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综合题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福建省莆田市第八中学2017-2018学年七年级下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2016年5月,南方周末记者随机抽取了福建莆田、泉州等地的学生进

行问卷调查,收回有效问卷1072份,部分调查结果见图:

中学生购买零食频率

每天一次

18.3%

每天一次以上

18.7%

每周3-5次

40.8%

极少或从不买

22.0%

学生因零食问题身体不舒服

31.49%

没有

66.24%

很严重,还去过医院

2.27%

 

材料二:食品行业人士称:很多小食品标注是豆制品,但是大豆价格比较高,许多小食品批发单价在三毛左右,甚至更低,所以采用的真正原材料很有可能是面粉,甚至其他替代品制作。常用的食品塑料袋多为无毒的聚乙烯薄膜制成,但价格较贵,廉价小食品的包装很可能使用更低价的聚氯乙烯--无毒,但根据薄膜用途加入的添加剂往往对人体有害。

材料三: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教授的范志红说:“零食的真正危险在农村,其进货渠道无从知晓,更没有建立大超市的索证制度,一旦出事,悔之晚矣。家长要明白,给孩子零食补的不是营养,而是一种看不见的慢性毒害,跟下毒没有两样。”

材料四:很多中学生经常去路边摊购买零食,除了路边摊零食香气诱人、美味可口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这些食物容易让人上瘾。美国斯克里普斯研究所研究发现,实验鼠常吃香肠、熏肉、乳酪蛋白等高热量、高脂肪食品后,大脑内部会发生一些改变,这种变化类似于动物吸食可卡因、海洛因等毒品成瘾后大脑发生的变化。

