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诗歌鉴赏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困难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21《化石吟》同步练习

(二)老马

臧克家

总得叫大车装个够,

它横竖不说一句话,

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

它把头沉重地垂下!

这刻不知到下刻的命令,

它有泪直往心里咽,

眼前飘来一道鞭影,

它抬起头望望前面

(1)、题目“老马”换成“瘦马  ”好吗?说说理由。


(2)、“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中的“扣”字,换成“压“字好不好?说说理由。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有一种生活方式自带光芒万丈

毕淑敏

    ①第一次听说此次日本之行,要在长野县大豆岛的农民轰太市先生家住一天时,半是欣喜,半是忐忑。高兴的是可以由此深入普通的日本人民中,体验一下他们的生活,真是难得的好机会。不安的是,想象中的轰先生是一个很严厉的人,因为“轰”这个姓总使我联想起 夏天的暴雨和闪电雷鸣。一见到轰先生,我就乐了。他是一个非常和善的老人,不像常见的日本人,嘴角总是抿得很紧,仿佛时刻都在思索,而是经常忘情地哈哈大笑,好像一个快活的大孩子。

    ②轰先生一家为我们的到来,真是忙坏了。你想啊,一下子来了五个外国人,吃喝坐卧,不是一个小工程。轰先生的妻子绿女士和他的妹妹、儿媳扎着浆洗一新的围裙,为了我们不停地忙碌着。我们品尝着精美的日式菜肴,吃得非常开心。

    ③吃完饭,轰先生招呼我们沐浴。我心中有些嘀咕:天这么凉,要是冻出感冒,再转成气管炎,异国他乡的,岂不麻烦?没想到,轰先生一家为我们想得周到极了,先是大小浴巾,再是和式睡衣,最后干脆抱来了两大摞长短袖的棉睡袍,堆在地上,好像两座小山。我们全副武装穿在身上,面面相觑,不由得开怀大笑。

    ④我们在轰先生家度过了非常愉快的一天。老人家自己种稻田。他招待我们吃的米饭,就是亲手种出来的。我敢肯定地说,这是我平生吃过的最香的米饭了。我们都夸老人家的米好,他骄傲地宣布,他种的富士苹果是全日本第二。他说得是那样肯定,我不由得问:是不是进行过正规的全国评比,您的苹果得了银牌?老人眨着眼睛笑起来说,全日本第一的苹果 还没有长出来呢,因为没有第一,所以,我的苹果树就是日本第二了。我们愣了一下,也会心地笑起来。不管怎么说,看轰先生的自豪样儿,他的苹果树百里挑一那是没得说了。

    ⑤我们沿着乡间的小路,缓缓地向轰先生的果园走去。10月的日本晴空万里,干燥凉爽的秋风,带着苹果的甜香扑打着我们的衣襟。远处山峦上最初染红的枫叶,像拍红的手掌,在招呼着我们。这一带是苹果产地,果然名不虚传。一株株精心培育的苹果树,迎风而立,硕果累累。小路四周的地面,银光闪闪。果树下的土地上都铺着雪亮的金属箔,好像无数面巨大的镜子,用以反射阳光,普照苹果的各个部位。这样结出的苹果不但颜色像玫瑰一般艳丽,而且含糖量高。果园的上空还罩着结实的尼龙网,刚开始我们还以为是防盗,后来一问,才晓得是为了防鸟啄食苹果,这样才能保证每一个苹果都无褶无疤,玉润珠圆。

    ⑥我一边走一边想,轰先生的苹果树既然是全日本第一,那他树下的银箔一定最亮,他树上的尼龙网一定最大,他的苹果一定像红宝石一般美丽。正想着,轰先生停下脚步说,喏,到了,你们可以尽情地摘苹果了。我定睛一看,吓了一跳。这实在是一片太平凡的苹果园。咳!甚至连平凡也算不上的。苹果树上没有遮天蔽日的尼龙网,苹果树下没有银光闪闪的金属箔,树不高大,果不繁密,在周围一大片人工精心雕琢的果园中,显得简朴而随意。树上的苹果因为没有接受到阳光各方面的照射,半边青半边红,远没有想象中那般夺目。我们走进果园,七手八脚地开始摘苹果,站在苹果树下大吃起来。平心而论,轰先生的苹果还是相当优良的,甜脆爽口。但因为没有尼龙网和金属箔的养护,果皮上有小鸟啄过的黑斑点,味道也略略有点酸。我们吃饱了苹果,又摘了一兜,才迎着暮色回到轰先生的家。

    ⑦丰盛的晚饭后,轰先生拿出纸笔,文人们开始舞文弄墨了。我写诗是外行,站在一旁伸着脖子屏息欣赏。轰先生写下他的一首短歌:我闭着眼睛,四周一片寂静,沿着阶梯,走向湖泊的深处,那里,有什么呢?

    ⑧那一刻,四周真的变得十分寂静。听了轰先生的诗句,我的心灵深处有一根琴弦被触动,有一种温暖的感动壅塞喉头。大家笑着追问老人,在湖底到底会有什么呢?恰在这时,轰先生的妻子绿女士来为我们送茶,轰先生遂一本正经地回答,那里有美人啊!说着,亲热地拍了绿女士一下,我们大笑

    ⑨在轰先生家的榻榻米上安睡一夜。清晨,要告别了,大家恋恋不舍地分手。我为轰先生写下了这样一句话:“您使我想起了中国神话中的山野仙翁。”到了东京,在车水马龙的城市人流里,在扑朔迷离的霓虹灯下,我又拿出轰先生的苹果端详。它朴素天然,携一种大自然的清新空气。这其中又注入了轰先生对中国人民的深情厚谊,越发显得沉甸甸了。我坚信,它是日本第一的苹果。(本文有删改)

