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材料分析题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华师大版历史七上第五单元第二十一课诸子百家 同步训练

阅读材料:孔子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请回答:

(1)、 孔子的这些言论告诉我们哪些学习道理?
(2)、有人认为,在推行课程改革和教育改革的今天,应该多学习现代化的教学理念,彻底抛弃孔子的教育思想民,你认为对吗?为什么?
举一反三
社会转型时期,思想界往往随之共振,并对历史发展产生巨大影响。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东周时期(公元前770---公元前221年),王朝软弱无力,封建主相互混战不绝,表面上是个多事的时期。不过,这也是一个社会经济发生根本变革,从而决定而且永久地决定中国发展进程的时期。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简要说明东周时期“社会经济发生根本变革”的具体内容指什么?
材料二  《中华文化史》(冯天瑜等著)认为,中华传统文化在春秋战国时期表现为“以民本思潮和专制主义为两翼的百家争鸣的私学文化”。
(2)根据材料二列举春秋战国时期的“私学文化”中哪个学派主张是服务于“专制主义”,哪个学派思想主张体现“以民为本”?
材料三   相传孟子受业于子思,学成以后,以士的身份游说诸侯,企图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到过梁(魏)国、齐国、宋国、鲁国、滕国、薛国等。当时几个大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争取通过暴力的手段实现统一。孟子的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没有得到实行的机会,最后退居讲学。
                                                                                                                                                       ——译自《孟子》
(3)根据材料三回答孟子的学说为什么没有得到实行的机会?
材料四   在韩国和日本,伦理和礼仪都受到了儒家仁、义、礼等观点的影响,至今都还很明显的。至于西方,十八世纪儒家思想远涉重洋,对欧洲民主启蒙以至辩证法思想的形成,曾经有过正面启发或触媒作用,一度备受颂扬。但随即被贬为无用之物,弃之唯恐不及。
(4)根据材料四分析,儒家思想对其它国家或地区起到怎样的影响?我们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是什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人性之恶,其善伪也。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无争。(人群)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使欲必不穷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

隆礼贵义者其国治,简礼贱义者其国乱。礼义生而制法度。法者,治之端也。隆礼至法则国有常。君者,国之隆也;父者,家之隆也。隆一而治,二而乱。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夫是之谓能参。

﹣﹣摘编自《荀子》

材料二:中华传统文化在春秋战国时期表现为“以民本思潮和专制主义为两翼的百家争鸣的私学文化”;秦汉以后“定型为以儒学为正宗,兼纳百家、释道的帝国文化”……而在商品经济有充分发育的基础上得以繁衍的市民文化,在清中叶以前的整个中国社会都相当细弱。

﹣﹣冯天瑜等著《中华文化史》

材料三:国家有两种实力,一种是以经济和军事力量为基础的“硬实力”,另一种是通过其文化和意识形态为吸引力的“软实力”。硬的经济和军事实力的增长会提高自信心、自豪感,以及更加相信与其他民族相比,自己的软实力更优越,并大大增强该文化和意识形态对其他民族的吸引力……20世纪80年代,中国政府开始提倡对儒家思想的宣传,党的领导人宣称它是中国文化的“主流”。李光耀把儒家思想看作是新加坡成功的原因,并积极地向世界的其他地方宣扬儒家思想的价值观。

﹣﹣整理自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