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真题 难易度:普通

浙江省宁波市2019年中考语文试卷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关于薯片的网络阅读

    小涛想了解薯片的营养,网络搜索关键词“薯片”后,意外得知薯片易致癌,接着搜索关键词“薯片致癌”,找到了与之相关的一个帖子。他对帖子中提及的“couch potatoes族”很感兴趣。在检索了解了“couch potatoes族”的相关信息后,他十分好奇:帖子中的哪个人最有可能成为其中一员呢?想到自己隔周吃一次薯片的情况,他有点担心,于是发帖求助。以下是小涛网络阅读的内容。

材料一:

薯片对健康的影响

    薯片含油量通常在30%左右,属高油高盐食物。与其他油炸食品一样,长期食用对健康不利。同时,富含淀粉的食品经高温加工处理后可能产生含量不等的丙烯酰胺,有人担心这种物质有致癌风险。农业大学营养专家范志红认为:由于老人的新陈代谢比较缓慢,幼儿的身体尚处于发育之中,解毒能力较差,这两种人长期吃含有丙烯酰胺的油炸食品,毒素不易排出,对健康危害最大。患有高血脂、高血压、心脑血管病以及糖尿病等慢性病的人,必须拒绝炸薯片等香脆食品。

关于丙烯酰胺

    淀粉类食品在高温(>120℃)烹调下容易产生丙烯酰胺,这是一种可能致癌物。但其导致人体致癌的机理尚不明确,有待进一步研究。而且并没有发现任何一项研究可以证明:人在正常食用食物的情况下,摄入的丙烯酰胺能够造成癌症。目前世界卫生组织尚未制定丙烯酰胺的限量标准。

材料二:

薯片致癌,你们还会买来吃吗?

材料三:

    薯片是大家再熟悉不过的油炸小零食,那淡淡的咸味伴随着土豆特有的泥土香味,还有嚼在口里“咯吱咯吱”的清脆口感,让许多人爱不释手。美国由此诞生了“couch potatoes族”,他们一边躺在躺椅上看电视,一边嚼着薯片。“沙发土豆(couch potato)”的生活方式早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就开始流行于美国,后来又传遍世界各国,成为致胖的重要因素,严重影响了人们的形象和健康。

材料四:

(1)、材料二中那个人最有可能成为“couch potatoes族”?请结合材料帮小涛作出判断并解释。
(2)、阅读材料四,回答问题。

小涛看了王杰、胡伟、洪广平这三位医生的回复后,认为有一位医生的回复最有针对性,有一位医生的回复不但没有针对性,还别有用意。

小涛为什么会这样认为?结合医生的回复作出推测。

(3)、综合材料信息,帮助小涛完成网络阅读收获卡。

网络阅读收获卡

知识收获:薯片是马铃薯(土豆)制成的的零食。

经验获得:①遇到问题,要选择合适的搜索引擎,精选关键词,还可用网络求助。

②网络上信息混杂,要懂得筛选与甄别。

举一反三
阅读下列语段,完成小题。

捕风者

彭家河

    ①我曾经想看到风的形状,可它形无定式来去无踪;我也曾想捕捉风的味道,可是,风静隐于虚无之中,风动,带来的却是他处的味道;我也曾琢磨过风的声音,才知道风本无声,只是有许多声音都被风一路带来又一路带走……

    ②在我离开农村进入小县城之后,仿佛进入一个听觉和味觉的荒漠。身处日益膨胀和来不及完善的城市,我成天浸泡在城市污秽的味道和繁杂的声音之中,只能独自怀念着风清气正的乡下时光。

    ③虽然风的形状不可看见,但是风经过之处,也总有从静到动的提示。草倒叶飞、云转幡动,这都是风在说它来了。可能风还在远处,我们就远远地发现了风的脚印。在乡下,如果站在木格的窗子背后,只要看到对面青山上的树在摇摆,山路上的雨衣在飘动,瓦房上的炊烟在扭腰,这些都是在说,那就是风。当然,居住在高高的电梯公寓,隔着双层的玻璃窗子,也只有那些粗壮烟囱上方的烟雾或者花花绿绿的商铺彩旗,在天空中写着“风”,如果没有这些烟囱或者旗子,应该是看不到风的身影的。看庭前花开花落,望天外云卷云舒,本是件简单的事,然而,要在城市灰蒙蒙的天底下看看云,实在是十分奢侈的想法。当然,在行色匆匆的人流中,没有谁会停下来静静看一会儿风的来去和风的大小,都是在奔波行走讨价还价的间隙,偶尔由鼻翼、肌肤、耳朵听闻风的踪迹。

