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模拟题 难易度:普通

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2019届九年级下学期语文综合测试试卷(一)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列小题。

港珠澳大桥的“科技密码”

    ①远眺,全长55公里双向六车道的港珠澳大桥宛若蛟龙,蜿蜒腾越于蔚蓝色的海面上,大桥将珠三角地区连成一片,珠海、澳门同香港间的车程由三小时缩短至半小时,形成港珠澳一小时经济生活圈。

    ②这是世界上最长的跨海桥梁工程,也是一座名副其实的科技大桥。根据规划,港珠澳大桥工程项目要穿越30万吨级巨轮通行的航道,同时毗邻香港国际机场,大桥要满足30万吨级巨轮通行的需求就得建高,要满足附近机场航班降落的限高需求又得建矮,经过综合考量,大桥的最合理方案确定为“桥、岛、隧交通集群工程”,即在航道海域大桥沉入海底,搭建深埋沉管隧道,同时在隧道两端建起人工岛连接桥体。

    ③外海人工建岛和海底沉管隧道,是港珠澳大桥建设的难中之难。

    ④从上空俯瞰港珠澳大桥,巨龙在离岸20多公里处倏忽隐没,再在6公里外腾空而起,隧道两端的小岛状似蚝贝,工作人员都亲切地称其为“贝壳岛”,这是在外海“无中生有”造出的两座面积10万平方米的小岛。科研人员设计了多个方案,最后探索出外海快速筑岛技术,即采用120个巨型钢圈筒直接固定在海床上插入海底,再在中间填土形成人工岛。“每个圆筒直径有22米,大概和篮球场一般大;最高达51米,相当于18层楼高;重达550吨,与一架A380‘空中客车’相当。”工程当年开工,当年成岛,创造了世界纪录。

    ⑤海底沉管隧道,同样也是庞然大物,6.7公里的沉管隧道由33个巨型混凝土管节组成,每个管节长180米、宽38米、高11.4米,重量达8万吨。要让3节巨型管节在水下近50米的海底软基环境下对接安放,难度堪比航天器交会对接,需要精准的遥控、测绘、超算等一系列技术支撑。面对世界首例深埋沉管的岛隧工程,多个单位的科研人员合作攻关,创造性地运用“半刚性”沉管新结构技术,飞越了这一国际技术禁区。

    ⑥这是世界最大的钢结构桥梁,能抗16级台风、7级地震,设计使用寿命长达120年,大桥仅主梁钢板用量就高达42万吨,相当于10座鸟巢或50座埃菲尔铁塔的重量,这在我国桥梁史上是从未有过的。大桥的钢桥面铺装面积达到50万平方米,也创造了世界纪录。

    ⑦施工现场紧邻航道,每天来往航船多达4000余艘。另外,这片海域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中华白海豚的自然保护区,也对建设者提出了严峻挑战。为了满足工程质量、工期和安全的需要,也为了更好地保护生态环境,这座大桥全部采用了“搭积木”的方式来建造。港珠澳大桥的所有构件,无论大小,都是在岸上工厂整件制造,然后运至海上,像“搭积木”一般拼装在一起,实现了精密制造、精密安装,体现了我国的整体科研水平和装备实力。

    ⑧在施工过程中如何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白海豚的干扰?工程团队与多家科研院所合作,300多次出海跟踪,拍摄30多万张照片,标识了海域内的白海豚数量,并摸清白海豚生活习性,在施工时采取了针对性保护措施。大桥主体工程完工后,白海豚的数量,由施工之初的约1400头,增加到了约1800头。

    ⑨港珠澳大桥工程项目,从可研阶段到开工建设,科技创新的理念贯穿始终,这个超级工程集结了我国在桥梁设计和施工、材料研发、工程装备乃至生态环保领域的上千名科技工作者,在关键技术、关键装备、关键材料领域取得全面突破,为我国交通建设行业的自主创新、技术进步起到引领作用。

材料一:

    “随着港珠澳大桥等交通基建的落成通车,粤港澳大湾区之间的合作和优势互补,已经进入了天时地利人和的阶段,粤港澳大湾区真正迎来了成熟的发展机遇。”在港珠澳大桥正式通车之前,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政制及内地事务局局长聂德权接受羊城晚报记者专访时如是说。

    聂德权对港珠澳大桥有着更加深刻的理解与更高的期盼。他说,港珠澳大桥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运营,使粤港澳大湾区真正成为一小时生活圈。而在改革开放40周年到来之际,港珠澳大桥的开通也有利于让港澳更好地融入国家发展的大局,粤港澳三地一起互利共赢,在进一步改革开放中发挥桥头堡的作用。

    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社会文化司司长谭俊荣接受专访时同样表示,港珠澳大桥通车也将给澳门带来更多的发展机会。对于澳门这一个国际旅游岛来说,港珠澳大桥将有利于把国际旅客“引进来”,同时,也有利于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组团打品牌“走出去”。

    随着港珠澳大桥通车、广深港高铁等大型基建投入运营,粤港澳大湾区已经迎来更好的融合发展的机遇。粤港澳大湾区业已成为全球最具发展潜力的湾区和城市群之一。

(摘编自《羊城晚报》,李国辉 李妹妍)

材料二:

    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正式提出要研究制定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发展规划,标志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正式成为国家战略。粤港澳大湾区是由广州、深圳、珠海等9个城市和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形成的城市群。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三个关税区、四个核心城市,“一二三四”格局是粤港澳大湾区的显著特点和优势。

    粤港澳大湾区作为中国综合实力最强、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最具活力的区域之一,土地面积达5.6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约6800万,被视为全球经济未来的第四个增长极。从面积、人口、GDP总量等方面对标纽约湾、旧金山湾、东京湾三大湾区,粤港澳大湾区已经初具世界级湾区规模。据2017年统计数据,粤港澳大湾区“9+2”城市GDP总量已突破10万亿元。以2016年的数据进行比较,粤港澳大湾区经济总量超过旧金山湾区,逼近纽约湾区;经济增速分别是纽约湾区的2.26倍,东京湾区的2.19倍,旧金山湾区的2.93倍。

(摘编自《粤港澳大湾区来了!》,《中国经济周刊》2018年15期)

材料三:

   

2000-2016年粤港澳大湾区GDP及同比增速

【注】GDP同比增速:第n年的GDP绝对额与第n-1年的GDP绝对额相比的增长幅度(%)。摘编自《粤港澳大湾区:演进发展、国际镜鉴与战略思考》

材料四:

    湾区对科技创新资源具有集聚效应,湾区经济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高质量发展,其核心竞争力主要表现为:高能创新要素集聚和发达,科技、金融与产业化的市场机制完善,高科技产业和高端制造业发达。粤港澳大湾区既背靠珠三角地区强大的制造产业体系,又有全球前沿的高科技产业与人才汇聚,已经成为连接国际先进技术和产品的重要平台。结合科技变革趋势,构建创新体系,培育创新空间,实现创新驱动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到现阶段的必然需求。

    目前,粤港澳大湾区拥有1个国家级自主创新示范区、3个国家创新型城市、43个国家重点实验室、超过200所普通高校和200万在校大学生。其中,香港和广州拥有8个国家级高新园区、16个“863”基地,广深科技创新走廊已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发展的重大战略平台与空间载体。截至2015年底,粤港澳大湾区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到2万家,居全国第一;发明专利总量为155074件。与此同时,粤港澳大湾区还培育了一批领先世界的创新型企业,在全球细分领域占据重要地位。

(摘编自《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发展特征、瓶颈与策略探讨》)

材料五:

