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语言表达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浙江省湖州市长兴县2018-2019学年九年级下学期语文第三次月考试卷

根据小贴士的内容,小说家们在塑造人物时都不约而同地运用了什么手法?结合具体情节分析。

【小贴士】小说常用以下手法塑造人物:A.运用细节描写;B.设置矛盾冲突;C.运用夸张、对比等修辞。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这篇小说,完成小题。

修车老汉

    ①桥下的修车老汉死了。听说死得很惨,在桥上被汽车撞得血肉模糊。

    ②一个卑微生命的离去,就像天空中一颗流星一闪即逝,再平常不过,于忙忙碌碌的世人更是毫无影响的——只是又一次骑车过桥,轮胎破了,烈日下推车,在桥下找不到修车老汉,挨了另一修车档的“宰”时,才记起曾经有这么一个人。

    ③在这个城市里骑车上下班,常常会遭遇这样的尴尬:早上准备骑车出门,发现车子丢了;火急火燎担心上班迟到猛踩脚踏板,轮胎不争气了——遭遇不测,扎上了钉子铁块,破了。

    ④那天,本就起床晚了,正奋力骑行在桥上匆匆赶路的我,忽地感觉脚上用不上劲了——我最担心的情况出现了,轮胎破了。我像泄了气的轮胎一样,推着车子过桥。桥下不远处就是老汉的路边修车档:一个黑乎乎的塑料盆装着半盆黑乎乎的水;一个皱巴巴的蛇皮袋铺在地上,上面摆着剪刀、铁锤、钳子等工具;一个锈迹斑斑的铁皮月饼盒装着气门芯、螺钉、垫片等细小物件;一个还算精神的打气筒直立在一边……这就是老汉修车档的全部。

    ⑤一头白发的老汉正在给我前面一位紧张地补胎——不用说,又是一位中了招的主。“赶紧帮忙补一下!”屋漏偏逢连阴雨,心想迟到了回去挨领导批是肯定的,前面那位推车一走,我就催促老汉。“嗯!”老汉接过车子,一双粗糙油污的手麻利地动起来。很快,老汉从前后轮胎各取出一个几乎一模一样的钉子。“路上长钉子了!”看到这两个一模一样的钉子扎破了我的车胎,害我上班迟到,我气不打一处来,拿话损老汉——媒体上登过,一些不法分子一边在马路上撒钉子,一边在前面守株待兔修车补胎。我怀疑老汉,边说边观察老汉的反应。“嗯!“老汉听出我的话外音,抬了下头,应了一个不置可否的单音字后,低头继续干活。老汉抬头瞬间,脸上风干了的皱纹格外显眼。“现在的人,人心不古,见利忘义!”我心存怀疑,却又苦于没证据,还得求助于他,心里愤愤不平,继续用言语发泄愤怒,“卖棺材的恨不得亲自去杀人,开药店的巴不得全城投毒……”

    ⑥“嗯!”老汉这回头没抬,手也没停,又是不置可否地应了个单音字。心虚了吧?话都不敢接,就像抓了小偷现行,我一脸正义。“好了,两块!”老汉停下手中的活,站了起来,拍了拍微微驼着的背,言简意赅。

    ⑦苍白的头发,风干的皱纹,微驼的腰背,老汉站起来的那一瞬,我突然有种心悸的感觉——老汉特像乡下的父亲,苍老、能干又狡黠。但愿钉子不是你撒的,但愿善良在你那还有一丝尚存,看着这像父亲一样的老汉,我把到嘴边更恶毒的话咽了回去。付了还算公道的两块钱,急忙赶路。这是我第一次跟老汉打交道。

    ⑧没多久,我再次“帮衬”老汉的修车档。依旧是麻利的动作,依旧是“嗯”到底的言简意赅,依旧是有些许的心虚。老汉修好车站了起来捶捶腰。而我再次面对老汉苍白的头发,风干的皱纹,微驼的腰背,我不再有心悸的感觉,我更加相信我的判断,他就是撤钉子的人——我看到他的铁盒里有好多一模一样的钉子!