    ④多年前的一个五月,我在农忙时节回到乡下,刚下过暴雨,溪里池里水都涨起来了。在那个雨过天晴的黄昏,我坐在青草地上乘凉,阵阵温和的晚风吹过,风中满载着布谷的歌唱、虫子的嘶鸣,还有牛的长调,我突然觉得,这样的五月,才算是完整或者完美的。之后,我也时常回乡下去,更多的时候就在春节前后,等到天黑定了,山里山外全是静默的,偶尔有人家点燃一串鞭炮,响过之后,夜晚更显得寂静了。

    ⑤对于风中味道的触摸,主要依靠鼻翼,舌头无须过多参与。风中的味道,在乡下,更多的是花花草草传出的消息。当然,花要把消息告诉的不是人,而是那些远远近近的虫子,只不过让人也无意中捕获了。花的消息,风在以一种更加隐秘的方法传播,也是一种不可看见不可听闻的方式。因而,在乡下,一个人的嗅觉是十分灵敏的。

    ⑥村口人家的饭熟了,村尾的人都知道是些什么菜。如果是在饥饿的年代,就有不少无事的孩子过去串门了。如果闻见有腊肉的味道,那一定是家里来了远客;如果是酸菜红苕的味道,就不过去凑热闹了。每年端午,家家都会用新面蒸馒头,一大早,村子就全笼罩在一层淡淡的馒头香味中,虽然各家各户还把馒头扣在蒸笼里,但是只要鼻翼轻微动一下,就知道哪家的包子是肉馅的,哪家是菜馅的,还有哪家用的是洋槐花作瓤。

    ⑦乡下,风的味道不仅四季各异,而且一天之中也不断变换,早上凉,中午热,晚上冷。当然,如此简单的词语无力把乡村的风在纸上再现,或者将其描述得原汁原味。

    ⑧封闭在厚厚的水泥墙里,百无聊赖地想到了乡下的风声和风味。风中遥远的声音和淡淡的味道,正如我刻骨的乡愁和莫名的悲伤。

(选自2016年1月15日《光明日报》,有删改)

阅读下面的课文选段,回答后面问题。

    ①隔了几天,二妹从虹口舅舅家里回来,她道,舅舅那里有三四只小猫,很有趣,正要送给人家。三妹便怂恿着她去要一只来。礼拜天,母亲回来了,却带了一只浑身黄色的小猫同来。这一来三妹一部分的注意,又被这只黄色小猫吸引去了。这只小猫较第一只更有趣,更活泼。它在园中乱跑,又会爬树,有时蝴蝶安详地飞过时,它也会扑过去捉。它似乎太活泼了,一点儿也不怕生人,有时由树上跃到墙上,又跑到街上,在那里晒太阳。我们都很为它提心吊胆,一天都要“小猫呢?小猫呢?”查问个好几次。每次总要寻找好一会儿,方才寻到。三妹常指它笑着骂道:“你这小猫呀,要被乞丐捉去后才不会乱跑呢!”我回家吃中饭,总看见它坐在铁门外边,一见我进门,便飞也似的跑进去了。饭后的娱乐,是看它在爬树。隐身在阳光隐约的绿叶中,好像在等待着要捉捕什么似的。把它抱了下来。一放手,又极快地爬上去了。过了二三个月,它会捉鼠了。有一次,居然捉到一只很肥大的鼠,自此,夜间便不再听见讨厌的吱吱声了。

    ②某一日清晨,我起床来,披了衣下楼,没有看见小猫,在小园里找了一遍,也不见。心里便有些亡失的预警。

    ③“三妹,小猫呢?”

    ④她慌忙地跑下楼来,答道:“我刚才也寻了一遍,没有看见。”

    ⑤家里的人都忙乱地在寻找,但终于不见。

    ⑥李嫂道:“我一早起来开门,还见它在厅上。烧饭时,才不见了它。”

    ⑦大家都不高兴,好像亡失了一个亲爱的同伴,连向来不大喜欢它的张婶也说:“可惜,可惜,这样好的一只小猫。”

    ⑧我心里还有一线希望,以为它偶然跑到远处去,也许会认得归途的。

    ⑨午饭时,张婶诉说道:“刚才遇到隔壁周家的丫头,她说,早上看见我家的小猫在门外,被一个过路的人捉去了。”

    ⑩于是这个亡失证实了。三妹很不高兴地咕噜着道:“他们看见了,为什么不出来阻止?他们明晓得它是我家的!”

