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模拟题 难易度:困难

吉林省长春市2019届九年级语文毕业班中考模拟试卷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曾经溪流淙淙

邹贤中

    ①高山有好水,平地有好花。湘南,崇山峻岭,这就少不了好水。水,离不开江河湖海,离不开水井和溪流。儿时的家乡,竹海遍地,溪流淙淙。

    ②国人居室大多依山而建,傍水而居,我家也不例外,房屋紧挨着大山,山里是无尽的林海。微风吹拂,到了林海,就能掀起一道大风,吹得树枝随风摇摇曳,形成一道又一道波浪。它们或大或小,大的可以让树木弯腰,小的也能掀起细微的波澜。

    ③林海之间,以竹子居多。在竹海之间,就有一条小溪,“叮咚——叮咚”地作响。不知道是溪水冲击而成还是自然生成,一道半米宽的小溪就这样蜿蜒在竹海之中。由于天长日久无人管理,就有不少枯叶落入其中。当然,这并不影响什么,反而给小溪带来了更好的情调。那些落叶或沉没、或漂浮、或半沉半浮在水里,这就成了鱼虾的好玩具。你看,它们有的躲在已经沉没的落叶下面,有的追逐着半沉半浮的落叶在嬉戏。当有敌人侵犯它们的时候,它们可以躲到落叶下面。落叶那么多,它们借助这天然的屏障,可以快速逃逸。

    ④小溪沿山行,自然就有了坡度。越往下走,越是平坦。到了下游,由于树木的减少,落叶自然就少了。这小溪就少了情调吗?那也未必。小溪里多了很多鹅卵石,特别好玩,它们被水流温柔的大手终年抚摸,大多光滑可人,呈椭圆形不规则地密布在河床上,那更是小鱼虾和螃蟹的天堂。我们的家就在这小溪边上,因为有这小溪,也就给了我们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就说日常生活吧。村民因地制宜,在小溪宽敞处堵上了堰头,堰头上铺着木板或者石块,人们就在这里洗衣服、淘米、洗菜。

    ⑤小溪除了方便人们的生活,也成了孩子们游玩的天堂。一到热天,我们就按捺不住去小溪里游泳的冲动。小溪不深,也就米把深。有堰头的地方,最多也就两米。水清澈见底,鱼虾皆若空游无所依,深浅在我们心里是有数的。然而大人们却不让,他们怕我们养成了玩水的习惯。“欺山莫欺水,欺水变水鬼。”这是小时候大人们吓唬我们的谎言。

    ⑥母亲是特别反对我们玩水的。她准备好了一把竹条挂在门上,警告我和哥哥,如果胆敢去玩水,竹条伺候。我们就只好等母亲午休睡着了再去,如此一来,倒也心惊胆颤地玩了几次,只是时间不长,再加上怕母亲醒来,所以玩得很不开心。

    ⑦为了避开母亲,我和哥哥想了办法,那就是躲到水库下面的小溪去玩水。在这里,必须一提的是,为了灌溉下面的农田,人们在我家小溪那里挖了一个极大的水库,小溪的水就汇集到了水库里。由于小溪终年不断,水库的水就保持了稳定的水量,超出泄洪口的部分就会从边上的水渠流出去。这样一来,水库下面的小溪也是终年不断的,甚至较之上游犹有过之。

    ⑧一个午后,母亲拿着竹条把我和哥哥赶到床上睡觉了。小孩子精神特别好,我们哪里睡得着,但是我们知道母亲的脾气,只好假寐。母亲果然中计。过了一会儿,她就响起了轻微的鼾声。我们兄弟大喜,蹑手蹑脚地爬起来。看着躺在凉席上的母亲还是毫无反应,于是放下心来。出了屋子,我们撒开脚丫子狂奔到水库下游的小溪边。溪边水草青翠,小鱼虾在溪里游弋,好不自在。我们大呼一声,我来了,连忙脱掉衣服就跳进水里。就在我们玩得开心的时候,不知何时,母亲已经站在岸上,她手里拿着我们丢在岸上的衣服,对我们大声吆喝。我和哥哥本来想慌不择路逃跑,然而身上没有穿裤子。毕竟已经有了羞耻之心,自然不敢上岸裸奔,于是便开始耍赖,躲在小溪中间不上来。心想,母亲肯定不会下水的。