    广州南沙地处珠江出海口和大珠江三角洲地理几何中心,距香港38海里、澳门41海里,在整个大湾区中,南沙具有天然地理优势。广州要集中力量建设南沙自贸区,让自贸区真正成为对外贸易、吸引投资以及企业走出去的门户枢纽。广州是全国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要以广府文化为粤港澳重要的文化资源和黏合资源,让广州的“软实力”在湾区的整合中发挥独特的价值。广州把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放在突出位置,2016年新增高新技术企业2800多家,总数达到4700多家,科技创新企业超过12万家,科技企业孵化器近190家,新引进世界500强项目16个、投资272亿元。广州GDP总量大,但科技创新能力、创新企业活力相对弱一些。特别是金融产业目前比较薄弱,如果能够探讨出新的模式,会给大湾区注入新的动力。

(摘编自《大湾区龙头城市之广州——发挥“9+2”排头兵作用》)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港珠澳大桥将珠三角地区连成一片,珠海、澳门同香港间的车程有所缩短,形成粤港澳一小时经济生活圈。 B、工程建设人员在建设海底沉管隧道时,将3节巨型管节对接好,再安放在海底软基上,难度堪比航天器交会对接。多个单位的科研人员合作攻关,创造性地运用“半刚性”沉管新结构技术,飞越了这一国际技术禁区。 C、港珠澳大桥工程项目,从可研阶段到开工建设,在关键技术、关键装备、关键材料领域均取得全面突破,由始至终体现了科技创新的理念,为我国交通建设行业的自主创新、技术进步起到引领作用。 D、聂德权认为港珠澳大桥的建成通车,让粤港澳大湾区迎来成熟的发展阶段,引领着我国的改革开放。
(2)、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从2000年的两万多亿到2016年的九万亿左右,粤港澳大湾区的GDP总量十七年间增长了三倍多,尽管前几年增长幅度不大,但总体上一直呈稳步增长态势。 B、就GDP同比增速来说,2001-2004年呈增长态势,2004-2007年基本保持稳定,2007-2012年波动较大,2012-2016年间则略有波动,经济发展态势稳中向好。 C、2007年的GDP同比增速约为17%,之后快速降低,到2009年跌至谷底,这表明2008年和2009年经济走势下滑,2010年则快速反弹,同比增速为历年最快。 D、近年来粤港澳大湾区GDP总量已达到较高水平,表明大湾区经济当前颇具实力,但从同比增速已放缓的趋势来看,大湾区经济进一步发展须注入新动能。
(3)、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粤港澳大湾区以“9+2”城市群的规划发展和“一二三四”格局为显著的特点,是综合实力最强、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最具活力的区域之一。 B、粤港澳大湾区集聚了多个创新平台和载体,拥有数量众多的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和高科技企业,这都有利于打造世界级科技产业创新基地。 C、2016年广州高新技术企业新增数量与原有总量持平,科技创新能力与创新企业活力极大提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效显著,经济结构得到优化。 D、无论从经济发展还是科技创新角度来看,粤港澳大湾区都具有规模效应与集聚优势,2016年粤港澳大湾区经济总量是旧金山湾区的2.93倍,超过了旧金山湾区。
(4)、请结合上下文,分析以下句子的含义。