    ⑪我也怅然地,愤恨地,在诅骂着那个不知名的夺去我们所爱的东西的人。

    ⑫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

阅读《怀念臧克家先生》,完成小题。

怀念臧克家先生

吕家乡

①解放前我在徐州上高中的时候,就听语文老师说过臧克家是和艾青齐名的新诗大

家,但没有读过他的作品。1949年秋,我考入大学,入校不久,就在《人民日报》读到臧克家纪念鲁迅的诗篇《有的人》。“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这浅显又深刻的警句,广为传诵。这时我还听说臧克家也曾是山东大学的学生、闻一多先生的得意门徒,于是到图书馆借到了他的诗集反复诵读揣摩。那一句句苦吟而得的佳句让我佩服得五体投地。

②1981年,我在田仲济先生的指导下从事新诗教研工作。通过田先生介绍,我给臧克家写信,借阅他的几本早已绝版的诗集,他很快寄来。我研读了几个月,写了一篇一万多字的评论文章,还书时一并寄给他,请他指教,暗暗地巴望着能够得到他的首肯,甚至推荐发表。他很快回信,除了肯定我“研读认真”之外,也中肯地指出了文章的缺点:对几本诗集平均用力,没有重点,也没有深度。他希望我找出代表性诗篇,深入钻研,形成自己的见解;至于写论文,则要以问题为中心,有理有据地展开论述。这封信不亚于一瓢浇头的冷水。我冷静下来,逐渐从来信中获得了研读和评论诗歌的启蒙,并体会到了这位诗坛前辈的严格和热诚。继续用功之后,我于1983年写出了《臧克家抒情诗的形象构成》和《臧克家诗歌语言和体式的演变》两篇文章。发表后,田先生说:“臧老看了你的两篇文章,很满意,觉得你写出了自己的新意。”我听后半天说不出话来。

③1986年,臧克家诗歌研讨会在济南召开,八十多岁高龄的臧老亲自到会。我提交了一篇论文《臧克家的叙事诗、报告长诗和讽刺诗》,对于所论的作品不满多于肯定。我真有些惴惴,怕惹得臧老不快。后来问田先生,他说:“臧老看了你的论文,觉得你的看法有道理。”我感佩臧老的宽容。

④1988年春,江苏文艺出版社来信邀请我到南京参加该社准备出版的《中国新诗鉴赏大辞典》定稿会议。这部大辞典的顾问是臧老。我估计自己能够受邀大概是吴奔星先生的照顾,报到时向吴先生致谢,吴先生却说:“你不要感谢我,是臧老点名要你来的。”又说,“臧老说看过你写的几篇论文,你对他的诗有赞扬、有批评,臧老觉得你言之有据、学风踏实!”我听了,又感动又惭愧。吴先生说:“臧老做这部辞典的顾问可不是挂名的,辞典的编选原则,选定的入典诗人名单、篇目,鉴赏文字的要求等等,他都认真过问。他特别嘱咐,自己的入选篇目数量不能超过艾青,还特别嘱咐,以思想性和艺术性的统一为唯一标准,对于任何流派和诗人,包括朦胧诗人,都要在这个标准下一视同仁,杜绝任何门户之见。”臧老曾经对朦胧诗发表过比较苛刻的个人意见,但在他指导下编写的这本辞典却切实做到了兼容并包,没有夹杂任何偏见。

⑤1990年,山东教育学院的周敬山老师编选了两本面向中学语文教师的参考书,盼望臧老题写书名,托我写信介绍,准备带着润笔费和厚礼到北京登门拜访。我说:臧老不爱财是出名的,听说他的墨宝择人而赐,不给就是不给,万金难求;给就给,分文不取。臧老很重乡情,对于山东老乡的要求总是优先考虑,只怕他身体条件不允许劳累了。我试探地写了一封信,令人惊喜的是,不久就接到臧老的回信,挂号寄来了书名的墨宝。

⑥“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臧老虽已经仙逝,但诗人是永葆青春的。他的诗,将永远活在人们心中,他的人,也永远被人们缅怀。

(文章选自《齐鲁晚报》,有删改)