    ⑨我们道高一尺,母亲魔高一丈。她很快就找了一根三四米长的干竹竿。竹竿很轻,母亲拿起来就可以轻易地打到我们。我们被逼无奈,最终还是选择了上来。母亲先是责令我们穿好衣服,然后用一把竹条把我们背上狠狠地抽,每抽一次,就会有很多道红色的印痕。母亲打累了,让我们作出保证,不得再去玩水。我们被治得服服帖帖,嘴上只得答应了。母亲看出了我们没有真正心服口服,就给我们讲道理,讲案例。把地方那些偷偷洗澡被淹死的小孩故事说给我们听,我们这才明白母亲的苦心。

    ⑩时间过得真快,转眼间就到了我初中毕业,常年生病的母亲身体每况愈下,哥哥早已经辍学出去打工了。看到这种现状,虽然已经考上高中的我决定不再去读高中,而是选择到南方的深圳打工。

    ⑪在南方的日子,工业区的水沟又黑又臭,我和哥哥会时常说起家乡的小溪,说到那些年在溪水里游泳的快乐时光。我们多么怀念小溪流,多么希望可以像小时候一样纵身进去玩个痛快。我相信,我们已经大了,母亲也不会再管这些事情了,只是实现这个愿望并没有那么容易。

    ⑫我离家之后的第一次回乡之旅是在2007年的五月。回家当晚,舟车劳顿,我很快就进入了梦乡。梦里尽是故乡的山河,美不胜收。

    ⑬翌日,我起了一个大早。没有洗漱就往溪流奔去,却意外地发现,曾经的溪流早已不复当年风韵,细细的流水已经能够看到裸露的河床,水虽然还清冽,但是却看不见鱼虾游弋的情景。两侧的水草,有的还在展现生命的顽强,有的已经枯败。难道是到了干旱期?我带着微微的遗憾回家。

    ⑭2009年的十月,我准备应征入伍,十二月才入伍,只是得提前去报名、体检、政审。国庆刚过,不冷不热,是可以下到小溪洗澡的。当我抵达小溪时,却惊奇地发现没水了。较之两年前的小水流,现在已经是彻底断流。我内心震骇莫名。

    ⑮再后来,我历经当兵、退伍、再打工的生活,每次回家,都没有实现在小溪洗澡的愿望。无水,还怎么洗?时光是无法倒流的,没想到这些童年时代的乐趣再也无法实现。

(1)、给下列词语中加下划线的字注音。

①摇) ②候() ③假) ④游

(2)、请根据文章完成以下表格。

时间

儿时

2007年

2009年

概括小溪的变化

溪水清澈,水量丰沛,水中鱼虾游弋。

小溪彻底断流了。

我的情感

我对小溪充满喜爱。

(3)、文章第②段主要写家乡的林海,并未提及溪流,是否属于闲笔?请说明理由。
(4)、根据文章③④两段文字,说说小溪的情调有哪些。
(5)、请结合以下语句(一句或多句皆可),说说作者对小溪的描写妙在何处。