这是在外海“无中生有”造出的两座面积10万平方米的小岛。

(5)、港珠澳大桥的建成对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有何作用?广州如何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发展中发挥作用?
举一反三
阅读《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的选段完成文后题目。
①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②如果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先前信“地”,信“物”,后来信“国联”,都没有相信过“自己”。假 使 这也 算 一 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
失掉了他信力,就会疑,一个转身,也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条新生路 , 但不幸的是逐渐玄虚起来了。信“地”和“物”,还是切实的东西,国联就渺茫,不过这还可以令人不久就省悟到依赖它的不可靠。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时就找不出分明的结果来,它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
④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⑤ “自欺”也并非现在的新东西,现在只不过日见其明显,笼罩了一切罢了。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⑥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⑦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⑧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云计算
                                                                                                                    钟华
        ①云是网络、互联网的一种比喻说法,云计算是基于互联网的相关服务的增加、使用和交付模式。云计算被视为未来新一代信息技术变革的核心,将带来工作方式和商业模式的根本性改变,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和热点。
         ②云计算提供了最可靠、最安全的数据存储中心,用户不用再担心数据丢失、病毒入侵等麻烦。很多人觉得数据只有保存在自己的电脑里才最安全,其实不然。你的电脑可能会因为自己不小心而被损坏,或者被病毒攻击导致硬盘数据无法恢复,不法之徒则可能利用接触你电脑的机会窃取你的数据。据报道日本核能机构电脑因为感染病毒,导致大量数据外泄。反之,当你的文档保存在类似Google Docs的网络服务上,你就再也不用担心数据的丢失或损坏。因为在“云”的另一端,有全世界最先进的数据中心来帮你保存数据,有全世界最专业的团队来帮你管理信息。
         ③云计算对用户端的设备要求最低,使用起来也最方便。你只要有一台可以上网的电脑,有一个你喜欢的浏览器,你要做的就是在浏览器中键入URL,然后尽情享受云计算带给你的无限乐趣。你可以在浏览器中直接编辑存储在“云”的另一端的文档,可以随时与朋友分享信息。因为在“云”的另一端,有专业人员帮你维护硬件,帮你安装和升级软件,帮你防范病毒和各类网络攻击,帮你做你以前在个人电脑上所做的一切。
        ④云计算可以轻松实现不同设备间的数据与应用共享。不同设备的数据同步方法种类繁多,操作复杂,要在这许多不同的设备之间保存和维护最新的一份联系人信息,你必须为此付出难以计数的时间和精力。这时,你使用云计算就会让一切变得简单。在云计算的网络应用模式中,数据只有一份,保存在“云”的另一端,你的所有电子设备只需要连接互联网,就可以同时访问和使用同一份数据。你可以在任何地方用任何一台电脑找到某个朋友的电子邮件地址,可以在任何一部手机上直接拨通朋友的电话号码。
        ⑤云计算为我们使用网络提供了无限的可能,作为一种最能体现互联网精神的计算模型,云计算必将在不远的将来展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并将从多个方面改变我们的工作和生活。 (选自《语文报》,有删改)

阅读《假币》一文,完成下列问题。

      娟紧紧攥着一张百元假币,在淅淅沥沥的春雨中徘徊。好像眼前浮现的是父亲无奈的目光。这可是父亲上磨肩膀下磨脚板换来的。父亲已经64岁,按理应在家中安享天伦。可是父亲命不好,四十多岁才得一女娟。现在娟已经工作,但娟所在单位不景气,家中收入一年不如一年,只得靠父亲当挑工赚点钱贴补家用。可这次,工头却付给父亲一张假币。父亲找工头理论,工头说父亲无理取闹,诬赖好人。父亲哆哆嗦嗦拿着假币,坐在门槛上长一声短一声地叹息。娟不忍,主动要来假币,说有办法花了。海口夸下,但到何处花呢?

      在一座斑驳的老桥上,娟看到一位身穿黄色雨衣的老伯蹲着,他面前摆着红色塑料盆,里面爬满龙虾。于是,问好了价钱,称了五斤。就在掏钱的一刹那,她想到了父亲,任劳任怨的父亲至今还劳累不辍。面前这位老伯,深深的皱纹也爬上了额头,同样苍老,同样为着生活奔波。娟不忍欺骗,在自身利益和良心的抉择中,她选择了后者,她递过一张十元钞票。老伯谢了又谢,说真的遇上了好人,又说赚点钱很不容易,他妻子还患上了肝炎住院。娟觉得庆幸,似乎自己做了一件好事,一百元虽然没花掉,心情顿时开朗了好多。

      告别老伯,娟再次拿出假币,仔细认真地凝视着,迷茫而无奈地望着街市上一家家店铺。该去骗谁呢?

