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问答题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困难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21《化石吟》同步练习

《化石吟》第3节中“平凡的真理”指的是什么?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书香书院门

    ①作为一个十三朝古都,西安曾是世界上最繁华的最国际化的大都市。虽然,那时候离现在已经很久了,那一座辉煌的城市,已经消失在历史里,留下的是一个破旧的残骸。但是,这样的一座城市,总会留下点东西——不仅仅是在书本上。当一个辉煌的城市渐渐从岁月里走远的时候,至少,他会留下一个背影,耐人寻味,书院门就是这样的一个地方。

    ②书院门的地名起源于在它里面的关中书院,关中书院是明、清两代陕西的最高学府,也是全国四大著名书院之一,西北四大书院之冠。

    ③据说,它是一个明代的叫做冯从吾的工部尚书,给皇帝上书,说皇帝“沉溺酒色、荒于朝政”,结果被革职回家,然后潜心研究易理,在宝庆寺讲学,后来又拉上陕西省当时的最高行政长官汪可受,进行“联镳会讲”,来听讲的人足有几千人,所以从此把那个地方修了一所书院,就是关中书院。

    ④冯从吾积极参与当时的政治斗争,与“千人所指,一丁不识”的魏忠贤势不两立,成为东林党人在西北的首领。并在此设立书院,以此作为阵地,以“天地万物一体为度量,出处进退一丝不苟为风操”作为兴学宗旨。中国书院大致始于初唐而盛于南宋,但在中国文化史上东林书院绽放和折射出来了独特的光彩。关中书院就是它的光和影在这儿的摇曳。那幅脍炙人口的对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依然闪烁在这里。当时一群文化人在此开始了他们的文化远征,这里不是遗老遗少的“诗酒文会”,不是空谈心性的象牙塔,也不是钻营苟且名利之场。这里曾是一群文化血性男儿的神圣祭坛,在这里他们讽刺朝政,裁量人物,指针时弊,在风雨飘摇中为一片明朗的天空大声疾呼。他们躬行实践,高标独立。研究经世致用之学,于万马齐喑中开启明清实学思想的先河,但家国天下之事他们时时念念于怀。片纸尺牍背后凸现出的强烈忧患意识,令人五内沸然。现在漫步在这古色古香的街巷,也许脚下的土地就是昔日的大贤们走过的地方,照耀了他们的日月依然在这里普照。“江山有代谢,往来成古今”。关中书院建成以后不久,魏忠贤灭了东林书院的一帮文人,顺便把关中书院也收拾了一下,冯从吾也被累及。然后,熹宗一道圣旨把关中书院拆了。一直到康熙3年,关中书院才被重建起来。

    ⑤书院建筑规模宏大,中间讲堂6间曰“允执堂”,左右南屋4间,东西号房各6间,讲堂后边有假山,“三峰耸翠”,“宛若一小华岳”,讲堂前半亩方塘,竖亭于中,砌石为桥。书院有门两重,大门二楹,二门四楹,郡丞刘孟直书“八景诗”以壮其观,学者王大智书隶字为书院题名。

    ⑥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关中书院改建为陕西省师范大学堂,当时成为西北5省的最高学府,民国时改为省立师范学校,直至解放。现在为西安师范学校及附小。

    ⑦1990年8月,碑林区政府开始对书院门进行大规模改造。1991年6月,书院门主体工程基本完成,当年十月,书院门这条古文化街旧貌换新颜。

    ⑧改造后的书院门恢复了昔日的文化色彩。厚重、有力的颜体街名使街西的牌坊与街内的建筑浑然一体。于是“碑林藏国宝,书院育人杰”这副楹联便也名副其实。过去的关中书院如今是“西安师范学校”,当年的莘莘学子为了金榜题名,而在此挑烛攻读,孜孜发奋。他们留下了书斋、留下了学堂、留下了功名,也留下了勤奋刻苦的求学精神。如今的一代代新人又从这里起步,再继教书育人之伟业,再作学子,再作园丁。

    ⑨如今的书院门,已成为古都西安的书画荟萃之地。在这里,名人字画与业余作者竞相生辉,这里既有现场泼墨的作品,又有传世的精品的展出,既有街头地摊铺排出售,又有高雅之堂陈列标价。人物、山水、花鸟,应有尽有,书画作品争奇斗艳,凡爱好者人人皆可作画,也可卖画。