    ⑨老汉在马路上撒钉子终于还是被我抓了现行。那天要陪领导坐早班机出差,天刚蒙蒙亮,我就骑车出门去单位。清晨一切都还睡意朦胧,路上车少人稀。上桥时.远远见到一黑影和我相向而行。黑影在桥上走走停停,时而弯腰,时而直行,怎么看都不像正常赶路的。一开始,我没怎么在意,或许是黑影落下什么东西,在桥上寻找。靠近了,从微驼的后背和苍白的头发,我认出黑影是修车老汉。难道他是趁着车少人稀,在马路上撒钉子?

    ⑩“干吗?”修车老汉正好弯下腰,我大吼一声。兴许太专注撒钉子了,老汉没注意到我已逼近,被吓住了:老汉直直站着没动,左手拿着两个估计来不及撒下去的钉子,右手有一团黑乎乎的东西。“嗯!”老汉发现是我,顿时轻松了下来,“吓死了!”

    ⑪苍白的头发,风干的皱纹,微驼的腰背,在晨曦中分外耀眼,我却没了心悸和怜悯,心里只有厌恶和憎恨!“怎么能这样?!”粗话我骂不出口,但声音绝对够大,大到桥下江里的鱼虾大约都能听见。

    ⑫“嗯!啊?”老汉还是言简意赅,只比刚才多了一个语气词。“别再这样了!”唉!面对像乡下父亲一样的老汉,怎么说他好呢?

    ⑬…………

    ⑭出差回来好长一段时间不用“帮衬”老汉。老汉被我撞见撒钉子后,或许是良心发现了,不再撤钉子,生意也就似乎“冷清”起来,上下班高峰期不再忙得没空站起来,常常见他微驼着背站着朝桥上张望。

    ⑮我每次都是呼啸而过,不停一分一秒。

    ⑯但愿老汉改过自新了!老汉不知改过了没有,老汉却死了。原本,像老汉这样一个卑微生命的离去,于世人毫无影响,也无人会记挂。然而,老汉在离去后半年,却引起了轰动——本城晚报报道了老汉的事:修车老汉数年如一日,用磁铁吸走不法分子撒在桥面用来扎车轮胎的钉子,不幸遭遇车祸……

    ⑰对照那篇报道,我才知道,老汉右手那团黑黑的东西是磁铁,铁盒里装的是他每天吸走的钉子!报道说,老汉因为儿子在桥上开车,车子被钉子扎破轮胎出车祸身亡,自此之后,老汉就在桥上吸钉子,桥下修车。

    ⑱怀揣着那份报纸,我骑车出门,在桥下老汉昔日的修车档前,我仿佛又看到了苍白的头发。风干的皱纹.微驼腰背的老汉。

    ⑲我也看到了乡下的父亲。

(选自《小小说选刊》,有删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草帽面

宋梅花

    ①甘城的这个夏天,确实热得古怪。这期间还发生了一件稀奇事:在甘城小学旁的一条小巷内,来了个卖热面的,卖的是普通的葱花肉丝面,可人人都说有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老面的香味。常常凌晨两三点了,还有很多人坐在那里吃的吃等的等,像好久没吃东西了。随后再有人来,就找个地方,或站或坐,边聊边等。

    ②卖汤面的小摊主,推着板车,每天晚上十点准时到来。板车篷架上挂着一张旧招牌,写着三个并不漂亮的毛笔字:草帽面。小摊主的头上总是戴着一顶草帽,从没摘下来过,像是他做生意的象征。

    ③要吃面的人很快就排队了。吃草帽面,好像成了这个夏天的一种时尚。就是那些在酒馆茶馆刚出来的人,也往往会相约一句:“走,吃草帽面去!”无论吃面的队排得多长,卖面的师傅总是不紧不慢,不吭一声,一碗一碗地细心配料。他卖的面条,不是超市里买的机器面,而是手工制作的碱水面,一天就准备那么多。卖完后就大声说:“面没了!”语气中含着三分遗憾和五分歉意。后面的人听了,只能摇摇头,等明天晚上早点来吃了。