(1)、从下列选项中选出与文意相符的一项(    )
A、因为有大超市索证制度,所以大超市里面出售的零食一定是没有问题的,可以放心食用 B、路边摊零食容易使人上瘾,这是很多中学生经常去路边摊购买零食的原因之一。 C、美国斯克里普斯研究所研究发现,常吃香肠、熏肉、乳酪蛋白等高热量、高脂肪食品的人,大脑内部会发生类似于动物吸食可卡因、海洛因等毒品成瘾后大脑发生的变化。 D、中学生正是长身体的时候,家长可以让孩子吃零食来补充营养。
(2)、请仔细阅读材料一,写出两项探究结果。
(3)、邻居家读五年级的小女孩月月特别爱吃小零食,请你结合上述材料,劝说她少吃或者不吃零。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①蚯蚓,是一种环节动物,属质足纲寡毛目。
         ②蚯蚓生活在土壤中,以腐殖有机物和泥土为食。凡经它吞入而排出的泥土均成团烂结构,增强了土壤中的透气性和透水性,而且它排出的粪便是一种良好的有机肥料,富有硝酸盐和钾盐,可改变酸性或碱性土壤,使变成中性,对农作物的生长极为有利。因此,自古以来,蚯蚓就被人们誉为“耕耘能手”和改良土壤的“功臣”。
         ③蚯蚓有惊人的消化系统,嗜粪肥和各种有机废物,除玻璃、塑料和金属外,其他垃圾它都“吃”,诸如蛋壳、香蕉皮、硬纸板或下水道中的污物,它都吃得津津有味,而且胃口也大得惊人。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一座蚯蚓养殖工厂,养殖了5亿条蚯蚓,每天吃掉垃圾200吨,并获得了大量的优质肥料。日本的一家工厂,每年处理木浆残渣需要40万美元,而购进125吨蚯蚓后,不仅及时清理了这些废料,还可以转而将蚯蚓粪便卖给附近的蔬菜农场,很快就收回了成本。所以,蚯蚓既是保护环境、处理城市有机废物的“主力军”,又是优质肥料的天然制造者。
         ④蚯蚓含有很高的蛋白质和维生素,因而成为现代化畜牧业、渔业的优良饲料、饵料。近年来,人们把蚯蚓烹调成营养丰富的佳肴。将来蚯蚓有可能成为人类摄食的主要动物蛋白。
         ⑤由此看来,蚯蚓确实是人类的挚友。由于蚯蚓神通广大,又具有分布广、适应性强、繁殖快、易管理等特点,很适合规模养殖利用,让它为人类造福。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迷人的色彩世界
                                                                                                                                       西平
        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是由赤橙黄绿青蓝紫七种颜色来点染的,它们不仅带给我们五彩缤纷的视觉享受,而且还带给我们很多科学意义上的启迪和帮助。
       色彩所具有的令人惊讶的特性是它有“重量”。你可以做一个这样的试验:将同样重量的两份东西分装于两只盒子,再将一只盒子用白纸包封,另一只用红纸包封,用手掂量掂量,你一定会觉得用红纸包封的盒子要重一些。戴尔教授在14年前首先发现色彩有“重量”,他经过多种复杂的试验后得出结论,各种颜色在人的大脑中都代表一定的“重量”。他还将颜色按“重量”从大到小排列成如下顺序:红、蓝、绿、橙、黄、白。
        色彩学还告诉我们,颜色不仅具有“重量”,而且还有“味道”。这是因为我们不仅能用眼睛看清颜色,而且还能用其他感官分辨它们。每一种颜色都代表着某一具体波长的能,我们的神经末梢,即感觉器官可以接收到不同颜色所代表着的某一具体波长的能,正是由于这个原因,许多盲人也能够分辨颜色。
根据这一发现,科学家们认为,人的皮肤吸收其喜爱的颜色,而拒绝其讨厌的颜色。因此,如果只用皮肤喜爱的颜色,身心会健康;相反,如果只用皮肤讨厌的颜色,就易精神紧张或患各种疾病。例如,人们都说内衣穿白色的好,黑色的不好。因为白色能吸收太阳光和人工光学的有效成分,所以在保持健康方面优于其他颜色。
        室内的颜色也左右着身体的状态,如果在一间没有窗户、壁纸及家具都是红色的房间度过两个小时,就会感觉像过了4个小时;而在全是蓝色的房间则会感到仅过了1个小时。而且人的体温也会因室内颜色的变化而变化。如果从红色的房间移到蓝色的房间,人的体温就会下降。因此,色彩学家建议室内装修以使用米黄色为佳。
        一种划时代的作曲法已经出现,它将色彩的波长按一定的规则改写成五线谱,并用乐器来演奏这种由色彩波长谱写成的旋律。日本作曲家神山纯一认为,“光也好,音乐也罢,都是通过眼和耳感觉到的波。既然都是波,就应该有置换的可能”。他从日本色彩研究所借来色彩分解的资料,以光反射率为纵轴,波长为横轴制成图表。然后把红外线和紫外线之间的可视光线的波型,置换成相应的音符写在五线谱上。由白色和黑色谱成的曲子,由于波型比较单调,给人一种硬邦邦的感觉,而用紫色谱成的曲子显得十分神秘,桃色则富有爱情色彩。心理学家富田隆认为:“就像从橘子中榨出的果汁一样,色彩具有调节功能,它能直接渗透进人的精神中去。”例如红色使人兴奋,蓝色使人沉静,黄色金光闪闪,白色使人醒悟。现在以适合自己的心境为标准挑选服装和室内装潢色彩的人越来越多,以致使人真想把空气也染成自己喜欢的颜色。
        色彩还可以医治某些疾病的有效武器。“在希腊,色彩疗法分两类:医院治疗和业余治疗。它可以治疗胃炎、结肠炎、妇科病、气喘病、过敏反应、植物神经混乱,以及各种精神病。特殊的灯具将带有颜色的光束通过激光器射入人体的不同部位,持续5分钟到25分钟。这个方法尽管看起来很简单,许多人对它的重要作用还不太了解,但它的保健效果确实是很显著的!”
        这是因为颜色可使人的肌肉或松弛或紧张。试验证明,人的肌肉状态最松弛时的正常值是23,蓝色最接近正常值,为24;绿色为28;黄色为30;红色显示人的最兴奋状态,为42。医生们以此为基础制定了颜色医疗法,例如,红色是血之颜色,对治疗人的贫血及血液疾病有效;绿色是让人放松的颜色,对治疗哮喘和心肌疾病有效;橙黄色对治疗支气管炎和风湿病有效;黄色对治疗糖尿病和消化不良有效;蓝色有益于治疗中风、秃头及胆汁异常等;紫色则有益于改善膀胱炎、骨质增生及神经痛等病症。
                                                                                                                                                                                       (选自《科学24小时》2005年7、8月刊)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下列小题。

