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文言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广东省阳江市江城区2018-2019学年八年级下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马说

韩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解释下列加下划线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①不以千里也(

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③食之不能尽其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②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说明了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点明了伯乐的重要性。 B、文章通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以千里马不遇伯乐,比喻贤才难遇明主。作者借此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使他们能充分发挥才能。 C、“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两句具体地描绘了千里马在没有遇见伯乐时可悲的遭遇,字里行间充满了作者的痛惜之情。 D、“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呜之而不能通其意”运用了排比手法,揭示了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
举一反三
读“叶圣陶二三事”回答下列小题。

       以上说待人厚,是叶圣陶先生为人的宽的一面。他还有严的一面,是律己,这包括正心修身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我们在一起的时候,常常谈到写文章,他不只一次地说:“写成文章,在这间房里念,要让那间房里的人听着,是说话,不是念稿,才算及了格。”他这个意见,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反应。譬如近些年来,有不少人是宣扬朦胧的,还有更多的人是顺势朦胧的,对于以简明如话为佳文的主张,就必致付之一笑。而叶先生则主张写完文章后,可以自己试念试听,看像话不像话,不像话,坚决改。叶圣陶先生就是这样严格要求自己的,所以所作都是自己的写话风格,平易自然,鲜明简洁,细致恳切,念,顺口,听,悦耳,说像话还不够,就是话。

       在文风方面,叶圣陶先生还特别重视“简洁”。简洁应该是写话之内的一项要求,这里提出来单独说说,是因为叶圣陶先生常常提到,有针对性。他是带着一些感慨说的:“你写成文章,给人家看,人家给你删去一两个字,意思没变,就证明你不行。”关于繁简,关于修改,鲁迅提到的是字句段。叶圣陶先生只说字,我的体会,一是偏重用语,二是意在强调,精神是可简就决不该繁。可是现实呢,常常是应简而偏偏要繁。举最微末的两个字为例。一个是“了”,如“我见到老师”,“他坐在前排”,简明自然,现在却几乎都要写“我见到了老师”,“他坐在了前排”,成为既累赘又别扭。另一个是“太”,如“吸烟不好”,“那个人我不认识”,也是简明自然,现在却几乎都要写“吸烟不太好”,“那个人我不太认识”,变得不只累赘,而且违理。像这样的废字,删去不只是意思没变,而且是变拖沓无理为简洁合理,可是竟然很少人肯删,也就无怪乎叶圣陶先生感慨系之了。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蝴蝶结

龙应台

    ①“阿婆,我要这一束!”

    ②老妇人把我要的二十几枝桃红色的玫瑰从桶里取出,交给小孙儿,转身去找钱。

    ③小孙儿大概只有五岁,清亮的眼睛,透红的脸颊,咧嘴笑着,露出几颗稀疏的牙齿。他很慎重,很欢喜地接过花束,抽出一根草绳绑花。花枝太多,他的手太小,草绳又长,小小的人儿又偏偏想打个蝴蝶结 , 手指绕来绕去,这个结还是打不起来。

    ④老祖母粗声骂起来,还推了他一把。

    ⑤“没要紧,阿婆,我有时间,让他慢慢来。”

    ⑥安抚了老祖母,我在石阶上坐下来,看着这个五岁的小男孩,还在很努力地打那个蝴蝶结。

    ⑦淡水的街头,阳光斜照这窄巷里这件零乱的花铺。我,坐在这儿,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让这个孩子从从容容地把那个蝴蝶结扎好,用他五岁的手指。

    ⑧“王爱莲,补习费呢?”

    ⑨林老师眼光冷冷的。王爱莲坐在最后一排,虽然她个子也矮。六十个学生冻冻地缩在木椅上,没有人回头,但是不回头,我也能想象王爱莲的样子:蓬乱的头发一团一团的,好像从来没洗过。穿着肮脏破烂的制服,别人都添毛衣的时候,她还是那一身单衣。冬天里,她的嘴唇永远是蓝紫色的,握笔的手有一条一条筋暴出来。

    ⑩“没有补习费,还敢来上学?上来!”

    ⑪王爱莲抽着鼻涕,哆哆嗦嗦走到最前排,刚好站在我面前:今天,她连袜子都没穿。光光的脚架在硬邦邦的塑胶鞋里。我穿了两双毛袜。

    ⑫“解黑板上第三题!”林老师手里有根很长的藤条,指了指密密麻麻的黑板。

    ⑬王爱莲拿起一支粉笔,握不住,摔在地上,清脆地跌成碎块。她又拾起一支,勉强在黑板边缘画了几下。

    ⑭“过来!”

    ⑮老师抚弄着手里的藤条。全班都停止了呼吸。藤条一鞭一鞭地抽下来,打在她头上、颈上、肩上、背上,一鞭一鞭抽下来。王爱莲两手捂着脸,缩着头,不敢躲避,不敢出声;我们只听见藤条扬上空中抖俏响亮的“簌簌”声。然后鲜血顺着她纠结的发丝稠稠地爬下她的脸,染着她的手指,沾了她本来就肮脏的土黄色制服。林老师忘了,她的头,一年四季都长疮。一道一道鲜红的血交叉过她手背上紫色的筋路,缠在头发里的血很快就凝结了,把发丝黏成团块。

    ⑯第二天是个雨天。我背个大书包,跟母亲挥了挥手,却没有到学校。我逛到小河边去看鱼。然后到戏院去看五颜六色的海报,发觉每部电影都是由一个叫“领衔”的明星主演 , 却不知她是谁。然后到铁轨去看运煤的火车,踩铁轨玩。

    ⑰并不是王爱莲的血吓坏了我,而是,怎么说,每天都有那么多事要“发生”:隔壁班的老师大喊一声“督学来了”,我们要眼明手快地把参考书放在腿下,用黑裙子遮起来;前头林老师换上轻松的表情说:“我们今天要讲一个音乐家的故事。”等督学走了,又把厚厚的参考书从裙下捞出来,做“鸡兔同笼”。

    ⑱要不然,就是张小云没有交作业,老师要她站到男生那一排去;要不然,就是李明华上课看窗外,老师要他两腿弯曲,两手顶着一盆水,站半个小时;要不然,就是张炳得了个“丙下”。老师把一个写着“我是懒惰虫”的大木牌挂在他胸前。

    ⑲我每天背着书包,跟母亲挥手道别,在街上、在雨里游荡了整整一个月,记熟了七贤三路上每一个酒吧的名字,顶好、黑猫、风流寡妇、OK……

    ⑳被哥哥抓到、被母亲毒打一顿,再回到林老师面前时,我发觉,头上长疮的王爱莲也失踪好几个星期。我回去了,她却没有。

    ㉑王爱莲带着三个弟妹,到了爱河边,跳了下去。大家都说爱河的水很脏。

    ㉒那一年,我们十一岁。

    ㉓淡水的街头,阳光斜照这窄巷里这间零乱的花铺。

    ㉔医院里,医生正在响亮的哭声中剪断血淋淋的脐带;鞭炮的烟火中,年轻男女正在做永远的承诺;后山的相思林里,坟堆上的杂草在雨润的土地里正一寸一寸往上抽长……

    ㉕我,坐在斜阳浅照的石阶上,望着这个眼睛清亮的小孩专心地做一件事;是的,我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让他从从容容把蝴蝶结扎好,用他五岁的手指。

    ㉖孩子你慢慢来,慢慢来。

(注)本文选自龙应台以母亲的身份写下的散文集《孩子,你慢慢来》。书中记录了许多作者与孩子共同成长的生活镜头。《蝴蝶结》一文为该书的“序”,上文略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