    ⑩漫步在这条艺术的长街,面对这对仗奇巧、妥帖正稳、言简意深的楹联,面对文房四宝散发的墨香,我们感叹老街的变化,我们感叹智慧的西安人,修复了一段传奇,也修复了一道风景。

(根据相关材料改变)

阅读下面的散文,完成下面各题。

迷路

刘国芳

       我小时候迷过一次路。

       那天我一个人在外面玩。我走了很远,来到了一条河堤上。但再远,我也认识回家的路,因为这地方我来过,大人带我来过几次,我知道回家的路:沿堤往回走,过一座桥后往左拐,就能走到我住的新大街。

       这样熟的地方我当然不担心迷路。

       在河堤上我没再走,就在河堤上玩。差不多是夏天了,美丽的蝴蝶从很远的地方飞来又飞往很美的地方,也有的蝴蝶不再飞往远处了,停下来。蝴蝶停下来的地方更美﹣﹣那是美丽的花丛。与蝴蝶一起飞来的还有蜻蜓,它们飞在很高的天空,把天空装点得多彩多姿。这是一个很美的夏天,花红草绿,蝴蝶起舞,蜻蜓翩跹。

       一个老人,在我玩着时走了来。近了,老人说:“你知道新大街怎么走吗?”

       我看着老人,点点头,说:“知道,往这边走,过了一座桥后往……”我应该告诉老人往左拐,但话要说出口时,我忽然想骗骗老人﹣﹣我小时候是个很调皮的孩子,往人水缸里撒过尿,塞过人家的烟囱﹣﹣这次,我骗起老人来,说:“过了一座桥后往右拐。”老人丝毫没有怀疑,老人谢过我,蹒跚着走去。

       我在老人走远后笑起来,老人按我指点的方向走,一定会迷路。我在堤上玩了一阵,也要回家了。回家的路我认得:沿堤往回走,过一座桥后往左拐,就能回到家里。

       我按上面的想法往回走。

       很快我走到桥边了,又很快,我过了桥。桥那边两条路,往左拐就是回家的路,很快,我走上了这条路。但在这条路上走了一阵,我居然看见了老人,她慢慢吞吞地走在我的前面。见到老人,我立刻明白我走错了,我告诉过老人让她过了桥往右拐,这是骗她的,现在,我看见了老人,说明我跟老人走在同一个方向。

       我不能跟着老人走。我转身往回走,走回到桥边时,我拐进了另一条路。

       但在这条路上走了很久很久,我也没走到我住的新大街,而且越走越陌生,我不知道我走到哪里了,也不知道新大街在哪里。

       我迷路了。

       我后来嘤嘤地哭起来,我要回家,但不知道家在哪里。一个大人,过来问我哭什么,我告诉大人,我迷路了。大人让我别哭,然后慢慢诱导我,问我住在哪里。我还记得我住在新大街,我告诉了大人。大人听了,笑起来,大人说你走反了方向。说着大人牵着我,带我回家。

       我回到家后又看见那个老人了,妈妈说那是我外婆。外婆也认出了我,她说你指给我的路是错的,你不认识路,你怎么能不迷路呢?我说外婆你怎么知道我指错了路。外婆说我过了桥又问了别人,人家告诉我往左边走。

       我明白我为什么会迷路了。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松林蘑菇香

    ①成熟的季节里到处飘荡着丰收的香气,除了广袤的田地,农家餐桌上更多的珍馐藏在山野林间。这其中最大众化的便是蘑菇。一人,一篮,不需远途跋涉,不需技术工具,只需来到山野林间。我虽在山里长大,但循规蹈矩的生活占满了全部的时间,总是错过蘑菇丰收的季节。难得的今年的雨水足,又常是夜下昼晴,采蘑菇的人总会收获满满地归来。窄窄的巷路旁,常摆满了邻居们晾晒的蘑菇,黄灿灿的,煞是好看。看得我心里痒痒的,非得亲自去一趟才算过瘾。

    ②吃过早饭,父亲启动了电三轮,在父亲的叮咛声中,我把自己从里到外捂得严严实实,然后就跟随他出发了。三轮车驶过宽阔的省道,再转入一条颠簸的小路。瞬间就有了从城市入乡村的感觉。刚下过雨的小路更加难行,三轮车在小路上醉汉般摇摇晃晃。我紧紧抓着车档方才坐稳。小路的两旁先是两排住家,然后是一片杂草丛。一只黄白色的猫咪探头探脑地侦查了一番,然后跃入草丛,倏忽不见。草丛过后便是农田和松林交替出现。

