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单选题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容易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5.19 外国诗二首—未选择的路 同步练习

对诗歌主题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未选择的路(诗)是最好的。 B、表明诗人没有主意,后悔没选对路。 C、说明了在人生道路上有许多重大的选择,一旦确定了要走的道路,就会决定一生的命运。 D、诗人想两条路都走走。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各题

在街头摆摊卖诗的年轻人

花瓣白

①在现代在街头摆摊卖诗,能作为一份职业吗? 

②2020年,福建女孩隔花人辞掉了上海的高薪工作,跑到西双版纳的一个夜市做“地摊诗人”。只要有人上前跟她聊天,并付上19.9元,她就可以即兴定制一首诗。 

③这在近年火爆的地摊经济中显得很特别——诗歌是世俗生活的奢侈品,因为它缥缈难寻;但它同时又是廉价品,有时候隔花人一晚上都未必能赚到一顿外卖钱。 

④因为写诗,隔花人在各大社交平台拥有一大批粉丝,被打上了“创作博主”等标签。但在现实中,这个女孩又过着普通的生活,绝非一个传统认知里的文艺青年:她的卧室乱糟糟,一张摇摇晃晃的床感觉随时都要坍塌。她最爱背的一只麻布包也是随手缝的,上面歪歪扭扭地写着“不要枯萎”。她是一个理科生,学的是法律下面的冷门分支:知识产权。

⑤“隔花人”这个名字也取得随意,是她某天看到一段《红楼梦》的脂批,上面把宝玉隔花观美人的一幕比作“隔花人远天涯近”。她觉得这很符合当时的心境,就截取了前三个字“隔花人”作为笔名。她也不怎么爱给人生做规划,包括到西双版纳摆摊卖诗,也是一瞬间的突发奇想。这是她第一次尝试出摊,出乎意料地吸引了很多路人。 

⑥有一对即将举行婚礼的情侣,前来分享了自己的爱情故事,隔花人听到他们的名字里一个有“雪”,一个有“清”,就写了一首《雪是清澈的》作为贺礼。

⑦因为诗歌,隔花人意外收获到许多陌生的善意。青年旅舍的老板听说她是摆摊卖诗的,就对她说:“你给我们写一首诗,我给你免半个月的房费。厨师也招呼她一起吃饭,不收她的钱,并像家人一样嘱咐她:“我们吃什么你就吃什么,不要点外卖。”

⑧于是在西双版纳的2个月里,隔花人卖出了近50首诗,在那个物欲极低的城市里足以活下去。

⑨一直以来,隔花人都觉得家人对她厚爱有加。像很多小时候有文学梦的人一样,隔花人初中时也有过给杂志社投稿的失败经历。有一次,她的稿件被退回到家里,碰巧被爷爷看见了。爷爷非但没有责怪她不好好学习,反而很开心地鼓励说:“写诗是一件很好的事情。”母亲则常常是她的第一个读者。“如果说我现在算是有一点点才华,一定是妈妈给我的。”隔花人说。

⑩在现代教育中,重理轻文是常态,诗歌更鲜有立足之地。我们背诵诗、剖析诗,但从没学会运用,考卷上的作文题目下也常常标着“诗歌除外”。如果长大后要做一个诗人,好像更是一件羞于启齿之事。但隔花人觉得,诗歌没那么宏大和遥远,它也可以是接地气、说人话的。从西双版纳回北京后,隔花人一边工作,一边抽空做诗。

⑪隔花人甚至觉得看爸妈争吵也是诗意的。“我不知道是不是相爱的人走到最后都是要吵架的,就得吆喝着对方才能听得见。这很真实,诗意不一定是美好的,诗意有非常多的情绪。”

⑫她也常常在一些旁人觉得很糟糕的时刻萌生灵感,比如她自己最喜欢的一首诗,就是在摔碎了一只心爱的杯子后写的《宿命》。

宿命

摔碎的杯子说:

碰上岛屿

我怀中的海就洒了

⑬隔花人觉得,如果说杯子的水是它的海,那地面就是一个岛。杯子碎了很不幸,但它的一生也许就只能碰见一次岛屿,只能拥有一次翻涌的海浪,所以它要把“海”留在岛屿上。

⑭这是杯子的宿命,也是隔花人的宿命:面对一切坏的事物,总是能找出最美好的那一面。

(选自《读者》2023.08,有删减。)

阅读

☆资料一

穆旦书评(节选)

这本薄薄的诗集共包括九篇作品:《吹号者》,《出发》,《车过武胜关》,《除夕》,《街》,《梦》,《纵火》,《他死在第二次》,大多写在一九三九年春。以促成这本诗集的短短时期来说,我们不得不惊佩于诗人的创作力之丰盛。而从质上看来,在抗战以后新兴的诗坛上,这本薄薄的诗集又是怎样可珍贵的收获啊。

作为一个土地的爱好者,诗人艾青所着意的,全是茁生于我们本土上的一切呻吟,痛苦,斗争,和希望。他的笔触范围很大,然而在他的任何一种生活的刻画里,我们都可以嗅到同一“土地的气息”。这一种气息正散发着香和温暖在他的每篇诗里。从这种气息当中我们可以清晰地认出来,这些诗行正是我们本土上的,而没有一个新诗人是比诗人艾青更“中国的”了。

在《吹号者》一篇里,我们可以看出诗人艾青在怎样处理着他的题材:

现在他开始了,

站在蓝得透明的天穹的下面,

他开始以原野给他的清新的呼吸

吹送到角号里去,

——也夹带着织细的血丝么?