    ④在他们心里,草帽面比大闸蟹还要好吃,还要香。

    ⑤那头有个摆摊烤羊肉串的,看见草帽面生意火爆,非常羡慕。烤羊肉串的悄悄观察了好几天,不久便也卖起热面来。并且做了个漂亮的大招牌,人们只要经过那条巷口,就能看到“草帽面”三个金色大字。

    ⑥小巷似乎更热闹了。烤羊肉串的很快就尝到卖草帽面的甜头。可好景不长,到他跟前吃面的人就越来越少。那些人宁愿排队,也要等那个老摊摊的热面吃。烤羊肉串的就纳闷了。他悄悄地拉住一个老吃面的人问:“为何人们都爱吃他的面?我的面条无论是材料还是做法,都和他做的差不多啊!”那人仔细打量了他一番后说:“因为你的头上没戴草帽啊!”“啥?这怎么说?都是草帽面,跟戴不戴草帽有什么关系呢?”

    ⑦那人望了望那顶“草帽”说:“关系可大了。你知道吗?他是个复员军人,在部队是炊事班班长。有一次抗洪抢险,他差点被洪水冲走,幸亏被一块大石头挡住,才保住性命。可他的一块头皮,却被什么东西旋走了,从此留下一个很难看的大疤。为了生活,为了家里人,他才晚上出来卖热面。很多人去吃他的热面,除了面好吃,主要就是冲着他头上的那顶‘草帽’啊!

    ⑧三天后,烤羊肉串的老板又出摊了。不过不是卖热面,而是照旧烤羊肉串。只是在他身后,多放了些小塑料凳。很多要排队的人,都可以坐在他这儿等着吃草帽面。渐渐地,烤羊肉串的生意也给带动起来了。

(选自《小小说选刊》)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小题。

盛开在云端的红枣树

贾江涛

①壬寅年的霜降节气,正值周末,我们如约而行,奔向远山——太原西山半山腰一个叫下水峪的地方。秋深气凉,黄土高原的山容,到了一年中最热烈的时分。向阳的山坡,远远望去,红叶似火,黄叶赛金,在蓝天白云的衬托下,如同一幅深邃热烈的写意长卷。

②这是我第三次探访这个小山村。

③前年冬天,积雪还未融尽,我们从西山的横岭村返回,贸然闯入一条山腰小径,初识了这个只有一百来户的村子。一百来户,是看到村委门前的展板介绍,后来了解到,实际留居的只有不到二十位老人。

④再次探访下水峪,是在去年春天,正是山花烂漫的季节。晨光中,我和三位老人坐在村卫生站边的水泥打谷场,远望对面起伏的群山,听他们讲述各自年轻时候的生活,以及如今每个孩子的去向……我说,这儿真美啊!他们说,明年八月十五你来吧,过来打枣,满村都是枣。A.我才注意到,远远近近上上下下的院落,都枝枝丫丫着高高低低的枣树。见光好的地方,已见麦粒大小的枣叶爆出,微卷的叶鹅黄透亮,挤挤挨挨,是我童年记忆中最熟悉的模样。

⑤那棵枣树,和我的姥姥一起,抚育和陪伴了我的童年时代。那棵枣树,是在1950年左右,也就是我母亲小时候栽种的,到我童年时已亭亭如盖,几乎遮住姥姥院子里东西南北四面房屋。春天,我们在树下捉虫喂鸡晒太阳。夏夜,当密不透风的四合院让我酷热难耐时,姥姥就一边给我摇芭蕉叶大扇,一边念叨“风来啰风来啰,枣树树给我女女扇扇啰”……于是真的就有一股风从窗户飘进来,将我缓缓送入梦乡。那棵枣树在秋天最能给予我们欢乐与实惠。进入农历八月,姥姥就说,枣儿红眼眼了,可以吃了。于是低处的枣子基本就被孩子们摘光了。枣是典型的木枣,熟透之后大而甜脆,而我们急于摘下来的刚刚“红了眼”,表皮却还泛白的枣子,大多被我们做了一种叫“转磨”的手工:挑一颗大枣削去半个果肉露出半个枣核,再取三根火柴呈三角插入半个果肉下方,另拿两个小一点的枣子两头插入一根两寸来长的签子,签子中间抠一小孔架到先前做好的底座上,然后用手指或一根火柴轻轻一拔,这架“磨”便飞快转动起来了。到八月十五前,枣子红透,姥姥一声令下,几个孩子在树下扯开大被单,一个大人上树摇枣子。啪啦啪啦,雨点般的枣子落在地上,打在头上,整个院子便沸腾了。大人小孩笑着闹着,享受着物资贫乏时代最廉价又最爽口的吃食。留些红的大的现吃,姥姥把青的、小的用白酒洗过装在瓶瓶罐罐里,拿草纸糊严盖子,酒枣便做好了。一周以后,姥姥拆开罐子,一股浓郁的酒香扑鼻而来,每日里三个两个拿出来给我解馋,陆陆续续能吃到过年。