    ③彼时虽是夏末秋初,但农田里不论是黄豆还是稻子,都已散发出成熟的香气。半小时之后三轮车终于停了下来,四下一望,右侧是一片松林,左边一片齐整的白桦,白桦身后是几垄玉米,玉米地后隐藏着又一片松林。那便是我们采蘑菇的地点。我下了车,走到白桦树前看一下地形,竟然惊动了一个墨黑的小东西,闪电般蹿下树,奔到对面,一个闪身就进了丛林。我猜应该是只松鼠。去石林游玩时,见过被关在笼子里的纯黑的松鼠,尾巴粗黑,耳朵尖处一丛突出的绒毛。那时才知道它叫魔王松鼠,标价800元出售。相比之下这只被我惊动的松鼠要幸运得多。

    ④这片被松林遮挡的玉米因为缺少风吹长得细瘦不堪,又经一夜雨淋,倒伏不少。我和父亲穿过玉米地又经过一片杂草地,然后到了松林。远远一望,一垄垄悉意种植的松树高大挺拔,密密的连成一片,松林下的小蘑菇都顶着伞状的脑袋在张望,一片一片的,像长在地里的金子。

    ⑤我问父亲松林怎么长的这么齐,父亲说这是退耕还林的人工林,当初三十出头的姨夫还种过呢。这么算来,这片松林已经三十多年了。难怪十年树木,这密密匝匝的一片林子若是被当年的种植者看见也会颇有成就感吧。松林里蘑菇有两种,一种是灰色的,一种是金黄的。因为生长的时间有先后,并不冲突。现在正是黄蘑菇独占鳌头的时候,整个松林里到处是它们的身影,或一个,或一对,或一丛,傍着松树生长,像是精心种植的。这种黄蘑菇我不知道它的学名,却很爱吃。色泽金黄,口味浓郁,又好采。冷冬时节,炖上一锅小鸡炖蘑菇,农家绿色鸡肉配上蘑菇山野的香气,当真是人间美味。我和父亲开始在林间穿梭,松树枝杈交错,像是拿着长枪守卫宫门的武士。

    ⑥我弯着腰,小心避开那些枝杈,一垄一垄地采。小黄蘑菇长得也不尽相同,有的根茎短粗,伞状的头小小的,应该是蘑菇中的小胖子;有的根茎细长,伞状的头撑的很开,该是蘑菇中的大个子;有的细细瘦瘦,像个大头钉,是个婴儿;有的大大撑开了蘑菇头,很粗壮,煞有威风地站在那,该是个英俊潇洒的汉子。松林中的蘑菇少有泥土,它们都藏在厚厚的松针里,掐着它们的腰把它们连根拔起的时候轻轻捋捋,松针就全都掉了。我和父亲循着各自的路线慢慢前行,再回头时已不见对方的踪迹。四下一望,视力的极限尽是密林。于是扯开嗓子喊着:“爸……”四野寂静无声,这声音如同被放置在巨大的湖面上,随着水波飘荡而去。紧接着四周就被这声音填满了。随后,父亲的应答声又穿过密林悠悠地传回来“哎……”声音过来,心也就安定了,继续低头采这遍地的金黄。

    ⑦等再遇到一片草丛时,才发觉这片已经到了松林的边缘,再往前又是一片更大的松林。父亲说那里就是他和妈妈昨天采蘑菇的地方。我们简单商议一下,决定从松林的边缘再往回走,走到头就回家。便又一路采回去,虽说已采过一遍,但还是发现了很多“漏网之鱼”。昔年,这里林地尽毁,垦荒为田。然后又退耕还林,恢复生态。一毁一还之间,便跨越三十载的光阴。如今这里树高林密,蘑菇一年一年地生长,一年一年的被采,到底还是自然最为慷慨。

    ⑧原路返回,穿过白桦到达小路上时,日已偏西。明亮的日光穿透松林,越过白桦的枝杈照射到小路上。父亲带着深蓝色的鸭舌帽,坐在前头开车。我坐在父亲的车斗里,望着父亲的身影,身旁放着两个装满蘑菇的编筐,鼻尖萦绕着蘑菇的香气,耳边是呼呼的秋风,视所能及是一片温暖的阳光和阳光下的田野……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黎明的眼睛
端木蕻良

    三月清晨,把窗子推开,第一片阳光便飞到人们的全身。对着阳光带进来的新鲜空气,任谁都要深吸一口,说:春天来了!