故乡的桂花雨

    ①中秋节前后,就是故乡的桂花季节。一提到桂花,那股子香味就彷佛闻到了。桂花有两种,月月开的称“木樨”,花朵较细小,呈淡黄色,台湾好像也有,我曾在走过人家围墙外时闻到这股香味,一闻到就会引起乡愁。另一种称“金桂”,只有秋天才开,花朵较大,呈金黄色。

    ②我家大宅院中,前后两大片旷场,沿着围墙,种的全是“金桂”。惟有正屋大厅前的庭院中,种著两株“木樨”、两株“绣球”。还有父亲书房的廊檐下,是几盆茶花与“木樨”相间。小时候,我对无论什么花,都不懂得欣赏。尽管父亲指指点点地告诉我,这是“凌霄花”,这是“叮咚花”,这是“木碧花”……我除了记些名称外,最喜欢的还是“桂花”。“桂花”树不像梅花那么有姿态,笨笨拙拙的,不开花时,只是满树茂密的叶子,即使开花季节,也得从绿叶丛里仔细找细花。它不与繁花斗艳。其香气味,真是迷人。迷人的原因,是它不但可以闻,还可以吃。

    ③桂花,真叫我魂牵梦萦。

    ④故乡是近海县分,八月正是台风季节。母亲称之为“风水忌”。桂花一开放,母亲就开始担心了:“可别做风水啊!”(批注:就是台风来的意思。)桂花开得最茂盛时,不说香闻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桂花成熟时,就应当“摇”,摇下来的桂花,朵朵完整、新鲜。如任它开过谢落在泥土里,尤其是被风雨吹落,那就湿漉漉的,香味差太多了。

⑤“摇桂花”对于我是件大事,所以老是追着母亲问:“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嘛?” 母亲说:“还早呢,没开足,摇不下来的。”可是母亲一看天空阴云密布,云脚长毛,就知道要“做风水”了,赶紧吩咐长工提前“摇桂花”——这下,我可乐了,帮着在桂花树下铺篾簟,帮著抱桂花树使劲地摇,桂花纷纷落下来,落得我们满头满身,我就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

    ⑥母亲洗净双手,撮一撮桂花放在水晶盘中,送到佛堂供佛。父亲点上檀香,炉烟袅袅,两种香混和在一起,佛堂就像神仙世界。于是父亲诗兴发了,即时口占一绝:“细细香风淡淡烟,竞收桂子庆丰年。儿童解得摇花乐,花雨缤纷入梦甜。”诗虽不见得高明,但在我心目中,父亲确实是才高八斗,出口成诗呢。

    ⑦桂花摇落以后,全家动员,拣去小枝小叶,铺开在簟子里,晒上好几天太阳,晒乾了,收在铁罐子里,和在茶叶中泡茶,做桂花卤,过年时做糕饼。全年,整个村庄,都沉浸在桂花香中。

(选文有删减)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少年书架

    ①喜欢书,像喜欢一件宝物。小时每每发了新书,都要找来旧报纸,包了书皮,工工整整写上:语文,数学……然后是班级姓名。手里托着书,美滋滋看着,心里有份庄重。有种没来由的稳妥。

    ②学期末,新书变旧书,一如既往的整齐,只是有了岁月的痕迹,泛着淡淡的黄。细心收起来,放到纸箱里,来年春天,再搬出来晒太阳。

    ③偶然去老师家,一进门就呆住了:老师客厅的一面墙,宽宽大大一面架子,大大小小的书,一本本直立着,是一队队意气风发的少年,春意荡漾啊!罗列其中的,还有照片,石膏雕像,或者一盆小小的文竹……我真是看呆了,书,可以这样放,多好!