⑥随着天冷秋深,树上的叶子慢慢落尽,而总有零星小枣顽强地挂在高处,风摇不落,杆打不着。天气一天冷似一天,它们就那么心不在焉,摇摇晃晃,对抗着日日紧逼的秋风与严寒。温暖的午后,躺在暖融融的炕头,隔着小西屋的玻璃,我仰望着,垂涎着,欣赏着。B在蓝天映衬下,它们像一朵朵盛开的小红花,孤独而又倔强,像极了童年的我。我开始祈祷风吹不倒它们,雨打不湿它们,祈祷它们连同我的那些快乐,永远不要掉落……

⑦第三次来到下水峪村,我错过了在打谷场上和老人们约定的时间,也没有欣赏到满树玛瑙般的硕果,却在寒风中见到了叶落后红枣盛开在蓝天的那一幕。不是一两颗,也不是零星三五颗,而是满枝满顶的红枣,在湛蓝如海的天空背景下姹紫嫣红。我久久地仰望,默默地欣赏,如同欣赏我一路走来的无数美景,如同仰望心中那无垠的亘古星空。这盛开在云端的红枣树,是洒落我人生的第一束光,也是根植于我心中的永不凋零的爱。

小文希望通过以下文章的阅读,感受“人间至味 ”,请你帮助他完成以下探究。

[甲]

生机

(汪曾祺)

芋头

①一九四六年夏天,我离开昆明去上海,途经香港。因为等船期,住在一 家华侨公寓的楼上。这是一家下等公寓,已经很敝旧了,跑澳门做鱿鱼、蚝油生意的小商人,准备到南洋开饭馆的厨师,很简单,有一条席子,随便哪里都能躺一夜。每天两顿饭,米很白。菜是一碟炒通菜、一碟在开水里焯过的墨斗鱼脚,顿顿如此。墨斗鱼脚,因为这是海味。——我在昆明七年,很少吃到海味。只是心情很不好。我到上海,一点着落也没有,真是前途缈茫。带来的钱,已经所剩无几。在这里又是举目无亲,连一个可以说说话的人都没有。我整天无所事事,就是踅到走廊上去看水手、小商人、厨师打麻将。真是无聊呀。

②我忽然发现了一个奇迹,一棵芋头! 楼上的一侧,一个很大的阳台,煤块里竟然长出一棵芋头!大概不知是谁把一个不中吃的芋头随手扔在煤堆里,没有土壤,仅仅靠了一 点雨水,它,长出了几片碧绿肥厚的大叶子,我心里真是说不出的喜欢。

③这几片绿叶使我欣慰,并且,并不夸张地说。使我获得一点生活的勇气。

豆芽

④秦老九去点豆子。所有的田埂都点到了。—— 豆子一般都点在田埂的两侧,叫做“豆埂”,很少占用好地的。豆子不需要精心管理,任其自由生长。谚云:“懒媳妇种豆。”还剩下一把。秦老九懒得把这豆子带回去。就掀开路旁一块石头。把豆子撒到石头下面,说了一声:“去你妈的!”又把石头放下了。

