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文言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浙江省嘉兴市2018-2019学年八年级下学期语文期末测试试卷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最盛。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杨诚斋诗云“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者是也。

    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军,艨艟数百,分列两岸;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水爆轰震声如崩山。烟消波静,则一舸无迹,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

    吴儿泅者数百,皆披发身,手持十幅大彩旗,争先鼓勇,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

    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而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间也。

(节选自周密《武林旧事·观潮》)

【乙】

    立塘上,见潮头一线,从海宁而来,直奔塘上。稍近,则隐隐露白,如驱千百群小鹅擘翼惊飞。渐近,喷沫溅花,蹴起如百万雪狮,蔽江而下,怒雷鞭之,万首镞镞 , 无敢后先。再近,则飓风逼之,势欲拍岸而上。看者辟易 , 走避塘下。潮到塘,尽力一礴 , 水击射,溅起数丈,著面皆湿。旋卷而右,龟山一挡,轰怒非常,炮碎龙湫 , 半空雪舞。看之惊眩,坐半日,颜始定。

(节选自张岱《陶庵梦忆·白洋潮》)

【注】①京尹:京都临安府(今浙江杭州)的长官。②浙江亭:馆驿名,在城南钱塘江岸。③艨艟(méng  chōng):战船。④僦赁:租用。⑤擘翼:张开翅膀。⑥镞(zú)镞:形容浪头聚集涌动的样子。⑦辟易:因畏惧而退缩。⑧礴:同‚薄‛,迫近,这里是撞击的意思。⑨炮碎龙湫:潮水像雁荡山的龙湫瀑布轰碎了。

(1)、下列各项中划线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其远出海门       所谓伊人,在水一           贻笑大 B、吴儿泅者数百    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也    多愁 C、皆披发身        文曰“初平山人”              过饰非 D、迎而上          沿阻绝                      流穷源
(2)、用“/”给(甲)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3处)