    ④那是王老师用木板和木条,自己钉在墙上的,美其名曰:书架。我用手抚摸着那粗糙的木条、木板,还有书,像是就别的朋友,细腻,温暖。

    ⑤我迷恋上老师书架的样子了,在书桌前,把书一本本立起来。左右用厚厚的字典做靠背,俨然一个小书架了。这小小发明,竟然让我激动了许久。

    ⑥放学回家,喜笑颜开地告诉爸妈,我有书架了!爸妈一愣,哪里的?

    ⑦待我把在老师家里的所见,以及自己在书桌上摆放的事告诉他们的时候,妈妈嘴角漾起一份笑意,眼里还有一抹难以名状的光泽。

    ⑧那是,家里的条件不好,能上学读书,已经是很幸福的事情了,哪里还敢奢望买上一件这样“无用”的家伙呢?当然,我也会悄悄想:什么时候,我也会真的拥有一个那样的小小书架?

    ⑨那是一个秋日,天,蓝蓝的,几片厚厚的白云,暖暖地轻轻的飘着。爸爸下班回家,推着自行车进了院子,连声道:够了,够了!

    ⑩什么够了?我和妈妈惊奇地从屋子里跑出来。看,这些木头足够做一个小书架了。爸爸兴奋着。我看那些木条、木板,在爸爸的自行车后架上安静地等待着。小心脏一下子活跃起来,不知所措了,我仿佛看见了,看见了那个美丽的家伙款款而来……

    ⑪爸爸利用下班的时间,去包装厂,在丢弃的废料中,千挑万拣,捡来这能用的木料。

    ⑫歇班两天的爸爸,用砂纸,一点点地打磨着那些木头,准备好锤头、钢锯、各种钉子、油漆……放了学的我,迫不及待地往家里跑,蹲在一边,看着爸爸在木屑中忙乎。

    ⑬天,静静的;阳光,亮亮的。院子里似乎有了道道金光。两天的时间,掰着手指过。

    ⑭小小的书架成了!

    ⑮爸爸问我,喜欢什么颜色。我想啊,想,就调成黄色吧。爸爸涂漆,一遍又一遍,慢慢地,小小书架成了土黄色,是秋天叶子成熟的颜色。

    ⑯风来,漆干。抱起书架,放到桌子的一角,把书一本本放进去。那欢喜,宛如莲花的一瓣,在心里,一点点绽开。放满书的架子,是一株亭亭玉立的稻子,安静、饱满。见到它,如见到久违的老友。

    ⑰日子深一脚浅一脚地过,它在身边,不离不弃,不恼不怒。经历各种漂泊,它伴着我,慢慢换了容颜。

    ⑱家里也已拥有大大的书架,开阔大气。而它早已泛起了油渍的光,笨拙而苍老。即便如此,它亦端端正正地立在我的桌前,是我的长者,沉默不语,凝视着我,撑起我的腰身。

    ⑲如果有一天,要我选择少年重来,陪伴我的,依然是少年书架。

(选自《做人与处世》有改动)

君子的志向是远大的,小语在阅读书籍后,整理出以下素材,请帮他补充完整。

远去的风帆

                        ——送别袁鹰老师

冯文超

①99岁的袁鹰老师辞世了,生前他曾担任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人民日报》文艺部主任,同时他也是一位著作丰富、驰名文坛的老作家。我是名不见经传的作者,却也有着和他交往的一段往事,回忆起来,深感他为人谦和、没有名人的架子、热情扶助文学青年的高尚品格,不禁泪水盈眶,感叹不已。