阅读下面的文章, 完成各题。

一支倾听黑暗的蜡烛

朱成玉

①临终时,祖母颤巍巍地示意我们点上一根蜡烛,说要和它一起熄灭。我不知道祖母此举有何深意,只知道那个时候经常停电,而一根蜡烛的价钱是 5 分钱。

②祖母望着蜡烛,眉头舒展,窃贼瞄见金子一般,灵光乍现,随即又仿佛一个跋涉了许久的旅人到达目的地,长舒一口气,卸下所有。

③祖母没有活过那根蜡烛,先它一步,咽了气。祖母的脸上露出久违的微笑,酒窝像一朵莲花。她奋力伸出手去,骨瘦如柴的手,指着我们。像善萨的手,伸到我们中间。

④祖母去了,电却来了,电灯照亮所有人的忧伤,却再也照不亮祖母的前额。

⑤父亲吹灭了蜡烛,说:“留着这根蜡烛, 等出灵的时候,点着它, 给你奶奶在那边照个亮儿。那边太黑了。 ”

⑥那边是哪边?父亲又没去过, 怎么就知道那边是黑的?年少的我满是疑感,可是看着一张张因为悲伤而严肃异常的脸,我又不敢问太多。

⑦父亲似乎看出我的疑感,接着说, “你奶奶这一辈子苦啊,在晦暗的地方呆的时间太长了。 ”

⑧祖父和祖母结婚一年后便当了兵,然后杳无音讯,祖母一生没有再嫁,独自一人养大父亲和叔叔。因为祖父当 的是国民党兵,所以, “文革”的时候,祖母免不了受很多红卫兵的“声讨”和欺辱。祖母忍受着尘世带给她的一切苦楚,正如她那苦命的村庄,终日沉默,一言不发,只有无限猛烈的狂风抽打它时,它才勉强挣扎一下。

⑨是的, 偶尔她也会喋喋不休地怨恨:“你个傻瓜蛋子, 哪怕当个逃兵也好啊,不知道家里有个等你的娃儿吗?”

⑩她在村庄里扎下根去, 哪都不去。她说就算临死前最后一刻,也要等着祖父,她就那么执拗地信着,祖父还活着。

⑪那段日子,祖母常常去当铺。从最开始的手镯,到后来的银饰,甚至她最割舍不下的香炉,银制的烟袋锅,都一一典当出去,只为了让她的孩子们不挨饿。为了孩子,她把自己典当得干干净净,空剩一副嶙峋的瘦骨。

⑫老了, 本想着该享享清福,却不想又得了重病。

⑬祖母卧床不起, 躺在床上, 谁都可以推开地的门进去, 看她躺在床上的狼狈的样子。尽管她在年轻时, 扣个扣子都要避开人的眼睛,更不会像许多女人那样,在人前奶孩子。日子再穷,祖母都不会让她的衣服有一点脏和一丝褶皱。

⑭祖母是个极其干净的人,大家闺秀,年轻时候有洁癖,她的床,别人坐过之后,她都要重新洗一遍。每天会洗 好几遍手和脸,爱用香皂。可是她老了,病了,臭气在体内生发。她的所有器官都坏了,功能丧失,大便经常要由父亲 和叔叔轮流用手指头抠出来。每当这时候,祖母只能无可奈何地拉被子遮脸。有时候她会像疯子一样发火,有时候会像小孩一样哭。 一生的尊严,噼里啪啦全毁了。

⑮最难熬的是夜。一切都停了下来, 唯独疼痛,还在漫无边际地爬。

⑯祖母在黑暗中,忍着疼痛,她的手紧紧攥着,她的嘴紧紧咬着被子,她不喊叫,她心疼她的儿孙,不想让自己的喊叫惊醒了我们。

⑰祖母在黑暗中,被疼痛戳醒,就那么睁着眼睛, 我想,她的脑海中定是一遍一遍地播放着往日时光,这岁月的皮影戏,终于要演到最后一幕。

⑱令我们意想不到的,祖母在黑暗里对抗疼痛的方式,竟然是给我们一粒粒地嗑瓜子, 早上醒来,她的枕头边儿 上堆满了很大的一堆瓜子仁儿。只有早晨,她才能睡一会儿,我们轻手轻脚,从她的枕头边搬走一座山,尽量不弄出一点儿声响来。

