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选择填充题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江西省抚州市东乡二中2018-2019学年九年级上学期化学第二次月考试卷

推理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下列推理中正确的是

A.物质与氧气发生的反应都是氧化反应,则氧化反应一定要有氧气参加;

B.分子、原子都是不带电的微粒,但不带电的微粒不一定都是分子、原子;

C.单质是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则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一定是单质;

D.蜡烛燃烧生成CO2和H2O,所以蜡烛的组成元素一定含有

举一反三
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向无水乙醇中放入一小块金属钠,观察到有气泡产生。小组同学对这一现象产生了兴趣,进行了如下探究。

(提出问题)无水乙醇和金属钠反应产生的气体是什么?

(查阅资料)⑴无水乙醇(CH3CH2OH)和金属钠反应生成乙醇钠(CH3CH2ONa)和一种初中阶段常见的可燃性气体;

⑵浓硫酸具有较强的吸水性,可用作某些气体的干燥剂;

⑶白色的无水硫酸铜固体遇水后会变成蓝色。

(猜想与假设)猜想一:CO

猜想二:CH4

猜想三:H2

兴趣小组的同学提出上述猜想的理论依据是{#blank#}1{#/blank#}。

(设计并实验)兴趣小组同学分成甲乙两组设计实验方案进行探究。

甲组同学设计的实验方案如下: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将反应产生的气体点燃,在火焰上方罩一个干燥的冷烧杯

烧杯内壁有小液滴生成

猜想三成立

乙组同学认为只完成上述实验,猜想二也可能成立。理由是{#blank#}2{#/blank#}。并设计了如下实验进一步验证:将反应产生的气体点燃,燃烧产物依次通入A、B装置(如图2),测得两装置实验前后的质量变化如表。

A装置

B装置

实验前

257.6g

144.2g

实验后

257.8g

144.2g

乙组的同学根据实验数据分析,证明猜想{#blank#}3{#/blank#}成立。

(得出结论)无水乙醇与金属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blank#}4{#/blank#}。

(实验反思)甲组同学受到乙组同学的启发,认为只需要增加一个实验:再在火焰上方罩个内壁蘸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观察现象,就能使本组的实验方案更加完善。你认为此方案是否合理{#blank#}5{#/blank#}(填“合理”或“不合理”)。

(拓展延伸)要确认该实验过程中所用的乙醇是无水乙醇的实验方法是{#blank#}6{#/blank#}。

化学社团的同学在探究金属化学性质时,进行了图1所示的实验。

图1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是:锌片衣面产生气泡,铜片表面无气泡产生:实验过程中小辰意外发现:当两种金属发生触碰时(如图2),铜片表面产生了气泡。

【提出问题】图2中铜是否发生了化学反应?产生的气体是什么?

【作出猜想】

(1)同学们对产生的气体进行了以下猜想:小知猜想是二氧化硫;小辰猜想是氧气;小彬猜想是氢气。他们作出猜想的理论依据是________。

【查阅资料】

①将锌片、铜片用导线连接后平行插入稀硫酸中,铜片表面产生气体。该反应过程中金属失去的电子通过导线发生了转移;

②二氧化硫能使品红溶液褪色。

【设计并进行实验】

(2)他们设计了图3装置并进行实验,将产生的气体分别通过导管与图4中的装置连接,验证自己的猜想。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小知

连接导管a与导管d,向品红溶液中通入气体一段时间

________。

小彬的猜想正确

小辰

选用正确方法收集气体一段时间后,向试管内伸入带火星的木条

木条不复燃

小彬

连接导管a与导管________(填“b”或“c”),收集气体后用拇指堵住试管口,靠近酒精灯火焰,移开拇指点火

气体燃烧,听到轻微的爆鸣声

 

【教师释疑】图1实验中,锌与稀硫酸反应,锌失去电子,酸溶液中氢离子在锌片表面获得电子生成氢气。

【学生感悟】图3实验中,酸溶液中的氢离子从铜片表面获得锌失去的电子,最后生成了氢气。

【得出结论】

(3)图2中两种金属触碰后,________(填“锌”或“铜”)发生化学反应。

【延伸应用】

(4)制造钢制船闸门时,为防止铁被腐蚀,常在钢闸门表面安装比铁更活泼的金属。这种金属可以是___________(填序号)。

A. 锌B. 铜C. 银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