    就这样,春天从窗口走近了我们。

    但是,可不要忘记,不是从有房子那天起,我们就有窗子呢!

    我们的兄弟,爱斯基摩人用冰块建筑的房子,像个白玉的钟罩一般,是没有什么窗子的。过去的鄂伦春兄弟们住的“神仙柱”,因为没有屋顶,到晚上可以看到头上的月亮和星光,也就无需开窗子了。

    最早的人类山顶洞人走下山来,不知住过多少代,才懂得造个窝儿的时候,他们也就会模仿岩洞,把地挖个半截坑,上面在搭上个顶蓬。至于窗子,就谈不上了。

    房墙上开窗子是后来的事。随着窗子的开凿和扩大,人类文明的曙光也随着扩大。

    窗子,自从它出现的那天起,它就成为了阳光的眼睛,空气的港口,成了自然和社会的纽带。

    随着时光流逝,层楼的加多,窗子也越来越多了。看到高层的建筑,就会惊叹窗子是房屋最鲜明的象征。没有窗子的房子,几乎也就没法把他唤作屋子了。

    有谁未享受过开窗的喜悦呢?打开窗子,突然见到青山闯了进来 , 打开窗子,看到柳色的清新,小燕的飞来……

    窗子开了,用不着打招呼,新的空气就会猛扑进来

    当然,随之而来的,也有风沙飞入屋中。还有,眼睛看不到的微尘,还有很难发觉的细菌,有的是出门拜访,有的是偷偷地混了进来……

    从古到今多少诗人赞美过窗子,多少歌手歌唱过窗子,多少情人的眼睛凝望过窗子……

    窗子的变化,是值得人们考察一番的。小小的窗子,几乎可以说,是文明的眼睛,在今后的日子里,窗子的变化会更加多种多样了。

    窗子的玻璃会随着时钟,自动调和射进室内的光线,窗子会随着明暗变换颜色,窗框上装有循环水,它可以为居室的主人带走很多他发觉不到的天敌,又可送进来他需要而又不易得到的芳香和养分……

    有的窗子不需开合,便能做到通风透光,他还可以把你不愿听到的声音关到外边,但是悦耳的琴声,它是不会阻拦的……

    打开窗子吧!现在窗子就不光是为了迎进阳光、空气,或者远眺青山的青、新柳的绿、燕子飞来的掠影……而是迎接一个新的世纪!

活动二:学以致用,尝试演讲

用一场离别诠释的浪漫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①大家好!

②A四年,146035040个小时的大学时光如白驹过陇,转瞬即逝,弹指一挥间,我们已从渴求知识的新生,成长为略有所成的毕业生。作为毕业生的代表,今天在这庄严的毕业典礼上,代表全体毕业生在此发言,我深感荣幸。离别总是充满灰色的,不舍,牵挂,留念……而我觉得这是在用一场离别诠释的浪漫。

      ③四年大学生活里的酸、甜、苦、辣,给每个人留下了弥足珍贵的回忆;相信大学几年的学习会成为我们每个人未来发展的不竭动力。

      ④经历了四年的紧张和忙碌,即将毕业的我感慨万千。我想此刻大家的心情应当和我一样,纵然喜悦,也掩不住回忆与留恋。正是母校的精心培养,使得我们在专业知识上有了积淀;正是母校的关怀,使得我们可以自信地面对任何艰难困苦;正是母校的呵护,使得我们顺利完成学业,获得继续深造与建功立业的机会;正是母校的宽容,使得我们可以犯错,可以按自己理想的方式,带着自己坚持的爱好继续成长。

      ⑤四年的课堂上,老师们或滔滔不绝,或循循善诱,或旁征博引的风格,为我们展现了知识的无限魅力。如果黑板就是浩渺的大海,那么,老师便是海上的水手。铃声响起那刻,您用教鞭作桨,划动停泊在港口的课本。B课桌上,那一道道难题堆放,犹如暗礁一样布列、您手势生动如一只飞翔的鸟,在讲台上挥一条优美弧线 , 曲高人不寡,水清鱼自在!