阅读

☆资料一

穆旦书评(节选)

这本薄薄的诗集共包括九篇作品:《吹号者》,《出发》,《车过武胜关》,《除夕》,《街》,《梦》,《纵火》,《他死在第二次》,大多写在一九三九年春。以促成这本诗集的短短时期来说,我们不得不惊佩于诗人的创作力之丰盛。而从质上看来,在抗战以后新兴的诗坛上,这本薄薄的诗集又是怎样可珍贵的收获啊。

作为一个土地的爱好者,诗人艾青所着意的,全是茁生于我们本土上的一切呻吟,痛苦,斗争,和希望。他的笔触范围很大,然而在他的任何一种生活的刻画里,我们都可以嗅到同一“土地的气息”。这一种气息正散发着香和温暖在他的每篇诗里。从这种气息当中我们可以清晰地认出来,这些诗行正是我们本土上的,而没有一个新诗人是比诗人艾青更“中国的”了。

在《吹号者》一篇里,我们可以看出诗人艾青在怎样处理着他的题材:

现在他开始了,

站在蓝得透明的天穹的下面,

他开始以原野给他的清新的呼吸

吹送到角号里去,

——也夹带着织细的血丝么?

使角号由于感激

以清新的声响还给原野,

——他以对于丰美的黎明的倾慕

吹起了起身号,

声响流荡得多么辽远啊……

把“夹带着织细的血丝”的这一种痛楚,也融进了对于生命的光明面的赞美里,这是脆弱的情绪所能办得到的么?

无疑地,诗人艾青是先有着真实的生活做背景,而后才提炼出这样的诗句来的。因为他知道这种痛楚的代价,他更欢欣于那跟着来的结果:

林子醒了

传出一阵阵鸟雀的喧吵,

河流醒了

召引着马群去饮水,

村野醒了

农妇匆忙地从堤岸上走过,

广场醒了

穿着灰事衣服的人群

从披着晨曦的破屋中出来,

拥挤着又排列着……

这是一幅图画。纯朴的,真实的图画。吹号者,出发,车过武胜关,除夕,纵火,几乎全是一幅一幅图画的组成。但它们不是涂着空想的色彩的图画,而是透着生活的,显得特别亲近,逼真。我们可以想见有许许多多疲弱的,病态的土地都随着抗战的到来而蓬勃起来了,它们正怎样拥挤着在诗人的头脑里,振奋他,推动他,使他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地用粗大的线条把它们表现出来,出发里那种清新的爱幕的歌唱,车过武胜关里那样高度的斗争的热情,和除夕里那擦过了一切艰苦的,胜利的信念,都会怎样地激动着在诗人的心里啊。这只能是以博大深厚的情绪,在复生的土地上,才能涂出来的真实的画面。

……

诗人艾青曾提出了“诗的散文美”这一标帜。他批评着一个工友的句子说:“这是美的。而写这通知的也该是天才的诗人。这语言是生活的,然而却也是那么新鲜而单纯。”又说,“语言在我们的脑际萦绕最久的,也还是那些朴素的口语。”“……而当我们熟视了散文的不修饰的美,不经过脂粉的涂抹颜色,充满了生的气息的健康,它就肉体地透惑了我们。”这些是对的。只要细细读一下这本诗集的读者,他就一定可以在诗人自己的诗句里找到这明证,那么,光就作者在诗里所采用的这种语言来说,他已经值得我们注意了。因为我们终于在枯涩呆板的标语口号,和贫血的堆砌的词藻当中,看到了第三条路创试的成功,而这是此后新诗唯一可以凭藉的路子。让我们像平日说话一样地吟出他的诗来吧,有谁不感到那里面单纯的,生动的,自然的节奏美的么?

而这就比一切理论都更雄辩地说明了诗的语言所应采取的路线。

概括地说,这本诗集不算是黑暗面的暴露,而是光明的鼓舞。从这本诗里我们可以认出,诗人艾青正是新生的中国里一员健壮的歌手,他的诗曾摇起你年轻的精力,鼓舞你更欢快地朝着工作,朝着斗争,朝着光明。

☆资料二

黎明(节选)

……

黎明

为了你的到来

我愿站在山坡上,

像欢迎

从田野那边疾奔而来的少女,

向你张开两臂——

因为你,

你有她的纯真的微笑

和那使我迷恋的草野的清芬。

我怀念那:

同着伙伴提了篾篮

到田堤上的豆棚下

采撷豆荚的美好的时刻啊——

我常进到最密的草丛中去,

让露水浸透了我的草鞋,

泥浆也溅满我的裤管,

这是自然给我的抚慰,

我将狂欢而跳跃……

但我却不愿

看见你罩上忧愁的面纱——

因我不能到田间去了,

也不能在街上奔跑——

一切都沉默着,

望着阴郁的雨滴徘徊在我的窗前

我会联想到:死亡,战争,

和人间一切的不幸……

……

我永不会绝望,

却只以燃烧着痛苦的嘴

问向东方:

“黎明怎不到来?”

而当我看见了你

……

我将带着呼唤

带着歌唱

投奔到你温煦的怀里。

1937年5月23日晨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节选)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

风,

像一个太悲哀了的老妇

紧紧地跟随着

伸出寒冷的指爪

拉扯着行人的衣襟,

用着像土地一样古老的话

一刻也不停地絮聒着……

那些被烽火所啮啃着的地域,

无数的,土地的垦植者

失去了他们所饲养的家畜

失去了他们肥沃的田地

拥挤在

生活的绝望的污巷里;

饥谨的大地

朝向阴暗的天

伸出乞援的

颤抖着的两臂。

……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

1937年12月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