就知道,它像是要站最后一班岗,大家都撤了它才撤。它真是名副其实的“早来晚走”的敬业者。当春天到来之前,寒风料峭,乍暖还寒,它最早见绿于枝头,率先透露春的消息。春风杨柳万千条,又是它营造了热闹的春意。

      法国梧桐也值得一说。它在院里落户十几年,都种在很不起眼的地方,远不像它们在南京那么有地位,市中心多少条马路都是它们的地盘。我们现在才见识到,它其实是最有抗争精神者。前面所述各树都不如它,它们的叶子至今还济济一堂于树梢,少有飘落者。它们也是叶阔荫大,但比泡桐坚强得多,勇敢得多。

      看京城大街上和院里的落叶,精神上丝毫没有抽缩之想。许多人都说喜欢冬天,那是因为,冬日的树木不因叶落而颓败,而是蓄势待发,准备来年更加蓬勃。

      落叶,奉献了八九个月的绿色,也就完成了自己的使命,现在再以金黄谢幕,也算是一种圆满。你看它们,来时欣欣向荣,走时充满希望。所谓“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的诗意,正是它最乐于表达的真情。树叶的一生只有大半年,它没有愧对这一生。它的一生都是为他人而活,春天以嫩绿励人朝气,夏天以浓荫给人荫凉,秋天或以颜色悦人心情,或零落给大地增添营养。它潇洒来去,可谓活得自豪而有价值。

      落叶是别有风貌的景致,当红叶黄叶铺洒满地,实在是美丽至极的风景,不少人希望此种赏心悦目的金黄,能够多存留一些日子。但在我,却要感谢环保工人,及时打扫落叶,不使行人践踏,让它保留一个完整的身躯,洁净的容颜,留给人们一个完美,也给人一种哲理的思考。

(选自《中华活页文选》2013年初中三年级第6期,有删改)

阅读下面论文,完成下列小题。

宋庆发

       ①等,取“等待”之义。它既不主动求证,又不拒绝演绎;既让过往莫名挠头,又在现实面前坦然露脸;既辐射自然和生命的日光,又聚焦道德和爱的月色。等,是诗一般恣肆凝聚,哲学一样的理性铺陈。

       ②等是一种态度。春花等料峭过后的开放,秋叶等西风紧束之余的飘零,等的是一份自然而然;等米下锅,等菜上桌,等的是一份丰稔期许;等而下之,等闲视之,等的是一份逍遥自在。等量齐观,心存一颗佛心;等因奉此,秉承一业操守。等,其实就是一种和中的积极态度,一种对世界对人生的本源看法和清正做派。

       ③等是一种智慧。姜尚直钩无饵垂钓渭水,等来了明慧天子周文王礼贤下士的相遇;卓文君诗心悱恻坚守空房,等回了浪子司马相如最初的爱恋。这何尝不是一种充分自信、甘于隐忍的智慧?

       ④等是一种境界。苏武持节牧羊北海十九年,须发皆白,只等归汉,心纯如雪;谭嗣同坐等杀头,慷慨悲歌“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以酬圣主、民心与变法;金岳霖情笃林徽因,不因其嫁作梁妇而词语忸怩,不因其声名鹊起而逻辑狷介,不因其早逝而改弦易辙,一等就是终身不娶。此心,此志,此情,天地为证,日月可鉴。

       ⑤当今社会,物欲横行;当今时代,瞬息万变。但总有云卷云舒间的宠辱皆忘让人去等候,总有花开花落时的去留无意让人去期待。西方谚语道:“走得太快,灵魂跟不上,我要停下来,等一等灵魂。”灵魂不开口,就让我们一起 “等一等”吧!

       ⑥等洪荒的旷远诡秘,等原野的缤纷,等文学燃起的希望,等自然唱起的规律,等万物亮出的生命底色。等一等,两个人的爱情便可湿润江南;等一等,一个人的寂寞便可开出花来;等一等,爱默生的自然世界便会呈现:“每个人都会成为诗人,爱将成为主宰,美将处处流露,人与自然将和谐相处。”

                                                                                                                                                                     (选自《做人与处世》2013年第24期)