①在竹海之间,就有一条小溪,“叮咚——叮咚”地作响。

②水清澈见底,鱼虾皆若空游无所依,深浅在我们心里是有数的。

③溪边水草青翠,小鱼虾在溪里游弋,好不自在。

(6)、作者为何花费大量笔墨写母亲反对我和哥哥玩水?在“玩水”一事的追忆中,作者还意在突出什么?
(7)、请说说你对文章题目“曾经溪流淙淙”的理解。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枯萎的蒲公英
叶子
    ①冬日的午后,阳光虽也明亮,但触一触还是有着沁骨的凉。冬以它的冷漠,裹挟尽百花的艳影,留一地斑驳的枯黄。我不由得竖起大衣的领子。蓦地,一棵蒲公英,出现在我的视野里。
    ②那是一株怎样的蒲公英!叶子的边缘已露出萎黄的老态,但还是透着铁一般的绿。叶子们努力地贴向地面,那是一种力量爆发前,手脚触地的姿势。也是呢,霜一次又一次的从天而降,树叶渐渐飞去,草茎慢慢垂下头来。生命的“红灯”,已经在不远处,正一点点逼近自己,那就用尽全部的力,贴向地面,贴向地面……这就是蒲公英最聪明、最刚强也最负责任的举动。他们明白,要想延续久远,就不能把头昂得太高,这样才能把最沉重的爱,尽可能多地传递给儿女。
    ③我的心不由得疼了一下,这像极了我的母亲。
    ④去年的这个时节,冬阳阻不住东奔西跑的北风,正如我阻不住我八十岁老母的脚。她在楼下,为我寻挖着蒲公英。“经霜的婆婆丁(蒲公英的俗号)能消炎败火,你这嗓子,应该吃点。”
    ⑤她半弓着腰,在衰草连片的枯黄里,神情专注地寻找那一小簇一小簇的绿。她时不时地弓腰,用那曾经丰腴饱满而至今肉皮松弛的手,极其小心地翻捡着枯黄的草,似乎蒲公英长着脚,一不小心,受了惊吓,就会跑掉了似的。母亲的脚步,已失去了早年的利落,有些蹒跚。那是一双怎样的脚啊!为了让孩子们正常地进入学校,她携夫带子,脚板直探向千里外陌生的异乡;为了一家老小能吃上饭,她不分白天和夜晚,不惧严寒和冰霜,用那细小的绣花针,绣出蟒袍上那呼之欲出的龙的模样,再用一双脚板,驱北风,走冰路,登火车,为一家换回不很丰裕的口粮。
    ⑥风,不时掀起母亲的白发,就像掀动一团绒绒的、洁白的蒲公英的种子。它是想探寻那丝丝缕缕里,藏着多少生活的艰辛?那就去问问太阳和月亮,几十年晨昏的默默相伴,它们如何把一个面如花,发如墨的纤纤女子,伴成了眼已花、头覆雪的颤颤老妪!探寻那长长短短里,浸着多少爱意的疲累?那就去问问星辰,千千万万次的斗转星移,如何刻录下一个个儿女渐渐长大的足迹,还有母亲的血泪和汗滴。
    ⑦渐次地,她的儿女乘着她那用善良、勤苦织成的爱的伞,找到自己生根发芽的一片片土地。她的脚,不怎么好用了——移动缓慢,脚步蹒跚,但她的心,还是不断地牵挂,就像那天,风在楼下,母亲在楼下。
    ⑧如今,母亲已去,留一棵蒲公英在这冬日里与我面对。我伏下身,看着那泛黄的叶片,眼就情不自禁地盈满了泪。我伸出手指,沿着叶脉轻抚,与你对话。你知道,你知道你碰到了我心最柔软的角落,它在疼吗?在我疼惜的泪光里,我看到你透着如铁的刚强与坚毅,打着爱的“旗语”,温暖着我层层叠叠的孤寂。
    ⑨一阵风吹过,蒲公英的叶子触碰着我的手指,散着阳光融融的暖意,如轻柔的爱抚,久久不去。
(选自《海燕》2015年9期,有删改)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朗读的童年记忆

莫言

       今年二月初,在故乡的大街上,我与推着车子卖豆腐的小学同学“矮脚虎”方快相遇。其实他的腿并不短,但不知为啥得了这样一个外号。他满头白发,脸膛通红,说起话来有嗡嗡的回音。他自小身体健壮,力气超出同龄孩子许多。班里的男生,几乎都挨过他的揍。我也挨过他的揍,原因好像是他向我借五分钱而我没钱借给他。当我哭着去向班主任告状时,那位很“奇葩”的老师说:“活该!他怎么不来打我呢?”

       方快叫着我的乳名,骂我闯富了就忘了老同学。我说:“矮脚虎啊,我都六十多岁了,你就别叫乳名了吧?”他说:“你想让我叫你什么?叫你莫言?呸!”

       我递烟给他。他伸出沾着豆腐渣的大手接过烟,看看牌子,放在鼻孔下嗅嗅,然后夹在耳朵上,说:“工作时间,不能吸烟。”

       与方快分别后,我想起好多与他有关的事:他自己给自己拔牙的事,他与人打赌吃了四十个红辣椒而赢了一包香烟的事,他在草甸子里追赶野兔子的事,他扛着一台重达三百多斤的柴油机在操场上转了两圈的事,还有这件我马上要写的与朗读有关的事。

       方快是十分调皮捣蛋的学生,但他家是我们村里最穷的贫农,他父亲是贫农主任。平心而论,方快是很聪明的,他六十多岁了还靠妻豆腐为生,只能说他没碰上展露才华的机会。他在大街上当着很多晚辈的面喊我的乳名,就说明他对我不服气。我获奖后有一位记者采访他,他叫着我的乳名说:“他呀,根本不行!朗诵课文,他不是我的对手;背诵课文,他不是我的对手;写字,他也不是我的对手;摔跤?我捆着胳膊也是他倒地……”