⑲想起父亲说的话,祖母更多的时光都是在黑暗里, 而她并没有因此消沉,照样带领我们把日子过得柳暗花明,风生水起。说白了,祖母是一个可以驾驭苦难的人,这苦难的烈马,一旦驯服,可以驮一个人奔往幸福。

⑳在黑暗里又怎样?那就去做一支倾听黑暗的蜡烛。

㉑这是祖母的哲学。

(原文有改动)

阅读

长成最棒的自己

杨利伟

a今天, 有机会来与孩子们聊聊天, 我感到非常高兴。因为孩子们总是让我想到“单纯”“真诚”“美好”“希望”这些最温暖的词语。当我想要跟孩子们分享一些什么的时候, 我首先想到了自己的童年。孩子们也许会觉得, 杨利伟叔叔都登上太空了, 一定是一个勇敢的人。但其实, 在我很小的时候, 我很腼腆, 也很胆怯。过年的时候, 外面放鞭炮, 我会吓得躲到桌子下面去。我的父亲看见后, 就开始带着我去登山、去游泳、去野外爬树摘果子。渐渐地, 我对户外运动有了兴趣, 能跟小伙伴们玩在一起了。童年的游戏里, 我最喜欢溜冰与游泳, 我玩得都很好, 直到现在, 它们都还对我产生着影响。回想起来, 父亲那时候是在有意地锻炼我, 塑造我的性格, 增强我的体魄。我认为, 这些成长经历为我的身体、思维、行为方式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我变得喜欢亲近大自然, 对未知的事物怀有好奇心, 并且养成了敢于行动、敢于尝试的习惯。甚至于, 在多种游戏与运动中, 我锻炼出了良好的身体平衡能力, 还学会了如何保护自己。

b我小的时候, 人们的生活水平还不高, 孩子们只能接触一些连环画, 看一看露天的电影。就是通过这些途径, 我看了《铁道游击队》《闪闪的红星》《小兵张嘎》等革命故事片, 内心受到了很大的触动。那些主人公的传奇故事让我无限向往。尤其是《铁道游击队》, 我看了很多遍, 那里面的大队长刘洪是我特别喜欢的一个英雄人物。我清晰地记得, 小时候跟伙伴们站在站台上, 看着火车从眼前驶过, 我心里想, 要是有一天我也能驾驭这个庞然大物, 一路飞驰, 奔向远方, 那该有多么了不起!

c我的家乡有一个海军机场, 就在离我家不远的地方。当年我们学校和部队搞军民共建活动, 排了个小节目去机场演出, 名叫《小小飞行员》。我穿着小飞行员的服装, 在其中扮演了一个角色。演出后, 我们被安排去机场看飞机飞行。我看到银色的飞机腾空而起, 飞机在阳光下熠熠发光; 又看到飞行员们穿着飞行服, 戴着飞行帽, 从飞机上走下来, 精神抖擞, 我心中既崇拜又羡慕。从那以后, 机场上方的天空就成了我特别关注和神往的地方。我常常站在家门口, 仰望着机场的天空, 看了很久都不觉得累。那儿常常有飞机飞过, 还有飞行员练习跳伞。飞行员跳伞的时候, 雪白的降落伞徐徐飘荡, 我的心也跟着徐徐飘荡。落哪儿了? 伞落到什么地方了? 我觉得我的心都被飞机和蓝天带走了。就这样, 我的火车司机梦慢慢变成了飞行员的梦, 我一生就追着这个梦想奔跑: 先是当空军飞行员, 再是当航天员。我感到最幸福的事情, 就是我把自己的梦想和爱好, 与国家、民族的事业很好地结合到一起了, 这对于我来说, 真是太幸运了。

d航天员的训练是非常艰苦的, 常常要面对困难与挫折。有时候, 经过长时间的努力却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我也会气馁, 也会伤心。但是, 我不会让这种情绪在心中存留过长时间, 我会很快收拾好心情, 继续投入到训练中。在经历过一次又一次的困难与挫折后, 我摸索到一条规律: 当一件事情坚持到快要坚持不下去的时候, 实际上就快接近成功了。亲爱的小朋友们, 生活中总是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困难, 有的小, 有的大。但是, 这些困难一点儿都不可怕。当一个人勇敢地去面对困难, 认真地去了解困难, 想尽办法去战胜困难, 他实际上就踩着这些困难, 一步步走向了成功, 一步步接近了梦想。所以, 困难是什么呢? 困难就是走向成功的阶梯, 是推动我们实现梦想的助力。

e一个人小时候的经历是他生命的基石, 他后来的人生怎么走, 一般都能在小时候的生活中找到源头。小时候培养了什么爱好, 树立了什么理想, 会对他的人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长大后如果有机会, 他就会去从事与此相关的工作, 并从中获得快乐, 获得成就感。我衷心地希望小朋友们努力学习, 快乐成长, 培养对未知世界的探索兴趣, 拥有挑战困难和挫折的勇气, 长成一个最棒的自己, 大家一起努力建设我们的祖国!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风筝