阅读,完成以下小题。

大数据

材料一:日前,2016年“数博会”在贵阳召开。此次“数博会”是贵州挂牌成为国家大数据产业综合实验区以来,首次举办的一次大数据交易、数字化产品展示、互联网技术交流的大型盛会。2014年起,大数据中心、呼叫中心先后落户贵州,伴随贵阳城区无线WiFi全覆盖的建成,让贵州从昔日工业时代的追随者,变成大数据时代的同行者,甚至是领跑者。据大数据中心的工作人员介绍,大数据是依托互联网优势,融合数据库资源、与计算技术、物联网技术而研发的大型数据交易中心。大数据存储容量特别大,预计未来全球存储总量将增至40ZB,即4000万亿亿字节;资源互为关联且覆盖面广;资源实时,更新快,最快可达1分钟,甚至几秒、几十秒的更新速度。

材料二:大数据来了,普通民众的手机多了一张免费的网,而公务员却多了一个“紧箍咒”。一款名为“数据铁笼”的APP,用大数据的方式将公务员的时间、权力管了起来。贵阳市交管局工作人员孙某某的每一天都有精确到秒的记录。与门禁卡、饭卡、公务消费卡相连接的考勤系统显示他4月某一天是这样度过的:早上8点40分22秒到达局大楼,两分钟后坐上电梯。中午12点18分出现在食堂吃饭,12点35分59秒离开,四分钟后回到办公室。下午15点12分35秒,通过公务卡网划一笔3561.00消费款到建行622*户头,中途还曾遇到钓鱼网站骚扰,还好有反诈骗引擎及时提醒,才无误地完成网上消费交易。17点52分45秒才下班回家,途中还接到400开头的一条诈骗信息。像“数据铁笼”这样的技术,同样可以运用到专门的反诈骗项目,可以利用大数据针对行骗者常用伎俩进行研究,以技术对技术,让行骗者无处遁形。

材料三:东方祥云的分责任李胜在1999年创办企业时,希望利用数据库对洪水进行预报来摆脱传统洪水预报方式的弊病。然而这条路并不好走,好几次公司都濒临死亡,为了生存,甚至还被迫倒卖过电脑。直到2015年,恰遇到贵州实施大数据战略,东方祥云获得了机遇。东方翔云的数据库借助大数据平台得以收集到全球所有公开的气象卫星遥感数据,各个主要河流的水文数据及各种图片、视频。现在可以将洪涝灾害的预测从20分钟延长到72小时。是大数据技术和水利的结合让东方翔云大数据项目在中国“云上贵州”商业模式大赛中一炮打响,获得最高奖——“云端大奖”,并获得500万元扶持 资金。

材料四:有人对2015年反信息诈骗联盟发布的大数据作了如下统计:

表一:

年龄段

20-29岁

30-39岁

40-49岁

50岁以上

受骗者人群比例

8%

15%

37%

40%

诈骗者人群比例

80%

10%

6%

4%

表二:

年代

90年代

2000年-2009年

2010年-2012年

2013年-2015年

诈骗手段

传统手段

电信

互联网

电信

互联网

电信

互联网+

丢包、设圈套

电话+短信

发布中奖信息

电话+短信,虚拟号码400开头

伪基站、钓鱼网站

电话+短信,冒充公检法等

“线上支付”转移,“网购退款”等

所占比例

85%以上

80%

10%

75%

21%

52%

43%

(以上材料来自《南方周末》《人民日报》等,略有改动)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清华“永远的校长”梅贻琦

徐百柯

    ①梅贻琦(1889—1962),字月涵,天津人。第一批庚款留美学生,历任清华学校教员、物理系教授、教务长等职,1931—1948年任清华大学校长。他的一生只做了一件事,就是成功地执掌清华并奠定了清华的“校格”。

    ②1931年12月3日,在清华大学校长就职典礼上,梅贻琦留下了中国大学史上最著名的一句话:“所谓大学者,非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他本人从来没有被称为“大师”,但在他的任内,却为清华请来了众多的大师,并为后世培养出了众多的大师。他被称为清华“永远的校长”。

    ③一位清华的老校友在纪念梅贻琦的文章中称:“母校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8字为校训。历届毕业同学,凡是请梅先生题纪念册的,梅先生辄书此两语为勉。梅先生一生行谊,也正可以这两句来说明。”

    ④《易经》上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梅贻琦在世人的心目中,正是这样一位“君子”。

    ⑤梅贻琦生性不爱说话,被称为“寡言君子”。早在1909年考取第一批庚款留美学生时,他那“从容不迫的态度”就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发榜那天,考生们都很活跃,考上的喜形于色,没考上的则面色沮丧。只有瘦高的梅贻琦,始终神色自若,“不慌不忙、不喜不忧地在那里看榜”,让人觉察不出他是否考取。而实际上,在630名考生当中,他名列第六。