⑤过了一 阵,过了谷雨,立夏了,路过这块石头。的眼睛瞪得像铃铛石头升高了! 他趴下来看看!豆子发了芽一群豆芽把石头顶起来了

⑥“咦! ”

⑦刹那之间,秦老九成了一个哲学家。

长进树皮里的铁蒺藜

⑧玉渊潭当中有一条南北的长堤,把玉渊潭隔成了东湖和西湖。堤中间有一水闸,东西两湖之水可通。东湖挨近钓鱼台。“ 四人帮 ”横行时期,绕一个圈,用钉子钉死。东湖被圈禁起来了。湖里长满了水草,没有人。湖中的堤上还可以通过,也可以散散步,更不能拍照。我的孩子有一次带了一个照相机,举起来对 着钓鱼台方向比了比,很严肃地说:“不许照!”行人从堤上过,总不禁要向钓鱼台看两眼。

⑨“ 四人帮 ”粉碎后,铁丝网拆掉了。东湖解放了。岸上有人散步,遛鸟,还有人划着轮胎内带扎成的筏子撒网捕鱼,有人弹吉他、吹口琴、唱歌。住在附近的老人每天在固定的地方聚会闲谈。他们谈柴米油盐、男婚女嫁、玉渊潭的变迁……

⑩但是铁蒺藜并没有拆净。有一棵柳树上还留着一 圈。铁蒺藜勒得紧,柳树长大了,把铁蒺藜长进树皮里去了。兜着铁蒺藜的树皮愈合了。鼓出了一 圈,外面还露着一截铁的毛刺。

⑩有人问:“这棵树怎么啦?”

⑩一个老人说:“铁蒺藜勒的! ”

⑬这棵柳树将带着一 圈长进树皮里的铁蒺藜继续往上长,长得很大,很高。

(选自《人间草木》,有改动)

[乙]

孙郁: 汪曾祺

正在被经典化的路上

【三联生活周刊】:最近十几二十年,汪曾祺越来越受到关注,尤其是普通读者的关注,在文学界有一定关注,但和当时的主流作家比,您怎么看他在当时的这种边缘化?

【孙郁】:80年代文学的主流思潮是反思“文革 ”,属于新启蒙的一部分,主旨是提倡人道主义。文坛流行的人道主义,是面向这场文化、政治灾难。而汪曾祺的几篇小说,还有他的散文都不在这个体系里。

汪曾祺和主流话语是不一样的,他启用了另一套进入 日常生活的话语体系。当时,他的文字把高大上的话语、虚假的文学拉回到日常生活。那种日常是散淡的,其中有中国传统文人人脉里精善秀雅的东西 。它不是主流,可能只是一棵不高的小树苗,但声势不大,所以当时汪曾祺没有大红大紫。

【三联生活周刊】:为什么汪曾祺 80 年代之后写作的作品在认可度和传播性上会高于他的早期作品?

【孙郁]:他60岁以后才开始被人们广泛注意,这跟他晚年作品的题材和风格有关。他上世纪40年代时期的作品整体上是空灵、无序的,语言里充满痉挛、战栗的感觉,读起来是隔着的,通俗地说就是不容易共鸣。

退回到传统文化里,写现实主义的作品,这是他80年代之后创作观念的一个重要转变。他的经历帮助他后来的创作更回归传统和民间。

汪曾祺是能够进入到民间文化和语言系统内部的。汪曾祺以感性的方式把从民间得来的东西呈现出来,永远地保存下来了,这恰恰是作家的贡献。

民间的滋养调动的还有他早期的乡村记忆,40年代时他也写高邮,但写法和80年代之后很不一样。之前是有些精英视角,后来有了切实的经历之后,他更能体察底层的生活状态,还有生活的不易,并从生活中挖掘出美。