      娟来到一家小服装店,一位老婆婆在看店。娟看中一件连衣裙,价格也比较便宜。正准备用假币付账时,进来一个小姑娘,她对老婆婆说:“婆婆,学校又催我交校服钱了……”老婆婆很温柔地抚摸着孩子的头,轻轻地叹了口气。闲谈中娟得知,小姑娘的爸爸死于交通事故,妈妈也下岗了,这小店是全家惟一的生活来源。娟颇为同情地望着老婆婆和小姑娘,重新掏钱。

      假币依然被娟紧紧攥在手心,假币沉沉地压在她的心上,就像父亲的扁担压着父亲的脊背。娟将假币放平,内心矛盾重重,她真的不知该如何处理。这时一阵风吹过,假币从手心滑落,在空中翻了几翻,跌进水洼里。娟紧盯着假币,心也随风被掀起。她看见假币一点一点被水浸没……娟如释重负地叹了口气。

      回到家中,娟对父亲说,钱花了,还剩九十块。父亲沉默了,并没显出很开心的样子。

      娟不知该说什么。转过身,泪水从眼里涌出来,酸酸的,涩涩的。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意象繁多,“柳”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个。“柳”作为一种文学意象出现,最早见于《诗经·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柳的意象在古典诗词中往往运用“杨柳”一词来表现,如“曾栽稀柳江南岸,一别江南两度春”(白居易),“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欧阳修)。那么,“杨柳”与“柳”到底是什么关系?

    有人认为“杨柳”是杨树与柳树的合称。但从植物学分类中分析,杨树与柳树外形区别很大,杨树叶圆、树高、枝挺,绝无柳的“依依”“袅袅”之态。“杨柳”合称一说,实在不妥。有人认为古诗词中的“杨柳”都是指柳树。理由是民间传说隋炀帝天性爱柳,不江都时将汴河两岸全栽上了柳,因炀帝姓杨,于是“御笔赐柳娃杨”。但此事发生于隋代,即使此传说确凿,“杨柳”一词早在先秦时期的《诗经》中即已出现,故此据不足为证。翻阅相关资料典籍,我们发现,在古代“杨”“柳”是同义的。因此,古代文学作品中,杨与柳经常换用。

    初春时节,柳树的枝条上就已绽出了粒粒新芽。柳树早早地将春的讯息传递给人,也带来了春的喜悦。王维《田园乐(其六)》:“桃红复合宿雨,柳绿更带朝烟。”用桃红、柳绿与烟雨描摹了一幅生机盎然的春景图。自汉代以来,“折柳”之风俗流行开来。因“柳”与

    “留”谐音,“丝”与“恩”谐音,故古人借“柳”传达送别之人对离人的无限相思之情。古人喜欢种柳,无论家中庭院,还是河畔池边,遍植柳树。故“柳”常作故乡的象征,寄寓着人们对家国故土的眷念和对家的依恋。

唐代许浑《咸阳城西楼晚眺》:“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开篇即写诗人登楼晚眺,见到蒹葭、柳树这些生在水边的景物,勾起自己对故乡无限思念的客居之愁。

    柳絮的飘忽不定,与骚客飘零、孤独的处境相合,故“柳”“柳絮”又常被诗人们情以言“愁”。冯延已《鹊踏枝》:“热乱春愁如柳絮,悠悠梦里无寻处。”写为春愁所困的女子对所爱之人的追寻不断。此外,柳树姿态婆婆,与风情万种的美丽女子极为相似。所以,柳又是风流多情的妙龄女郎的象征。刘高锡《忆江南》有“弱柳从风疑举袂”,生动再现了少女舞动时柔曼轻盈的身姿。陶渊明辞官归隐后,在住宅旁种了五棵柳树,自号为“五柳先生”,所以柳在古代诗人笔下有时也成了隐者的象征。

阅读下面的文学类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人在路上

①每天驾车蜗行在北京拥堵的道路上,脑中经常闪出一些稀奇古怪的想法。日子长了,发现这些想法有时其实挺有意思。如果把人生比做一条漫漫长路,这些想法就有了一点儿人生启示的味道。