       我们那时上语文新课,总是先由老师朗读一遍课文。我们的语文老师是我们学校唯一用普通话讲课的老师。他从中等师范学校毕业,在当时的小学老师里算是高学历,那时他不过二十出头。我们那地方的人对说普通话的人有两种态度:如果你是外乡人,或是县里的干部,你讲普通话,大家都很钦佩;如果你是本地人,出去上了几天学或当了几年兵,回来就说普通话,那就会成为被嘲讽的对象。

       我当兵回乡探亲时,母亲听到我的口音里有些外来的腔调,便语重心长地提醒我,不要撇腔拿调让邻亲百家笑话。在这样的社会风气影响下,我们对用普通话讲课的语文老师也是从心里鄙视的。只要他一用普通话朗读课文,读到那些与我们家乡话发音明显不同的字眼时,我便感到脊梁沟里阵阵冒凉气,身上的汗毛根根竖起来。在强大的习惯势力压迫下,我们的老师还能坚持用普通话讲课,现在回想起来,他是个了不起的人物。老师周普通话朗读一遍之后,便让我们跟着他读——我们当然不用普通话一一一先是一句一句地读,然后是一段一段地读,最后是通篇朗读。我们通篇朗读时,老师提着教鞭在教室里转悠,辨别着我们发出的声音里,是否有对课文的故意歪曲,如有,他就会用教鞭抽打——其实也不是真打,只打到略有痛感而已。方快是挨教鞭抽打最多的。

       有一天中午,方快带着我们去田野里提了几十只青蛙,用瓦罐提到教室里,放在脚下。那天下午要上新课——《青蛙》。老师带领我们朗读课文:

       “每到黄昏,池塘边上会有一只老青蛙先发出单音的独唱,然后用颤音发出一声短呜,接着满塘的蛙便跟着唱起来。呱!呱!呱……”

       我们从来没像这次朗读这样兴致勃勃,这样卖力,这样愉快,这样充满期待。我们一边朗读一边偷眼看着方快,他的脸膛红扑扑的,脸上洋溢着喜气。他从来都是朗读的捣乱者,但这次成了领读者。他的嗓音洪亮,富有韵味,而且,他使用的竟是普通话,连老师也用讶异的目光看着他。这时候,我看到他用脚踢倒了瓦罐,几十只青蛙争先恐后地跳出来。伴随着女生们的尖叫和男生们的怪笑,那些青蛙在教室里蹦跳着。我们看到老师变了色的脸,我们听到教室里只有方快一个人还在朗读。

       我们原以为老师会跟方快决一死战,但没想到在方快响亮的朗读声中,老师蜡黄的脸渐渐变得红润起来。我们老师是一个有酒窝的男人,他的脸上一出现酒窝,我们便知道他笑了。

       方快停止了朗读,似乎有些不好意思地对老师傻笑着。老师响亮地拍着巴掌,连声说:“好!好!好!太好了!”

       此后不久,方快便当了我们班的学习委员,之后又当了班长,他成了好学生,成了老师的骄傲,成了后进变先进的典型。他参加全县小学生朗读比赛,获得第三名,一时声名赫赫。在他面前,似乎铺开了一条撒满花瓣的道路。如果不是后来,在“文化大革命”初期的时候,他的父亲被查出有“历史问题”,那么他很可能会成为我们高密东北乡一个杰出人物。当然,现在也不能说他不杰出——他家的豆腐做得很好,供不应求。

       我应该是方快引发的朗读热潮中涌现出来的又一个典型。我们朗读,我们背诵,我们把语文课本一字不漏地从头背到尾。我们班的同学一大半达到了这水平。与此同时,朗读也使我们的写作水平大大提高,因为,我们在朗读中获得了语感。

       小学五年级,我与方快都辍了学。方快力气大,加入成年人的行列去干活,挣整劳力工分;我无奈,只好去放牛,挣半劳力的工分。与大人们在一起干活,那是相当热闹的,干活的时间不如休息的时间长,休息时讲故事、摔跤、打打闹闹。方快有摔跤天赋,好多成年人都是他的手下败将。有一年在胶莱河水利工地上,方快打擂台,连摔十八位高手,一时“矮脚虎”名声大振。但那时我已经到棉花加工厂工作去了,没能亲见盛况。放牛确实不要耗费太多体力,但寂寞难熬。当牛在草地上吃草时,我便大声地背诵学过的课文,包括那篇《青蛙》。

现代文阅读

康熙字典

梁晓声

集市,即便在小镇,也还是热闹的。

少年面前的地上铺一张白纸,特白,闪着好纸的光芒。那是旧挂历的一页,是在集市上花一角钱买的——他自然舍不得花一角钱买,但馄饨铺的老板娘无论如何不肯白给他。

“都是去年的挂历了,你就扯一张给我,也不是什么损失。”