⑥四年的大学生活里,我们收获了太多,也错过了太多,而时间从未像现在这样吝啬,连一分一秒也不愿多留给我们。我们总以为自己已经长大,总以为自己可以毫不在乎,但当离别就这样不依不饶地到来的时候,才发现自己与这个集体已经血脉相连,荣辱与共了。

⑦临别在即,遗憾也随之滋长。那么多精彩的讲座,我们已经来不及聆听;那么多精彩的活动,我们已经来不及参与。也许还有一些愧疚吧,面对慈父严母般的导师,我们总能杜撰出各种逃课的理由。面对认真批改作业的各科老师,我们很多时候都只能拿出“一个版本”。

⑧最近,我常常考虑一个问题:假如我可以再度过一次大学生活,又会选择怎样的生活方式?会努力地追求些什么?放弃些什么?有些问题真的会有和当时不一样的答案。

       ⑨总有太多发自肺腑的感谢,怕来不及说出口!

⑩亲爱的母校,是您包容了我们的懵懂无知,是您孕育了我们的睿智果断,是您给了我们展示自我的舞台。学校的学习风气、学习理念将使我们终身受益。我们不仅学到了知识,而且学会了怎样做人,做一个勤奋、诚实的人,这是学校给我们最大的财富。衷心地感谢您!

⑪亲爱的老师,是您的辛劳付出,是您的无私奉献换来了我们的收获与成长;您知识渊博,并毫无保留地传授给我们;您体贴入微,使我们的生活充满了家的温暖;您独特的人格魅力更是令我们折服;您的磨炼与指导,在我们成长的道路上留下深深的印迹。衷心地感谢您!

⑫亲爱的父母,一路上风而兼程,您们撑起一片灿烂无比的晴空,用细致无私的爱,给了我们温暖的港湾和不断前行的力量,却从不索求,让我们把诚挚的谢意献给您们,用一生去回报您们无尽的恩情。衷心地感谢您!

       ⑬现在,我们即将离开,让我们认真保存好每张合影,因为合影上的灿烂笑容已经定格在记忆中:让我们用力拥抱每一个喜欢、欣赏、我们惦念的人吧!因为很多人,此生将很难再重逢;让我们对曾经起过争执冲突的人说声:对不起!不再追究谁对谁错,因为我们不想把友情的缺憾带入今后的生活;让我们再对每位老师、对校内各岗位上的工作人员说声:“谢谢您!”因为他们的存在,我们才可以舒心地学习和生活,我们应记住他们的笑脸!

      ⑭很喜欢冯内古特的一句话;再见,这是人类语言中最空洞又最丰富的信息。在即将踏上新的人生旅途时,我们所有人都将记住:没有大海的壮美,可以有小溪的娟秀;没有高山的巍峨,可以有山路的曲折;没有激昂的乐章,可以有打情的小调。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⑮最后,祈愿大家在以后漫长的人生旅程中,找到自己的方向,做最好的自我!这,也是我们每一个北大学子送给母校最好的礼物。

(选择《百度文库》,文章有改动)

现代文阅读

集装箱里的少年

初秋季节,山野仍是苍翠一片。每日傍晚,平原坐在村口的一块岩石上,望着通往山外的石级山道。山道尽头有一条公路,通向热闹的镇子。其实,平原什么也没看见,他只是睁着眼睛望着前方。山道在他眼里永远是旧模样,顺着山势起起伏伏延伸着……

平原念小学六年级了,每日在学校吃完晚饭就回到家里。村口一块狭小的平地上,摆着一只硕大的集装箱,这是平原现在的家。平原家原来的旧屋房梁断了,不能住人了。爹在南方打工,没挣到钱造新屋,就买了人家公司废弃的旧集装箱给平原暂住。集装箱上锈迹斑斑,箱体上布满了大大小小的窟窿。

天色慢慢暗下来,山坡朦朦胧胧。走在山道上,平原只听见自己孤单的脚步声。走过几曲山道,平原又返回来,返回来又折回去,在这一段山道上来来回回走。山里长大的少年,不是害怕走夜路,而是害怕走到山道尽头的公路那里,那里是一个自己完全陌生的世界。

大圆月亮从山脊爬上来了。平原停下脚步,仰脸望着月亮,心里想,每天放学后,只有宋老师住在学校。宋老师是平原的班主任,平原忽然产生了一个念头,去学校看看宋老师。

学校离村不远,十来间房子黑黝黝,只有一间屋子亮着灯,灯光温暖,平原心里一亮。平原立在窗外,不敢上前敲门。一只猫蜷伏在窗台上,忽然,窜下窗台,碰翻了花盆。

宋老师听见响声,走出屋来。看见平原,说:“噢,是平原来了。月亮多好,我俩散散步吧。”