使角号由于感激

以清新的声响还给原野,

——他以对于丰美的黎明的倾慕

吹起了起身号,

声响流荡得多么辽远啊……

把“夹带着织细的血丝”的这一种痛楚,也融进了对于生命的光明面的赞美里,这是脆弱的情绪所能办得到的么?

无疑地,诗人艾青是先有着真实的生活做背景,而后才提炼出这样的诗句来的。因为他知道这种痛楚的代价,他更欢欣于那跟着来的结果:

林子醒了

传出一阵阵鸟雀的喧吵,

河流醒了

召引着马群去饮水,

村野醒了

农妇匆忙地从堤岸上走过,

广场醒了

穿着灰事衣服的人群

从披着晨曦的破屋中出来,

拥挤着又排列着……

这是一幅图画。纯朴的,真实的图画。吹号者,出发,车过武胜关,除夕,纵火,几乎全是一幅一幅图画的组成。但它们不是涂着空想的色彩的图画,而是透着生活的,显得特别亲近,逼真。我们可以想见有许许多多疲弱的,病态的土地都随着抗战的到来而蓬勃起来了,它们正怎样拥挤着在诗人的头脑里,振奋他,推动他,使他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地用粗大的线条把它们表现出来,出发里那种清新的爱幕的歌唱,车过武胜关里那样高度的斗争的热情,和除夕里那擦过了一切艰苦的,胜利的信念,都会怎样地激动着在诗人的心里啊。这只能是以博大深厚的情绪,在复生的土地上,才能涂出来的真实的画面。

……

诗人艾青曾提出了“诗的散文美”这一标帜。他批评着一个工友的句子说:“这是美的。而写这通知的也该是天才的诗人。这语言是生活的,然而却也是那么新鲜而单纯。”又说,“语言在我们的脑际萦绕最久的,也还是那些朴素的口语。”“……而当我们熟视了散文的不修饰的美,不经过脂粉的涂抹颜色,充满了生的气息的健康,它就肉体地透惑了我们。”这些是对的。只要细细读一下这本诗集的读者,他就一定可以在诗人自己的诗句里找到这明证,那么,光就作者在诗里所采用的这种语言来说,他已经值得我们注意了。因为我们终于在枯涩呆板的标语口号,和贫血的堆砌的词藻当中,看到了第三条路创试的成功,而这是此后新诗唯一可以凭藉的路子。让我们像平日说话一样地吟出他的诗来吧,有谁不感到那里面单纯的,生动的,自然的节奏美的么?

而这就比一切理论都更雄辩地说明了诗的语言所应采取的路线。

概括地说,这本诗集不算是黑暗面的暴露,而是光明的鼓舞。从这本诗里我们可以认出,诗人艾青正是新生的中国里一员健壮的歌手,他的诗曾摇起你年轻的精力,鼓舞你更欢快地朝着工作,朝着斗争,朝着光明。

☆资料二

黎明(节选)

……

黎明

为了你的到来

我愿站在山坡上,

像欢迎

从田野那边疾奔而来的少女,

向你张开两臂——

因为你,

你有她的纯真的微笑

和那使我迷恋的草野的清芬。

我怀念那:

同着伙伴提了篾篮

到田堤上的豆棚下

采撷豆荚的美好的时刻啊——

我常进到最密的草丛中去,

让露水浸透了我的草鞋,

泥浆也溅满我的裤管,

这是自然给我的抚慰,

我将狂欢而跳跃……

但我却不愿

看见你罩上忧愁的面纱——

因我不能到田间去了,

也不能在街上奔跑——

一切都沉默着,

望着阴郁的雨滴徘徊在我的窗前

我会联想到:死亡,战争,

和人间一切的不幸……

……

我永不会绝望,

却只以燃烧着痛苦的嘴

问向东方:

“黎明怎不到来?”

而当我看见了你

……

我将带着呼唤

带着歌唱

投奔到你温煦的怀里。

1937年5月23日晨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节选)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

风,

像一个太悲哀了的老妇

紧紧地跟随着

伸出寒冷的指爪

拉扯着行人的衣襟,

用着像土地一样古老的话

一刻也不停地絮聒着……

那些被烽火所啮啃着的地域,

无数的,土地的垦植者

失去了他们所饲养的家畜

失去了他们肥沃的田地

拥挤在

生活的绝望的污巷里;

饥谨的大地

朝向阴暗的天

伸出乞援的

颤抖着的两臂。

……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

1937年12月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