【三联生活周刊】:几乎是他去世之后,确切说是近十年,汪曾祺和他的作品被重新发现了。

【孙郁】:虽然承接传统文化,承接“五四 ”传统,但汪曾祺是个当代作家,但这个语言无论在 80 年代还 是当下,和时代的主流话语体系都有一定反差感。

在80年代,他不喜欢宏大叙事,不喜欢虚假的个人经验,很多时候把道德感隐藏起来。《受戒》《薛大娘》这样的作品,他笔下的女性很多都是离经叛道的,这个非常现代。

沈从文、鲁迅已经经典化了,汪曾祺正在慢慢地被经典化。相信再经过好多年以后,汪曾祺的成就要 高于沈从文。

(选自 2020.4.6《三联生活周刊》,有删改)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问题。

秘密先生

赵悠燕

①晚饭后,天光还微亮着,这个季节.天日渐长。萧虎拿了一块湿抹布在桌子上画圈。娘走出,嗔怪:“看你,又贪玩。挑水去!”

②挑水的地方在象鼻山南麓。这座山上有个巨大的石岩,形如一头饮水的巨象,长长的鼻子一直伸入波光粼粼的海面。萧虎的肩上.鼻.荡着两只空水桶,夕阳下,灰色单衣被照成了玫瑰色。

③山旁边有座云丝庙,庙下面有口井。全村几百口人就靠这口淡水井烧饭、洗衣、养猪、种菜。庙里香火不旺,逢初一、十五,村民们拿些家里种的蔬菜瓜果来供,祈祷菩萨保佑家人平安健康。

④远处,一个瘦削的身影从海滩边向村口走来。萧虎看了一会儿,觉得面生。他们村是一座远离大陆的小岛,三面环山,一面临海,平时很少有外人来。

⑤等萧虎挑水回家,天已暗了下来。家里点起了油灯,一个陌生人坐在桌边吃饭。娘站在旁边,手里揉着衣角,神情喜滋滋的。

⑥“小虎快来!”娘叫着,“这是我家孩子,先生,你看看,你刚才算的就是他。”

⑦萧虎认出正是刚才见到的那人,四十来岁,面容清㿑,双眼有神。他微笑着对萧虎点点头,说:“天庭饱满,地阁方圆。我说的没错,这孩子,过长江北,官在藩台,留在长江南,至少也在府台。”

⑧“先生说你将来要做大官呢。”娘兴奋地看了一眼萧虎。

⑨这位先生自称姓马,以前在家乡教书,因为兵荒马乱,和家人失散,逃到这个村里。乡亲们见他懂文墨,还会拆字看相,就把他留了下来。晚上住在云丝庙里,白天教村里的孩子认字,吃的是百家饭。马先生不收一分钱,只是规定学生每天来上学时,必须背一块石头上山。天长日久,庙前的空地上垒起很多石块。下课时间,马先生便和大家一起把石头筑起来。学生纳闷,先生拿这些石块做什么用?

⑩萧虎是这些学生里年龄最大的,先生很喜欢他,给他讲外面的世界,讲做人的道理。一晃,马先生来这个村里已经大半年,那些背上山的石头被筑成了一个圆石台。

⑪一天,马先生把大家召集起来,坐在石台上说:“为什么一个人的力量是渺小的,看看这些石头,如果光靠我一个人,断不能筑成这么高的石台。所以我们要明白,一根筷子易折断,一捆筷子抱成团。只要我们齐心协力,持之以恒,做事有决心、有信心,就一定能做成大事……

⑫萧虎坐在下面,出神地听着马先生的课。他已经认识了很多字,马先生借给他几本书,他如饥似渴地读着,外面的世界充满了向往。

⑬萧虎最喜欢去象鼻山挑水,可以偷偷懒,在井边坐上一会儿,看会儿书。这天,他正从井里打水,山下传来闹哄哄的声音。他直起身子,只见南面的海岸边泊了一艘船,十多个穿着黄褐色军装的男人气势汹汹地走进村子。萧虎想起马先生交代的话,急忙掏出身上带的书,装进打水桶里,慢慢地吊入水井藏好。

⑭山下传来村民们的哭喊声,萧虎担心娘,急急地挑水下山。这时,他看见马先生被那些人押着往海边走去,那些人把马先生推上船,驶离岸边,扬长而去,留下船身后尾随的一排白沫。