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水爆轰震声如崩山。

(3)、翻译【乙】文中画线的句子。

看之惊眩,坐半日,颜始定。

(4)、【甲】【乙】两文对钱塘江潮的描写都采用了的空间顺序,清晰具体地描述出潮水的变化,突出了钱塘江潮的特点;也都通过描写观潮之人来侧面烘托钱塘江潮,但着眼点不同,【甲】文主要写观潮人数之多,而【乙】文则写观潮人的心理。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选文,回答相关问题
最后的背影   张秀超
①父亲在我尚没有真正踏上人生旅途的时候就离我而去,已经20年了。
②父亲走后的多年里,我在生活的海里沉浮飘荡,他不怎么入我的梦,昨日夜里,我忽然见到了他。父亲身穿青袄,坐在地头的榆树下,口中叼着烟袋,我似乎知道他已是隔世之人,问他:“你还好吗?”
③“我在那边还种地。”说罢,转头向田里走去,留给我的是若有若无、缥缥缈缈的影子。
④我撵他,可腿迈不开步子,叫他,却喊不出声。在惊悸中醒来,秋夜正浓,半轮月儿在天,四边一片寂静。我不能再入睡了。
⑤悄声走进书房,默然地坐在书桌前,耳边还想着那句话:我在那边还种地。我的眼里流出泪来,父亲生前的影像便浮现在眼前。
⑥那年,父亲近60岁了,又患了肝病,他骨瘦如柴,虚弱无力。那时,我的几个哥哥姐姐都已成家了,只有刚结婚的小哥同我和父母一起,小哥的媳妇看到父母年老又有病,不能做活,我又读书,觉得同我们一起过是吃亏的,故此,对供我上学是颇不情愿的。父亲为了证明我们仨人不全是吃闲饭的,就硬撑着下地。
⑦那年秋天收土豆,嫂子说忙不过来,执意要我回家收秋,我不敢违拗,只好请假回去,我怕落的功课太多,做活的间隙,看几眼书,哥嫂不愿意了,怨我的心事不在做活上,有气的哥哥抡起鞭子使劲地打那头拉犁的年迈老牛,眼看鞭子就要落到我的身上。父亲脸色青黄,大口喘着气,他从哥哥的手中拿过鞭子,扶着犁向着地的那头走去,父亲被犁杖带着踉踉跄跄往前跑。瘦削的父亲跑了两垄,就一头栽倒在地上了,此后许久起不了床。
⑧深秋的时候,学校放了几天假,让我们回去拿换季的衣服和准备冬天烧炉子的柴火。
⑨回到家,我的眼里涌动着泪水,我说:“我不想读书了,你也别再受这累了。”
⑩“不算啥,只要我能动,就能供你。”他又说:“人说天生我才必有用,你那么爱读书,学得又好,咋也得把书念下去!”
⑪这次上学走的时候,我难以启齿地告诉父亲,学校要交冬天烧炉子的柴火,交钱也行。父亲说,不犯愁,过几天送柴去。初冬一天的下午,父亲来了,他赶着牛车,拉了一车的柴火。都是一小捆一小捆的。后来,母亲告诉我,那是父亲一捆捆从山上扛回来的,他没力气,每次只能背两小捆。老师看父亲吃力的样子,招呼一些男同学,帮助我把车卸了,父亲蹲在墙角,灰黄的脸上挂着感激的笑。
⑫卸完车,父亲让我跟他到镇上去一趟。他送柴火,也把那些草穗拉来了。
⑬到镇上的货站,卖了草穗。我看父亲脸色已冻得发白了,我说去吃碗馄饨,暖暖身子吧。父亲说不用,一会儿就到家了,他把卖草穗的18元钱全给了我,又从青棉袄里襟的小兜子里,掏出一个小布包,里面是21元钱,他叮嘱我一定要拿好,并告诉我这钱是悄悄地给我攒下的,不要跟别人说。我的心苍凉而沉重,有说不出的酸楚,我把父亲送出小镇,过了白水桥,就是通往家乡的山路了。
⑭父亲站住了,他说:“你照管好自己,以后遇事要往前想,就总有奔头!”父亲说这话的时候并没有看我。说罢,他转过身,手牵着牛的缰绳往前走,父亲与黑牛并肩走在空旷的山路上。
⑮寒冬的风呼呼地刮动着,父亲只穿一件黑棉袄,外边没有皮袄大衣之类遮寒,他弓着身子,一只手牵着牛,一只手遮在额前挡风,吃力地往前走。我望着他一步步走远,后来我站在一块大石头上眺望,视线里那凄寒的背影,渐渐变成一个黑点儿,一会儿融进苍茫的暮色里了。
⑯不想,这背影竟是父亲留给我的最后的记忆。父亲回去不到十天就去世了。
我那时总觉得,当时的父亲就如淋在深秋田野里的一棵枝枯叶落的老玉米秸,而我就像十月的小阳春里,不合时令茫然冒出来的一株小花。父亲临近生命的大限,而我这颗渴望开花结果的小花,要生存下去,在没有父亲这座山的护佑下,景况该是何等的艰难!
⑱父亲死后不久,我的书就没有办法念下去了,我被命运沉入生活的海中,上下漂浮,受尽了风霜浪打,可在漫长的求索旅途上,眼前总有个影子,耳边总有个声音对我说:“天生我才必有用”,是这影子这声音使我在任何艰难的境遇下,永不言弃,百折不挠,坚定地向着心中的目标远行。
⑲生活不辜负我,我终于实现了用文字铸造事业的梦想。
⑳今天,父亲入梦,勾起了我点点滴滴的忆念。可父亲留给我的记忆仍旧是模糊的:他的笑容是模糊的,他的喜怒是模糊的,就连他的面庞似乎都是模糊的;而留在记忆中最深切的仍是那身着黑衣的、踉跄而凄寒的背影! 

古代诗文阅读;阅读甲、乙二文,完成各题。

【甲】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柳宗元《小石潭记》节选)

【乙】

环西湖之山凡三面,西山最佳;据西山之佳惟四寺,灵隐为最胜;领灵隐之胜有五亭,韬光为最幽。韬光在寺后之北高峰下,其始由西北隅上山,路险峻,曲折蛇行,两旁皆岩崖斗绝,数里中连属不断。嘉树美竹森其上,兔丝女萝①之属蔓延而罗生,枝荫交加,苍翠蒙密,日光漏木叶下,莹净如琉璃可爱。禽鸟闻人声近,辄飞鸣翔舞若报客状。峰回路转,客或先后行相失,望见树隙中微有人影,往往遥相呼应,遇会心处,则倚树而息,藉草②而坐,悠然遐想者久之,起而行,行而止,犹徘徊不忍去。

(史鉴《韬光纪幽》节选)

【注释】①兔丝女萝:植物名称。②藉草:垫着草。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