董改正

①入学前,每个年后,都有青黄不接的一段时间,我都会到外婆家打秋风,外婆爱我,这是 尽人皆知的。

②外婆听说未开口叫的公鸡仔养人,每次去,她都要杀一只。切成小方块,因为鸡不肥,总 要搁点肥肉一起炒,这一只鸡,是我一个人吃的。外婆说,整个吃下去,营养才是完整的。吃过 的鸡骨头,外婆收集起来,香油炸过,用小石磨磨碎,冲给我喝。外婆做这一切的时候,我都在 一边看着,满怀的温暖。

③那是读小学的一个周末,晒场上空飞满了风筝,我也吵着要。外婆很是为难,因为她不会 做,她一辈子都在地上,从未有过飞翔的念想。于是,外婆就拉着我去晒场看别人放风筝。天上  飘着各色的风筝,它们越是肆意地舞动,就越发引起我的委屈。又有人在放了,一个人远远地牵 线,一个人扶着风筝,说声“放!”牵线的高举着手,使劲跑,风筝跌跌撞撞,载浮载沉,好多  次后,终于扶摇直上了。外婆指给我看这些,说,其实放风筝并不好玩,看看就好。我就撒野了, 打滚撒泼,说她是笨蛋,不会做才这样说。外婆一脸尴尬,呆呆怔怔地看着我,不说话,亦不知 所措。这是隔着三十多年的时光,我才读得懂的伤感。

④外婆的生活很累,她不能陪我,我就一个人看风筝,想风筝,幻想有一天自己拥有一只绸 布的大蝴蝶风筝,我跑啊笑啊,看着它在空中猎猎展翅,感受手上线拉紧着的那种快感。孩子们 的风筝是在城里买的,她无能为力。我就一个人站在风筝底下,仰望,幻想。

⑤忽然有一日,外婆拿出一只“风筝”,竹子骨,身子是过年的对联糊起来的。虽然不是我   想要的,但它毕竟是风筝,我还是欣喜欲狂的。她似乎有点儿不好意思,说:“我们去放风筝吧!” 我确信,对所有的动作都烂熟于心,并且操作绝对规范,但外婆的风筝始终没有飞起来,它丢人   地在晒场上拖着,许多孩子都大笑起来。我失望极了,狠狠踩踏着它,像一头暴戾的小野兽一样。 +外婆却蹲下身,将我紧紧地搂在怀里,拍着我的后背,轻轻地、反复地说:“外婆再给你做,外   婆再给你做…… ”

⑥第二年,外婆托小姨带来口信,说她做了一只绸布的大蝴蝶风筝,并且和我小舅试过,飞 

上天了,我答应着,却没在意,没有回去。我有许多伙伴,并且日子也渐渐好了,不再闹春荒。 慢慢地我大了,口信渐渐不来了,她知道我真的没有时间了。

⑦中学二年级,我得到噩耗,外婆去世了。我一路哭着去的,但我知道,我在村口大叫一声 外婆,再没人远远地应我,微笑地迎我,拎着我的换洗衣服,满足我的无理取闹。

⑧她给我留下一个沉沉泛黑的不锈钢勺子,一个桐油漆过的油光可鉴的小板凳,还有那只不 再鲜艳的绸布风筝,都是我爱的。我坐在石门槛上,第一次感到痛彻肺腑的无力无助。耳边忽然 响起舅母的话:“外婆养外甥,十月放风筝,风筝断了线,不见外婆面。”又浮现外婆当时淡然 的笑容,她是知道的啊,可是爱又怎么会因为知道结局,而有所保留?

⑨这只风筝,终于没有飞起。它在我的屋顶梁上渐渐朽坏,一触即破,纷纷扬扬着时间的粉 屑。

(选自《思维与智慧:上半月》2023年,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