⑥“一二•九”运动后,清华曾经发生过数千军警闯入学校逮捕学生的事件。事前得知了这个消息,学校的几位领导人在梅贻琦家里商量如何应对。大家说了很多意见,惟有梅校长默然不发一言,最后大家都等他说话,足足有两三分钟,他还是抽着烟一句话不说。冯友兰教授问:“校长——你看怎么样?”梅贻琦还是不说话。叶公超教授忍不住了,问道:“校长,您是没有意见而不说话,还是在想着而不说话?”他隔了几秒钟回答:“我在想,现在我们要阻止他们来是不可能的,我们现在只可以想想如何减少他们来了之后的骚动。”他要教务处通知有嫌疑的学生,叫他们处处小心,尽可能隐蔽起来。然后他打电话给北平市长秦德纯,请他出面说服撤退军警。最终,包围清华体育馆的士兵撤退了。

    ⑦后来,学生们怀疑军警特工手里的名单是校方提供的,所以把教务长架到大礼堂前接受质问,并有学生扬言要打。此时,他们的校长身着一件深灰色长袍,从科学馆方向慢步走来,登上台阶,对着二三百学生,有半分钟未发一言,然后用平时讲话同样的声调,慢吞吞地说出了5个字:“要打,就打我!”

    ⑧梅贻琦的寡言少语使一般人或以为他严肃,或以为他谦和,或以为他没有主见。其实他并非不懂幽默,他的反应是才士也为之叫绝的。有人奇怪,那么多校长来来去去,为何独有他能在大师云集的清华立足,梅贻琦回答:“大家倒这个,倒那个,就是没人愿意倒梅(霉)!”他的寡言也并非没人欣赏,陈寅恪就曾说:“假使一个政府的法令,可以和梅先生说话那样谨严,那样少,那个政府就是最理想的。”

    ⑨“他的情趣是那种很单纯的,一种……不晓得……一种很特别的幽默感。”他的儿媳、北大退休教授刘自强女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眼睛微微向上,显然沉浸在一种温馨的回忆中,想寻找一种确切表达来描述她的校长和公公。“那时候校长住在清华园甲所。我有一次去他那儿,梅太太病了,我就看见他到前面的小花园里,摘了一朵他自己种的花,紫色的,不知道叫什么名字,到梅太太的卧室去送给她。”

    ⑩不少人都能回忆起梅贻琦的律己。他做清华校长时,取消了原有的一些校长特权,不再让学校为他家中工人付工资,并拒绝领取包括手纸在内的一切免费供应。他节衣缩食,分文不取,上任不久就辞退了司机和厨子。“这些钱应该拿来买图书、器材,给教授们提高提高待遇。”为了一家人维持生活,堂堂校长夫人韩咏华还自制米糕,每天挎着篮子叫卖,并取名“定胜糕”,意寓着抗日一定胜利。教育部发给联大的一笔补助金,梅家的孩子按理可以领取,他却让出了4个名额,全部交给了更困难的学生,带着自家人吃白饭拌辣椒。1943年,梅贻琦的母亲去世,当天,同事建议他不开联大常委会。他坚持照常“不敢以吾之戚戚,影响众人问题也” ……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1941年,美国空军来华抗日,急需大量翻译,梅贻琦号召联大外文系的男同学参军。1943年,他又动员所有应届四年级身体合格的男生去当美军翻译官。在此期间,梅贻琦的儿子梅祖彦虽然还不到四年级,却提前参军。女儿梅祖彤也随军做了护士。

    ⑪因工作繁重,梅贻琦积劳成疾,1960年被确诊罹患癌症。他终身从事教育,毫无积蓄。新竹国立清华大学为其垫付一部分治疗费,医院又酌情减少了一部分,还是不够。清华校友们商议募捐,半年间募集台币65万元。躺在病床上的梅贻琦看到凝聚着爱心的募捐记录,“阅后半晌无语,后曾流泪颔首”。1962年5月19日,梅贻琦病逝于台大医院。他逝世后,秘书把他在病中一直带在身边的一个手提包封存了。两个星期后,在有各方人士在场的情况下启封。打开提包一看,原来是清华基金的账目,一笔笔非常清楚。

(节选自《中国青年报》,有删改)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奔跑

对一个肢体残疾的人来说,人生最美好的梦想,莫过于奔跑。对于从小就因患小儿麻痹症失去奔跑能力的她来说,“奔跑”像一束阳光,照亮了她的生命。

那天,她接到一个电话,电话那端是陌生的声音:“我是残联的,我们在排一个舞蹈,想请你参加。”

舞蹈?她的心颤动了一下,针刺样的疼痛自她心间传到了末梢,传到她那常常隐隐作痛的右脚。

“看什么看,你能跳舞吗?你这个瘸子!”