⑮第二天,村民们发现,萧虎不见了。

多年后,村里来了一个面相沉稳、气度非凡的中年男人,身后跟着几个人,他们打听云丝庙。村民指着远处的山上,说现在那儿叫马公台,竖了一个烈士纪念碑。当年有个从事地下工作的英雄,为了保护村里老百姓,挺身而出,后来被敌人杀害在监狱里。先生自称姓马,具体名字不详。

⑰当年自己千辛万苦,把马先生交给他的书交到了组织手里。他不知道上面有什么秘密。但马先生说过,人在书在,这本书里的秘密,比咱们的命还金贵,上面是很多人的性命。“你要知道,保密就是保命,就是为了革命的最后胜利。”马先生的话又飘在耳畔。

⑱男人站在烈士纪念碑前,他不知道马先生的秘密,但他知道马先生未必姓马。

(选自《小小说月刊·下半月》,有删改)

阅读散文《翠湖心影》,完成相关任务。

翠湖心影

汪曾祺

    ①昆明和翠湖分不开,很多城市都有湖。杭州西湖、济南大明湖、扬州瘦西湖。然而这 些湖和城的关系都还不是那样密切。似乎把这些湖挪开,城市也还是城市。翠湖可不能挪开。没有翠湖,昆明就不成其为昆明了。只能说:翠湖是昆明的眼睛。有什么办法呢,因为它非 常贴切。

    ②翠湖是一片湖,同时也是一条路。城中有湖,并不妨碍交通。湖之中,有一条很整齐 的贯通南北的大路。从文林街、先生坡、府甬道,到华山南路、正义路,这是一条直达的捷径。——否则就要走翠湖东路或翠湖西路,那就绕远多了。昆明人特意来游翠湖的也有,不多。多数人只是从这里穿过。翠湖中游人少而行人多。但是行人到了翠湖,也就成了游人了。从喧嚣扰攘的闹市和刻板枯燥的机关里,匆匆忙忙地走过来,一进了翠湖,即刻就会觉得浑身轻松下来;生活的重压、柴米油盐、委屈烦恼,就会冲淡一些。人们不知不觉地放慢了脚步,甚至可以停下来,在路边的石凳上坐一坐,抽一支烟,四边看看。即使仍在匆忙地赶路,人在湖光树影中,精神也很不一样了。翠湖每天每日,给了昆明人多少浮世的安慰和精神 疗养啊因此,昆明人——包括外来的游子,对翠湖充满感激。翠湖这个名字起得好!湖不 大,也不小,正合适。小了,不够一游;太大了,游起来怪累。湖的周围和湖中都有堤。堤 边密密地栽着树。树都很高大。主要的是垂柳。“秋尽江南草未凋 ”,昆明的树好像到了冬 天也还是绿的。尤其是雨季,翠湖的柳树真是绿得好像要滴下来。湖水极清。我的印象里翠 湖似没有蚊子。夏天的夜晚,我们在湖中漫步或在堤边浅草中坐卧,好像都没有被蚊子咬过。湖水常年盈满。我在昆明住了七年,没有看见过翠湖干得见了底。偶尔接连下了几天大雨,湖水涨了,湖中的大路也被淹没,不能通过了。但这样的时候很少。翠湖的水不深。浅处没 膝,深处也不过齐腰。因此没有人到这里来自杀。我们有一个广东籍的同学,因为失恋,曾 投过翠湖。但是他下湖在水里走了一截,又爬上来了。因为他大概还不太想死,而且翠湖里 也淹不死人。翠湖不种荷花,但是有许多水浮莲。肥厚碧绿的猪耳状的叶子,开着一望无际 的粉紫色的蝶形的花,很热闹。我是在翠湖才认识这种水生植物的。我以后也再也没看到过 这样大片大片的水浮莲。湖中多红鱼,很大,都有一尺多长。这些鱼已经习惯于人声脚步,见人不惊,整天只是安安静静地,悠然地浮沉游动着。有时夜晚从湖中大路上过,会忽然拨 剌一声,从湖心跃起一条极大的大鱼,吓你一跳。湖水、柳树、粉紫色的水浮莲、红鱼,共同组成一个印象:____。