“不是什么损失?损失大了!你看那明星,结婚了,息影了。息影,知道怎么回事吗? 就是再也看不到她演的影视剧了!一册挂历上全是她一个人,有收藏价值的。扯一张给你,不完整了,不完整了还有啥价值?”老板娘从挂历上扯下那一页时,表现得十分不情愿,仿佛真吃了极大的亏。

午后三点多,集市的热闹像戏剧的高潮般过去了。少年仍蹲在那页白纸旁。白纸正中,摆着一部纸页破损、颜色像陈年谷子似的字典。1949 年以后,全中国再没有任何一家出版社出版过那种字典。它已没了原先的封皮,后贴上去的封皮上写着“康熙字典”。笔迹工整又拘束,是少年写上去的。

他的左边,是卖肉的摊位,从上午到此刻,买肉的人络绎不绝,卖肉的汉子忙得不亦乐乎。右边,是卖油条的,生意也不错,农村人一年四季自家是炸不了几次的。跟着大人们赶集的小孩子,十之八九要央求大人给买了吃。城乡差别,至今仍明明白白地体现在细微处。而且,越是体现在细微处,越使农村的少男少女们做梦都想成为城里人。

这少年也有那样的梦。 真的梦是无逻辑的,人生的梦却须循着某种规律。

少年凭着刻苦学习的一股韧劲考上县重点高中,那是他实现人生之梦的关键一步。拮据的家庭负担不起住校费用,为了圆梦,他想买辆旧自行车骑车上学,尽管每天要走几十里的路,有些辛苦。靠他卖废品才存下二十元,要拥有旧货店中那辆状况还算好的自行车,得先卖掉他的《康熙字典》。父亲病故了,母亲在南方打工。他清楚妈妈挣钱的辛苦,不忍向妈妈要;并且他也清楚,妈妈正省吃俭用地攒钱,以备他将来考上大学的花费。

集市渐渐冷清,卖肉的和炸油条的,在他的巴望之下先后离去。他和那页旧挂历纸的存在,总算是比较显眼了。炸油条的摊位那儿,留下了几块烧过的炭,他捡起一块,在纸上写出一个大大的“卖”字,那是他上学以来写的最大的字。

天已傍晚。

终于有四个人围住了少年。其中一人三十六七岁,隔街走过来的,左腿一瘸一拐,看上去较有文化,他对字典的兴趣挺大,拿在手中翻看良久,少年将希望寄托在他身上。 不料他说:“这字典其实没什么收藏价值,是 1949 年以前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学生字典而已,至今民间仍多的是。而且,显然做了手脚,把最后一页撕掉了,最后一页肯定印着出版年份什么的…… ”

“没做手脚!”少年愤怒了。他确实撕掉了最后一页,但不是为了骗人,而是最后一页太破了……

少年的辩解已无济于事,他用半页挂历纸包起字典离开小镇时,天已黑下来。

“那孩子,过来,帮帮我! ”

他听出是那个坏了他事的男人的声音。原来那人的左腿有半截是假肢。他因为躲一辆卡车而摔倒,假肢的关节处摔坏了,站都站不起来,他的处境无疑很危险,路那么窄,不被压到才怪呢! 

少年尽管恨他,但还是站住了。

他是县重点高中的一位数学老师。开学后,任班主任的他手持名册点名时,意外地看到那卖《康熙字典》的少年应声站在他面前,他然了……

下课后,老师将他引到无人处,表示感谢,问“字典卖掉了吗? ” 学生摇头。

“我收回我的话,因为老师说的不对,那字典其实很有收藏价值……” 学生将目光望向别处,不言语。

“卖给我吧,我出两百元。”“我不能和老师做交易! ”学生说罢,转身跑了。 过了几天,老师旧话重提,学生还是说不能和老师做交易。 “老师都和你说过几次了,你都不给老师一点面子嘛?你本来就是想卖的,不是吗?有收藏价值的东西应该由知道它价值的人来收藏,对不对?”

最后一次,老师有点生气了。

于是,老师得到了《康熙字典》,学生得到了一辆自行车,新的。 三年弹指一挥间,少年考上了上海交大。临行,送给老师一张字条,上面写着“老师,

我明白你为什么非要买我那本《康熙字典》,也明白了某些东西的真正价值是什么。”

每每看到它,老师心里就漾起一股暖意。                     

  (本文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