宋老师和平原绕着操场散步,两个人影投射在空旷的地面上。宋老师停下脚步,扭头望望平原,又仰脸望着月亮,说:“十年前,我大学毕业来学校时,全校还有二百多名学生,那时校园多热闹啊,现在全校只剩下二十多名学生了。这学期一年级没再招生了,只有五个年级了。”

宋老师眼睛里有白亮的东西在闪烁,平原不敢看她,也仰了脸望月亮,说:“上学期,班级里还有三个同学。这学期,小翠和杠子去镇子里念六年级了,只剩下我一个人了。”

宋老师拍拍平原的肩,说:“平原,我现在是你一个人的班主任,你一个人的。”宋老师声音很轻,有一点哽咽。平原低了头,一只脚搓着地,不知道想到了什么。

宋老师望着平原说:“说实话,我教书十年了,你是悟性最好的学生之一。明年小学毕业去镇上念初中,好好念,将来会有出息的。”

此后,平原每天傍晚去学校找宋老师。

每次平原坐下后,宋老师就随口聊起来,没有固定的话题。音乐、植物、地理、美术,想到什么聊什么。平原想,宋老师的知识真丰富,自己要多读书,长大后,也做个像宋老师这样知识丰富的人。

宋老师有一个地球仪,平原最喜欢听她讲地理知识。宋老师转动地球仪,给平原讲海洋、岛屿、草原、沙漠……

每日夜深了,平原就回集装箱里睡觉。家里没有电灯,屋里漆黑一片。自从宋老师教给他地理知识后,平原上床睡觉前,总喜欢从集装箱体的窟窿里窥望满天星星。平原望着闪烁的星遐想着地球上的山脉、高原、河流……宋老师说地底下有乌金,海底有石油。

平原好奇地问:“什么是乌金?”

宋老师笑了,说:“就是煤炭啊。”

听宋老师讲地理知识真有味道。平原问:“我们家乡的大山肚子里有什么呀?”

宋老师说:“有矿产啊!只不过现在还没有勘探出来。”

学校里放寒假了。傍晚,平原想,明天宋老师就要离校回家了。他走出集装箱,去学校看宋老师。

刚走了十几步,远远见宋老师向他走过来,脚步显得有些匆忙。

到了身旁,宋老师说:“平原,我俩去村外走走吧。”

平原和宋老师一前一后,踏着山道下山了。月亮还未在山脊上露脸,大山黑漆漆,山道模模糊糊。

月亮升起来了,山坡一片金黄,山道银白,蛇游着。宋老师在后面喊平原。

平原扭转身,靠路边立住。平原知道宋老师有话要对他说,却又在犹豫。

走出大山,眼前是一条宽阔平坦的公路。宋老师立在公路边,回头望着大山。望了很久,很久,才回过头来对平原说:“平原,你还有一个学期就小学毕业了。下学期我不能教你了。我要调到镇里教书了。”

平原一下子没反应过来,呆立在那里。呆了会,扭身望着远方。远处,好大好大的一片屋子啊,屋子上空笼罩着一片红光。平原想,那里应该就是镇子吧。

宋老师说:“平原,你跟我回学校,挑一些你喜欢的书。随便挑,挑多少本都可以。”

平原犹豫了一会,低下头,胆怯地说:“宋老师,那个地球仪能送给我吗?”

宋老师爽朗地笑了,说:“好啊!”

月亮底下,平原背着一袋书,抱着地球仪回家了。月光照在地球仪上,溢彩流光。平原忽然觉得地球仪上蓝色的海水在涌动。有风拂过平原脸颊,他觉得大海掀起了波浪……













A.“大圆月亮”起营造氛围的作用。“大”和“圆”反衬平原内心的孤单和寂寞。




B.月色映照下,投射在空旷地面上的人影,侧面烘托出宋老师苍凉、无奈的心境。




























C.月亮辉映下的山坡,色彩鲜艳,富有动感,暗示两人对未来充满了坚定的信念







D.“溢彩流光”一语双关,既描写月亮的光芒,又反映了主人公激动雀跃的内心。

【注释】①节选自《集装箱里的少年》,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