②大约是20 世纪80年代初期,我因工作的关系,走访了柯柯地区,这块昔日荒凉的青藏高原腹地,被铁路职工勤劳的双手建成了一块有着鲜花盛开、欢声笑语的地方。各单位还仿造苏州园林修建了扎根亭等景观,一路采访,我被这种开拓进取、追求美好生活的精神所感动,连夜写出散文《青藏高原深处》,回来修改一遍,斗胆寄给《人民日报》“大地”文学副刊。没想到一个多月后,在副刊头条赫然登出,我无法形容当时拿着报纸的欢乐心情,过了一段时间,同事告诉我,说电台也配乐广播了。其实这篇作品只是纪实性强,艺术上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直到几年后,我才知道,是袁鹰老师从众多来稿中发现了我的稿子,认为很有内容,发表了它,我感动得喃喃自语:大地,你容纳了我这一株小草啊!

③事隔多年,我在公司编内部文学杂志,斗胆向袁鹰老师约稿,想着这位文坛大家会看得上我们这个小小的内部刊物吗?谁知他很快寄来散文《情系天路》,大气老到的文笔,表达了自己对青藏铁路建成的喜悦之情。我们刊物有稿费,但很少,我请示领导,希望破例给这位支持我们的老作家的稿费高一点,领导也同意。我告知袁鹰老师时,他立即回信表示不同意:“文超同志,能为青藏天路和你们企业文艺刊物尽点绵力,我感到荣幸。如发表小文,请按规定发稿酬,不要特殊。”

④这使我对他更加尊重。

⑤事后多年,我出差京城,终于见到了袁鹰老师,他已经退休,住在《人民日报》家属院的一栋小楼里。

⑥他和蔼可亲,没一点架子。去之前,我觉得应该给这位文学前辈带点纪念品,选来选去,就带了一本《青藏铁路纪念册》,他欢喜地翻阅着,说起几十年前在中国青年艺术剧院看老戏曲家田汉编剧的《文成公主》,有一处细节非常动人。谁能想象,在文成公主入藏的长途上,在雪域之间,会出现一条石破天惊如巨龙般的青藏铁路?那一天,我们一起感叹着国力的强盛,以及天路建设者的钢铁意志和英雄气概。袁老师说:“我年纪大了,要不我真想去一次青藏,看看青藏铁路,坐一坐天路的火车。”

⑦分别时,我们照相合影。

⑧后来我出版散文集《天路小景》,想请袁老师作序,有些惴惴然,觉得他是大家,又年事已高,没想到他很爽快地答应,让我把书稿寄给他。对这个书名,我有些踌躇,因为里边还有一些写东北故乡的篇章,请教袁老师,他说可以用这个名字,因为绝大部分是写天路的。其中有一篇在《中国铁路文学》发表时,编辑陈志雄是我的朋友,他把标题给改了,我觉得不妥,认为改后的太通俗。在打给袁老师的电话里对志雄表示了不满,并请教袁老师,他说改得好。我仔细思索,觉得是增色了。后来,我对志雄表示了歉意。

⑨袁老师在序言里对我这些幼稚作品进行鼓励:冯文超的散文特点是平实质朴,不用华丽辞藻,摒弃装腔作势,而是轻描淡写,纯净自然,用真实情感打动读者,每篇文字,都在一两千字之间,最适合报纸副刊和电台播送……

⑩这使我深受鼓舞,觉得以后要再努力。后来,袁老师寄给我他的新作《江山风雨》,扉页写着请我指正的话,这使我汗颜,感受到他热情、平易、谦虚的品格。其实,袁老师不光是创作上,在别的方面也关心我,知道我为大学毕业的女儿找工作而发愁,他还找人推荐,虽然最终没能办成,但我心里一直感念。

⑪在袁老师年老卧床期间,我多次打电话给他,让他保重,他对此表达感谢并让我保重。如今他远行了,文坛会铭记他,我也深深怀念他--一位名满文坛的著名老作家,一位好编辑、好老师,一位忠厚热情的前辈长者。

返回首页

试题篮