那年,她七岁,刚上小学一年级,一群小朋友正在排练舞蹈,为了在六一儿童节演出,她们奔跑,跳跃,腾揶,那么自如,那么轻盈,那么自由,真好看啊!她倚靠在门边,向舞蹈室内悄悄地张望,可是,这个稚嫩的声音,那么恶毒地将她从天堂推入地狱。

她不知道要怪谁。父母尽力了,省吃俭用,给她做了一次又一次的手术;兄弟姐妹尽力了在家,帮她做她想做却做不了的事,在外,呵护着她不让她受同学欺负,要怪,只能怪命运吧。可命运远远没有就这样放过她。她学习勤奋,成绩一直排在班級的前列。父母亲人的深恩,她无以为报,只能用好好读书,来减少他们的负累。但是大学之门并没有向她敞开……

大学梦断,父母想方设法帮她争取到会计上岗培训的机会她无比珍惜这个来之不易的机会,那两个月的培训,她像海绵入水,废寝忘食,孜孜不倦,学习,再学习,不懂就问,还不懂,再问,功不唐捐,她如愿通过了考试,有了自己的第一份工作。养活自己,这是她最高也是最低的人生目标。后来公司被另一家公司兼开,她和她的爱人因此相遇,从相知到相怜相惜,最终走到一起,有了一个可爱的孩于。她满心觉得,上苍待她不薄。可是,命运还是没有放过她,她七岁的儿子,在自家门口,被车撞了。那么鲜活的生命,那么强劲的双腿,奔跑起来像头小鹿,竟毫无征兆地消失了。她的心肝何,被生生摘去了。整整三年,她没有出门。像受伤的兽,躲在洞穴里,舔舐着伤口。

那一天,那个电话……

舞蹈,多么可爱的字眼,又是多么疼痛的字眼啊!仿佛远在天边的云彩,突然降落在她的眼前,她伸伸手就能握在手心,她想着,这是梦吧。一定是梦吧。电话那端的声音,又那么真实,那么真挚:

来看看,先来看看,你要是不方便,我们去接你。

放下电话后,她坐屋子里,一缕阳光从窗棂外针射进来,她感觉自己的心间好像有一股萌动像被惊蛰的雷声惊醒的地底的种子,抻着脖颈,展着身子,充满着活力。她还犹豫着,车已到了门口。

站在排练场的时候,她是羞涩的,像长途跋涉的人,闯进一个陌生的世界,手足无措.让她放开怀抱的,是那些轮椅上坚定的眼神和那含泪的笑。原来,没有强壮的双韆,真的也可以舞蹈!她怎么能不被吸引呢?那是谜一样的笑,那是梦一样的舞蹈啊,她毫无抵抗地就迷恋上了。

    排演的日子,困难数不胜数,但,那又算什么呢。来回的路那么长那么难,脚都磨破了,遇到而天,不能行走,只能打车,车费不能报销,本来靠拿低保过生活,打车去排练,多么奢侈但那又算什么呢,她从没有如此轻松愉快过。彩排那天,场地在二楼,对于地们这些轮椅上的人来说,二楼,简直就是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啊。但这又算什么呢,能难过她们的人生路吗,能难过坎坷残酷的命运吗。肢残轻的,相互搀扶着,一步一步挪上去,肢残重的,只能由残联的工作人员一个一个背上去……

    大赛的日子终于来了。她们紧张,不安,手脚都轻颤着。音乐声起,灯光聚焦,掌声四起真像梦境啊。她们心都飞起来,只想到那梦境里奔跑,奔跑,奔跑。那么快乐地奔跑,像天使一样,轻盈地张开了隐形的翅膀。音乐声止,掌声雷动,她们走回场边,她们听到台上宣布:一等奖第一名,是她们!她们都笑了,又哭了,又笑了

    从此之后,海韵艺术团正式成立,她当团长……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