②常常看到一种有趣的现象:在拥堵不堪的路段,明明谁也无法按规定的时速前行,但总有车技高超的好汉,驾驶或豪华或不豪华的轿车从身旁呼啸而过。忽而突然并线,忽而强行超车,东穿西拐,愣是能在无法奔驰的路段找到狂奔的感觉,总是能从无路可走的地方杀出一条“坦途”。在他一路“车技”表演的过程中,像我等驾龄不长也不短的“二把刀”,只有心生艳羡或行注目礼的份儿。有几次这类好汉从身旁一闪而过,若不是做过门将的我反应还算迅速,没准儿就要发生车毁人亡的悲剧。正当我气愤难当的时候,却闻重金属打击乐伴着狂放而得意的笑声从车中飘出。我自认活得没人家潇洒,也无力与其较量车技,只好甘拜下风,继续在自己的车道中蜗行。

③有趣的是,行至前方红灯处,竟意外发现那辆潇洒之极的“飞车”也乖乖地停在横线等候,一路狂奔历尽艰险,似乎并未使它遥遥领先,把我等“菜鸟”远远抛在后面。忙活了半天,原来大家仍然在一条起跑线上。既然如此,这一路闪转腾挪、横冲直撞,又是为了什么呢?一个红灯处情形如此,到达终点大家是不是也难分先后呢?看来,规规矩矩驾驶,与绞尽脑汁、争先恐后、使出十八般武艺在路上折腾,从结果上说实在没有多大不同。

④其实人生的路也差不多。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不大不小的目标,达到目标的路都很漫长。是按照既定的“交通规则”不疾不徐、舒缓有致地前行,还是费尽心机,争先恐后,在人们的一片唾骂声中踉跄前冲、勉强硬行,甚至摔得鼻青脸肿、头破血流,每个人当然有自己的选择,无需别人操心。在我看来,人生的“路况”是相对固定的,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抱怨道路狭窄、路面不平、道路发展速度赶不上汽车发展速度没用,指责红灯太多、骑车人不守规矩、行人乱穿马路也不起多大作用。情况就是这么个情况,外在环境的改变不是不可能,但需要很长时间。与其指责抱怨,不如反求诸己,选择一种相对平和自救的方式,将自己置于更加安全有效,别人看来也不闹心的人生状态里。

⑤而人生路上的潇洒君子可能对这种看法不以为然。他们奉行的是一种自以为“积极”的人生态度,处处要强,事事争先,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他们与天奋斗,其乐无穷;与地奋斗,其乐无穷;与人奋斗,还是其乐无穷。乐在其中,乐此不疲,乐而忘忧,乐不可支,此乐何极!

⑥相对而言,前者活得可能比较单纯、比较简单、比较没有色彩,“过程的丰富性”远不能与潇洒君子相媲美。你看人家潇洒君子是多么丰富、多么充实啊!只要有一辆车走在自己前头,就要设法超过去,哪怕冒着被警察抓获的危险,也在所不惜;只要有一辆车挡了自己的去路,就要把喇叭按得山响、车灯闪得贼亮,唯恐人家不知道他来了。他为“过程的丰富性”付出了常人难以承受的辛劳,承担了常人根本不愿承担的风险和成本。他从中的确得到了乐趣,也收获了路人的白眼和鄙视。或许他真是一个“但问耕耘,不问收获”“只重过程,不看结果”的超拔之士。但在常理看来,他却不免有些可笑。因为在“一路超越”的过程中,他不是算计别人,就是被人算计;不是冒犯别人,就是被人冒犯;不是加害于人,就是为人所害。他比一般人多付出了智慧和力量,也比一般人多承受了危险和恐慌。他的人生成本无疑是很大的,而他的实际收获可能是很可怜的。至于“过程的丰富”,那不过是他的自我安慰,别人未必作如是观。想想那些我们身边为了一点蝇头小利而不惜机关算尽的“聪明人”吧,想想那些我们熟悉的人生路上的抢跑者和越位者吧,与人们的无情否定和彻底不屑相比,他们收获的那点可怜的“实惠”又算得了什么呢?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