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型:单选题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华东师大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八课交流与文化传播同步练习题
(1)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下令“分科举人",隋炀帝时开没进士科,{#blank#}1{#/blank#} 正式创立。唐朝时得到很大发展,分科考试、{#blank#}2{#/blank#} 是其基本特征。 | (2)64 1年,文成公主远嫁{#blank#}3{#/blank#} ,身穿唐装的{#blank#}4{#/blank#} 在黄河源头附近的柏海之滨热情迎接。 |
(3)在繁荣开放的唐朝,日本多次派{#blank#}5{#/blank#} 到唐朝访问,跟随来华的还有僧人、留学生等,他们中不少人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重要贡献,{#blank#}6{#/blank#} 是其中的突出代表。 | (4)1004年,辽军大举伐宋。第二年,宋辽议和,史称{#blank#}7{#/blank#} 。在元朝统一中国的过程中,曾遭到了以{#blank#}8{#/blank#} 为代表的南宋军民的顽强抵抗。 |
(5)两宋时期,{#blank#}9{#/blank#} 仍是人们主要的衣料。在北方,人们仍以{#blank#}10{#/blank#} 主食。 | (6)元朝时,{#blank#}11{#/blank#} 开始成为老百姓的主要衣料。进入黄河流域的契丹族、女真族同当地汉族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中融合,被统称为{#blank#}12{#/blank#} 。 |
材料一:公元700年左右的丝绸之路并非只是一条道路,而是一个绵延4000英里,将太平洋与地中海连接起来的贸易网络。这条路上运输的货物都是奇珍异宝——黄金、宝石、香料、丝绸,伴随货物传送的还有故事、思想、信仰,以及本文故事的关键——技术。
于阗(今新疆和田)在8世纪时是丝绸之路上的枢纽,为来往客商提供水与食物补给,同时也生产丝绸。于阗的说书人创作了一则传奇:
很久以前,有一位美丽的公主,住在出产丝绸的帝国。有一天,她的父皇要把她嫁给遥远的出产玉石的国家的国王。产玉的王国不能出产丝绸,因为皇帝将产丝技术视为机密。公主决定把丝绸当作礼物送给自己的新子民,于是想出一条妙计。她准备好所有的东西,蚕茧、桑树种,把它们都藏在自己的凤冠里。她知道自己出发的时候,皇帝的侍卫不敢搜她的身。这就是于阗国得到丝绸的故事。
本画版出土于于阗的一所寺庙,这所寺庙中有佛像,也有印度教的湿婆与梵天画像。其他寺庙也都同时供奉着佛教、印度教与伊斯兰教的诸神,还有一些本土神。
当然,我们并不知道丝绸是如何传到于阗的。但我们知道,观念、故事、神灵和丝绸确实在丝路上双向传播着。
——摘编自(英)尼尔·麦格雷尔《大英博物馆世界简史》
材料二:海上丝绸之路最早可追溯至汉代。唐中后期,陆上丝绸之路因战乱受阻加之同时期中国经济重心已向南方转移,而海路又远比陆路运量大、成本低、安全度高,海路便取代陆路成为中外贸易主通道。海上丝绸之路在宋朝达到空前繁盛,明朝海禁后衰落。
——摘编《海上丝绸之路》
材料三 :郑和出使促成的中外交流(部分)
出使国家 | 输入当地的技术 | 带回中国的物产等 |
暹罗(今泰国) | ☆种植小麦 ☆在山坡开垦梯田 ☆使用海盐,当地人不再食用碘含量低的矿盐 | ☆耐藏且不易蛀坏的暹米 ☆暹罗出产的紫檀木,因其质地坚硬,可用作造船 |
爪洼及旧港(今印度尼西亚爪洼岛及苏门答腊) | ☆建屋技术 ☆耕种技术 ☆弈棋(围棋)和皮影戏 | ☆各种香料,如胡椒、苏木、槟榔等 ☆点燃后防疫症的金银香、沉香、黄蜡等 |
材料四:中国商货在西南洋市场的扩充,刺激了国内工艺品的生产,不但使得国库充盈、民生日裕,也鼓励了国人向海外拓殖发展的兴趣。虽其后以郑和的逝世(宣德末),加上朝中大臣鉴于维持舰队、赏赐贡使,靡费不赀,因而停止了远洋探险的活动,但是沿海居民到南洋经商的风气,迄明末犹未止。
材料五:要推动教育合作,扩大互派留学生规模,提升合作办学水平。要发挥智库作用,建设好智库联盟和合作网络。在文化、体育、卫生领域,要创新合作模式,推动务实项目。要用好历史文化遗产,联合打造具有丝绸之路特色的旅游产品和遗产保护。
——摘自习近平“一带一路”高峰论坛开幕式主旨演讲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