    ③一九三九年的夏天,我到昆明来考大学,寄住在青莲街的同济中学的宿舍里,几乎每 天都要到翠湖。学校已经发了榜,还没有开学,我们除了骑马到黑龙潭、金殿,坐船到大观 楼,就是到翠湖图书馆去看书。这是我这一生去过次数最多的一个图书馆,也是印象极佳的 一个图书馆。图书馆不大,形制有一点像一个道观。非常安静整洁。有一个侧院,院里种了 好多盆白茶花。这些白茶花有时整天没有一个人来看它,就只是安安静静地欣然地开着。图 书馆的管理员是一个妙人。他没有准确的上下班时间。有时我们去得早了,他还没有来,门 没有开,我们就在外面等着。他来了,谁也不理,开了门,走进阅览室,把壁上一个不走的 挂钟的时针“喀拉拉 ”一拨,拨到八点,这就上班了,开始借书。这个图书馆的藏书室在楼 上。楼板上挖出一个长方形的洞,从洞里用绳子吊下一个长方形的木盘。借书人开好借书单,——管理员把借书单叫做“飞子 ”,昆明人把一切不大的纸片都叫做“飞子 ”、买米的发票、 包裹单、汽车票,都叫“飞子 ”,——这位管理员看一看,放在木盘里,一拽旁边的铃铛,“ 当啷啷 ”,木盘就从洞里吊上去了。——上面大概有个滑车。不一会,上面拽一下铃铛,木盘又系了下来,你要的书来了。这种古老而有趣的借书手续我以后再也没有见过。这个小 图书馆藏书似不少,而且有些善本。我们想看的书大都能够借到。过了两三个小时,这位干 瘦而沉默的有点像陈老莲画出来的古典的图书管理员站起来,把壁上不走的挂钟的时针“喀 拉拉 ”一拨,拨到十二点:下班!

    ④翠湖的好处是建筑物少。我最怕风景区挤满了亭台楼阁。除了翠湖图书馆,有一簇洋房,是法国人开的翠湖饭店。这所饭店似乎是终年空着的。大门虽开着,但我从未见过有人 进去,不论是中国人还是法国人。此外,大路之东,有几间黑瓦朱栏的平房,狭长的,按形 制似应该叫做“轩 ”。也许里面是有一方题作什么轩的横匾的,但是我记不得了。也许根本 没有。轩里有一阵曾有人卖过面点,大概因为生意不好,停歇了。轩内空荡荡的,没有桌椅。

只在廊下有一个卖“糠虾 ”的老婆婆。“糖虾 ”是只有皮壳没有肉的小虾。晒干了,卖给游人喂鱼。花极少的钱,便可从老婆婆手里买半碗,一把一把撒在水里,一尺多长的红鱼就很兴奋的游过来,抢食水面的糠虾,接喋有声。糠虾喂完,人鱼俱散,轩中又是空荡荡的,剩下老婆婆一个人寂然地坐在那里。

    ⑤我是一九四六年离开昆明的。一别翠湖,已经三十八年了,时间过得真快!

    ⑥我是很想念翠湖的。

    ⑦前几年,听说因为搞什么“建设 ”,挖断了水脉,翠湖没有水了。我听了,觉得怅然,而且,愤怒了。这是怎么搞的!谁搞的?翠湖会成了什么样子呢?那些树呢?那些水浮莲呢?那些鱼呢?

    ⑧最近听说,翠湖又有水了,我高兴!我当然会想到这是三中全会带来的好处。这是拨乱反正。

    ⑨但是我又听说,翠湖现在很热闹,经常举办“蛇展 ”什么的,我又有点担心。这又会 成了什么样子呢?我不反对翠湖游人多,甚至可以有游艇,甚至可以设立摊篷卖破酥包子、 焖鸡米线、冰淇凌、雪糕,但是最好不要搞“蛇展 ”。我希望还我一个明爽安静的翠湖。我 想这也是很多昆明人的希望。

一九八四年五月九日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